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S Ⅳ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及应用体会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湘云 吴振利 +2 位作者 薛彬 丁巍伟 阮爱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39,共5页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新引进15台SEDIS Ⅳ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成功用于2006年南海中北部海底深部结构调查。详细描述了SEDIS Ⅳ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的各项指标、主要仪器性能,以2006年南海中北部海底深部结构调查为基...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新引进15台SEDIS Ⅳ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成功用于2006年南海中北部海底深部结构调查。详细描述了SEDIS Ⅳ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的各项指标、主要仪器性能,以2006年南海中北部海底深部结构调查为基础,简要介绍了该型号地震仪的设置、投放、回收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并总结了海上作业及数据处理中获得的一些经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S Ⅳ型海底地震仪 自浮式 短周期 地壳结构
下载PDF
SEDIS IV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数据校正方法 被引量:19
2
作者 薛彬 阮爱国 +1 位作者 李湘云 吴振利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8-102,共5页
利用15台SEDISIV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在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探讨了海底地震仪数据校正的方法和校正后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该地震仪所获得的原始资料经过放炮时间、炮点坐标数据局部化、海底地震仪位置误... 利用15台SEDISIV型短周期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在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探讨了海底地震仪数据校正的方法和校正后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该地震仪所获得的原始资料经过放炮时间、炮点坐标数据局部化、海底地震仪位置误差以及记录时间漂移4方面的校正后,数据更趋合理,误差显著降低。放炮时间的校正消除了时钟漂移和时间延迟的误差;炮点坐标数据局部化处理消除了炮点位置整体趋势性偏移的现象;试错法进行位置误差和记录时间的精细校正时,时间漂移的校正量值约为几个到十几个毫秒,位置校正的量值仅在几米到数百米之间,实测数据所绘曲线的形态和位置都与理论曲线十分吻合,可见校正后误差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S Ⅳ型 短周期 自浮式 海底地震仪 地震数据校正
下载PDF
SEDI’92地球深部研究青年学术讨论会在威海召开
3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2年第3期13-13,共1页
1992年7月20—24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了我国首次SEDI青年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高等院校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和硕士研究生,共约65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IUGG中国委... 1992年7月20—24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了我国首次SEDI青年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高等院校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和硕士研究生,共约65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刘光鼎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sedi 中国科学院学部 国家地震局 博士后管理 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深部 刘光鼎 硕士研究生 物理学进展
下载PDF
最新型的颗粒分析仪 Sedi Graph 5100
4
作者 黄滔 《国外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 1989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颗粒分析仪 sedi GRAPH 5100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patial variability i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high-sediment region of China's Loess Plateau 被引量:6
5
作者 LUO Ya YANG Shengtian +5 位作者 ZHAO Changsen LIU Xiaoyan LIU Changming WU Linna ZHAQ Haigen ZHANG Yich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802-814,共13页
In areas with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land use change is spatially variable and influenced by climate, soil properties, and topograph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variability in the high-sediment region of the Loess... In areas with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land use change is spatially variable and influenced by climate, soil properties, and topograph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variability in the high-sediment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which soil loss is most severe and sediment diameter is larg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plateau, this study builds some indicator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n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s it is affected by climate, soil property, and topography. We build two indicators, a land use change intensity index and a vegetation change index,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degree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respectively. Based on a subsection mean method, the two indicators are then used to asses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land use change affected by climatic, edaphic, and topographic el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Land us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eriod 1998-2010. The total area experiencing land use change was 42,302 km2, accounting for 22.57%of the study area. High-coverage grassland, other woodland, and fores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low-coverag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decreased in 2010 compared with 1998.2) Land use change occurred primarily 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between 35 and 38 degrees north latitude. The four transformation types, including (a) low-coverage grassland to medium-coverage grassland, (b) medium-coverage grassland to high-coverage grassland, (c) farmland to other woodland, and (d) farmland to medium-coverage grassland, were the primary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 together constituting 60% of the area experiencing land use change. 