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厚皮香八角茎枝中1个新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内酯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建培 李文睿 +2 位作者 雍锦瑶 杨佳 马双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5848-5852,共5页
为了研究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茎枝中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类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海南厚皮香八角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解析和文献对比,分别... 为了研究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茎枝中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类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海南厚皮香八角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解析和文献对比,分别鉴定为burmanicumolide D(1)、veranisatin A(2)、veranisatin B(3)、dihydroconiferylalcohol(4)、pinoresinol(5)、(-)-matairesinol(6)。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肿瘤细胞毒性(A549、HepG2、HGC27、MCF7、HCT-116)、抗柯萨奇病毒B3以及抗流感病毒(H3N2)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6均未发现明显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属 厚皮香八角 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内酯
原文传递
植物石胡荽中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睿 贺明帅 +2 位作者 吕佳霖 王荣荣 姜苗苗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64-469,共6页
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研究表明,石胡荽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其中,有多种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文章总结了植物石胡荽中已分离鉴定得到... 石胡荽,又名鹅不食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研究表明,石胡荽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其中,有多种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活性及抗病毒活性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文章总结了植物石胡荽中已分离鉴定得到的33种倍半萜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其药理活性作用,为更加合理地利用石胡荽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胡荽 倍半萜 愈创木内酯
下载PDF
蒿属植物中倍半萜α—亚甲基γ—内酯圆二色谱的研究
3
作者 严泽群 田瑄 翟红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3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本文用园二色谱(cD)对七个倍半萜内酯中B、c环的稠合方式、及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圆二色谱 倍半萜内酯 蒿属
下载PDF
用添加蒲公英萃取物的倍半萜内酯混合物斑贴试验检测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异位皮炎和非过敏慢性炎症皮肤疾病患者
4
作者 Jovanovi M.A. Poljaki M. +1 位作者 Mimica-Duki N. 党倩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2期59-60,共2页
We investigated the value of patch testingwith dandelion (Compositae) extract in addition to sesquiterpene lactone (SL) mix in selected patients. After we detected a case of contact erythema multiforme after patch tes... We investigated the value of patch testingwith dandelion (Compositae) extract in addition to sesquiterpene lactone (SL) mix in selected patients. After we detected a case of contact erythema multiforme after patch testing with dandelion and common chickweed (Caryophyllaceae),additional testing with common chickweed extract was performed. A total of 235 adults with a mean age of 52.3 years were tested. There were 66 men and 169 women: 5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43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D); 90 non-atopics suffering from non-allergic chronic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 49 healthy volunteers. All were tested with SL mix 0.1%petrolatum (pet.) and diethyl ether extracts from Taraxacum officinale (dandelion) 0.1 and 3.0%pet. and from Stellaria media (common chickweed) 0.1 and 3%pet. A total of 14 individuals (5.9%) showed allergic reaction (AR) to at least 1 of the plant allergens,4 (28.6%) to common chickweed extract,and 11 (78.6%) to Compositae allergens. These 11 persons made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4.7%: 8 (3.4%) were SL-positive and 3 (1.3%) reacted to dandelion extract. 5 persons (45.5%) had AD,2 had ACD,2 had psoriasis and 2 were healthy controls. The Compositae allergy was relevant in 8 cases (72.7%).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SL mix sensitivity (9.3%) was among those with AD. Half the SL mix-sensitive individuals had AD. ARs to dandelion extract were obtained only among patients with eczema. A total of 9 irritant reactions (IRs) in 9 individuals (3.8%) were recorded,8 to SL mix and 1 to common chickweed extract 3.0%pet. No IR was recorded to dandelion extract (P=0.007). Among those with relevant Compositae allergy,50.0%had AR to fragrance mix and balsam of Peru (Myroxylon pereirae resin) and colophonium. SLs were detected in dandelion but not in common chickweed. Our study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1 positive reaction for emerging,not fully established,Compositae allergy. In conclusion,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4.7%in our study represents a basal SL mix detection rate of 3.4%reinforced and safely supplemented by testing with the dandelion ext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贴试验 皮肤疾病 倍半萜内酯 蒲公英属 萃取物 慢性炎症 湿疹患者 性红斑 石竹科 感染性皮肤病
下载PDF
大八角枝叶中1个新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化合物 被引量:3
5
作者 方振峰 张丽 +1 位作者 刘欣 张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803-2805,共3页
