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shore warm tongue and offshore cold tongue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the evidence 被引量:2
1
作者 SUN Junchuan YANG Dezhou +2 位作者 YIN Baoshu CHEN Haiying FENG Xingr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475-1483,共9页
A winter onshore warm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o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and an of fshore cold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South Korea... A winter onshore warm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o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and an of fshore cold tongue extending from the southern Jiangsu coast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South Korea), are new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obvious thermal front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hore warm tongue and off shore cold tongue. The narrow gap between the two thermal fronts is supposed to be the pathway for the off shore transport of cold coastal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s. The concurrence of onshore warm and of fshore cold tongues suggests the concurrence of onshore and off shore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 which seems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ly accepted view that, in winter,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flows from the Old Huanghe Delta to the southwest of Jeju Island. This distinctive phenomenon helps establish an updated view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Yellow Sea in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shore warm tongue offshore cold tongue cross-shelf exchange western Yellow sea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wintertime double-warm-tongue structure in the Huanghai(Yellow) Sea 被引量:3
2
作者 SHAN Feng QIAO Fangli +1 位作者 LU Xingang XIA Changsh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15,共8页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show that during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double warm tongues in the Huanghai Sea trough: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warm tongues. Nume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show that during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double warm tongues in the Huanghai Sea trough: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warm tongues. Numerical experiments based on POM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is therm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Huanghai Sea Warm Current (HSWC). The control experiment reproduces this phenomenon quite well, and comparing experiments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ind and tide. It is found that the western warm tongu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HSWC, which can be strengthened by wintertime southward wind. The eastern warm tongue develo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nti-clockwise circulation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temperature front of the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HSCWM)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is circulation, the northward current carries warm water to the north, forming the eastern warm tongue, which remains till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warm-tongue structure Huanghai sea warm Current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POM
下载PDF
An Isentropic Mass Circulation View on the Extreme Cold Events in the 2020/21 Winter 被引量:3
3
作者 Yueyue YU Yafei LI +3 位作者 Rongcai REN Ming CAI Zhaoyong GUAN Wei HU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43-657,共15页
Three extreme cold events successively occurred across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2020/21 winter.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s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cold events from the isent... Three extreme cold events successively occurred across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2020/21 winter.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s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cold events from the isentropic mass circulation(IMC)perspective.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latitude cold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lways co-occurred with the high-latitude warm anomalies,and th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low-level equatorward cold air branch of the IMC,particularly along the climatological cold air routes over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Specifically,the two cold surges over East Asia in early winter were results of intensification of cold air transport there,influenced by the Arctic sea ice loss in autumn.The weakened cold air transport over North America associated with warmer northeastern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explained the concurrent anomalous warmth there.This enhanced a wavenumber-1 pattern and upward wave propagation,inducing a simultaneous and long-lasting stronger poleward warm air branch(WB)of the IMC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hence a displacement-type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event on 4 January.The WB-induced increase in the air mass transported into the polar stratosphere was followed by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quatorward cold branch,hence promoting the occurrence of two extreme cold events respectively over East Asia in the beginning of January and over North America in February.Results do not yield a robust direct linkage from La Niña to the SSW event,IMC changes,and cold events,though the extratropical warm SSTs are found to contribute to the February cold surge in North Ame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entropic mass circulation extreme cold event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La Niña Arctic sea ice extra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下载PDF
