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arctic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Reduce Uncertainties and Errors in Reanalyses and Forecasts over the Southern Ocean:An Extreme Cyclone Case 被引量:1
1
作者 Kazutoshi SATO Jun INOUE +3 位作者 Akira YAMAZAKI Naohiko HIRASAWA Konosuke SUGIURA Kyohei YAMAD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31-440,共10页
Cyclones with strong winds can make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Antarctic a dangerous environment.Accurate weather forecasts are essential for safe shipping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observational and logistical operat... Cyclones with strong winds can make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Antarctic a dangerous environment.Accurate weather forecasts are essential for safe shipping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observational and logistical operations at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dditional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from Research Vessel"Shirase"over the Southern Ocean and Dome Fuji Station in Antarctica on reanalysis data and forecast experiments using an ensemble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 and the Local 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 Experimental Ensemble Reanalysis,version 2.A 63-member ensemble forecas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cusing on an unusually strong Antarctic cyclonic event.Reanalysis data with(observing system experiment)and without(control)additional radiosonde data were used as initial values.The observing system experiment correctly captured the central pressure of the cyclone,which led to the reliable prediction of the strong winds and moisture transport near the coast.Conversely,the control experiment predicted lower wind speeds because it failed to forecast the central pressure of the cyclone adequately.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yclone predictions of operational forecast systems with and without assimilation of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from Dome Fuji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sonde data ASSIMILATION TIGGE Antarctica weather forecast
下载PDF
Impact of Assimilation of Radiosonde and UAV Observations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in the Polar WRF Model 被引量:1
2
作者 Qizhen SUN Timo VIHMA +1 位作者 Marius OJONASSEN Zhanhai ZH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41-454,共14页
Weather forecasting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Antarctica is a challenge above all due to the rarity of observations to be assimilated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models.As observations are expensive and logist... Weather forecasting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Antarctica is a challenge above all due to the rarity of observations to be assimilated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models.As observations are expensive and logistically challenging,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that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could bring to NWP.Atmospheric soundings apply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have a large potential to supplement conventional radiosonde sounding observations.Here,we applied UAV and radiosonde sounding observations from an RV Polarstern cruise in the ice-covered Weddell Sea in austral winter 2013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ir assimilation in the Polar version o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Polar WRF)model.Our experiments revealed small to moderate impacts of radiosonde and UAV data assimilation.In any case,the assimilation of sounding data from both radiosondes and UAVs improved the analyses of air temperature,wind speed,and humidity at the observation site for most of the time.Further,the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5-day-long Polar WRF experiments was often felt over distances of at least 300 km from the observation site.All experiments succeeded in captur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near-surface variables,but the effects of data assimilation varied between different cases.Due to the limited vertical extent of the UAV observations,the impact of their assimilation was limited to the lowermost 1?2-km layer,and assimilation of radiosonde data was more beneficial for modeled sea level pressure and near-surface wind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radiosonde SOUNDING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data ASSIMILATION ANTARCTIC Southern Ocean
