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xic Algae and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i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of China
1
作者 Song Lun Song Guangjun +1 位作者 Song Yonggang Xu Xiaoho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4年第2期83-86,共4页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oxic algae i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re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xicity characteristics,toxic mechanism and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and the existing toxic algae and their toxicity in ...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oxic algae i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re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xicity characteristics,toxic mechanism and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and the existing toxic algae and their toxicity i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early warning level of toxic algae i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of China is put forward,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hellfish poisoning in future is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 algae shellfish poisoning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2
作者 周晓东 赵寒冰 +7 位作者 倪孝品 张翔玉 徐坪 韩庆喜 陈万东 陈舜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849.79±2 513.84)g/Agt;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1 149±1 589)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985.30±2 159.23)g/Agt,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该海域贝类群落优势种较稳定,群落的功能和性质由少数种类控制。本研究为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附近海域 群落结构 贝类资源
下载PDF
南海八种贝类营养成分和限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雷晓凌 吴晓萍 +1 位作者 张海花 龙于静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8-50,共3页
本文研究了南海8种贝类的营养成分及其5种限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卫生标准比较,限量元素中镉的含量较高,银、砷、铜、铅含量普遍较低。
关键词 南海 贝类 限量元素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施卫 张纯超 +2 位作者 卢楚谦 刘景钦 梁谦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1,共4页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近岸海域 腹泻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贝类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20
5
作者 黄翔 雷芳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显示,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广东沿海贝样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52.54%和40.68%;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程度与贝类种间差异相关,以波纹巴非蛤受毒素污染情况最严重;贝类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和秋季样品毒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东海海域 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贝类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12
6
作者 杜克梅 雷芳 +1 位作者 吴霓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346,共4页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 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市售贝类,运用小白鼠生物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贝类中,只有华贵栉孔扇贝染毒,检出率为75%,毒性值均较低,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11月27日产自湛江的样品,达到2.57 Mu/g,无超标.在时间分布上,该种贝类全年都含有毒素,表现出冬、春季染毒率较高,夏、秋季染毒率比较低的季节特点.广东沿海贝类毒素的检出率为25.4%,主要分布在南澳和湛江海域,含量范围介于0.31~2.57 Mu/g.福建沿海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53.9%,含量范围介于0.35~0.96 Mu/g.广西沿海的贝类样品未检出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中国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贝类
下载PDF
福建省海水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及贝类滴滴涕的残留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叶玫 阮金山 +3 位作者 钟硕良 董黎明 罗冬莲 李秀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2-490,共9页
为了评估福建省海水贝类养殖区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风险,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采集养殖区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0个、养殖贝类样品46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以... 为了评估福建省海水贝类养殖区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风险,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采集养殖区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0个、养殖贝类样品46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地区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贝类食用安全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DDTs含量范围为1.93~56.6μg/kg(干重),平均值15.8μg/kg;40%的样品DDTs的污染指数在0.697~2.83之间,不同程度受到DDTs的污染,提示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养殖贝类DDTs含量范围为2.04~107μg/kg(湿重),平均21.7μg/kg;贝体DDT残留量符合中国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低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以每人50 g/d的摄食量估算,沿海居民食用养殖贝类的DDTs暴露量远低于WHO暂定的TDI值、美国EPA推荐的RfD值,由此引起的健康风险小。与国内邻近海域相比较,福建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DDTs残留量处于中等水平,与亚太等国外海域相比较,处于较高水平;从DDTs的组成特征推测,调查区部分海域有新的DDTs污染源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滴涕 表层沉沉物 海水养殖贝类 风险评价 福建沿岸
下载PDF
渤海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变化趋势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亮 王菊英 +3 位作者 胡莹莹 霍城 王立军 杨正先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3,共6页