3)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land use chang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properties of dryness/wetness, soil conditions and slope gradient. In general, land use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semi-arid region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arid region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clay-rich soil,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clay-poor soil,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steeper slopes, and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tablelands and low-lying regions. The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incided with increasing changes in land use for each physical element. These findings allow for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Grain to Green Program, and are applicable to the desig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variability land use change dryness/wetness soil properties slope gradient the high-sedi-ment region of China's Loess Plateau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1115 on gut microbial imbalance and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related cirrhosis
6
作者 Yan-Chao Hu Xiang-Chun Ding +3 位作者 Hui-Juan Liu Wan-Long Ma Xue-Yan Feng Li-Na 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4年第11期1556-1571,共16页
BACKGROUND Hepatitis B cirrhosis(HBC)is a chron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rreversible diffuse liver damage and aggravated by intestinal microbial imbalance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KGROUND Hepatitis B cirrhosis(HBC)is a chron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rreversible diffuse liver damage and aggravated by intestinal microbial imbalance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single probiotics and HBC has been explored,the impact of the complex ready-to-eat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1115(LP N1115)supplement on patients with HBC has not been determined.AIM To compare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biota,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and live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probiotic treatment in HBC patients.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60 HBC patients diagnosed at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October 2018 and December 202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that received LP N1115 supplementation and routine treatment and a control group that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only.Fe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onset and conclusion of the 12-wk intervention period.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 levels of serological indicators,such as liver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were assessed.RESULTS Following LP N1115 intervention,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0.05),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s of probiotic microbes and a reduction in harmful bacteria.Additionally,the intervention group demonstrated notable improvements in liver function indices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P<0.05).CONCLUSION LP N1115 is a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ameliorating intestinal microbial imbalance in HBC patients by modula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improving liver function,and reducing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cirrhosis N1115 ready-to-eat lactobacillus Inflammation Liver function Lachnospiraceae incertae sedis Probiotic
下载PDF
扬子西南缘滇中成冰系南沱组沉积特征及其上红层归属讨论
7
作者 祁柯宁 旷红伟 +3 位作者 柳永清 彭楠 王玉冲 陈骁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5-1324,共20页
扬子克拉通滇中地区新元古界南沱组与陡山沱组之间过渡段“红层”不同学者认识尚有分歧。以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昆明晋宁鲁纳村剖面和飞大田剖面为主,对其成冰系南沱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研究。南沱组砾岩段及其上覆红层泥岩段具... 扬子克拉通滇中地区新元古界南沱组与陡山沱组之间过渡段“红层”不同学者认识尚有分歧。以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昆明晋宁鲁纳村剖面和飞大田剖面为主,对其成冰系南沱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研究。南沱组砾岩段及其上覆红层泥岩段具擦痕、坠石、韵律性纹层等典型冰川沉积特征,据此划分出4个沉积亚相,即冰下滞积亚相、冰缘河道亚相、冰前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岸亚相,反映了冰期演化的不同阶段。红层段顶部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636 Ma,表明南沱组上段紫红色粉细砂岩顶部沉积时限可能晚于636 Ma。区域地层对比发现,平面上,滇中地区南沱组砾岩段和泥岩段分布稳定;垂向上,自下而上为冰川冰下堆积砾岩,向上过渡为冰缘河道砾岩,再向上为冰前三角洲前缘泥岩和滨岸细砂岩,表现为冰川逐渐融化并逐步海侵的规律。研究认为南沱组应当二分:下段杂砾岩段,上段紫红色泥岩段,即南沱组—陡山沱组界限置于红层段顶部。论文深化了对扬子西南缘成冰纪沉积古地理的理解,为完善四川盆地周缘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等时地层格架和四川盆地及周缘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沉积学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南缘 南沱组 红层 冰川沉积相
下载PDF
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
8
作者 孟颖 韩怡 +3 位作者 常晓艳 屈芸 钱伟 蒋志涛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1期33-38,共6页
目的评价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垂盆草饮片中没食子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anbon Hedera ODS-2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 目的评价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垂盆草饮片中没食子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柱为Hanbon Hedera ODS-2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没食子酸)和350 nm(金丝桃苷、木犀草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建立15批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5批垂盆草饮片中6种成分平均含量为0.0054%~0.0488%,RSD为3.05%~24.84%;15批垂盆草提取物中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为0.0323%~0.2725%,RSD为44.06%~77.20%。共确定20个共有峰,指认出峰1为没食子酸、峰9为金丝桃苷、峰10为木犀草苷、峰15为槲皮素、峰18为山柰酚、峰20为异鼠李素。垂盆草饮片相似度为0.739~0.942,垂盆草提取物相似度为0.735~0.99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分别得到2个和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7.130%,94.648%;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按样品编号从大至小分别为S2>S1>S3>S4>S5>S6>S9>S7>S8>S10>S12>S13>S11>S14>S15,T14>T12>T15>T13>T11>T7>T9>T1>T2>T8>T3>T10>T4>T6>T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稳定可靠,可用于垂盆草饮片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盆草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多成分含量测定 主成分分析 质量评价