下载PDF
往返平飘式探空在CMA-MESO三维变分中的同化及对模式预报的影响
3
作者 王金成 王丹 +2 位作者 王瑞文 谭娟 容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往返平飘式探空通过一次探空气球施放实现“上升段-平飘段-下降段”三段观测,其下降段能实现在06时(世界时,下同)和18时自动垂直加密观测大气,具备提升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06时和18时的预报技巧潜力。为了实现往返平飘... 往返平飘式探空通过一次探空气球施放实现“上升段-平飘段-下降段”三段观测,其下降段能实现在06时(世界时,下同)和18时自动垂直加密观测大气,具备提升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06时和18时的预报技巧潜力。为了实现往返平飘式探空在区域高分辨率模式中的同化,分析其对预报的影响,初步提出了“选取模式层最接近观测”的垂直稀疏化方法来预处理资料,深入分析了稀疏化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论证了资料垂直稀疏化对于同化应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批量同化影响试验,着重分析了往返平飘式探空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组网观测对CMA-MESO模式预报技巧的影响。稀疏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同化不稀疏化的往返平飘式探空相比同化传统业务探空,分析和预报误差显著增加,降水预报评分也显著降低,相反,“选取最接近模式层”数据的垂直稀疏化方案能提高模式的分析和预报技巧,表明往返平飘式探空同化前必须进行垂直稀疏化。批量同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冷启动时刻(00时和12时,为常规探空释放时刻),同化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段)相对同化传统业务探空,分析误差和预报误差变化较小。但在暖启动时刻(03、06、09、15、18、21时,无常规探空释放时刻),增加往返平飘式探空下降段数据,相比控制试验,分析场精度提高了约0.4%。此外,0~12 h累计降水预报的ETS评分变化较小,但12~24 h累计降水预报在0.1、1.0、5.0、10.0、25.0 mm量级降水ETS评分提高了约0.5%,在50.0 mm量级的降水ETS评分提高了约2.3%。总体而言,同化往返平飘式探空对于区域高分辨率快速同化循环预报系统在暖启动时刻的降水预报技巧有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平飘式探空 CMA-MESO 垂直稀疏化 三维变分 资料同化
下载PDF
基于L波段探空观测的FY-4A云顶温度产品评估及其在冬季降水相态判识中的应用
4
作者 赵渊明 孙静 +1 位作者 漆梁波 张燕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利用2019—2021年冬季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对FY-4A云顶温度(CTT)产品进行评估,分析发现,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单层云的云顶温度,对双层云或多层云的云顶温度则普遍高估(平均高估幅度超过14℃);当探空观测到的云顶高度... 利用2019—2021年冬季上海宝山站L波段探空资料对FY-4A云顶温度(CTT)产品进行评估,分析发现,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单层云的云顶温度,对双层云或多层云的云顶温度则普遍高估(平均高估幅度超过14℃);当探空观测到的云顶高度不超过6 km或云顶温度不低于-20℃时,FY-4A云顶温度产品误差较小,平均偏差约为3℃。根据2021—2022年冬季长三角地区地面站观测的降水现象统计云顶温度与降水相态的关系,并对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顶温度低是出现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绝大部分降雪出现在云顶温度低于-12℃的情况下。FY-4A的云顶温度产品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尚可,可以辅助预报员判识雨雪落区,在雨雪转换过程的预报服务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秒级探空 FY-4A 云顶温度产品 降水相态 冬季
下载PDF
ERA5再分析数据在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中的初步应用
5
作者 胡林宏 姜红林 王皓 《气象科技》 2024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为了研究ERA5再分析资料在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中的应用效果,利用探空和ERA5作为训练样本分别训练得到两个神经网络,对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并以探空资料作为参考分别统计基于探空和ERA5再分析资料反演得到的数据的相关系数、绝... 为了研究ERA5再分析资料在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中的应用效果,利用探空和ERA5作为训练样本分别训练得到两个神经网络,对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并以探空资料作为参考分别统计基于探空和ERA5再分析资料反演得到的数据的相关系数、绝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用于评估ERA5再分析资料在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于ERA5和探空反演的温度廓线与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绝对偏差分别为2.402℃、2.607℃。反演水汽与探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979,绝对偏差分别为0.412 g/m^(3)、0.369 g/m^(3)。反演的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696,绝对偏差分别为15.587%、13.976%。反演的积分水汽总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68,绝对偏差分别为0.258 cm、0.227 cm。从结果来看,基于ERA5资料反演的温度、水汽资料与利用探空反演的结果相差较小,温度廓线反演效果优于相对湿度廓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再分析资料 温湿度廓线 微波辐射计 探空
下载PDF
测风激光雷达与风廓线雷达的探测性能评估及数据融合
6
作者 夏芸洁 韦涛 +4 位作者 李林 赖悦 孙雪琪 张治国 孙赫敏 《气象科技》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测风激光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作为L波段探空测风的有效补充,均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风场信息,然而由于工作原理和适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在探测性能上各有优缺点,单一设备的探测数据已不能满足精细化预报的要求。本研究使用2020年1—... 测风激光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作为L波段探空测风的有效补充,均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风场信息,然而由于工作原理和适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在探测性能上各有优缺点,单一设备的探测数据已不能满足精细化预报的要求。本研究使用2020年1—5月北京南郊观象台的L波段探空资料对同址观测的测风激光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进行了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测风激光雷达与探空的一致性较高,U、V分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和0.95 m·s^(-1),然而在2 km以上数据获取率较低且偏差较大;风廓线雷达与探空相比,U、V分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94和2.91 m·s^(-1),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距离虽然更远,但在0.5 km以下和6 km以上的测量偏差较大。考虑到两种测风雷达在不同探测高度上的性能优缺点,提出分段曲面拟合法对两者的水平风资料进行融合处理,并选取个例对融合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融合后的风廓线与融合前相比,风向和风速的一致性均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风激光雷达 风廓线雷达 探空 数据融合 风向 风速