利用渤海海域多年来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变化图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分析渤海近岸和各主要海湾河口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污染的变化趋势,并初步分析污染的来源。结果显示: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的含量和超标率多年来呈现... 利用渤海海域多年来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变化图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分析渤海近岸和各主要海湾河口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污染的变化趋势,并初步分析污染的来源。结果显示:沉积物和贝类中石油类的含量和超标率多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海水变化则不够明显。由于石油类不易滞留于水相中,却倾向与沉积物结合或者富集于生物体内,因此沉积物和生物稳定地指示了海洋环境中石油类污染的变化情况。各主要海湾河口Mann-Kendall趋势统计结果显示: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和大连近岸沉积物中石油类均呈现显著上升或者上升的变化趋势。渤海石油输入来源分析表明,陆源排污尤其是河流仍然是海洋中石油类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来源,应该实现陆海统筹,实行总量控制。另外渔船排放石油类的量近年来增长较快,由于渔船属于线源排放,其污染面广,治理和清淤难度较大,因此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海水 沉积物 贝类 变化趋势 来源
下载PDF
渤、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粪大肠菌群 被引量:16
9
作者 贺杰 林凤翱 +4 位作者 卞正和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张映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2-46,共5页
报道了渤、黄海 6个重点沿岸海域 (吕泗、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和庄河 )表层海水和几种经济贝类中的粪大肠菌群 (FC)检测结果。结果表明 ,16个表层海水样品中的FC含量波动范围为 <4 0~≥ 4 80 0 0 /L。 36个经济贝类样品中的FC... 报道了渤、黄海 6个重点沿岸海域 (吕泗、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和庄河 )表层海水和几种经济贝类中的粪大肠菌群 (FC)检测结果。结果表明 ,16个表层海水样品中的FC含量波动范围为 <4 0~≥ 4 80 0 0 /L。 36个经济贝类样品中的FC数为 <2~≥ 2 4 0 0 /g鲜重。上述结果说明 ,渤、黄海某些重点沿岸海域 (如青岛、北戴河沿岸 )受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和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 ,海域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需加强规划和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环境 渤海 黄海 沿岸环境 经济贝类 粪大肠菌群 海洋监测 海洋环境卫生
下载PDF
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增焕 柯常亮 +1 位作者 王许诺 李刘冬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24-30,共7页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渔业环境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海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价了海水有机污染和营养水平,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溶解氧(...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渔业环境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海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价了海水有机污染和营养水平,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D IN)和活性磷酸盐(PO43-)呈季节性变化,其中盐度和D IN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季节性降水有关,而DO、COD和PO43-的变化与浮游植物和贝类养殖有关。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域水质清洁,海水氮(N)营养盐过剩而磷(P)贫乏,属于P限制型中等富营养化海域;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As)和铅(Pb)处于无污染状态,汞(Hg)和镉(Cd)处于轻度污染,铜(Cu)在部分区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u、Pb、As、锌(Zn)和铬(Cr)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中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评价 生态危害 贝类养殖海域 流沙湾
下载PDF
微波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贝中硒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晓 郎春燕 +1 位作者 赖晨焕 张安琪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3-825,共3页
海贝样品经硝酸和过氧化氢微波加热消解,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硒的含量。使用溶于5g·L^(-1)氢氧化钾溶液中的10g·L^(-1)硼氢化钾溶液与溶液中硒离子反应生成氢化物。试样溶液中加入抗坏血酸消除硝酸的干扰。... 海贝样品经硝酸和过氧化氢微波加热消解,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硒的含量。使用溶于5g·L^(-1)氢氧化钾溶液中的10g·L^(-1)硼氢化钾溶液与溶液中硒离子反应生成氢化物。试样溶液中加入抗坏血酸消除硝酸的干扰。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硒的质量浓度在600μg·L^(-1)以内与其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s/k)为0.076μg·L^(-1)。对2μg·L^(-1)硒标准溶液进行11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6%。方法用于4种的海贝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在86.0%~116.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微波消解样品 海贝
下载PDF
渤海、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异养细菌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凤翱 卞正和 +4 位作者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贺杰 张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6)cfu/g湿重,平均值为2.7×10^(5)cfu/g湿重,其中异养细菌总数最高的样品是在吕四沿岸3号站采集的四角蛤蜊(1.6×10^(6)cfu/g湿重),其次分别在北戴河沿岸2号站采集的杂色蛤(1.2×10^(6)cfu/g湿重)和毛蚶(1.1×10^(6)cfu/g湿重),而异养细菌总数最低样品是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镜蛤(2.0×10^(3)cfu/g湿重)和在大连沿岸采集的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和皱纹盘鲍(≤5.0×10^(3)cfu/g湿重).该海区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为2.5×10^(5)~1.0×10^(8)cfu/dm^(3),全海域平均值为1.2×10^(7)cfu/dm^(3).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2.8×10^(3)~7.5×10^(5)cfu/g干重,全海域平均值为1.3×10^(5)cfu/g干重.根据上述结果和欧共体委员会(93/51/EEC)指令要求,对各海区贝类卫生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异养细菌 卫生质量 经济贝类 生存环境 海水 沉积物
下载PDF
东海沿岸不同区域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27
13
作者 马继臻 袁骐 +1 位作者 蒋玫 沈新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3-78,共6页
根据2006年5月对东海沿岸9个区域贝类的监测结果,探讨分析了调查海域的6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评价标准评价了监测海域贝类的石油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的9个海域... 根据2006年5月对东海沿岸9个区域贝类的监测结果,探讨分析了调查海域的6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照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评价标准评价了监测海域贝类的石油烃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的9个海域的6种受测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布范围1.28~37.6mg/kg(湿重),平均含量10.78mg/kg,总体上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15.0mg/kg);6种贝类体内种间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布从大到小依次是:牡蛎>毛蚶>四角蛤蜊>文蛤>贻贝>泥蚶,其中牡蛎平均含量达到15.62mg/kg,超出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从区域分布看,长江口和江苏如东沿岸海域的牡蛎石油烃的平均污染指数较高,分别为1.91和1.19,受到重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沿岸 石油烃:贝类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渤海沿海贝类体内六六六(HCH)与滴滴涕(DDT)残留水平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绍赛 周明莹 赵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4,共5页
