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f Impacts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Cycles of Sensible/Latent Heat Fluxes over Semi-arid Region 被引量:9
1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张耀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19-326,共8页
The semi-arid regions, as climatic and ecosystem transitional zone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arlier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semi-arid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landatmos... The semi-arid regions, as climatic and ecosystem transitional zone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arlier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semi-arid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in which soil moisture is the crucial variable in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ible/latent heat fluxes to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based on the enhanced observations at Tongyu in the Jilin province of China, a reference site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ed Energy and Water Cycle Observations Project (CEOP) in the semi-arid regions, by using a sophisticated land surface model (NCAR_CLM3.0).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sensible/latent heat fluxes indicate that the soil moisture has obvious effects on the sensible/latent heat fluxes in terms of diurnal cycle and seasonal evolution. Better representation of the soil moisture could improve the model performance to a large degree. Therefore, for the purpose of simulating the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and predicting the climate and water resource changes in semi-arid region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both in the way of observation and its treatment in land surfac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rid region soil moisture latent/sensible heat flux diurnal cycle seasonal evolution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o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Orchard in High Cold Regio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ANG Yunjiang DENG Xu +4 位作者 SONG Tao CHEN Guoshuang WANG Yuemei ZHANG Qing LU Xinr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234-247,共14页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oil functions,may be affected by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SFT)and land use in high cold and wet regions.Therefo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oil functions,may be affected by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SFT)and land use in high cold and wet regions.Therefore,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SFT on aggregate stability in orchards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is crucial to develop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egradation of soil quality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rchard ecosystems.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 in orchard soil quality,the effects of SFT on the stability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ere examined in apple-pear orchards(Pyrus ussuriensis var.ovoidea)of four different ages(11,25,40,and 63 yr)on 0 to 5%slopes before freezing and after thawing from October 2015 to June 2016 in Longjing City,Yanbian Prefecture,Northeast China,involving a comparison of planted versus adjacent uncultivated lands(control).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investigate water-stable aggregate stability in three incremental soil layers(0–20,20–40 and 40–60 cm).In the same samples,iron oxide,organic matter,and clay contents of the soil were also determin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structive influences of SFT o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ere more pronounced with the increased orchards ages,and SFT exerted severe effects o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older orchards(40 and 63 yr)than juvenile orchards.Undergoing SFT,the soil instability index and the 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 increased by mean 0.15 mm and 1.86%,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decreased by mean 1.32%,and the erosion resistance weakened,which consequently led to aggregate stability decreased.In addition,soil free,amorphous,and crystalline iron oxide as well as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lay contents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and their changes in their conten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stability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long-term planting fruit trees can exacerbate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SFT on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further soil erosion increases and nutrient losses in an orchard,which hider sustainable use of soil and the productivity orch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rchard age apple-pear orchard soil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soil degradation high cold region
