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tiary Sea Level Chang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Wu Fadong Li Sitian Lu Yongchao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Zhou Ping Li Peilian Liu Jinshui Shanghai Marine Petroleum Survey, Shanghai 200120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8-96,共9页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setting up the sea level changes of Cenozoic in the West Pacific. Based up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reflection, the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setting up the sea level changes of Cenozoic in the West Pacific. Based up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reflection, the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the high resolution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s been set up by using the data of micropaleontologic biozone fossils. The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curve has been set up by combining analysis of paleoecology, genetic facies, specif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on lap recognized from the seismic profiles with study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4 2nd order basin cycles showing the long term sea level changes, and 22 3rd order cycles showing short term ones with relative changing ranges of 0-150 m.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showing long term sea level changes bear asymmetric feat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peed of transgression is faster than that of regression.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with Haq ’s curv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s also been set up and 3 tectonic sequences, 7 supersequences and 19 sequences have been subdivided for Tertiary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genetic facies and log facies, 9 sedimentary systems, 20 depositional assemblages and many genetic facies have also been recognized and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studies mentioned above, the favorable source and reservoir facies of gas and petroleum are indi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level chang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ertiary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武法东 陆永潮 +4 位作者 李思田 解习农 李培廉 周平 赵金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20,共8页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 依据地震反射特征和层序界面性质特征,对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以岩心成因相的精细描述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该盆地第三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分析.共识别出9种沉积体系,20种沉积组合和若干种成因相.对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沉积体系发育、空间展布及体系域组合等沉积响应进行了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年代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构造反映的古水深标志,编制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长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有4次,短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共22次.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在0~150m之间.海平面长周期反映的海侵、海退作用速度具有不对称性.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总结了盆地有利的油气生成和储集相带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 盆地 第三系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武法东 李思田 +3 位作者 陆永潮 李培廉 周平 赵金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建立西太平洋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利用微体古生物带化石资料,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相对精度较高的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古生态分析、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反射地... 东海陆架盆地是建立西太平洋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利用微体古生物带化石资料,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相对精度较高的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古生态分析、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反射地震剖面的海岸上超分析,辅以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研究,首次编制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自第三纪以来,能识别的长周期二级旋回海平面变化4次,短周期三级旋回变化26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幅度在0—150m。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即海侵作用速度大于海退作用速度。与Haq曲线对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第三纪 东海 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8
4
作者 段九春 赵英杰 米慧芬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100-104,共5页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类型,结合探井资料,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4个一级层序界面和4个二级层序界面,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超层序。通过分析各层序单元的沉积演化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提出东海陆架盆...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类型,结合探井资料,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4个一级层序界面和4个二级层序界面,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超层序。通过分析各层序单元的沉积演化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提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至古近系的沉积演化经历了坳陷期、弧前期、喷发期、裂陷期、裂后期、反转期6个沉积充填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界 古近系 层序地层格架
下载PDF
东海陆架全新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覃建雄 杨作升 +1 位作者 梁卫 曾凡刚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6期11-26,共16页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层序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全新统相当于一个发育中的六级(1~10ka)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七级(0.1~1ka)层序和若干个更次级层序。代表1个六级或3个七级周期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叠加有若干更次级的海平面波动,它们与地球旋回谱系中的太阳带、历法带密切相关。七级层序具有与三级层序相近的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江三角州至少有3次不同程度地越过东海陆架进入冲绳海槽,并滞留有至少3层海侵改造“残积砂”沉积。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期间,最大海平面时期为约距今6~5ka,大致高于现今海平面2~4m,最低海平面在距今10ka左右,大约低于现今海平面130m。目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仍呈小幅度波浪式上升。事实证明,层序地层学不仅丰富了现代海洋沉积学的内容,而且解决了许多海洋沉积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东海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深部地层格架与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5 位作者 杨艳秋 孙晶 王建强 肖国林 王蛟 袁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71,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西太平洋边缘的前中生代克拉通基础上的中、新生代坳陷-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层(上三叠统—白垩系)由于埋藏深,区域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构造演化复杂,温度场、压力场与应力场变化大,...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西太平洋边缘的前中生代克拉通基础上的中、新生代坳陷-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层(上三叠统—白垩系)由于埋藏深,区域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构造演化复杂,温度场、压力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改造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影响了对盆地深层烃源岩与油气生、排、聚潜力综合评价。因此,本文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钻井、地球物理和浙闽陆域资料,通过区域地震地质解释和井-震标定,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深层划分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上侏罗统和白垩系3个二级构造层序,建立了深部层序格架和层序演化序列,明确了深部主要发育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套受海侵影响或海相泥页岩烃源岩,提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深层总生烃能力和平均资源丰度较大,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是今后东海深部油气勘探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构造层序 深部地层格架 层序演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