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condary injury cascad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an analysis of local cytokine/chemokine regu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Daniel J.Hellenbrand Charles M.Quinn +8 位作者 Zachariah J.Piper Ryan T.Elder Raveena R.Mishra Taylor L.Marti Phoebe M.Omuro Rylie M.Roddick Jae Sung Lee William L.Murphy Amgad S.Hann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308-1317,共10页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there is an extensive infiltration of immune cells,which exacerbates the injury and leads to further neural degeneration.Therefore,a major aim of current research involves targeting the immun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there is an extensive infiltration of immune cells,which exacerbates the injury and leads to further neural degeneration.Therefore,a major aim of current research involves targe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as a treatment for spinal cord injury.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been performed analyzing the complex inflammatory proces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there remain major discrepancies within previous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timeline of local cytokine regulation.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ablish an overview of the timeline of cytokine regulation for 2 week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identify sexual dimorphisms in terms of cytokine levels,and determine local cytokines that significantly change based on the severity of spinal cord injury.Rats were inflicted with either a mild contusion,moderate contusion,severe contusion,or complete transection,7 mm of spinal cord centered on the injury was harvested at varying times post-injury,and tissue homogenates were analyzed with a Cytokine/Chemokine 27-Plex assay.Results demonstrat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clud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terleukin-1β,and interleukin-6 were all upregulated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but returned to uninjured levels within approximately 24 hours post-injury,while chemokines including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remained upregulated for days post-injury.In contrast,several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growth factors including interleukin-10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were downregulated by 7 days post-injury.After spinal cord injury,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which specifically affects astrocytes involved in glial scar development,increased more than all other cytokines tested,reaching 26.9-fold higher than uninjured rats.After a mild injury,11 cytokines demonstrated sexual dimorphisms;however,after a severe contusion only leptin level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rats.In conclusion,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itiate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and return to baseline within hours post-injury,chemokines continue to recruit immune cells for days post-injury,whil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downregulated by a week post-injury,and sexual dimorphisms observed after mild injury subsided with more severe injuries.Results from this work define critical chemokines that influence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and important cytokines involved in glial scar development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which are essential for researchers developing treatments targeting secondary damag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S chemokineS cytokines inflammation macrophages MICROGLIA secondary damage spinal cord injury
下载PDF
Antitumor immunity by a dendritic cell vaccine encoding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and tumor lysate on murine prostate cancer 被引量:7
2
作者 Jun Lu Qi Zhang +3 位作者 Chun-Min Liang Shu-Jie Xia Cui-Ping Zhong Da-Wei Wang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883-889,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immunity by a dendritic cell (DC) vaccine encoding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gene and tumor lysate on murine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DC from bone marrow of C57BL/6 were trans...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immunity by a dendritic cell (DC) vaccine encoding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gene and tumor lysate on murine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DC from bone marrow of C57BL/6 were transfected with a plasmid vector expressing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SLC) cDNA by Lipofectamine2000 liposome and tumor lysate.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SLC+lysate-DC was used to verify the expression of SLC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he immunotherapeutic effect of DC vaccine on murine prostate cancer was assessed. Results: We found that in the prostate tumor model of C57BL/6 mice, the adminstration of SLC+lysate-DC inhibited tumor growth most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with SLC-DC, lysate-DC, DC or phos- 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counterparts (P 〈 0.01). Immunohistochemical fluorescent staining analysis showed the infiltration of more CD4+, CD8+ T cell and CD11c+ DC within established tumor treated by SLC+lysate-DC vaccine than other DC vaccines (P 〈 0.01). Conclusion: DC vaccine encoding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and tumor lysate can elicit significant antitumor immunity by infiltration of CD4+, CD8+ T cell and DC, which might provide a potential immunotherapy method for prostate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cell 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 prostate cancer tumor lysate