下载PDF
GIS支持下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胡续礼 姜小三 +2 位作者 潘剑君 杨树江 张春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07,共4页
以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对流域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土壤侵蚀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 以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淮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对流域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土壤侵蚀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评价分析了流域分县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粗骨土、棕壤等山地土壤侵蚀严重;流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类型为主,总体上侵蚀程度轻微,但局部地区仍然十分严重。在新的治淮高潮与规划中,应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GIS 土壤侵蚀危险指数(sedi)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技术的辽宁省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俊姝 计文琦 +1 位作者 周心澄 曹忠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9,61,共5页
利用GIS和RS技术,以辽宁省为例,提出土壤侵蚀强度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市县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实现了对辽宁省土壤侵蚀程度分级。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4.23... 利用GIS和RS技术,以辽宁省为例,提出土壤侵蚀强度危险指数(Soil erosion dangerous index,SEDI),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市县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实现了对辽宁省土壤侵蚀程度分级。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4.23×106hm2,土壤侵蚀区内平均侵蚀模数2801 t.km-2.a-1,以水力侵蚀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程度表现为:草地233>林地122>农地68>城镇用地65>未利用地60>水域55;土壤侵蚀程度等级为较严重是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朝阳市174、葫芦岛156、阜新市110,这个区域对于辽宁省土壤侵蚀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程度 sedi 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8
11
作者 柳祖汉 吴根耀 +2 位作者 杨孟达 郭泽清 温志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右行走滑 左行走滑 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浅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旭辉 冯秀丽 +2 位作者 褚忠信 范德江 董爱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134,共9页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层沉积物以粗颗粒砂质沉积为主,其主要分布在东海中北部、苏北浅滩、北黄海北部,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2~4Φ,分选差(分选系数>2),偏态极正偏(2~2.80),峰态很宽至宽(1.60~3.50);细颗粒泥质沉积主要分布在浙江沿岸至长江口外、苏北老黄河口外、南黄海中部、北黄海西南部及黄河口外的渤海海域,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6~7Φ,分选差至较差(分选系数1~2.5),偏态负偏(-1.50~-0.33)至近于对称(-0.33~+0.33),峰态很宽(>2.75)。从环流的流向与路径及邻近的河流物源角度,初步探讨了河流输入物质及环流体系对细颗粒沉积物沉积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初步推断了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及基本输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动力 物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和储层特征及综合分析 被引量:75
13
作者 顾家裕 张兴阳 郭彬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东河砂岩是一套覆盖广泛的海侵初期的沉积产物,但不是一个等时沉积体,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具体沉积时间各地有差异。东河砂岩具有海侵初期填平补齐的特征,其沉积相决定于海侵的速度、沉积物的供给和海侵前的古地貌。... 东河砂岩是一套覆盖广泛的海侵初期的沉积产物,但不是一个等时沉积体,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具体沉积时间各地有差异。东河砂岩具有海侵初期填平补齐的特征,其沉积相决定于海侵的速度、沉积物的供给和海侵前的古地貌。塔北地区受塔北古隆起的阻挡,海水在古隆起周围滞留时间较长,又有较粗粒的物源供给,其沉积产物主要是滨岸海滩沉积;塔中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沉积类型也比较复杂,底部砾岩段为河流相沉积,而块状砂岩段和砂砾岩段为河口湾和滨岸海滩沉积,不同段在成分、分选性和粒级上有较大的差异;塔里木盆地其他低平地区主要是海侵期快速的滨岸和陆架沉积。受沉积因素影响,东河砂岩有效储层的分布具有地域性,除沉积因素外,低的地温梯度和短期的深埋藏也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砂岩 海侵 古隆起 有效储层 海滩 沉积构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健 杨威 +4 位作者 易海永 谢武仁 谢增业 曾富英 岑永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前,我国的氦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寻找大中型高含氦天然气田是改变这一现状最现实的途径。为此,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含氦天然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氦气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在该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首先根据盆地周... 目前,我国的氦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寻找大中型高含氦天然气田是改变这一现状最现实的途径。为此,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含氦天然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氦气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在该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首先根据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和4口钻穿震旦系单井的资料,系统分析了前震旦系的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等特征,认为前震旦系发育的沉积地层为南华系,东南缘露头剖面的地层序列为南沱组、大塘坡组、古城组和莲沱组,推测盆地内部可能发育相同的地层序列;南沱组、古城组和莲沱组主要为冰川沉积,为砂砾岩夹泥岩;而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沉积,发育一套砂泥岩地层,其下部泥页岩的有机质含量高,为较好烃源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南沱组砂砾岩储层、大塘坡组烃源岩和地层中侵入的花岗岩"氦源岩"可形成较好的高含氦天然气藏成藏组合;前震旦系沉积岩的分布主要受早期裂谷控制,在裂谷内部充填厚层的沉积岩地层。结合地震资料预测了威远—资阳地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分布,结论认为在资阳地区对震旦系—前震旦系进行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勘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震旦纪 氦气 天然气藏 成藏机理 氦源岩 沉积岩 成藏组合 裂谷 资阳地区
下载PDF