下载PDF
基于新型往返式探空观测的大气湍流特征分析
7
作者 杨晨义 曹晓钟 +1 位作者 郭启云 袁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67-1982,共16页
利用2018年6月2日至2019年11月14日,安庆、长沙、赣州、南昌、宜昌、武汉6个站点的往返式探空试验数据,使用Thorpe分析方法计算了湍流层厚度、对数湍流耗散率、Thorpe尺度、浮力频率并进行概率、水平、垂直等分布特征的分析。这些探空... 利用2018年6月2日至2019年11月14日,安庆、长沙、赣州、南昌、宜昌、武汉6个站点的往返式探空试验数据,使用Thorpe分析方法计算了湍流层厚度、对数湍流耗散率、Thorpe尺度、浮力频率并进行概率、水平、垂直等分布特征的分析。这些探空数据观测精度较高,且垂直分辨率约为6~10 m,延伸至大约30 km的高度,可以在整个对流层和平流层下部估计湍流。本研究基于湍流特征分析,比较了各个站点之间以及上升段与下降段之间的差异。对数湍流耗散率log_(10)ε(代表ε的量级)分布具有两个模态,分别以-35 m^(2)s^(-3)和-5 m^(2)s^(-3)附近为峰值中心并向两侧递减。对流层的分布相对于平流层更加集中,且对流层的峰值中心的数值略大于平流层中心,这说明平流层的湍流强度稍弱于对流层。从对数湍流耗散率log_(10)ε、Thorpe尺度(L_T)、浮力频率(N~2)三个参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可以看出,湍流强度受L_T与N~2的配置影响,并且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特征相反。本研究揭示了高分辨率的往返式探空组网观测数据用于自由大气湍流特征研究的潜力,以及其相对于传统探空数据的时空加密观测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层 往返式探空资料 下投探空 Thorpe分析
下载PDF
基于探空资料评估再分析资料中的QBO特征
8
作者 罗福海 雒佳丽 +3 位作者 杨振 田红瑛 袁雷烨 王丽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0-954,共15页
使用柏林自由大学发布的1980—2020年近赤道站点探空月平均纬向风资料,首先评估ERA5赤道地区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然后结合ERA5、NCEP1、NCEP2、CFSR、JRA55和MERRA2等六套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 使用柏林自由大学发布的1980—2020年近赤道站点探空月平均纬向风资料,首先评估ERA5赤道地区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然后结合ERA5、NCEP1、NCEP2、CFSR、JRA55和MERRA2等六套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位相转换时间、周期和振幅的年际变化以及QBO周期和振幅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ERA5的赤道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存在明显的QBO信号,且ERA5的各层纬向风与探空资料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7,除10 hPa外,均方根误差(RMSE)都小于3;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QBO位相转换时间的差异主要为超前或滞后1个月,总体上,ERA5和MERRA2与探空资料最接近;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QBO周期以及东、西风位相持续时间都很接近,相关系数高达0.97以上,RMSE几乎都小于1,且几乎都无显著长期变化趋势,但都表现出随时间越来越不稳定的特征,其中ERA5和MERRA2同样与探空资料更接近;探空资料的QBO振幅在10 hPa和50 hPa显著减弱,30 hPa和70 hPa显著增强,但在20 hPa变化趋势不明显,ERA5的QBO振幅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与探空资料最接近,其次是JRA55和MERR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BO 年际变化 气候趋势 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评估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over China between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and Multiple Reanalysis Datasets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艳君 张思齐 +2 位作者 颜京辉 陈哲 阮新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42-257,共16页
The quality controlled(RAW) and homogenized(ADJ) radiosonde temperatures within 850-30 hPa collected at 118 stations in China are compared,on a monthly mean basis,with the temperatures extracted from 8 reanalysis ... The quality controlled(RAW) and homogenized(ADJ) radiosonde temperatures within 850-30 hPa collected at 118 stations in China are compared,on a monthly mean basis,with the temperatures extracted from 8 reanalysis datasets(REA) including NCEP-1,NCEP-2,ERA-40(ECMWF 45-yr Reanalysis),ERAInterim,JRA-55(Japanese 55-yr Reanalysis),20CR(20th Century Reanalysis),MERRA(Modern Era Retrospective-Analysis),and 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Average differences,correlations,standard deviations,and linear trends among RAW,ADJ,and REA for the period 1981-2010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inhomogeneity in the time series of RAW radiosonde temperature in China;an overall negative adjustment was thu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ADJ temperatures,and the effect of the negative adjustmen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within 200-100 hPa.Such a homogenization process has removed the system errors in RAW,possibly caused by radiosonde instrument changes and observation system upgrades.Hence,the correlation is higher between ADJ and REA than that between RAW and REA.