下载PDF
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科学依据
3
作者 黄晓萌 张芝兰 +4 位作者 尚文雅 黄靖 韦慧麟 李冰 任亚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111-4121,共11页
背景:脊髓损伤是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功能障碍。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被认为在调控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抑制胶质瘢痕的过度增生以及促进神经再生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目的:综... 背景:脊髓损伤是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功能障碍。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被认为在调控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抑制胶质瘢痕的过度增生以及促进神经再生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目的:综述并讨论针刺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在抑制脊髓损伤诱导的继发性损伤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深入探讨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科学依据。方法:以“脊髓损伤,针刺,神经干细胞,SDF-1α/CXCR4轴”为中文检索词,以“Spinal cord injury,acupuncture,neural stem cells,SDF-1α/CXCR4 axis”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Elsevier、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最终纳入96篇文献,汇总分析了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这一联合疗法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相关机制。结果与结论: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derived factor 1α,SDF-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轴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信号传导机制不仅影响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更是决定干细胞归巢至损伤部位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该轴线的调控,对于提升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②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脊髓损伤的继发性损伤调控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它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减少神经胶质瘢痕形成以及对抗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有效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③针刺还能够影响SDF-1α/CXCR4轴的表达与功能,从而增强神经干细胞的归巢和存活能力,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④结合针刺与干细胞移植的疗法,是一种创新且较好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适用于修复神经环路,它结合了传统中医的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目前这种联合疗法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⑤综合而言,针刺及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但仍需深入研究和优化治疗方案。未来,期待通过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一疗法的疗效机制和最佳适应证,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希望和更高效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继发性损伤 神经再生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神经保护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 协同机制
下载PDF
Function of microglia and macrophages in secondary damag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35
4
作者 Xiang Zhou Xijing He Yi R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0期1787-1795,共9页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a devastating type of neurological trauma with limited therapeutic op- portuniti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CI involv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chanisms of injury. Among all the 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a devastating type of neurological trauma with limited therapeutic op- portuniti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CI involv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chanisms of injury. Among all the secondary injury mechanism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s the major contrib- utor and results in expansion of the lesion and further loss of neurologic function. Meanwhile, the inflammatio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dominates the outcomes of SCI, including not only pain and motor dysfunction, but also preventingneuronal regeneration. Microglia and macrophage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secondary injury. Microglia reside in spinal parenchyma and survey the micro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ignals of injury or infection. Macrophages are derived from monocytes recruited to injured sites from the peripheral circulation. Activated resident microglia and 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 induce and magnify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not only by means of their secretory moleculesand phagocytosis, but also through their influence on astrocytes, oligodendrocytes and demyelination.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roles of mi- croglia and macrophages in secondary injury and how they contribute to the sequelae of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s cytokines chemokineS DEMYELINATION inflammation OLIGODENDROCYTES MI/M2 activation MACROPHAGES MICROGLIA secondary damage spinal cord injury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基因转染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马飞 孙文欣 +5 位作者 张叔人 刘蓉枝 付明 梁肖 张雪艳 林晨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研究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基因转染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小鼠SLC基因转染至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并通过G418筛选出转基因细胞克隆。