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 synthesis 被引量:8
1
作者 REN Me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8,共8页
The Yellow River cut through Sanmenxia Gorge and discharged into the sea via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150 ka BP; since then, around 86 000 × 108 t sediment has been transported passing Sanmenxia Gorge. Based on l... The Yellow River cut through Sanmenxia Gorge and discharged into the sea via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150 ka BP; since then, around 86 000 × 108 t sediment has been transported passing Sanmenxia Gorge. Based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Loess Plateau and other available evidence, an estimate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 budget is presented here: about 72% of the sedimentary material was trapp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remainder(i.e., 26%) escaped to the sea. At the present stage, 〈 0.2×108 t/a suspended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enter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The transport pattern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shelf current system. Annually 0.2×108–0.3×108 t of suspended particles are carri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 materials are derived mainly from coastal and subaqueous delta ero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on the Jiangsu coast. Since 1972, the lower Yellow River started to have a situation of continuous no-flow. During 1996–2000, the annual water flow and sediment discharge are only 19%,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years(i.e., average for 1950–1979).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 of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ellow River for industrial and urban use, the sediment flux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sea will most likely remain small in the next two to three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Loess Plateau sediment budget transport patterns sediment retention
下载PDF
雨型和坡长对侵蚀泥沙粒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凯 李玄添 +2 位作者 张风宝 申楠 杨明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7,66,共9页
为揭示降雨和坡长对侵蚀泥沙粒径特征的影响,以不同坡长野外观测试验小区为对象,结合82场降雨资料,以降雨量(P,mm)、最大30 min雨强(I30,mm/h)和降雨侵蚀力[R,MJ·mm/(hm2·h)]为降雨特征指标,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雨型划分(A雨型... 为揭示降雨和坡长对侵蚀泥沙粒径特征的影响,以不同坡长野外观测试验小区为对象,结合82场降雨资料,以降雨量(P,mm)、最大30 min雨强(I30,mm/h)和降雨侵蚀力[R,MJ·mm/(hm2·h)]为降雨特征指标,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雨型划分(A雨型:大雨量、高雨强、高侵蚀力;B雨型:中雨量、小雨强、中等侵蚀力;C雨型:低雨量、中雨强、中低等侵蚀力),分析了11场降雨事件中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侵蚀泥沙粒径特征受不同雨型影响,有效黏粒和最终黏粒含量在C雨型下最高,有效砂粒和最终砂粒含量在B雨型下最高,而有效粉粒和最终粉粒含量分别在A和C雨型下最高。(2)坡长对侵蚀泥沙粒径特征的影响存在临界坡长效应(14 m),小于临界坡长时,黏粒级和粉粒级颗粒含量随坡长增加而降低;超过临界坡长后,黏粒级和粉粒级颗粒含量随坡长增加而增加,该效应在最终粒径下更为显著。(3)有效砂粒输移形式受雨型和坡长影响较大,在B雨型下主要以团粒形式输移,在A,C雨型下达临界坡长时以单粒形式输移。侵蚀泥沙的有效粒径颗粒比原坡面土壤细,而最终粒径颗粒则比原坡面土壤粗。整体上,降雨类型和坡长对侵蚀泥沙粒径特征产生显著影响,侵蚀泥沙有效粒径颗粒呈细化趋势,而最终粒径颗粒呈粗化趋势,坡长对泥沙颗粒影响存在临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坡长 粒径分布 黄土高原 泥沙输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茅志昌 潘定安 沈焕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门沙、口外水下三角洲以及河口潮滩四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悬沙输移形式 沉积作用 优势流 暗沙 拦门沙 河口潮滩
下载PDF
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 被引量:9
4
作者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大区域受单一动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级参数 泥沙输运路径 广东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北戴河西海滩人工养护前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包敏 王永红 +3 位作者 杨燕雄 邱若峰 庄振业 张甲波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34,共10页
