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ummertime circulation of the Bohai Sea simulat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被引量:2
1
作者 Changshui Xia Jingsong Guo +2 位作者 Guansuo Wang Zhenhua Chen Xiaodi Ku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The Bohai Sea is a shallow semi-enclosed inner sea 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18 m and is located at the west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The climatolog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in summer of the Bohai Sea is studied by u... The Bohai Sea is a shallow semi-enclosed inner sea 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18 m and is located at the west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The climatolog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in summer of the Bohai Sea is studied by using a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 and the circulation agree with the observation wel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he Bohai Sea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the tidal residual current, wind and baroclinic curren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density current along the temperature front from the west part of the Liaodong Bay to the offshore area of the Huanghe Estuary. In the Liaodong Bay there exists a clockwise gyre in the area north to the 40°N. While in the area south to the 40°N the circulation shows a two-gyre structure, the flow from the offshore area of the Huanghe Estuary to the Liaodong Bay splits into two branches in the area between 39°N and 40°N. The west branch turns into north-west and forms an anti-clockwise gyre with the south-westward density current off the west of the Liaodong Bay. The east branch turns to the east and forms a clockwise gyre with the flow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the Liaodong Bay.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circulation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summer CIRCULATION baroclinic current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下载PDF
Case stud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meso-scale edd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a high-resolution model 被引量:3
2
作者 XIA Changshui JUNG Kyung Tae +2 位作者 WANG Guansuo YIN Xunqiang GUO Jings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9-38,共10页
Meso-scale eddie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eddies with diameters of 50–200 km can greatly impact the transport of heat, momentum, and tracers. A high-resolution wave-tide-circulation ... Meso-scale eddie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eddies with diameters of 50–200 km can greatly impact the transport of heat, momentum, and tracers. A high-resolution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in this stud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model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s The simulated Sea Surface Height(SSH) anomalies agree with the observed the AVISO SSH anomalies well. The simulated subsurface temperature profiles agree with the CTD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ROSE(Responses of Marine Hazar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project. The simulated upper-ocean currents also agree with the main circulation based on observations. A warm eddy is identified in winter in the northern SCS. The position and domain of the simulated eddy are confirmed by the observed sea surface height data from the AVISO.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is analyzed using the model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eddy center is tilted vertically, which agrees with the observa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center of the eddy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temperature center of the ed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s. Further study on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ies will be carried out using the model result and cruis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eddy South China sea high-resolution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下载PDF