体外检测SLC基因转染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 目的研究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基因转染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小鼠SLC基因转染至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并通过G418筛选出转基因细胞克隆。体外检测SLC基因转染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趋化小室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SLC的趋化活性。检测野生型和基因转染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的致瘤性,并病理检测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结果SLC基因转染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和野生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没有明显差别。分泌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的SLC表现出了趋化活性。SLC基因转染并没有降低细胞的致瘤性,但是移植瘤的生长明显慢于野生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并且病理证实SLC基因转染的肿瘤细胞移植瘤内呈现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SLC基因转染在小鼠黑色素瘤能诱导抗肿瘤免疫,有可能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基因转移 肿瘤疫苗 趋化性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CR7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斌 赵文华 +5 位作者 王长亮 张波 周武元 张红雨 仲伟霞 李胜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09,213,共6页
目的研究胰腺癌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和胰周淋巴结组织中SLC和CCR7的表达情况... 目的研究胰腺癌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和胰周淋巴结组织中SLC和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SLC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在癌旁组织和胰周淋巴结均呈中等表达状态、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7%(5/30)、43.3%(13/30)、46.6%(14/30)和76.7%(23/30)。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也证实SLCmRNA表达与SLC蛋白相同。CCR7蛋白在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胰周淋巴结均呈高表达状态、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阳性率分别为76.7%(23/30)、66.7%(23/30)、70.0%(/30)和30.0%;同时还发现CCR7蛋白在胰腺静脉平滑肌和淋巴结外脂肪组织也有阳性表达情况。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也证实CCR7mRNA表达与CCR7蛋白相同。结论SLC在胰腺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双重作用,既发挥抗肿瘤作用,又通过趋化CCR7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促进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CCR7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胰腺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CCR7
下载PDF
次级淋巴趋化因子SLC的克隆及其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东宁 李明峰 +2 位作者 曾而良 张惟杰 吴祥甫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5,共4页
以中国人的淋巴组织为材料抽提总RNA ,用RT PCR的方法扩增了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econdarylym phoid tissuechemokine,SLC)的成熟肽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我们克隆的SLC基因与文献报道的仅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 ,且并不影响氨基酸的编... 以中国人的淋巴组织为材料抽提总RNA ,用RT PCR的方法扩增了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econdarylym phoid tissuechemokine,SLC)的成熟肽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我们克隆的SLC基因与文献报道的仅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 ,且并不影响氨基酸的编码。将SLC的cDNA插入含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ET 2 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 SLC ,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筛选表达菌株。表达菌株经 1mmol LIPTG诱导表达 3~ 5h后 ,超声破菌 ,离心后将上清进行SDS PAGE ,可以看到在 18kD左右处有明显的表达条带。用Ni2 + 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 ,纯度达到 9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 趋化因子 克隆 基因表达 趋化作用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SLC及其受体CCR7与VEGF-C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斌 赵文华 +4 位作者 张波 周武元 于文胜 张红雨 李胜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和胰周淋巴结...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和胰周淋巴结组织中SLC、CCR7和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SLC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在正常胰腺组织、癌旁组织和胰周淋巴结均呈中等表达状态,与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也证实CCR7在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胰周淋巴结均呈高表达状态,而在正常胰腺组织呈低表达状态,P<0.01。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胰腺癌组织中CCR7与VEGF-C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38。结论:SLC的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胰腺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调控。CCR7与VEGF-C的阳性表达可能对胰腺癌的发展起共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CCR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和甲胎蛋白共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侯静 李明峰 +3 位作者 熊伟民 何新颖 邸立军 任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2-507,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发现的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研究倍受瞩目。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其高效和良好的靶向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本实验拟...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发现的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研究倍受瞩目。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其高效和良好的靶向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本实验拟制备携带人AFP和SLC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于体外感染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诱导DC产生特异性抗肝癌细胞免疫作用,观察其对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化疗和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肝癌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CD34+造血干细胞,IL-4、GM-CSF联合TNF-α刺激CD34+细胞分化为DC。并检测经Lenti-AFP/Lenti-SLC转染致敏后的DC对CTL增殖的影响,并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结果:经细胞因子刺激诱导培养的DC具有典型的分枝状突起,高表达CD1a、CD11c、CD80和CD86。MTT法检测Lenti-AFP/Lenti-SLC抗原冲击的DC能明显诱导CTL增殖。此CTL对表达AFP的肝癌细胞株HepG2的杀伤率显著性高于未转染DC组和无DC组(P<0.05和P<0.01),效靶比为50:1时杀伤效应达到最高峰(P<0.01)。结论:Lenti-AFP/Lenti-SLC抗原转染的DC在体外可诱导同种CTL产生和增殖,后者对AFP阳性肝癌细胞株具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该方法为肝癌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甲胎蛋白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肝癌