Effect of Chlorophyll-a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Upper Ocean Temperatur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鹏飞 刘海龙 张学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85-596,共12页
Effec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on upper ocean temperature and current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t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by using an ocean general cir... Effec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on upper ocean temperature and current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t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by using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enhanced meridional gradient of chlorophyll-a between the equator and off-equatorial regions can strengthen zonal circulation and lead to a decrease in equatori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However, the circulation changes by themselves are not effective enough to affect SST in the equatorial cold tongue (CT) reg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CT SST are more sensitive to chlorophyll-a distribution away from the equator. The off-equatorial chlorophyll-a traps more solar radiation in the mixed layer, therefor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thermoeline decreases. The cold water can then be transported to the equator by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 mixed layer.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 among CT SST, the surface heat flux, and the equatorial upwelling are discussed. The study implies the simulation biases of temperature on the equator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local ocean dynamics but also related to some deficiency in simulating off-equatori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equatorial cold tongue CHLOROPHYLL-A
下载PDF
2008年初上海冰雪天气与冷空气路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永林 邵玲玲 +1 位作者 漆梁波 韩昌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419,共6页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自1951a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天气。研究表明,冰雪天气是北方强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得到,低空冰点以下温度是下雪的基本条件,但上海冬季降水性质还与冷...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自1951a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低温冰雪灾害天气。研究表明,冰雪天气是北方强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得到,低空冰点以下温度是下雪的基本条件,但上海冬季降水性质还与冷空气路径有关,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东部,冷空气从中路偏东南下时,上海受到东北海风的暖海面调节,近地面气温升高,使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为雨水,上海以雨为主偶有小雪;当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西部,冷空气从中路南下,上海吹西北来陆风时,脱离了冬季暖海面调节,雪花保持固态着地,上海同内陆地区一样下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天气 冷空气路径 暖海面
下载PDF
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鹏飞 刘海龙 +1 位作者 章丽娜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LICOM),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强迫上层垂向分辨率为10m的海洋模式LI-COM,模拟出了SST日变化一些特征,同时海洋的上层流场也产生明显日变化。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与观测接近,且受太阳辐射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调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约为0.3~0.4℃)比观测偏小约0.1~0.2℃。模拟的SST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5~16时(当地标准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峰值2~3个小时,接近观测。进一步减弱混合后,模拟的日变化振幅增加约0.1℃,更接近观测。这说明在东太平洋冷舌区SST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和垂直混合影响。此外,混合减小后,在太阳辐射日变化调制下,平均态(如混合层、温度和流场)也出现明显变化。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北侧,弱混合导致混合层变浅,变浅使热量堆积进而使平均SST升高约0.3℃;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南侧,经向平流加强导致平均SST降低约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SST)日变化 模拟 混合 东太平洋冷舌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增茂 吴德星 盛立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147-152,共6页
通过大洋赤道海域SST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提出赤道大西洋、西印度洋及东太平洋表层水温低的可能原因。较详细地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这是由于西太暖池决定了Walker环流的产生,而Walker环流的移动和演变同样会对暖池区变化产生重... 通过大洋赤道海域SST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提出赤道大西洋、西印度洋及东太平洋表层水温低的可能原因。较详细地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这是由于西太暖池决定了Walker环流的产生,而Walker环流的移动和演变同样会对暖池区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形成机制 季风冷舌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重庆地区冬季冷暖变化及其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晓冉 胡祖恒 +1 位作者 李永华 唐红玉 《干旱气象》 2020年第3期404-410,共7页