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和一年后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实验,获得沉积物粒度参数,并结合Gao—A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对海滩养护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养护海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波浪等动力作用后,养护后... 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和一年后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实验,获得沉积物粒度参数,并结合Gao—A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对海滩养护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养护海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波浪等动力作用后,养护后的新海滩沉积物整体呈粗化、分选性变好趋势;海滩沉积物以推移质和跃移质为主;沉积物净运移趋势由离岸搬运为主变为沿岸搬运占优势;填沙物质特征对填沙区及其上、下游沉积物粒度特征有影响,但这种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潜堤等硬工程设施对养护海滩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一年后,养护海滩保存良好,填沙物质的选择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戴河 海滩养护 粒度变化 沉积物输运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底质特征与泥沙净输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秀丽 刘文涛 +2 位作者 林霖 尉建功 隋倩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4,共4页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146个表层样的粒度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体,呈斑块状分布,极细砂与粗粉砂是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普遍分选差。运用"粒径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净输...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146个表层样的粒度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体,呈斑块状分布,极细砂与粗粉砂是沉积物的主要粒级,普遍分选差。运用"粒径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研究区的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大致以12 m水深为界,深水区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向岸,12 m以浅海域的沉积物具有离岸的净输运趋势,说明深水区沉积物受冬季风浪作用向岸运移作用显著,12 m以浅海域的沉积物受夏季风浪作用离岸运移作用显著,沉积物运移的季节变化已成为研究区海域沉积物净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海域 底质特征 净输运趋势
下载PDF
山东半岛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潇 冯秀丽 +1 位作者 刘杰 林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共7页
悬浮泥沙是研究近海海底沉积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河口附近海域泥沙通量平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调查,计算了各站不同层位的悬沙浓度,分析了该海域悬浮泥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测流资料,... 悬浮泥沙是研究近海海底沉积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河口附近海域泥沙通量平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调查,计算了各站不同层位的悬沙浓度,分析了该海域悬浮泥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测流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悬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靖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悬沙浓度在潮流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空间上,潮周期的平均悬沙浓度呈现西南低、东北高,表层低、中层次之、底层最高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悬浮泥沙单宽输沙率的研究表明,在靖海湾西侧临近海域,泥沙运动呈现涨潮优势沙,向西侧陆域和西北侧五垒岛湾内净输沙,在长会口内部及口门附近海域,泥沙运动呈现落潮优势沙,泥沙净向海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分布特征 悬沙输移 山东半岛靖海湾
下载PDF
黄东海悬浮泥沙输运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庞重光 杨扬 刘志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0,共7页
选取典型的水色遥感反演得到的悬浮泥沙浓度资料,并配合同期海表面温度遥感资料,对特定年份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及其动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主要是由本海域的环流结构所决定的结论;同时利用悬... 选取典型的水色遥感反演得到的悬浮泥沙浓度资料,并配合同期海表面温度遥感资料,对特定年份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及其动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主要是由本海域的环流结构所决定的结论;同时利用悬浮泥沙浓度和海表面温度的相关性得出了东中国海冬季清晰的环流结构,并给出了各主要环流分量的悬浮泥沙浓度特征值和温度特征值。利用1998-2002年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月平均资料,结合卫星风场资料,研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泥沙浓度与局地风速在季节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得出在季节变化尺度上,悬浮泥沙浓度与风速的关系密切并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约1-2个月;悬浮泥沙浓度季节内变化与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 悬浮泥沙浓度 输运结构 环流配置 局地风速
下载PDF
甬江及口外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蒯宇 陶建峰 +1 位作者 张青 张长宽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67,共10页
建立了甬江河道及口外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2015年6月半个月的潮流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域洪季的余流场和输沙格局,结果表明:甬江口外余流整体由西北指向东南,河道余流指向下游... 建立了甬江河道及口外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2015年6月半个月的潮流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域洪季的余流场和输沙格局,结果表明:甬江口外余流整体由西北指向东南,河道余流指向下游;除口门局部水域,甬江口外输沙格局基本与余流场一致,悬沙经涨潮流的作用被带入甬江河道,致使河道内近口门处的输沙格局由口门向内;甬江口局部区域输沙格局与余流场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悬沙输移与潮流运动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口 余流 悬沙输移 输沙格局