中国海域潮汐预报软件Chinatide的应用 被引量:80
3
作者 李孟国 郑敬云 《水道港口》 2007年第1期65-68,共4页
对中国海域潮汐预报软件Chinatide的理论基础、使用方法进行了简介;使用现场实测资料对Chinatide软件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指出了应用Chinatide软件预报潮汐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海岸河口潮流数学模型来说,Chinatide是一个很好的提... 对中国海域潮汐预报软件Chinatide的理论基础、使用方法进行了简介;使用现场实测资料对Chinatide软件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指出了应用Chinatide软件预报潮汐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海岸河口潮流数学模型来说,Chinatide是一个很好的提供开边界条件的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潮汐 预报 软件 海岸河口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广东省近岸海域海面地形模型建立
4
作者 华水胜 杨广武 +1 位作者 蔡怀玉 朱亚兵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47,共4页
广东省近岸海域缺少高精度海面地形模型,无法准确为广东省无缝垂直基准面提供可靠标定与统一转换。将长达19年水位数据的验潮站作为基准站,对其他长期、中期验潮站通过平均海面传递方法进行加密,并结合水准联测数据得到验潮站沿岸海面... 广东省近岸海域缺少高精度海面地形模型,无法准确为广东省无缝垂直基准面提供可靠标定与统一转换。将长达19年水位数据的验潮站作为基准站,对其他长期、中期验潮站通过平均海面传递方法进行加密,并结合水准联测数据得到验潮站沿岸海面地形值,最终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建立广东省近岸海域海面地形模型。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误差优于3.2 cm,明显高于有关参考文献给出的成果精度,对广东省陆海基准统一转换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地形 近岸海域 海面地形模型 基准验潮站 水准联测 趋势性分析 格网点内插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5
作者 陈建珩 许东峰 姚志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该文利用线性回归函数,根据卫星测高及中国沿海6个验潮站数据估算出1993—2020年中国沿海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17±1.32 mm a,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47±0.90 mm a。将1958—2020年的大气数据、海洋数据及气候模态指数作为... 该文利用线性回归函数,根据卫星测高及中国沿海6个验潮站数据估算出1993—2020年中国沿海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17±1.32 mm a,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47±0.90 mm a。将1958—2020年的大气数据、海洋数据及气候模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RNN模型)、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模型(GRU模型)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SVR模型)等多种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沿海6个验潮站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同时引入大气变量、海洋变量及气候模态指数变量的LSTM模型取得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66和19.279 mm,在4种模型中表现最佳,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预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相对海平面 绝对海平面 垂直地壳运动 卫星测高 潮位 LSTM神经网络模型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tidal phase on storm surg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被引量:6
6
作者 ZHANG Weisheng TENG Ling +2 位作者 ZHANG Jinshan XIONG Mengjie YIN Chengtu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037-2055,共19页
Because of the special topography and large tidal rang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the dynamic process of tide and storm surge is very complicated.The shallow water circulation model Advanced Circulation(ADCIRC)was used ... Because of the special topography and large tidal rang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the dynamic process of tide and storm surge is very complicated.The shallow water circulation model Advanced Circulation(ADCIRC)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orm surge process during typhoon Winnie,Prapiroon,and Damrey,which represents three types of tracks attacking the South Yellow Sea,which are,moving northward after landing,no landing but active in offshore areas,and landing straightly to the coastline.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idal phase on the tide-surge interaction as well as storm sur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urge caused by Winnie and Prapiroon occurs 2-5 h before the high tide and its occurring time relative to high tide has little change with tidal phase variations.On the contrary,under the action of Damrey,the occurring time of the peak surge relative to high tide varies with tidal phase.The variation of tide-surge interaction is about 0.06-0.37 m,and the amplitude variations of interaction are smooth when tidal phase changes for Typhoon Winnie and Prapiroon.While the interaction is about 0.07-0.69 m,and great differences exists among the stations for Typhoon Damrey.