利用1961—2018年重庆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等资料,分析重庆冬季冷暖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冷冬、暖冬年的异常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58 a重庆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加趋势(... 利用1961—2018年重庆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等资料,分析重庆冬季冷暖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冷冬、暖冬年的异常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58 a重庆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加趋势(约增加0.7℃),且变暖趋势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暖突变从1993年开始。重庆冷冬年和暖冬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夏、秋季的热带海温场偏冷(暖),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大陆呈明显北高(低)南低(高)分布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弱);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原冷高压偏弱(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重庆地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槽前偏南风偏强(弱),有(不)利于槽前暖湿空气输送和重庆地区降水,这种环流配置导致重庆地区易出现冷(暖)冬。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南半球赤道中太平洋是影响重庆冬季冷暖的关键海温区,对重庆冬季气温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冷暖 大气环流 海温 重庆
下载PDF
东北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乾 姚素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10441-10445,共5页
利用中国降水逐日站点观测资料以及HadISST海温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东北地区70个观测站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近50a来呈现下降趋势,具有多阶段性,在60年代以及80-90年... 利用中国降水逐日站点观测资料以及HadISST海温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东北地区70个观测站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近50a来呈现下降趋势,具有多阶段性,在60年代以及80-90年代存在明显的突变;在1986-1985年以及1986-2010年2个阶段,热带外太平洋与热带太平洋春季和夏季海温都存在与东北夏季降水的相关关键区,两个阶段相关性显著不同甚至相反,是1961-2010年东北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总体相关性较弱的原因。东北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可能与海温冷暖背景有关系:在暖的海温背景下,东北降水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对于热带外太平洋,暖的海温背景下,两者为负相关,冷的海温背景下,两者为正相关,尤其表现在春季,因此太平洋春季海温异常对于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降水 太平洋海温 冷暖背景 相关及滑动相关
下载PDF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爱华 王成友 任广成 《气象科技》 2008年第2期185-189,共5页
利用1951-2005年北京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北京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以及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冬季气温变化具有50、60年代低,自70年代开始逐年代升高的趋势,90... 利用1951-2005年北京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北京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以及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冬季气温变化具有50、60年代低,自70年代开始逐年代升高的趋势,90年代至今处于高温时期。北京冷暖冬年,其同期和前期500 hPa环流特征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北半球副高及有关副高单体其强弱变化,对北京冬季气温有很好的指示性。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和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变化可作为北京冬季异常冷暖的前兆信号。前期春季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偏高时,有利于北京暖冬年环流形势的形成。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偏低时,有利于北京冷冬年环流形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冬季冷暖 环流特征 海温
下载PDF
海浪混合作用对热带海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
11
作者 刘子龙 史剑 +1 位作者 蒋国荣 肖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6,共10页
赤道太平洋冷舌模拟偏低且过于西伸是一个共性问题。基于特征波参数化理论,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海浪模式WAVEWATCHⅢ模拟所得的有效波高、波周期、波长等海浪... 赤道太平洋冷舌模拟偏低且过于西伸是一个共性问题。基于特征波参数化理论,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海浪模式WAVEWATCHⅢ模拟所得的有效波高、波周期、波长等海浪要素,计算出海浪混合作用引起的垂直涡动动量系数和热混合系数,将其引入到SBPOM(Stony Brook Parallel Ocean Model)环流模式的动量控制方程中,由此探究海浪混合作用对热带海洋海表面温度模拟的影响。初步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浪混合作用的考虑,有效地改进了环流模式模拟热带海洋海表面温度偏低和赤道冷舌偏冷且过于西伸的现象,使得环流模式对热带海洋的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混合 WAVEWATCHⅢ SBPOM 赤道冷舌 海表面温
下载PDF
冬、夏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晓磊 冯秀丽 +2 位作者 刘潇 刘杰 权永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9,共7页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总体上相差不大,但部分海域如渤海中北部、渤海中南部、北黄海西北部近渤海海峡北部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季节性差异与地形地貌、沿岸流、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物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探讨渤黄海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机制、了解渤黄海区海洋动力过程的季节差异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表层沉积物 差异区 黄海暖流 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近60年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高特征的变异及其与海温关系的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圣杰 李栋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7,共11页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特征指数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温资料,利用高斯滤波、滑动平均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近60 a气候冷暖波动,...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特征指数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温资料,利用高斯滤波、滑动平均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变异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近60 a气候冷暖波动,副高最显著的变化特征为面积扩大、强度加强、脊点西伸、南界南扩,各指数的年际波动均有所加大。副高强度和西脊点与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脊线位置变化则相对独立,副高强度及其年际变率在1980年代末显著加强,西脊点在1990年代初显著西伸,其年际变率在1990年代末显著增强,脊线位置呈现北-南-北的摆动,其年际变率在1990年代末显著增强。随着气候变暖,赤道中东太平洋冬季海温升高与副高强度增强的关系有所减弱,与脊点西伸的关系则有所加强,范围扩大;北太平洋冬季海温降低与脊线位置南移的关系有所减弱,但与脊点西伸的关系则有所加强;热带西太平洋冬季海温降低与强度增强、脊点西伸的关系有所加强。气候偏暖期Hadley环流加强、南移的主导作用,以及Walker环流上升支减弱辅助作用,使夏季副高呈现强度加强、面积增大、南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冷暖波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特征变异 海温 垂直环流