下载PDF
Study 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et-dry condition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3
作者 HuiGen He ZeYong Hu +4 位作者 XueYi Xun Jun Sun Li Hao LiJiao Xu Wen Pe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EOP/CAMP-Tibet observed data at AWS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of MS3478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March 2007 to February 2008. The variation c...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EOP/CAMP-Tibet observed data at AWS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of MS3478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March 2007 to February 2008.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 (potential evapotransph'a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nman-Monteith method recommended by FAO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 lions). The contributions of dynamic, thermal and water factors to P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wet-dry condition of the plateau region was further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aily PE was between 0.52 mm and 6.46 mm for the whole year. Monthly PE was over 107 mm from May to September, but decreased to less than 41 mm from November to February. Annual PE was 1,037.8mm. In the summer, thermal P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dynamic PE, but conversely in the winter. Annual variation of thermal PE was of sine wave pattern. In addition, drought and semi-drought climate lasted for a long time while semi-humid climate was short. The effect of water and dynamic factors on PE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the seasons. Annual variation of thermal PE was of sine wav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potential evapolranspimtion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water factor wet -dry condition
下载PDF
江西省土壤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
作者 蔡哲 段里成 +1 位作者 郭瑞鸽 刘冬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4期118-125,共8页
掌握江西省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深度变化、季节变化及区域差异,可以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的分布及生长发育提供研究基础,并对农业种植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根据2005—2020年地面气象资料中月均各层土壤温度、气温、降水... 掌握江西省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深度变化、季节变化及区域差异,可以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的分布及生长发育提供研究基础,并对农业种植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根据2005—2020年地面气象资料中月均各层土壤温度、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数据,分析江西省各层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及其区域差异特征,并总结各气象要素对各层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各层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且土壤温度变化的滞后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更加明显。春、夏两季的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温度变化减小;秋冬两季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加深呈增加的趋势,温度变化较大。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土壤温度与土壤深度呈二次线性关系。不同地区中土壤温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单个气象要素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多个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对土壤温度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季节变化 区域差异 气象要素 江西省
下载PDF
无机材料改良季节冻土区碳酸盐渍土试验及其方案评价
5
作者 陈克政 黄帅 +3 位作者 胡争 丁黔 柳艳杰 丁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138,共10页
为解决松嫩平原碳酸盐渍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且削弱季节冻土区冻融循环对碳酸盐渍土带来的损伤,采用无机材料石灰和粉煤灰对碳酸盐渍土进行改良。研究了不同改良方案下碳酸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及其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通过熵权-TOPSIS... 为解决松嫩平原碳酸盐渍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且削弱季节冻土区冻融循环对碳酸盐渍土带来的损伤,采用无机材料石灰和粉煤灰对碳酸盐渍土进行改良。研究了不同改良方案下碳酸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及其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各改良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石灰和粉煤灰均会提升碳酸盐渍土的抗剪强度,但是石灰的改良效果远胜于粉煤灰,石灰会使得碳酸盐渍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变成应变软化型;粉煤灰在提升碳酸盐渍土抵抗冻融损伤能力上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双掺石灰和粉煤灰明显兼顾了强度和抵抗冻融损伤能力这2个指标;在考虑力学性能、抗冻融能力以及经济等因素时,石灰和粉煤灰的掺量均为12%的方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改良碳酸盐渍土 无机材料 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PDF
岛状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热状态及工程措施效果分析
6