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ide-surge interaction of the former is dominated by the tidal phase modulation,and the time of surge peak is insensitive to the tidal phase variation.Whil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latter is dominated by storm surge modulation due to the water depth varying with tide,the time of surge peak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idal phase.Therefore,influence of tidal phase on storm surge is related to typhoon tracks which may provide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at the design stage of coastal protec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m SURGE TIDAL PHASE tide-surge interaction South Yellow sea Advanced Circulation(ADCIRC)model
下载PDF
渤、黄、东海潮汐的一种验潮站资料同化数值模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永刚 方国洪 +2 位作者 曹德明 魏泽勋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74,共22页
以往的研究表明,采用直接的数值计算所得渤、黄、东海潮汐分布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偏差。为了改善数值计算结果,建立了一种同化数值模式。计算中,在连续方程中增加了一个松弛项,将模式结果向已有实测调和常数的控制点推算潮高值趋近。在数... 以往的研究表明,采用直接的数值计算所得渤、黄、东海潮汐分布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偏差。为了改善数值计算结果,建立了一种同化数值模式。计算中,在连续方程中增加了一个松弛项,将模式结果向已有实测调和常数的控制点推算潮高值趋近。在数值模拟中,共选取40个沿岸和岛屿验潮站作为控制点,另外选取71个验潮站作为检验点。数值实验表明,随着松弛系数的增加,控制点的计算和实测调和常数之差逐渐减小,直至松弛系数太大时,计算溢出。与此同时,检验点的计算和实测调和常数之偏差开始时也同步地明显减小,但当松弛系数加大到一定数值后,偏差值基本上不再减小,表明通过松弛同化可以改善计算结果,但计算与实测的逼近程度仍有一定限度。对沿岸111个验潮站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对M2分潮,振幅和迟角偏差分别从同化前的6.9cm和5.6°减小至同化后的3.5cm和3.1°;对S2分潮,从2.5cm和6.5°减小至1.9cm和4.0°;对K1分潮,从3.0cm和7.8°减小至1.4cm和4.1°;对O1分潮,从2.0cm和7.5°减小至1.3cm和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潮汐 数值模式 同化 趋近法
下载PDF
利用验潮站资料评估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大炜 李建成 +1 位作者 金涛勇 胡敏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利用传统验潮站数据对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0a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现在的全球海洋潮汐模型相比早期的海潮模型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深海海域,模型精度达到了2 cm,空间分辨率为50 km。在中国海域... 利用传统验潮站数据对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0a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现在的全球海洋潮汐模型相比早期的海潮模型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深海海域,模型精度达到了2 cm,空间分辨率为50 km。在中国海域,NAO99b的精度最高,RSS为14.86cm。EOT10a在全球海洋范围综合指标最优,能较好地反映全球海洋潮汐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潮汐模型 卫星测高 验潮站 中国海域 精度
下载PDF
潮汐模型对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许军 暴景阳 刘雁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3-507,共5页
利用T/P测高数据反演了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潮汐参数,构造了CSR3.0、FES95.2和T/P反演的海潮模型改正下的海面高时间序列,通过海面高变化曲线及功率谱的比较确定了利用测高数据发现的海平面季节内变化主要是潮汐模型误差的贡献。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海平面变化 潮汐模型 潮汐混叠
下载PDF
渤海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尹宝树 王涛 +4 位作者 侯一筠 程明华 范顺庭 苏京志 M.I.ElSabh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基于依赖波浪成长状态波令的表面风应力,提出了一个波浪和风暴潮潮汐运动相互作用的联合数值模式,实现了第三代波浪模式和三维风暴潮潮汐模式联合作用的数值研究,并结合渤海典型天气个例的研究,给出了渤海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 基于依赖波浪成长状态波令的表面风应力,提出了一个波浪和风暴潮潮汐运动相互作用的联合数值模式,实现了第三代波浪模式和三维风暴潮潮汐模式联合作用的数值研究,并结合渤海典型天气个例的研究,给出了渤海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机制和大小量级的定量估计。研究表明,对不同天气过程,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性质和大小不同;对强寒潮过程,对波浪影响主要由风暴潮所支配,波高调制可达1m,在黄河口区一般达0.5m;对弱天气过程,对波浪影响主要由潮所控制,波高调制约在0.2m,联合作用模式给出的结果与实测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波潮风暴潮 联合数值模式 影响机制 定量估计
下载PDF
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随潮汐波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心强 王虹 +1 位作者 左风华 大年邦雄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84-92,共9页