下载PDF
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忠军 赵跃然 +3 位作者 游力 高春义 魏海明 田志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 :获得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L C)基因 ,并通过大肠杆菌实现人 SL C的非融合表达。 方法 :提取淋巴结组织总 RNA,RT- PCR法扩增人 SL C成熟肽基因 ,克隆到 p MD18- T载体中 ,DNA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基因 ,与相应酶切... 目的 :获得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L C)基因 ,并通过大肠杆菌实现人 SL C的非融合表达。 方法 :提取淋巴结组织总 RNA,RT- PCR法扩增人 SL C成熟肽基因 ,克隆到 p MD18- T载体中 ,DNA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基因 ,与相应酶切的表达载体 p BV 2 2 0连接、筛选、鉴定。 4 2℃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 ,SDS- PAGE和 Western印迹法鉴定重组蛋白 ,分子筛初步纯化目的蛋白。 结果 :表达蛋白占菌体 15 %以上 ,免疫印迹证实为特异性蛋白 ,分子筛纯化后纯度达 90 %以上。 结论 :成功获得人 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大肠杆菌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抑制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表达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霞 周国雄 +2 位作者 张海峰 陈海琴 曹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893-2899,共7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的表达,了解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抑制SLC表达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葡聚糖硫酸钠... 目的:研究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的表达,了解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抑制SLC表达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模型组、丙二醇治疗组、TL治疗组1、TL治疗组2.正常组小鼠饮用蒸馏水,其余小鼠饮用5%DSS溶液7 d,诱导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以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组从造模第3天开始,丙二醇治疗组给予2%丙二醇0.2 mL腹腔注射(ip),TL治疗组分别给予溶于2%丙二醇的TL 0.6 mg/kg、TL 0.8 mg/kg,qd,ip 5 d.第8天处死小鼠后检测结肠长度、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结肠组织学病理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LC表达.结果:SLC在小鼠正常组中微弱表达,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正常组与DSS组、丙二醇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二醇治疗组小鼠与DSS组相比,SLC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TL治疗组小鼠症状减轻,SLC表达下调,与DSS组、丙二醇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LC表达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TL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应与抑制SLC的表达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雷公藤内酯醇
下载PDF
小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成熟肽基因/腺相关病毒重组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春敏 钟翠平 +4 位作者 郑宁 吴欣 孙瑞霞 刘银坤 叶胜龙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 构建含小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LC)cDNA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方法 以C5 7BL 6J小鼠的淋巴组织为材料抽提总RNA ,用RT PCR方法克隆小鼠SLC的成熟肽基因。PCR产物回收后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 ,插入pAAV IRES hrGFP质粒 ,... 目的 构建含小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SLC)cDNA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方法 以C5 7BL 6J小鼠的淋巴组织为材料抽提总RNA ,用RT PCR方法克隆小鼠SLC的成熟肽基因。PCR产物回收后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 ,插入pAAV IRES hrGFP质粒 ,用磷酸钙法 ,与pAAV RC和pHelper三者共同转染HEK2 93细胞 ,包装成重组的病毒颗粒 ,并通过绿色荧光蛋白 (GFP)报告基因荧光检测及抽提病毒DNA ,进行PCR扩增等进一步证实重组病毒的形成。 结果 约 5 0 0bp的小鼠SLC成熟肽基因被成功克隆 ,序列分析表明 ,所克隆的SLC基因与基因库注册的相同 ,重组载体的酶切及测序鉴定表明SLC基因被定向插入。重组载体转染HEK2 93细胞 ,经荧光显微镜和病毒DNA的PCR检测 ,证实已完成对重组病毒的包装 ,并表达GFP。 结论 成功构建了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成熟肽基因 腺相关病毒 重组载体 构建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浓度梯度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砂 袁晓梅 +1 位作者 朱慧芬 沈关心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6-848,共3页
目的探讨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浓度梯度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根据SLC浓度梯度,实验分6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HLA-Ⅰ类分子的表达、肿瘤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胞内BCL-2表达,ELISA检测肿瘤细胞培养上... 目的探讨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浓度梯度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根据SLC浓度梯度,实验分6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HLA-Ⅰ类分子的表达、肿瘤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胞内BCL-2表达,ELISA检测肿瘤细胞培养上清中生长转化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SLC浓度增加,肿瘤细胞的HLA-Ⅰ类分子表达增高,肿瘤细胞凋亡增多;BCL-2表达增高,而肿瘤细胞TGF-β分泌水平降低。结论SLC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肿瘤细胞 免疫逃逸
下载PDF
小鼠SL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趋化活性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飞 张叔人 +5 位作者 宁力 孙文欣 梁肖 张雪艳 付明 林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8-530,共3页
目的:克隆小鼠次级淋巴样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LC)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体 内外检测该表达载体表达产物的免疫趋化功能。方法:用RT-PCR从C57BL/6小鼠胸腺组织中克隆小鼠SLC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目的:克隆小鼠次级淋巴样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LC)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体 内外检测该表达载体表达产物的免疫趋化功能。方法:用RT-PCR从C57BL/6小鼠胸腺组织中克隆小鼠SLC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SLC。在体外,用基因枪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RT-PCR检测转染细胞有SLC的表达;利用趋化小室法,检测表达产物针对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在体内,用基因枪通过小鼠皮肤局部转染SLC基因,观察转染局部淋巴细胞的浸润。结果:克隆的基因经测序证实,为小鼠SLC基因Scya21b型。转染SLC基因的B16F10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RT-PCR检测到SLC的表达,同时培养基上清具有针对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通过基因枪局部转染小鼠皮肤,24 h后皮肤病理检查显示,局部皮内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从小鼠胸腺组织中克隆到小鼠SLC基因,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SLC在体内外均可以表达,并具有针对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次级淋巴样组织趋化因子 基因枪