广西茅尾海夏季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雷富 陈宪云 +3 位作者 陈默 许铭本 张荣灿 姜发军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数据对广西茅尾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Hg、As)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i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海... 根据2011年6月的调查数据对广西茅尾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Hg、As)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i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海域海水中Cu、Pb、Zn、Cd、Hg、As的含量(μg/L)范围分别为1.3~3.2、0~10.0、6.8~29.2、0.06~0.31、0~0.138、0.37~1.00,平均浓度(μg/L)分别为2.1、2.7、14.6、0.14、0.067、0.59,其中,海水中的Pb和Hg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依次为Pb〉Hg〉Zn〉Cu〉Cd〉As。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的含量(gg/L)变化范围分别为(0-45.3)×10^-6、(0.4~23.5)×10^-6、(1.1~80.4)×10^-6、(0.01~0.50)×10^-6、(0.01~0.11)×10^-6、(2.30~25.65)×10^-6,平均含量(“g/L)分别为9.0×10^-6、13.1×10^-6、31.5×10^-6、0.13×10^-6 0.04×10^-6、9.48×10^-6。该海域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性均较低,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As〉Cu=Cd〉Pb〉Hg—Zn,重金属元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危害的影响程度Hg〉Cd〉As〉Cu〉Pb〉Zn,沉积物中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Hg、Cd和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评价 海水 沉积物 重金属 茅尾海
下载PDF
地层切片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文浩 王志章 +1 位作者 侯加根 魏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7-1015,808,共9页
通过分析地层切片技术的使用原则和适用条件,探讨地层切片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使用方法。以陆丰13-1油田恩平组上段为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分频解释为基础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最小等时单元内应用地层切片提取多种... 通过分析地层切片技术的使用原则和适用条件,探讨地层切片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使用方法。以陆丰13-1油田恩平组上段为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分频解释为基础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最小等时单元内应用地层切片提取多种属性进行沉积相展布研究,提出了合理利用地层切片预测岩性的思路。研究表明:在分频地震数据体上寻找不随频率变化的低级序等时地层界面,能较好地确定地层切片研究的最小等时单元,保证切片等时标准面的地球物理与沉积的等时性,为井控地层切片属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可以作为地层切片识别岩性的输入数据体;在钻井分层控制下,以等比例地层切片方式提取地层属性,这样的地层切片更具等时性和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技术 地震多属性分析 沉积相研究
下载PDF
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构造-层序-沉积特征、盆地原型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国臣 焦大庆 +3 位作者 肖斌 陈明权 刘建军 王彦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构造层序、6个超层序和11个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 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构造层序、6个超层序和11个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的构造-层序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应力机制研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解析查干凹陷的构造-沉积史,将该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序列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和若干二级、三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进而分析了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凹陷原型的性质及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查干凹陷 层序格架 沉积充填 构造-沉积演化 盆地原型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余宽宏 金振奎 +5 位作者 董晓东 苏奎 张伟 杜宏宇 陈英 张卫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1-412,共12页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的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的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的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足够大的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的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的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密贴下穿地下工程施工新工艺“CRD+多重预顶撑”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陶连金 安军海 +2 位作者 边金 李积栋 黄凯平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基于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密贴下穿1号线公主坟站的工程背景,参照其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的真实施工步序,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新建站的施工过程中土体塑性区的变化及既有站的变形... 基于北京地铁10号线公主坟站密贴下穿1号线公主坟站的工程背景,参照其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的真实施工步序,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新建站的施工过程中土体塑性区的变化及既有站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CRD+多重预顶撑'工艺进行密贴下穿施工可有效控制既有结构的变形,满足其沉降控制要求,对比模拟与实测的变形分布曲线,二者吻合较好.施工完成后,既有结构纵断面呈双凹槽式变形,横向为'V'字形沉降,与Peck曲线相似,且底板沉降值较顶板的略大.千斤顶卸除时可能造成结构局部较大变形或开裂,应分级释放其轴力.开挖过程中,土体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塑性区在四个角点区域向外延伸成蝴蝶形.提出'同步顶升,伺服控制'的施工理念,以实现对既有结构沉降变形的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中隔壁(CRD)法 预顶撑系统 正交下穿 沉降分析 变形控制
下载PDF
青海西部可可西里湖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朱迎堂 郭通珍 +3 位作者 张雪亭 杨延兴 彭琛 彭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74-479,共6页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是可可西里湖地区最为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沉积盆地内。通过1∶25万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饮马湖、马兰山一带发现了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取得了丰富的沉积岩相资料。采集到大量古...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是可可西里湖地区最为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沉积盆地内。通过1∶25万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饮马湖、马兰山一带发现了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取得了丰富的沉积岩相资料。采集到大量古生物化石,其时代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种种迹象显示,巴颜喀拉山群顶部这套陆棚-海陆交互相的进积型沉积应为该盆地闭合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可可西里湖地区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 诺利期 陆棚-海陆交互相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