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ADJ and REA is about 1℃ during 1981-2010,while REA are mostly cooler in the troposphere and warmer in the stratosphere than ADJ;nonetheless,they have a significant high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ir annual variability is notably consistent.Furthermore,the linear trends in REA and ADJ both demonstrate warming in the lower-mid troposphere and cooling in the mid stratosphere,with large uncertainties fou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In general,ERA-Interim,JRA-55,and MERRA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ADJ than other reanalysis data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sonde air temperature reanalysis data China raw versus homogenized data
原文传递
那曲地区不同季节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演变耦合关系的对比分析
10
作者 王冠添 胡泽勇 +7 位作者 孙根厚 杨耀先 谷良雷 付春伟 樊威伟 吴笛 牛瑞佳 罗红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1371,共11页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探讨了该地区干湿季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5月观测期间内受日间净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对流边界层在晴天较高,为2842 m;阴天较低,为1481 m,强对流天气也可能使其在低层转变成稳定边界层。同时,位于近地层大气的感热和潜热交换为大气边界层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持,位温和比湿垂直廓线能够正确反映出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季节性差异,对流边界层高度在5月最高、10月次之、7月最低,而稳定边界层在7月最高、5月次之、10月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地区 边界层高度 探空资料
下载PDF
近50年深圳龙舟水暴雨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11
作者 王蕊 王明洁 陈训来 《广东气象》 2023年第6期11-16,共6页
利用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雨量数据和香港地区(45003)探空资料,对1973—2020年近50年龙舟水期间(每年5月21日—6月20日)深圳暴雨(12 h雨量≥30 mm)过程中表征温湿条件、能量和动力条件的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基于25百分位提取了龙舟水暴雨... 利用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雨量数据和香港地区(45003)探空资料,对1973—2020年近50年龙舟水期间(每年5月21日—6月20日)深圳暴雨(12 h雨量≥30 mm)过程中表征温湿条件、能量和动力条件的物理量进行统计分析,基于25百分位提取了龙舟水暴雨过程的关键环境参数阈值。结果表明:(1)表征水汽条件的大气可降水量PW、500 hPa温度露点差(t-td)500、850 hPa温度露点差(t-td)850以及表征能量条件的K指数对龙舟水期间深圳暴雨的发生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暴雨发生前的大气可降水量充沛,整层水汽均接近饱和,大气能量充足;(2)对比分析了白天和夜间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参量特征,在龙舟水期间,当08:00大气环境满足大气可降水量PW≥62 mm、(t-td)500≤3.5℃、(t-td)850≤2.8℃、K指数≥35℃,有利于白天出现暴雨;当20:00大气可降水量PW≥61 mm、(t-td)500≤3.1℃、(t-td)850≤3.4℃、K指数≥34℃,有利于夜间暴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龙舟水 暴雨 探空资料 物理参量 深圳
下载PDF
Bias Adjustment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Daily Historical Radiosonde Temperature Data
12
作者 Zhe CHEN Zijiang ZHOU +2 位作者 Zhiquan LIU Qinglei LI Xiaoling ZH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17-31,共15页
The discontinuities in historical Chinese radiosonde datasets are attributed to artificial errors. In order to reflect more realistically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atmosphere over China and provide more reasonable radio... The discontinuities in historical Chinese radiosonde datasets are attributed to artificial errors. In order to reflect more realistically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atmosphere over China and provide more reasonable radiosonde data as input to climate change analysis and to atmospheric reanalysis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cheme to identify breakpoints and adjust biases in daily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The ongoing ECMWF Re Analysis-Interim(ERA-Interim) 12-h forecasts are used as reference series in the scheme, complemented by the ECMWF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ERA-20 C). A series of breakpoint identification schemes are developed and combined with metadata to detect breakpoints. The Quantile-Matching(QM) method is applied to test and adjust daily radiosonde data on 12 mandatory pressure levels collected at 80 sounding stations during 1979–2013. The adjusted temperatures on mandatory levels are interpolated to significant levels for temperature adjustment on these levels. The adjustment scheme not only solves the data discontinuity problem caused by changes in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and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but also solves the discontinuity problem in the 1200 minus 0000 UTC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on mandatory levels at individual sounding stations. Before the adjustment, obvious discontinuities can be found in the deviation field between the raw radiosonde data and ERA-Interim reanalysis with relatively large deviations before 2001. The deviation discontinuity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nationwide upgrade of the radiosonde system in China around 2001. After the adjustment, the time series of deviations becomes more continuous.