下载PDF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婧 吕俊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5-930,共16页
本文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地表气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模式Historical试验结果,去除外强迫影响后,研究1910/1911~2019/2020年冬季(DJF)欧... 本文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地表气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模式Historical试验结果,去除外强迫影响后,研究1910/1911~2019/2020年冬季(DJF)欧亚中高纬地区“暖北极—冷欧亚”(WACE)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物理原因。结果表明:WACE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WACE正位相时期,乌拉尔阻塞发生频率偏高,有利于热量向极区输送使得极区出现异常暖平流,且水汽向极区输送导致极区水汽辐合,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另外对流活动增强导致潜热释放,进而极区温度上升。与此同时,极涡及欧亚大陆西风减弱且乌拉尔阻塞发生频率偏高,有利于冷空气侵袭欧亚大陆造成异常冷平流,且欧亚地区水汽辐散,向下长波辐射减少,对流活动减弱进而潜热释放减少,导致欧亚大陆温度降低。最后利用CAM3.0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对WACE的影响,模式结果与统计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说明了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可以通过强迫低层与高层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极区水汽辐合,欧亚大陆水汽辐散,进而影响WACE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北极—冷欧亚 北大西洋海温 年代际变化 物理机制
下载PDF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辉 黄大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共13页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水舌 渤海、黄海、东海 时空变化 平流热输送
下载PDF
广东2月“冷干”和“暖干”年代际特征对比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蓓蓓 胡娅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2,共12页
根据1961—2019年广东86个站点的降水和气温以及大气环流和海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广东2月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与海温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广东2月有两个年代际降水偏少时段,但对应的气温特征显著不同... 根据1961—2019年广东86个站点的降水和气温以及大气环流和海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广东2月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与海温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广东2月有两个年代际降水偏少时段,但对应的气温特征显著不同,分别是1961—1981年"冷干"和1999—2019年"暖干",其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表明,第一时段1961—1981年(第二时段1999—2019年)500 hPa高度场以经向(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大槽偏强(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低层受异常北(南)风控制,地面冷高压偏强(弱),偏强的冷空气阻碍了来自海上的水汽输送(偏弱的冷空气不能南下至广东),使得广东处于水汽辐散区(青藏高原表现为反气旋式环流,南支系统不活跃,对广东地区水汽输送不足),最终导致广东2月低温少雨(高温少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热带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是影响广东2月降水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其中第一时段1961—1981年(第二时段1999—2019年)是热带东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偏冷(暖)通过850 hPa经向风切变偏弱(北太平洋中部异常反气旋环流)来影响广东降水。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西太平洋暖池区和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是影响广东2月气温的外强迫因子,其中前两者主要通过东亚大槽这一环流影响广东气温,而北太平洋中部海温仅影响"暖干"期下广东2月的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干 暖干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海温
下载PDF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对不同区域环境的响应
17
作者 邱卓雅 张兰兰 +3 位作者 胡邦琦 常虎 程夏雯 向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101,共15页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 为了解菲律宾海放射虫的区域分布特色,利用同样的样品处理方法,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样中的放射虫进行对比分析,鉴定统计了500个属种,物种多样性较高。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菲律宾海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环境或沉积环境;南海北部放射虫丰度非常高且罩笼虫目占据较大优势,表明南海北部区域营养盐和生物生产力较高;冲绳海槽放射虫丰度相对较低且泡沫虫目占据绝对优势,推测冲绳海槽的海底沉积环境可能不利于放射虫壳体的埋藏富集。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水种在冲绳海槽的分布与夏季125 m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可能与夏季黑潮次表层水的影响有关;在南海北部,暖水种的分布主要受冬季75 m硅酸盐和夏季200 m磷酸盐的影响控制,说明高浓度的硅酸盐可能更加有利于罩笼虫目的发育繁殖;菲律宾海主要是次表层水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放射虫暖水种的分布,比如75 m冬季盐度、200 m年均溶解氧含量和125 m夏季温度。此外,菲律宾海中深层水(1000~3000 m)不同层深66个环境变量和生活于该水体中的5个冷水种的RDA分析结果,显示菲律宾海北部区域主要与1000 m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与富含硅酸盐的北太平洋中深层水南下进入菲律宾有关;而在菲律宾海中南部的分布则主要与1000 m硅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2000 m溶解氧和2200 m磷酸盐和硝酸盐呈明显正相关,可能与具有高溶解氧低硅酸盐性质的绕极深层水由南端进入菲律宾海后,一部分水体向上进入菲律宾海中层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暖水种和冷水种 环境变量 RDA分析 表层沉积物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域
下载PDF
次季节变率和“北极增暖-欧亚变冷”的趋势 被引量:7
18
作者 尹志聪 张艺佳 +1 位作者 周波涛 王会军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28-535,M0004,共9页
“北极增暖-欧亚变冷”的趋势显著影响了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形态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然而,从2012年至2021年冬季,这一趋势显著减弱.与此同时,“暖北极-冷欧亚”(WACE)与其相反位相“冷北极-暖欧亚”(CAWE)模态之间的次季节位相转换频率显... “北极增暖-欧亚变冷”的趋势显著影响了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形态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然而,从2012年至2021年冬季,这一趋势显著减弱.与此同时,“暖北极-冷欧亚”(WACE)与其相反位相“冷北极-暖欧亚”(CAWE)模态之间的次季节位相转换频率显著增加,并且WACE/CAWE的次季节强度与1996-2011年可比.长期的再分析数据以及CMIP6模拟数据均支持频繁的WACE/CAWE次季节反转与“北极增暖-欧亚变冷”趋势减弱同时发生.前期热带大西洋海温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对前冬和后冬的WACE/CAWE有显著且主要的影响,并在CAM5和AMIP的数值实验中得到有效验证.两个海温的协同作用有效地调节了WACE和CAWE之间的次季节相位转换,正如2020和2021年冬季所发生的那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度地区极端气候预测中同样需要考虑次季节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率 北极增暖 极端气候变化 中低纬度地区 相位转换 海温 反位相 再分析数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