下载PDF
铜鼓浅滩泥沙起动和运移形态 被引量:3
10
作者 秦崇仁 张金凤 《水道港口》 2003年第1期8-13,共6页
对铜鼓浅滩泥沙的起动、运移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铜鼓浅滩泥沙具有典型的淤泥质泥沙的运移特征。当水流单独作用时 ,该地泥沙很难起动 ,而在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 ,该地泥沙一旦起动 ,即“悬扬”后将以悬移质形态运移。根... 对铜鼓浅滩泥沙的起动、运移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铜鼓浅滩泥沙具有典型的淤泥质泥沙的运移特征。当水流单独作用时 ,该地泥沙很难起动 ,而在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 ,该地泥沙一旦起动 ,即“悬扬”后将以悬移质形态运移。根据其流变特性和矿物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浅滩 泥沙起动 泥沙运移形态 悬扬 淤泥质泥沙
下载PDF
中国渤黄海的沉积物源及输运路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晓红 韩宗珠 +2 位作者 艾丽娜 林霖 孙宣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1,共6页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分选较差,在老铁山水道、莱州湾、北黄海北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分选相对较好且沉积物粒径相对偏粗。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物源、输运路径将研究区划为5个沉积区,分别为渤海湾、滦河口粉砂沉积区,黄河口、莱州湾砂质沉积区,渤海中部粉砂质沉积区,北黄海西部黏土质粉砂沉积区,北黄海北部砂质沉积区。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物源 输运路径 渤黄海
下载PDF
珠江口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性及输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贾良文 文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6,共7页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分选较差,偏态以近对称为主,峰态多为中等。湾顶至拦门沙内坡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下输移;拦门沙内坡至大杧岛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上输移;大杧岛至湾口,其中,大杧岛至荷包岛以西,中口为自南向北搬运为主,向上转为东南向西北输移为主,大杧岛至荷包岛以东为自北向南搬运为主;表层沉积物输移具有明显的偏西倾向。黄茅海水动力的空间变化是表层沉积物输移的基本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表层沉积物 特性 输移
下载PDF
黄河的输沙量:过去、现在和将来——距今15万年以来的黄河泥沙收支表 被引量:49
13
作者 任美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1-563,共13页
黄河于150 ka 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黄河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对黄河输沙有决定性的影响.15万年以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0 000×108 t,其中10 ka BP以前占80%.10 ka BP以后的输沙量中,最后104... 黄河于150 ka 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黄河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对黄河输沙有决定性的影响.15万年以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0 000×108 t,其中10 ka BP以前占80%.10 ka BP以后的输沙量中,最后1040年黄土高原滥垦时期占60%.黄河泥沙的归宿,建造华北大平原占73%,流入海洋占26%.现在,黄河每年流入北黄海的泥沙不足0.2×108 t,其输运主要受海洋环流系统的影响.现在黄海每年向东海输运悬浮沉积物0.2×108~0.3×108 t,主要为废黄河三角洲及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再悬浮的黄河泥沙.1996-2000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利津站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只有1950-1979年30年平均的19%左右.今后20~30年内,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城市等引黄水量增加,黄河的入海泥沙量仍将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输沙量 黄土高原 15万年黄河泥沙收支表 海洋中黄河泥沙的输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输沙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春红 高建恩 +2 位作者 邵辉 王宏杰 许秀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6,共9页
针对目前多数坡面侵蚀预测模型难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坡面产流输沙过程影响的问题,基于运动波方程和泥沙输移公式,给出了一种能够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产流输沙时空变化的简化模型,并利用裸地、草地、坡耕地、灌木地及幼林地的... 针对目前多数坡面侵蚀预测模型难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坡面产流输沙过程影响的问题,基于运动波方程和泥沙输移公式,给出了一种能够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产流输沙时空变化的简化模型,并利用裸地、草地、坡耕地、灌木地及幼林地的试验及自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输沙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符合较好。利用该模型对黄土高原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场景坡面产流输沙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典型降雨条件下,5 a树龄以上的林地或覆盖度在60%以上的草地坡面标准小区基本不再发生侵蚀;坡度小于15°的裸地坡面中下部发生轻度侵蚀;十年一遇降雨条件下,10 a树龄以上的林地坡面土壤侵蚀基本得到控制,而草地调控坡面水沙的能力有限,裸地更差。对低强度短历时降雨,草地调控水沙的见效较快;对高强度长历时降雨,林地调控水沙的作用较大,两者宜配合进行;对不同坡度裸地,要严格控制坡面坡长。研究结果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运动波 泥沙输移公式 产流输沙过程 模型应用
下载PDF