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adjusted temperature data on mandatory levels over 80 radiosonde stations in China contained in the Radiosonde Observation Correction Using Reanalyses(RAOBCORE) 1.5, the dataset adjusted by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exhibits higher quality than RAOBCORE 1.5, while discontinuities still exist in the time series of temperature at 0000, 1200, and 1200 minus 0000 UTC in RAOBCORE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ly radiosonde temperature data mandatory levels significant levels bias adjustment
原文传递
中国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资料气温序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郭艳君 张思齐 +2 位作者 颜京辉 陈哲 阮新 《气象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为比较中国探空观测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异,利用中国118站850—30hPa经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后逐月气温和NCEPv1、NCEPv2、ERA-40、ERA-Interim、JRA55、20CR、MERRA和CFSR等8套再分析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比1981—2010年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 为比较中国探空观测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异,利用中国118站850—30hPa经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后逐月气温和NCEPv1、NCEPv2、ERA-40、ERA-Interim、JRA55、20CR、MERRA和CFSR等8套再分析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比1981—2010年探空观测与多套再分析气温序列的平均偏差、相关系数、标准差和变化趋势,分析两者在数值、年际变率、离散度及长期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探空温度原始序列存在较为显著的非均一性,均一化对原始气温序列总体为负订正,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下层(200—100hPa)订正值最为显著。均一化气温去除了原始序列中由仪器换型和系统升级等因素导致的系统误差,与再分析气温相关较原始序列明显提高。再分析气温与均一化气温偏差约1℃,多数再分析气温较均一化气温在对流层偏低、平流层偏高。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年际变率较为一致,正相关达到显著。多数再分析与均一化气温均在对流层中低层呈上升趋势、平流层中层呈下降趋势。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不确定性较大。总体上,ERA-Interim、JRA55和MERRA与其他再分析相比更相近中国均一化探空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观测 再分析 中国 原始气温 均一化气温 对比
下载PDF
往返式探空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丹 王金成 +1 位作者 田伟红 郭启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5-884,共20页
为了推动新型探测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应用,本文进行了往返式探空资料同化应用前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国内首次往返式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建立了面向业务化应用的往返式探空资料质量控制方案,通过对比和分析质量控制前后观测样... 为了推动新型探测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应用,本文进行了往返式探空资料同化应用前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国内首次往返式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建立了面向业务化应用的往返式探空资料质量控制方案,通过对比和分析质量控制前后观测样本的统计特征,论证了质量控制方案的合理性,质量控制后探测要素抽样分布更为合理,要素间一致性得到提高。进而以数值天气预报高时间分辨率的模式预报场和同站址业务常规探空观测资料为参考,分析质量控制后资料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往返探空探测精度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World Meteorological Center)规定的突破目标,部分探测要素甚至实现了理想目标,探测资料具有可用性。最后结合数值模式背景场探讨往返探空资料的可同化性,研究表明往返探空的风场观测和夜间温度观测满足变分同化系统的高斯、无偏假定,可直接同化;气压、湿度和日间温度观测在资料同化前需要开展偏差订正工作,从而更有效的发挥资料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为今后往返探空资料在模式中的同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探空 质量控制 资料不确定性 同化潜力
下载PDF
中国探空位势高度资料的非均一性检验与订正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哲 吴茜 +1 位作者 熊安元 吴宜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37-1343,共7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FT均一化检验方法,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区域各探空台站元数据信息,对我国123个探空台站各标准等压面月平均探空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仪器换型、探测系统升...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PMFT均一化检验方法,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区域各探空台站元数据信息,对我国123个探空台站各标准等压面月平均探空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仪器换型、探测系统升级以及辐射订正方法改变是造成中国区域月平均探空位势高度资料不均一的主要原因。两个观测时次位势高度序列不均一的台站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各标准等压面上月平均位势高度序列不均一的探空台站平均订正幅度也随着位势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两个观测时次各标准等压面位势高度序列均为负订正,表明我国各标准等压面位势高度资料存在系统性偏高的问题。123个探空台站在对流层顶和对流层高层位势高度序列订正前是位势高度降低趋势,订正后位势高度序列呈增高趋势。对流层中低层原始位势高度序列呈增高趋势,订正后这种增高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资料 位势高度 非均一性检验 资料订正