目的研究大八角Illicius maj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HR-ESI-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目的研究大八角Illicius maj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HR-ESI-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大八角枝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命名为大八角酮(1)。化合物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分别为42.3、48.5、51.1和39.9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属 大八角 倍半萜 seco-prezizaane 大八角酮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树舌灵芝的化学成分及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测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卜庆华 罗奇 程永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0-654,共5页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树舌灵芝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合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shushene A(1)、shushene B(2)、lucidulactone A(3)、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4)、...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树舌灵芝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合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shushene A(1)、shushene B(2)、lucidulactone A(3)、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4)、6-hydroxy-4H-chromen-4-one(5)、1-(4-ethylphenyl)-1,2-ethanediol(6)、1-(2-ethylphenyl)-1,2-ethanediol(7)和吲哚醛(8)。其中化合物1和2是新化合物,化合物3~8系首次从树舌灵芝中获得。化合物1和2是外消旋体,我们对其进行了手性拆分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确定了其对映体的绝对构型。此外,还采用ELISA法对化合物1和2的肾保护活性进行了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舌灵芝 灵芝科 倍半萜 内酯 绝对构
下载PDF
披针叶茴香果实中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阳澜 李文睿 +3 位作者 张建培 雍锦瑶 张丹 马双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207-4211,共5页
对披针叶茴香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通过波谱学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majusanol E (1),2α-hydroxy... 对披针叶茴香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通过波谱学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majusanol E (1),2α-hydroxy cycloparviflorolide (2),2β-hydroxy-3,6-dedioxypseudoanisatin (3),majusanol A (4),merrillianone (5),cycloparvifloralone (6),3α-hydroxy cycloparvifloralone (7),1,2-dehydrocycloparvifloralone (8),henrylactone C (9),(11) 7,14-ortholactone-3α-hydroxyfloridanolide (10)。以上化合物全部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神经保护、抗柯萨奇病毒B3型、抗流感病毒(H3N2)的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6,7,9,10对谷氨酸钠诱导的神经细胞SH-SY5Y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茴香 seco-prezizaane倍半萜 神经保护活性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原文再版) 被引量:2
8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907-1907,共1页
我们从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定名为青蒿素,是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56–157℃,[a]_D^17=66.3°(C=1.64,氯仿)。
关键词 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相对构 针状结晶 光谱数据 元素分析 ARTEMISIA 高分辨质谱 过氧基 六甲基二硅醚
原文传递
栗色鼠尾草中一个新的吉马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9
作者 刘绪 苏盼杰 +5 位作者 崔文博 张宗萍 陈晓涵 王儒月 费冬青 张占欣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43-2247,共5页
从栗色鼠尾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吉马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salviatanolide A(1).化合物1的结构通过一维/二维NMR和HRESIMS波谱分析技术得到确认.通过X-ray单晶衍射实验还确认了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利用人源化秀丽隐杆... 从栗色鼠尾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吉马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salviatanolide A(1).化合物1的结构通过一维/二维NMR和HRESIMS波谱分析技术得到确认.通过X-ray单晶衍射实验还确认了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利用人源化秀丽隐杆线虫的阿尔兹海默症病理模型,筛选了化合物1的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能显著地延缓秀丽隐杆线虫麻痹表型的阿尔兹海默症症状,提示该化合物可作为抗阿尔兹海默症的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色鼠尾草 吉马烷倍半萜内酯 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 秀丽隐杆线虫
原文传递
毛果含笑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6
10
作者 林佳 郝小江 梁光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毛果含笑(MicheliaspaeranthaC.Y.Wu)地上部分的倍半萜等类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反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木兰科植物毛果含笑(MicheliaspaeranthaC.Y.Wu)地上部分的倍半萜等类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反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得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14二羟基1(10),4吉马烷型12,8倍半萜内酯[1(10)E,4E,8α,9β](I)、芥子醛(II)、丁香脂素(II)、丁香醛(IV)、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9,9′单环氧木脂素(V)、二十九烷(VI)、十六烷酸(VI)、β谷甾醇(VII)。结论: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含笑内酯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含笑 倍半萜 吉马烷内酯 含笑内酯A
下载PDF
莴苣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任玉琳 周亚伟 叶蕴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54-960,共7页
关键词 莴苣素愈创木内酯 中美菊素C愈创木内酯 倍半萜内酯 莴苣属 菊科
下载PDF
多穗金粟兰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凤祥 罗永明 +3 位作者 李宏焘 张丽 张珊珊 陈怀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169-3174,共6页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根部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多穗金粟兰的氯仿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乌药烷...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根部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多穗金粟兰的氯仿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乌药烷型倍半萜二聚体,鉴定其结构为环银线草醇A-9-O-β-葡萄糖苷(1)、环银线草醇A(2)、银线草醇B(3)、银线草醇C(4)、银线草醇D(5)、银线草醇F(6)、银线草醇G(7)、多穗金粟兰醇B(8)、草珊瑚内酯B(9)、sarglabolide I(10)、8-O-methyltianmushanol(11)、henriol B(12)。结论化合物1、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0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金粟兰 乌药烷 倍半萜二聚体 草珊瑚内酯B sarglabolide I henriol B
原文传递
通力合作攻难关——青蒿素立体结构解析回眸有感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贻诚 赫荣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9-969,共1页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治疗疟...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和治疗疟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她成为历史上第4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屠呦呦 寄生虫疾病 坎贝尔 结构解析 药学家 CAMPBELL 抗疟 倍半萜内酯 绝对构