2006年和2007年6月对20个采样区域,8个品种贝类体内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进行了不同贝类、不同区域、年间变化以及安全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在20个区域的所有检测贝类体... 2006年和2007年6月对20个采样区域,8个品种贝类体内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水平进行检测与评价,并进行了不同贝类、不同区域、年间变化以及安全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在20个区域的所有检测贝类体内残留量均十分低,均未超过评价标准,说明这两种物质在黄、渤海区本底值非常低,贝类的安全性没有受到其影响;(2)对8种贝类检测结果比较可看出,贻贝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说明贻贝对滴滴涕(DDTs)的富集相对较强;(3)2006年6月在20个区域中,有9个区域的样品是杂色蛤。比较显示,桑沟湾杂色蛤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六六六 滴滴涕 贝类 残留量
下载PDF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雪昌 尤炬炬 +4 位作者 顾捷 张小军 梅光明 刘琴 何依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贝类 浙江自然海域 累积
下载PDF
黄渤海沿海贝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绍赛 周明莹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3,共3页
对黄渤海沿海20个采样区域,9个品种贝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显示:(1)2006年6月有14个区域的贝类体内检测出PCBs残留,检出率为70%,PCBs残留量分布范围为未检出-0.0151×10^-6(湿重),评价指数... 对黄渤海沿海20个采样区域,9个品种贝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残留量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显示:(1)2006年6月有14个区域的贝类体内检测出PCBs残留,检出率为70%,PCBs残留量分布范围为未检出-0.0151×10^-6(湿重),评价指数最高为0.0755;2007年6月有13个区域的贝类体内检测出PCBs残留,检出率为65%,PCBs残留量分布范围为未检出~0.0090×10^-6(湿重),评价指数最高为0.0450。(2)所有被检出体内含有PCBs的贝类体内残留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PCBs在黄渤海沿海本底值非常低,贝类安全性没有受到多PCB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沿海 多氯联苯 贝类 残留量
下载PDF
广东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施卫 江天久 +2 位作者 张纯超 卢楚谦 朱小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5,共8页
于2001年和2002年,对广东省近岸海域的18个地点进行了贝类生物采样。采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类的主要毒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染毒贝类含有的高毒性毒素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 于2001年和2002年,对广东省近岸海域的18个地点进行了贝类生物采样。采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类的主要毒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染毒贝类含有的高毒性毒素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素GTX3,GTX4检出率较高;与2001年相比,2002年染毒贝类毒素成分的检出率和检出的毒素含量有所降低,贝类消化腺在这方面变化尤其明显;主要染毒贝类是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和长牡坜等;不论消化腺或壳内全部软组织,贝类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亚湾和大鹏湾海域>深圳湾、珠海海域和粤东海域>粤西海域;大亚湾和大鹏湾的翡翠贻贝和华贵栉孔扇贝样品中,毒性效能较高的STX,GTX1和GTX4等成分均占相当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贝类 广东近岸海域
下载PDF
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贝中锌 被引量:2
18
作者 赖晨焕 郎春燕 张晓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29-1031,共3页
以硝酸和过氧化氢作为消解体系,采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4种海贝中微量锌进行测定,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荧光强度与锌的质量浓度在600μg·L^(-1)以内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66μg·L^(-1)... 以硝酸和过氧化氢作为消解体系,采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4种海贝中微量锌进行测定,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荧光强度与锌的质量浓度在600μg·L^(-1)以内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66μg·L^(-1)。应用此法分析了4种海贝样品,并以此4种样品为基体做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2.2%~101.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海贝
下载PDF
北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外长山岛海区养殖扇贝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杜兵 张义钧 +1 位作者 单毅春 王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7-28,共12页
应用模糊聚类软划分算法,对北黄海底层水团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将该海区划分为三个水团:北黄海沿岸水、北黄海水团和北黄海冷水团,进而讨论了三个水团的月变化特征,北黄海冷水团的多年变化特征,以及冷水团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 应用模糊聚类软划分算法,对北黄海底层水团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将该海区划分为三个水团:北黄海沿岸水、北黄海水团和北黄海冷水团,进而讨论了三个水团的月变化特征,北黄海冷水团的多年变化特征,以及冷水团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分析了小长山与老虎滩海洋站气温变化与獐子岛养殖扇贝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预测扇贝死亡率的回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海区养殖 扇贝 死亡 海底层 冷水团
下载PDF
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 被引量:190
20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唐启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9-365,共7页
中国是浅海贝藻养殖的第一大国,年产量超过 1 000万t。根据贝藻养殖产量、贝藻体内碳元素的含量及其贝类能量收支,推算出 2002年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使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 300多万t,并通过收获从海中移出至少 120万t的碳。该结... 中国是浅海贝藻养殖的第一大国,年产量超过 1 000万t。根据贝藻养殖产量、贝藻体内碳元素的含量及其贝类能量收支,推算出 2002年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使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 300多万t,并通过收获从海中移出至少 120万t的碳。该结果不仅为探讨全球“遗漏的碳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同时也证明了浅海的贝类和藻类养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提高了浅海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另外,贝藻的养殖活动与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作用明显,因此,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贝藻养殖 浅海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