作者 刘晓贺 蔡德钩 +3 位作者 闫宏业 张先军 王斌 刘浩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为揭示岛状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热状态,提出合理有效的制冷结构,在新建哈尔滨至伊春高速铁路某车站试验段开展现场监测,获得岛状多年冻土的地温数据;基于实测地温数据,采用冻土水热耦合理论,对将在试验段实施的两侧双排普通热棒路基... 为揭示岛状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热状态,提出合理有效的制冷结构,在新建哈尔滨至伊春高速铁路某车站试验段开展现场监测,获得岛状多年冻土的地温数据;基于实测地温数据,采用冻土水热耦合理论,对将在试验段实施的两侧双排普通热棒路基、两侧双排+中心单排全季热棒路基、两侧单排+基底横向通铺全季热棒路基3种制冷路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3种制冷路基结构的地温分布特征及对下伏岛状多年冻土的降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铁力地区年均气温和降水呈增大趋势,天然场地岛状多年冻土地温在-0.3℃左右,属于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3种制冷路基结构中,两侧单排+基底横向通铺全季热棒对岛状多年冻土保护及降温效果最优,两侧双排普通热棒最差。普通热棒路基的多年冻土上限呈“两侧凸,中间凹”形态,抬升不明显;全季热棒路基的多年冻土上限呈“上凸缓斜平顶”形态,抬升显著。研究成果可对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建设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铁路路基 岛状多年冻土 普通热棒 全季热棒 冻土上限
下载PDF
季节冻土区纤维改良路基土冻胀融沉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泽成 李栋伟 +5 位作者 秦子鹏 安令石 季安 夏明海 王振华 鹿庆蕊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5-154,共10页
为研究冻融循环下纤维改良路基土含水率、纤维掺量对土体冻胀融沉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室内单向冻融试验,测得不同含水率、纤维掺量下路基土的冻融特性,获得水分场变化、冻胀率、融沉系数、冻融全过程温度场以及结冰温度变化规律。... 为研究冻融循环下纤维改良路基土含水率、纤维掺量对土体冻胀融沉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室内单向冻融试验,测得不同含水率、纤维掺量下路基土的冻融特性,获得水分场变化、冻胀率、融沉系数、冻融全过程温度场以及结冰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试样单向冻融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水相变程度越来越小,且冻融结束后各位置含水率不一致。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土样经历冻融循环后其水分重分布比较明显,不同纤维掺量的土样经历冻融循环后其水分分布基本相似。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其水分迁移程度减小;2)8%~16%含水率范围内,其冻结竖向位移最大达到1.19 mm,其融化竖向位移最大达到2.56 mm,达到12%含水率时其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基本趋于稳定。在0%~0.5%纤维掺量范围内,其冻结竖向位移最大达到1.10 mm,其融化竖向位移最大达到2.85 mm;3)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其相变潜热越明显,土体结冰温度先降低后上升,在纤维掺量为0.3%时其结冰温度最低为-1.95℃,且达到结冰温度时间最长为14.1 min。研究成果可以为西部粉砂土分布地区铁路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聚丙烯纤维 改良路基土 冻胀融沉 结冰温度
下载PDF
考虑含水条件的渠基土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淼 郭妍秀 +3 位作者 苏安双 孟上九 张爱民 海明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4,共11页
水是促使土体发生冻胀破坏的关键因素,而渠道作为农业灌溉主要的输水载体,受季冻区环境威胁极易发生冻胀破坏。为了系统地研究水分对渠基土冻胀特性的影响,选取松干渠道典型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的补水方式,探讨了不同含水率对渠基土... 水是促使土体发生冻胀破坏的关键因素,而渠道作为农业灌溉主要的输水载体,受季冻区环境威胁极易发生冻胀破坏。为了系统地研究水分对渠基土冻胀特性的影响,选取松干渠道典型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的补水方式,探讨了不同含水率对渠基土冻胀特性的影响,给出了温度场、水分场和冻胀量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两种补水方式的冻胀差异性,构建了关于含水率与补水方式的冻胀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无论何种补水方式,冻胀量与初始含水率均成正比;同等条件下,开放系统的冻胀变形较封闭系统更明显,二者之间的比值为2~22,比值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可为渠基土冻胀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 渠基土冻胀 含水率 补水方式 冻胀特性
下载PDF
干湿与冻融交替作用下渠道复合衬砌劣化规律研究
9
作者 王正一 李刚 +2 位作者 王冲 张明义 李博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6-1358,共13页
渠道在季节性冻土区常年遭受基土冻胀、融沉和侵蚀的危害,针对此问题提出由聚苯乙烯泡沫板、陶砂和环氧树脂多层组合制成渠道衬砌垫层,采用室内干湿与冻融交替试验的方法来探究复合衬砌隔热性和粘结强度的劣化规律,以及多层组合垫层对... 渠道在季节性冻土区常年遭受基土冻胀、融沉和侵蚀的危害,针对此问题提出由聚苯乙烯泡沫板、陶砂和环氧树脂多层组合制成渠道衬砌垫层,采用室内干湿与冻融交替试验的方法来探究复合衬砌隔热性和粘结强度的劣化规律,以及多层组合垫层对混凝土板的保护作用,并结合统计学的方法确定陶砂最佳掺量。试验结果表明:陶砂能降低复合衬砌的导热系数,其隔热性劣化主要是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和混凝土引起,随干湿与冻融累计试验次数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陶砂掺量对聚苯乙烯泡沫板接触面的粘结强度基本无影响,而对混凝土接触面的粘结强度有较大影响,且掺量与粘结强度成反比例关系;在干湿与冻融交替作用下,多层组合垫层对混凝土板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与普通混凝土板相比,在质量与抗压强度损失方面分别降低1.04%和8.58%;以复合衬砌隔热性和聚苯乙烯泡沫板接触面粘结强度为双控目标,建立了陶砂最佳掺量的计算方法。多层组合垫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粘结强度和防渗效果,该试验研究成果可为渠道垫层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渠道 多层组合垫层 干湿-冻融循环 劣化规律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附面层参数研究
10
作者 彭晓强 张尧 +1 位作者 刘乾坤 岳文迪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附面层参数,基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混合边界条件,综合考虑太阳辐射、路面辐射、对流换热和蒸发耗热等因素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该地区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模型,研究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附面... 为了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附面层参数,基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混合边界条件,综合考虑太阳辐射、路面辐射、对流换热和蒸发耗热等因素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该地区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模型,研究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季节冻土路基温度场附面层参数及温度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阿勒泰地区天然地面的附面层厚度为0.4m,附面层底温度初始值为9.61℃,振幅为14.56℃;沥青面层附面层厚度为0.45m,附面层底温度初始值为10.85℃,振幅为16.43℃;混凝土面层附面层厚度为0.45m,附面层底温度初始值为9.46℃,振幅为16.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附面层 季节冻土 温度场
下载PDF