在分析、研究了滨海地带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及含水层内的咸淡水渗流运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理的手法,建立了一种较为简单适用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和天然地下水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值... 在分析、研究了滨海地带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及含水层内的咸淡水渗流运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理的手法,建立了一种较为简单适用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和天然地下水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证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着非常好的拟合度,即该模型能较客观地揭示海水入侵引起的咸淡水界面的变化规律。其后,运用该模型系统的探讨了含水层以下为非平坦的不透水层的滨海地带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伴随着潮汐的波动而变化的规律。即伴随着潮汐的波动,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与潮汐具有相似的振动波形,波动的幅度随离海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海岸附近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大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而在离开海岸一定距离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超过咸淡水界面的振幅。总体上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呈负指数衰减,而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几乎呈直线衰减(其衰减直线的倾角在135~150°之间变动),且潮汐波动对天然地下水面影响的范围远大于其对咸淡水界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波动的振幅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还与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不透水层形状及其变动的幅度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与潮汐波动的幅度无关,其振幅与潮汐的振幅成比例增减。当不透水层的形状一定时,不论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及潮汐波动的幅度怎么变动,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及其峰值出现的位置几乎不变,即不透水层的形状决定着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而其大小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水力坡度、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密切相关。此外,当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的振动存在相位和振幅的较大差异时,可以断定含水层以下存在非平坦的不透水层,且这种差异越大,不透水层凸凹不平的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及水资源 地下水 潮汐 海水入侵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渤海天文-风暴潮数值模拟和一种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于宜法 俞聿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7,共8页
在渤海选用了82个强天气过程,利用三维模式模拟了海区的天文-风暴潮,模式经实测资料检验,获得了较满意的模拟结果。根据渤海沿岸主要验潮站观测年极值高(低)水位和年极值风增(减)水所得到的多年一遇高(低)水位和多年一遇风增(减)水,以... 在渤海选用了82个强天气过程,利用三维模式模拟了海区的天文-风暴潮,模式经实测资料检验,获得了较满意的模拟结果。根据渤海沿岸主要验潮站观测年极值高(低)水位和年极值风增(减)水所得到的多年一遇高(低)水位和多年一遇风增(减)水,以及天文最高(最低)潮位,建立了由多年一遇风增(减)水和天文最高(最低)潮位的线性组合计算多年一遇高(低)水位的计算公式,并以此公式推算了渤海海区5个典型地区的多年一遇高(低)水位,供海洋工程设计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天文-风暴潮 数值模拟 多年一遇极值水位 计算方法 三维模式 线性组合公式
下载PDF
基于长期验潮数据的海平面预测方法与案例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段晓峰 许学工 +1 位作者 陈满春 李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5-1070,共6页
在充分考虑长时间序列潮位具有周期性、趋势性和随机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基于随机动态预测模型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模型中的周期项模拟首次采用小波分析与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趋势项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残差序列采用自回归移动... 在充分考虑长时间序列潮位具有周期性、趋势性和随机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基于随机动态预测模型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模型中的周期项模拟首次采用小波分析与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趋势项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残差序列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进行拟合;三项叠加建立随机动态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迭代法。应用塘沽验潮站57年的月平均海平面高度数据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和预测精度统计学检验,表明此方法对海平面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具有较高精度,可为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借鉴与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 预测 验潮数据 随机动态模型 方法与案例
下载PDF
海浪混合参数化的渤海、黄海、东海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14
作者 胡好国 袁业立 万振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32,共14页
在浪-流耦合的概念下,对PrincetonOceanModel(POM)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特征波参数下的海浪混合作用,并把潮流和环流同时模拟,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典型的环流和水文特征,特别是夏季黄海的温跃层现象,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以及我国东... 在浪-流耦合的概念下,对PrincetonOceanModel(POM)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特征波参数下的海浪混合作用,并把潮流和环流同时模拟,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典型的环流和水文特征,特别是夏季黄海的温跃层现象,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以及我国东部海域冬季和夏季典型环流等.研究表明,海浪的作用使海洋上层混合得更均匀,潮流的作用使海洋底层混合得更均匀,二者是温跃层形成的重要原因;考虑潮效应模拟流场,由于潮扩散和潮余流的作用,长江冲淡水路径与实际观测更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混合 数值模拟 渤海 黄海 东海 水动力环境 POM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渤海潮波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尼建军 王新怡 +2 位作者 张凤烨 王永刚 连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4,共6页