象限分析法分析沉水植物促淤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翠超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6,共7页
在研究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促淤、降低水体浊度的原理等问题时,已有的泥沙求解公式不适用,难以准确预测泥沙运动趋势及状态,这就要根据影响泥沙运动的水流流态进行分析。象限分析法近年来被用于分析泥沙运动状态。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基... 在研究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促淤、降低水体浊度的原理等问题时,已有的泥沙求解公式不适用,难以准确预测泥沙运动趋势及状态,这就要根据影响泥沙运动的水流流态进行分析。象限分析法近年来被用于分析泥沙运动状态。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通过实测离散数据用以分析紊动结构的方法,分析了试验数据,并揭示了沉水植物降低水体浊度的机理,即因为沉水植物的存在,在其冠顶以下形成下扫水流,将泥沙携带向床面,同时下扫水流在近床面处与该处的喷射水流混合,从而降低了自身能量,促使泥沙沉降、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限分析法 沉水植物 浅水湖泊 泥沙运动
下载PDF
行带式沙蒿灌丛的防风阻沙效益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立伟 宋翻伶 +3 位作者 丁国栋 王翔宇 梁文俊 郭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035-1103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人工模拟行带式黑沙蒿防风阻沙效益的差异,为沙区人工植被建设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配置的沙蒿灌丛,对其剖面风场以及输沙率进行观测。[结果]单行配置防... [目的]研究不同配置人工模拟行带式黑沙蒿防风阻沙效益的差异,为沙区人工植被建设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配置的沙蒿灌丛,对其剖面风场以及输沙率进行观测。[结果]单行配置防风效能较低,双行和3行配置防风效能较高,且随着风速的增大,3种配置林带的防风效能都呈递减趋势。林带能有效增加粗糙度,在林带后的粗糙度呈递减趋势。从输沙率来看,双行和3行配置也优于单行。单行矮林在其背风面7H内都能减少风蚀,而双行和3行矮林在其背风面10H处都能有效减少输沙率,防控风蚀。[结论]在沙区沙蒿林营造中,生产配置上侧重双行一带的行带式配置,使其疏透度在45%左右,带距在7H~10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行带式 配置格局 防风效能 粗糙度 输沙率
下载PDF
基于面积型Froude数的河型判数与黄河河道最大输沙流量及河槽宽深尺度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红武 张罗号 赵晨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7,47,共8页
Froude数同水流强度和水流能量关系密切,水深型Froude数不适用于黄河沙质河段,面积型Froude数在判断复杂河流水流相对强度、河床冲淤与稳定程度等方面都有较大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面积型Froude数在河型判别的应用,利用不同河型临... Froude数同水流强度和水流能量关系密切,水深型Froude数不适用于黄河沙质河段,面积型Froude数在判断复杂河流水流相对强度、河床冲淤与稳定程度等方面都有较大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面积型Froude数在河型判别的应用,利用不同河型临界关系式,得到整治流量或整治河宽计算式,以及均衡条件下的河床形态公式。根据黄河模型小河造床过程,得到主槽最大输沙或相对稳定状态下,断面单位能量与河相系数关系方程,进一步研究了最大输沙流量对应的主河槽宽深尺度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型Froude数 河型 河相系数 最大输沙流量
下载PDF
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施勇 胡四一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1-438,共8页
根据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特征 ,建立了一维感潮河网区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 ,对河网区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在水沙模拟的范围内着重对河网区内动边界的处理、挟沙力公式的选用、内边界含沙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 根据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特征 ,建立了一维感潮河网区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 ,对河网区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 ,并在水沙模拟的范围内着重对河网区内动边界的处理、挟沙力公式的选用、内边界含沙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术处理方法。采用东江下游感潮河网区的水文和河道地形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 ,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往复输运特征和河道冲淤的宏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网区 泥沙输运 数值模拟 水沙运动 河床变形
下载PDF
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5
19
作者 肖志建 李团结 廖世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度参数 泥沙输运 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 伶仃洋 GSTA模型
下载PDF
登州浅滩近期演变及沉积物输运趋势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东晓 吴建政 +1 位作者 胡日军 朱龙海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8期25-32,共8页
利用登州浅滩区域2004、2010年2期水深地形资料以及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登州浅滩近期(2004—2010年)规模、形态、冲淤演变及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挖沙活动及泥沙供应量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2010年登州浅滩... 利用登州浅滩区域2004、2010年2期水深地形资料以及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登州浅滩近期(2004—2010年)规模、形态、冲淤演变及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挖沙活动及泥沙供应量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2010年登州浅滩由1991—2003年间的缓慢恢复转而大面积蚀退,-10m等深线围成的面积减少5.9km2;受浅滩大面积蚀退的响应,登州浅滩成为表层沉积物汇聚中心,使周边区域表层沉积物净输运方向均指向浅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浅滩 冲淤演变 沉积物 输运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