高寒地区季节性冻胀对深基坑越冬变形监测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厉风 许艺腾 《工程勘察》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高寒地区的城市地铁建设越来越多,车站深基坑开挖难免要经历季节性冻胀的考验。采用地下连续墙加混凝土支撑的支护体系在抵抗冻胀时,地表土层发生冻胀融沉的规律、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发挥的作用、支撑轴力在温度影响下的数据特点和补偿修... 高寒地区的城市地铁建设越来越多,车站深基坑开挖难免要经历季节性冻胀的考验。采用地下连续墙加混凝土支撑的支护体系在抵抗冻胀时,地表土层发生冻胀融沉的规律、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发挥的作用、支撑轴力在温度影响下的数据特点和补偿修正方法,以及支护墙体水平位移的最大发生部位都是值得研究的方面。在没有施工动态干扰的环境下,对单独分析冻胀影响是非常有利的。依托实际工程,对高寒地区深基坑敞口越冬期间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和总结,得出了冻胀发生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结构变形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基坑监测 季节性冻土 冻胀融沉 支撑轴力
下载PDF
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103
12
作者 张慧智 史学正 +4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黄宝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土壤温度从春季到夏季变化最大,20℃等温线的纬度跳跃接近25°,而由冬季到春季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缓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中土壤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在温带区域和青藏高原区,气温是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区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季节变化 区域分异 气温 降水 中国
下载PDF
施用化肥对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97
13
作者 梁文举 张万民 +1 位作者 李维光 段玉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本文针对玉米生长期内施用化肥对东北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共获得 14科、16属 ,其中头叶科 (Cephalobidae)、小杆科 (Rhabditidae)、真滑刃属 (Aphelenchus)、垫刃属 (Tylenchus)为优势科 /属。线虫总数... 本文针对玉米生长期内施用化肥对东北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共获得 14科、16属 ,其中头叶科 (Cephalobidae)、小杆科 (Rhabditidae)、真滑刃属 (Aphelenchus)、垫刃属 (Tylenchus)为优势科 /属。线虫总数在取样日期和处理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p <0 .0 1)。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析比较了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小区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长期 化肥 土壤线虫 群落组成 多样性 黑土地区
下载PDF
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子龙 付强 +2 位作者 姜秋香 李天霄 王晓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2-776,共5页
为解决季节性冻土水分在冻融过程中迁移复杂性及空间非均一性的定量化描述困难问题,以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剖面水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土... 为解决季节性冻土水分在冻融过程中迁移复杂性及空间非均一性的定量化描述困难问题,以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剖面水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及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季节冻融过程削弱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对土壤含水量具有强烈的空间重分布作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运移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 土壤剖面水分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 被引量:52
15
作者 黄道友 王克林 +4 位作者 黄敏 陈洪松 吴金水 张广平 彭廷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16-2523,共8页
以湖南省桃源县 (总土地面积 4 4 5 8.4 km2 )为代表 ,采集该县 196 0~ 2 0 0 1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有关科研成果 ,深入研究我国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合理调蓄利用水资源的依据 ,提出了抗御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指... 以湖南省桃源县 (总土地面积 4 4 5 8.4 km2 )为代表 ,采集该县 196 0~ 2 0 0 1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有关科研成果 ,深入研究我国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合理调蓄利用水资源的依据 ,提出了抗御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7月~翌年 2月份是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易发期 ,年发生概率在 85 %以上 ,中等和中等以上干旱的年发生概率在 5 0 %左右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的两个高发期 ,且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是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但只要高标准、规范化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完善现有水利设施 ,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生物水库”和现有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潜力 ,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再适当兴建小型水利工程 ,确保占土地总面积 10 %左右的塘堰等蓄水面积 ,将 70 %~ 80 %的自然降水通过陆面拦截 (含蒸散 )方式截留并蓄存下来 ,使排出集水区或小流域的水量控制在年降水量的 10 %~ 2 0 % ,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水资源管理 “富水土层”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寒区典型下垫面冻土水热过程对比研究(Ⅰ):模型对比 被引量:19
16
作者 阳勇 陈仁升 +4 位作者 叶柏生 宋耀选 刘俊峰 韩春坛 刘章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5-1554,共10页
冻土水热传输和水热耦合过程是寒区水循环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温度和湿度(含水量)的观测和模拟是冻土水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葫芦沟试验小流域为依托,选取季节... 冻土水热传输和水热耦合过程是寒区水循环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温度和湿度(含水量)的观测和模拟是冻土水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葫芦沟试验小流域为依托,选取季节冻土区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多年冻土区的沼泽化草甸、高山寒漠等4种典型寒区下垫面,分别布设自动气象站,并调查相关土壤和植被参数,利用SHAW和CoupModel模型对试验点的土壤水热条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4个试验点多层土壤含水量和地温SHAW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5和0.90;CoupModel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R2为0.72和0.93.总体上,地温的模型估算结果略好于含水量;相对于SHAW模型,CoupModel模型是更适合寒区各种下垫面的一维SVATs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冻土水文 SHAW CoupModel 土壤温湿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剖面地温和水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科利 彭文英 +2 位作者 王龙 付安平 徐香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320,共7页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结果使土壤在坡面上发生再分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变异增大。