基于有限体积法海洋数值模型(FVCOM),对渤海当前水深岸线状况下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式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较好地提高了黄河口处网格分辨率,模拟了渤海海域K1,O1,M2和S2四个主要分潮。利用渤海沿岸19个验潮站的资料对模拟结... 基于有限体积法海洋数值模型(FVCOM),对渤海当前水深岸线状况下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模式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较好地提高了黄河口处网格分辨率,模拟了渤海海域K1,O1,M2和S2四个主要分潮。利用渤海沿岸19个验潮站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K1分潮振幅绝均差2.39 cm,迟角绝均差4.36°,O1分潮振幅绝均差1.40 cm,迟角绝均差4.29°,M2分潮振幅绝均差为3.55 cm,迟角绝均差为5.69°,S2分潮振幅绝均差1.72 cm,迟角绝均差8.86°,结果显示各分潮模拟结果合理,较真实地反映了渤海海域四个分潮传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体积法海洋数值模型(FVCOM) 渤海 潮汐
下载PDF
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的准确度评估 被引量:15
16
作者 高秀敏 魏泽勋 +2 位作者 吕咸青 王永刚 杨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采用南海海域60个验潮站和22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的调和常数资料,对比了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四种全球大洋潮汐模式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在南海的准确度。为了准确评估这四种大洋潮汐模式... 采用南海海域60个验潮站和22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的调和常数资料,对比了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四种全球大洋潮汐模式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在南海的准确度。为了准确评估这四种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不同区域的准确度,本研究将南海分成了8个区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和东部区域,4个分潮都是DTU10准确度最高;南部区域,M2和O1分潮GOT00.2的偏差最小,S2和K1分潮DTU10的偏差最小。总体而言,在进行南海潮汐数值模拟选择开边界条件时,建议以DTU10模式为主,并利用GOT00.2模式作适当调整。还简单分析了南海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潮汐模式 南海 验潮站 卫星高度计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福建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新红 金丰军 +6 位作者 杨奇志 陈火荣 俞秀霞 李雪丁 郭民权 刘秋凤 罗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44-1755,共12页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和日照5个气象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并将这些赤潮案例数据与相应的气象指标按闽东、闽中和闽南3个海区,分别输入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与预测。结果显示:1)闽东海区53个训练样本45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91%,3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2)闽中海区69个训练样本58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06%,4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3)闽南海区85个训练样本的运算预测结果63个正确,正确率74.12%,5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达到预期的结果。研究表明,以气象因子为自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赤潮的预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模型 赤潮 预报 福建海区
下载PDF
内潮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树群 黄企洲 +1 位作者 邱章 麦波强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27-32,共6页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 ,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 ;风应力、非线性...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 ,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 ;风应力、非线性效应以及正压潮源地的深度等都可改变内潮的波动振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 两层数值模式 动力机制 潮汐 跃层 风应力 波动周期
下载PDF
黄海内潮特征及对声传播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圣明 胡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67-974,共8页
针对夏季黄海内潮活动对水声信道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将表面潮流研究的最小二乘调和分析方法应用于黄海潮周期内波(内潮)的建模研究,并结合"三层介质的海洋结构模型"建立了黄海内潮满足的频散方程、群速度以及相速度表示.在此... 针对夏季黄海内潮活动对水声信道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将表面潮流研究的最小二乘调和分析方法应用于黄海潮周期内波(内潮)的建模研究,并结合"三层介质的海洋结构模型"建立了黄海内潮满足的频散方程、群速度以及相速度表示.在此基础上数值分析了试验海区内潮对声传播影响的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内潮模型与观测数据相当吻合,并由此获得了黄海内潮的主要特征:海区潮周期内波占统治地位,M2内潮是造成等温线波动的主要因素;实测内潮位移在深度上的分布与其一阶简正模式相吻合;测量时间内,内潮的时间相关系数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内潮 三层海洋介质模型 声传播 统计特征
下载PDF
三维质点追踪模型及其在胶南海域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学庆 孙英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3-876,共4页
在已建立的变边界河口、陆架、海洋模型(ECOM)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变边界质点追踪模块,研究胶东半岛南海域的物质输运特征,讨论了三维空间中,水质点在潮流作用下的迁移特点。该模型在近海海洋环境管理上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三维 变边界 质点追踪模型 胶南海域 潮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