下载PDF
指叶苔中的一个新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艳丽 郭东晓 +1 位作者 王蕾 娄红祥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指叶苔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获得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5α-hydroxy-9α,10α-epoxycadinan-3-en-2β,14-olide(1),abieslactone(2),... 目的:对指叶苔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获得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5α-hydroxy-9α,10α-epoxycadinan-3-en-2β,14-olide(1),abieslactone(2),和24,25-dihydro-abieslactone(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指叶苔 杜松烷倍半萜内酯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大花八角果皮中两个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海娟 马长华 黄建梅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0-333,共4页
为了研究大花八角的化学成分,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色谱和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甲醇浸提物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1)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2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6-去氧新... 为了研究大花八角的化学成分,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色谱和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甲醇浸提物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1)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2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6-去氧新大八角素(6-deoxyneomajucin,1)、2-氧代-6-去氧新大八角素(2-oxo-6-deoxyneomajucin,2),9个为已知化合物:6-去氧伪莽草毒素(3)、伪莽草毒素(4)、莽草毒素(5)、伪大八角素(6)、原儿茶酸(7)、莽草酸(8)、莽草酸甲酯(9)、β-谷甾醇(10)和胡萝卜苷(11)。化合物1和2为新的大八角素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八角 大八角素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6-去氧新大八角素 2-氧代-6-去氧新大八角素
原文传递
还阳参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媛媛 彭照琪 +2 位作者 贺石麟 倪艳 郝旭亮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800-3804,共5页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反相HPLC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还阳参Crepis croce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还阳参酯素Ⅰ(1)、8β-(2-羟基-2-甲基-3-氧代丁酮酰氧基...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反相HPLC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还阳参Crepis croce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还阳参酯素Ⅰ(1)、8β-(2-羟基-2-甲基-3-氧代丁酮酰氧基)糖美菊素(2)、tectoroside(3)、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4)、大波斯菊苷(5)、七叶内酯(6)、原儿茶醛(7)、反式-4-羟基肉桂酸(8)、咖啡酸(9)、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0)、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乙酯(11)和顺式-3,4-二羟基-β-紫罗兰酮(12)。还阳参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12个化合物以愈创木烷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还阳参酯素Ⅰ(1)。除化合物4,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阳参 愈创木内酯倍半萜衍生物 还阳参酯素Ⅰ
原文传递
河南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永亮 叶丹丹 +2 位作者 梁会娟 刘伟 白素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 目的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1)、6β,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2)、6β,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β-内酯(3)、eremoligularin(4)、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5)、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8α-内酯(6)、艾里莫芬-1(10)-7(11)-8(9)-三烯-12,8-内酯(7)、咖啡酸(8)、棕榈酸(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苞橐吾 艾里莫芬倍半萜 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 咖啡酸 棕榈酸
原文传递
Jiadifenolide的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林斌 沈洋 张延东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9-446,共8页
Jiadifenolide是一个从我国特有药物假地枫皮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新颖的seco-prezizaanes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一个高度氧化的五环笼状结构,7个连续手性中心.它在较低浓度下有效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被认为是一种小分子营养剂,具有治疗神经... Jiadifenolide是一个从我国特有药物假地枫皮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新颖的seco-prezizaanes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一个高度氧化的五环笼状结构,7个连续手性中心.它在较低浓度下有效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被认为是一种小分子营养剂,具有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力.总结了过去五年间关于此分子的合成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difenolide seco-prezizaanes倍半萜 神经营养剂 神经退行性疾病 全合成
原文传递
尖裂黄瓜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国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对尖裂黄瓜菜Paraixeris serotin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甲醇-石油醚-乙醚(1∶1∶1)提取,用氯仿进行萃取,对氯仿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HMBC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 目的对尖裂黄瓜菜Paraixeris serotin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甲醇-石油醚-乙醚(1∶1∶1)提取,用氯仿进行萃取,对氯仿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HMBC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2个桉烷型倍半萜、3个黄酮、3个有机酸,分别为zedoalactone A(1)、zedoalactone C(2)、冬青叶豚草酸(3)、(7R,10S)-selina-4,11(13)-dien-3-on-12-oic acid(4)、木犀草素(5)、黄芹素(6)、苜蓿素(7)、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9)、3,4-二羟基苯甲醛(10)、β-谷甾醇(11)、木栓酮(12)、木栓醇(13)、loliolide I(14)、二十烷酸甘油酯(15)。结论化合物1~7及14、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裂黄瓜菜 倍半萜 黄酮 愈创木烷倍半萜内酯 冬青叶豚草酸
原文传递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贝尔奖——写在青蒿素论文发表40周年 被引量:6
20
作者 髙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903-1903,共1页
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 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屠呦呦 首次发表 倍半萜内酯 中国中医研究院 卷第 化学结构 相对构 保护法规 研究协作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