下载PDF
携带人6Ckine/IFNγ融合基因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刚 程莹 +3 位作者 曹永宽 刘然义 田伏洲 黄文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6Ckine)和γ-干扰素(IFNγ)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6Ckine/IFNγ,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RT-PCR法分别从人淋巴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人6Ckine cDNA和IFNγ cDNA,分两步先后将6Ckine c... 目的构建携带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6Ckine)和γ-干扰素(IFNγ)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6Ckine/IFNγ,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RT-PCR法分别从人淋巴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人6Ckine cDNA和IFNγ cDNA,分两步先后将6Ckine cDNA和IFNγ cDNA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上,二者之间以XbaⅠ酶切位点相连,应用AdMax腺病毒包装系统在HEK293细胞内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6Ckine/IFNγ,经扩增和纯化后感染真核细胞HepG2,并检测6Ckine/IFNγ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6Ckine/IFNγ经扩增和纯化后,滴度为1.26×1010IFU/ml。PCR法鉴定无野生型腺病毒的污染,所携带的6Ckine/IFNγ融合基因能在真核细胞中得到表达,表达形式为分泌型。结论已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6Ckine/IFNγ,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的基因和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Γ-干扰素 融合基因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趋化因子SLC和免疫佐剂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的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相范 许振柱 +3 位作者 唐丽华 李安娜 徐显辉 柳春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和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LC-Fc融合蛋白,体外检测SLC-Fc对小鼠...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和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LC-Fc融合蛋白,体外检测SLC-Fc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趋化效应。建立小鼠黑素瘤移植模型,随机分生理盐水对照组、CpG-ODN组、SLC-Fc组以及SLC-Fc+CpG-ODN组共4组。观察治疗后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的种类和浸润情况。结果:成功制备SLC-Fc蛋白,SLC-Fc对小鼠淋巴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0.03、0.3和3μg/L)趋化作用。瘤内注射SLC-Fc和(或)CpG-ODN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联合治疗组瘤体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并且小鼠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联合治疗组瘤体内CD4+、CD8+T淋巴细胞和CD11c+树突状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P<0.01),并且其肿瘤引流淋巴结也明显增大。结论:SLC和CpG-ODN联合应用对小鼠移植黑素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趋化CD4+T、CD8+T细胞和促进DCs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CPG寡聚脱氧核苷酸 黑素瘤 抗肿瘤免疫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明学 尹长城 +1 位作者 春雷 黄华樑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2-357,共6页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通过搜索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克隆出来的一CC类趋化因子。以人SLC序列为蓝本,利用重叠PCR(SOE-PCR)的方法获得了适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LC基因,将此序列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MF和pALM中,转化大肠杆菌,...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通过搜索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克隆出来的一CC类趋化因子。以人SLC序列为蓝本,利用重叠PCR(SOE-PCR)的方法获得了适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LC基因,将此序列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MF和pALM中,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两种形式的蛋白所占比例依培养和诱导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对两种形式的表达产物分别用Ni-NTA金属亲和层析和包涵体复性方法纯化在实验中还对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对纯化蛋白的电泳结果显示:纯化样品的分子量比预期的分子量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 大肠杆菌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SLC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季淦 张霞 +2 位作者 周国雄 张海峰 严正平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前后结肠黏膜组织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UC活动期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前后结肠黏膜组织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UC活动期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志愿者的乙状结肠黏膜中SLC的表达。结果:SLC在正常组中微弱表达或不表达,在UC中表达上调。美沙拉嗪治疗前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沙拉嗪治疗后组与治疗前组相比SLC表达下调(P<0.01)。UC患者病变范围越小、病情越轻,美沙拉嗪治疗后SLC表达下调越明显(P<0.05)。结论:SLC参与了UC的结肠黏膜组织损伤,与病变程度、病情转归有相关性。美沙拉嗪肠溶片可明显下调SLC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美沙拉嗪肠溶片
下载PDF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19
作者 陈瑾 贾忠 +5 位作者 封光华 贺冠海 罗中尧 蔡阳 谢琦 方欣 《中国肿瘤》 CAS 2006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mRNA联合检测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年至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mRNA联合检测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年至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14例胃癌患者63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而SLCmRNA表达减弱,提示存在隐匿性转移。分化差的患者微转移发生率高于分化好的患者。[结论]SLCmRNA联合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可更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灶,有利于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转移 细胞角蛋白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下载PDF
SLCmRNA预测胃癌病人淋巴结微转移临床病理学意义
20
作者 贾忠 陈瑾 +5 位作者 封光华 贺冠海 罗中尧 蔡阳 谢琦 方欣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SLCmRNA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发现325个淋巴... 目的探讨SLCmRNA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发现325个淋巴结转移的标本,SLCmRNA测定均明显减弱,而SLC还发现14例(40%)胃癌可能有63个淋巴结(12%)存在隐匿性转移(SLCmRNA表达减弱,但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低分化腺癌微转移发生率高于高分化腺癌。结论将淋巴结的SLCmRNA与细胞角蛋白特殊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和复发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转移 细胞角蛋白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