下载PDF
L波段秒级探空资料在GRAPES同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郝民 田伟红 龚建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5,共8页
我国探空站的探空系统升级为L波段探空系统后,可以获取全国120个站点连续自动测定的高空温、压、湿、风等高垂直分辨率秒级和分钟级探空廓线数据。为了分析高垂直分辨率探空秒级资料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区域GRAPES-3DVAR变... 我国探空站的探空系统升级为L波段探空系统后,可以获取全国120个站点连续自动测定的高空温、压、湿、风等高垂直分辨率秒级和分钟级探空廓线数据。为了分析高垂直分辨率探空秒级资料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区域GRAPES-3DVAR变分同化预报系统中,文章比较秒/分钟级探空与传统探空资料使用对资料同化预报带来的影响。试验中使用2011年6—7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秒级探空资料具有水平分布均匀,垂直结构非常密集的特点;在850、500 hPa等层次上高度分析比传统探空分析更接近NCEP分析,显示出对分析场的改进效果;同时风场在200 hPa以上的高层分析中改进显著,表现出高分辨率资料使用在高层分析中对系统模拟更加准确的特征。由于模式预报初值的改进,降水预报评分有所提高,预报偏差明显变小。因此高垂直分辨率秒级探空资料的使用对数值模式分析初值及预报的改进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秒级探空资料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秒级探空 GRAPES 对比分析 同化预报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8
17
作者 万蓉 周志敏 +5 位作者 崔春光 李武阶 徐桂荣 贺文煌 王芬芬 王丹 《暴雨灾害》 2011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对咸宁市黑山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与加密探空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定义两者风向偏差在20°以内或风速偏差在3 m/s范围的样本为有效样本,分别用Ev和Ed表示风速有效样本比率(风速有效样本数/总样本数)和风向有效样本比率(风向有效样本... 对咸宁市黑山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与加密探空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定义两者风向偏差在20°以内或风速偏差在3 m/s范围的样本为有效样本,分别用Ev和Ed表示风速有效样本比率(风速有效样本数/总样本数)和风向有效样本比率(风向有效样本数/总样本数)。结果发现:(1)比较时段内(比较开始半小时内)无降水产生时,Ev大于Ed,而有降水产生时结果恰好相反。降雨量对Ev和Ed无明显影响。两种情况下,Ev和Ed均不能同时达到最大值。(2)风廓线雷达资料的样本数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1 km以下,Ed和Ev均较差;1 km以上,无论降水与否,Ed和Ev值在部分高度区间均能达较大值,而在其它高度区间,两者受降水和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有所差异。(3)比较时段内,Ed值在低层较差。4 km高度以下,Ed基本都随着风速增大而增大。而4 km高度以上,风速大于12 m/s时,Ed值相对较大;而风速小于12 m/s时,Ed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探空资料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利用不同资料研究我国大陆上空柱水汽含量 被引量:15
18
作者 彭艳秋 王卫国 +1 位作者 刘煜 李维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8,共10页
利用1971—2001年探空资料以及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得到地面到300 hPa我国大陆上空大气柱水汽含量,对3种不同资料所得的柱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线性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资料得到的柱水汽含量年平均和季节... 利用1971—2001年探空资料以及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得到地面到300 hPa我国大陆上空大气柱水汽含量,对3种不同资料所得的柱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线性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资料得到的柱水汽含量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3种资料年平均的线性变化趋势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北部、华南沿海和新疆北部地区均呈增加趋势;在华北和华东的部分地区,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降低趋势,而探空资料得到的柱水汽含量变化相对较小,但未通过信度检验;探空资料得到的柱水汽含量的相对变化显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疆地区的增加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水汽含量 探空资料 再分析资料 线性趋势
下载PDF
微波辐射计与探空仪测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42
19
作者 张文刚 徐桂荣 +3 位作者 颜国跑 李南 黄治勇 冯光柳 《气象科技》 2014年第5期737-741,共5页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出现在午后,相对湿度及水汽密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则在凌晨;温度及相对湿度探测误差的时间序列表现为起伏较大,而水汽密度则相对平稳,降水,特别是强降水,会对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探空资料 误差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上空NCEP/NCAR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周顺武 张人禾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292,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12个探空站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月平均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和位势高度多年平均的气候特征;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在年际变... 利用青藏高原12个探空站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月平均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和位势高度多年平均的气候特征;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在年际变化中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和位势高度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在长期趋势变化上,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对流层低层存在着明显虚假的变化趋势。总之,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在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1979年后再分析资料的质量在平流层低层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可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