腐殖质层厚度的变化又引起地温和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地温和水分是影响和反映冻融侵蚀作用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地表和土壤剖面物质运移...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结果使土壤在坡面上发生再分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变异增大。腐殖质层厚度的变化又引起地温和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地温和水分是影响和反映冻融侵蚀作用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地表和土壤剖面物质运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测不同厚度腐殖质层剖面的地温和土壤水分,分析了地温和水分随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腐殖质层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解冻速度比薄层黑土区要慢,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到达0℃的日期也不相同,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冻结时间要滞后1周左右。同时,腐殖质层较厚的黑土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薄层黑土区,土壤水分运移的深度范围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季节性冻土 地温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对春小麦耗水、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2
18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3 位作者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4392-4404,共13页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计算休闲效率、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 2011和2012年3个处理的春小麦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2013年FMS耗水量显著高于CK。FMS和FM可增加春小麦苗期到孕穗期耗水,且此阶段的耗水量在干旱年份分别较CK增加27.2%和9.6%,在丰水年份分别较CK增加52.2%和44.6%。虽然FMS和FM在各生育期的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FMS在丰水年(2012年和2013年)的耗水量较FM有增加趋势,且这一效果在2013年尤为明显。FMS和FM在休闲期可补充0—80 cm土层土壤水分25.4和18.3 mm,比CK分别低2.2和9.3 mm;补充8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78.0和71.0 mm,比CK分别高30.0和23.1 mm;与2011年播前相比,种植3年春小麦后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FMS增加了23.8 mm、FM增加了22.5 mm、CK增加了12.4 mm。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FMS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高于CK(P<0.05);收获指数为0.4—0.5,比CK高32.5%。FMS的产量为1 750—3 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在干旱的2011年,FMS处理的产量较FM增加26.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2%;在丰水的2013年,FMS处理的产量较FM增加20.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8%,两年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FMS较FM具有更明显的丰水年份增产、干旱年份适应干旱胁迫的潜力,能够实现该区春小麦生产稳产高产的目标。结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FMS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春小麦播前和生长前期的土壤贮水量,并使春小麦苗期—孕穗期的作物耗水量显著升高,增加春小麦穗粒数,扩大籽粒产量库容和促进灌浆,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在休闲期完全补充春小麦生育期消耗的0—200 cm土壤水分,保持春小麦田的土壤水分年际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土穴播 春小麦 季节性耗水 产量 水分平衡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黄道友 彭廷柏 +1 位作者 陈桂秋 王克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 ,“土壤 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85 .7%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 5 0 .0 %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 ,以夏秋干旱危害最大 ;气候性干旱 (Z值法 )年发生概率为 5 9.5 % ,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31.0 %。“土壤 作物”干旱明显大于气候性干旱 ,且二者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为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表明红壤丘陵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能仍在不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季节性干旱 成因 发生规律 “土壤-作物”干旱 气候性干旱 农业生态系统 抗逆性能
下载PDF
季节冻土区黑土耕层土壤冻融过程及水分变化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显波 刘铁军 +1 位作者 许士国 刘振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240,共8页
利用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试验研究中心综合实验观测场2011年11月-2012年4月整个冻结融化期的实测野外黑土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对中-深季节冻土区黑土耕层土壤冻融过程中冻结和融化特征分阴、阳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冻融过程... 利用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试验研究中心综合实验观测场2011年11月-2012年4月整个冻结融化期的实测野外黑土耕层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对中-深季节冻土区黑土耕层土壤冻融过程中冻结和融化特征分阴、阳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冻融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降水对不同深度耕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耕层土壤冻结融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历时164 d,约5.5个月.阶段I,秋末冬初黑土耕层土壤开始步入冻结期;阶段II,黑土耕层土壤整日处于冻结状态,阴坡比同样深度的阳坡土壤温度低;阶段III为黑土耕层土壤稳定冻结期;阶段IV,黑土耕层土壤步入昼融夜冻的日循环交替状态,冻融循环的土层逐渐向深部发展,阳坡比阴坡融化得更深、更早,阴坡比阳坡经历冻融循环次数更多;阶段V为稳定融化期,在融化过程不存在冻融交替的现象,直到整个冻层内的土壤全部消融.各深度位置阴坡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出现时间比阳坡晚约0.5h.经过整个冻结融化期后,阴、阳坡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冻结前,阴坡土壤含水量比阳坡整体偏低.在整个冻结融化期,阳坡地下1 cm、5 cm、10 cm及15 cm处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地下5 cm;阴坡的含水量整体趋于平稳且在融化期受降水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黑土耕层 冻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