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suspended sediment by coupled wave-current model in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1
作者 Guangping Liu Shuqun Ca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7期22-35,共14页
A three-dimensional wave-current-sediment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dynamics in the Zhujiang(Pearl)River Estuary(ZRE),China.The mode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 A three-dimensional wave-current-sediment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dynamics in the Zhujiang(Pearl)River Estuary(ZRE),China.The mode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ed data,and statistics show good model skill scores.Nume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scenarios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ZRE und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cing(river discharges,waves,and winds).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stuarine gravitational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stuarin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ZRE,particularly during neap tides.The increased river discharge can result in a seaward sediment transport.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in the bottom increases with both wave bottom orbital velocity and wave height.Because of the shallow water depth,the effect of waves on sediment in the west shoal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channel.The southwesterly wind-induced wave affects the SSC more than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northeasterly wind,while the northeasterly wind-driven circulation has a slightly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SC than that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However,a steady southwesterly wind condition favors the increase of the SSC in the Lingding Bay more so than a steady northeasterly wind condition.If the other forcings are same,the averaged SSC under a steady southwesterly wind condition is about 1.1 times that resulting from a steady northeasterly w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TURBIDITY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 Zhujiang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in a rain shadow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using RUSLE and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fun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obin Thomas Sabu Joseph KPThrivikramji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a tropical mountainous river basin, viz., Pambar River Basin (PRB), in a rain shadow region of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were modelled using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a tropical mountainous river basin, viz., Pambar River Basin (PRB), in a rain shadow region of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were modelled using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and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TLSD) function in GIS. Mean gross soil erosion in the basin is 11.70 t ha-1 yr-1, and is comparable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oil erosion studies from the region. However, mean net soil erosion from the basin is 2.92 t ha-1 yr-1 only, which is roughly 25%of the gross soil erosion. Although natural vegetation belts show relatively higher gross- and net-soil erosion rates (mainly due to high LS and C factors), their sediment transport efficiency is remarkably less, compared to the land use/ land cover types with anthropogenic signatures (i.e., plantations and crop-lands). Despite the lesser amount of annual rainfall, the high rates of soil loss from the semi-arid areas of the basin might be the result of the poor protective vegetation cover as well as isolated high intensity rainfall event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limate-specific plans for soil erosion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oil resources of the basins developed in rain shadow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rosion RUSLE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RAin SHADOW region Pambar river Basin Western Ghats
原文传递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t a receptor sit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Variations,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effects on ozone formation 被引量:9
3
作者 Yao Meng Junwei Song +10 位作者 Lewei Zeng Yingyi Zhang Yan Zhao Xufei Liu Hai Guo Liuju Zhong Yubo Ou Yan Zhou Tao Zhang Dingli Yue Senchao L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04-117,共14页
We present the continuously measurement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at a receptor site(Wan Qing Sha,WQS)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region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of 2017.The average mixing ratios of total... We present the continuously measurement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at a receptor site(Wan Qing Sha,WQS)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region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of 2017.The average mixing ratios of total VOCs(TVOCs)was 36.3±27.9 ppbv with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from alkanes(55.5%),followed by aromatics(33.3%).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VOCs showed a strong photochemical consumption during daytime,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ozone(O_(3)).Five VOC sources were resolved by the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model,including solvent usage(28.6%),liquid petroleum gas(LPG)usage(24.4%),vehicle exhaust(21.0%),industrial emissions(13.2%)and gasoline evaporation(12.9%).The regional transport air masses from the upwind cities of south China can result in the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TVOCs.Low ratios of TVOCs/NO_(x)(1.53±0.88)suggested that the O_(3) formation regime at WQS site was VOC-limited,which also confirmed by a photochemical box model with the master chemical mechanism(PBM-MCM).Furthermore,the observation on high-O_(3) episode days revealed that frequent O_(3) outbreaks at WQS were mainly caused by the regional transport of anthropogenic VOCs especially for aromatics and the subsequent photochemical reactions.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olicymakers to propose the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on photochemical pollution in a regional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Pearl river Delta(PRD)reg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Ozone(O_(3)) regional transport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多式联运路径生成方法
4
作者 李弢 李绪茂 《交通运输研究》 2023年第4期55-63,83,共10页
多式联运的路径生成是区域产业经济活动联系主导下,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鉴于此,基于基础设施网络、产业活动、区域生产联系以及货物运输活动等多源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考虑运输方式和中转衔接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路径最优、时间最... 多式联运的路径生成是区域产业经济活动联系主导下,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鉴于此,基于基础设施网络、产业活动、区域生产联系以及货物运输活动等多源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考虑运输方式和中转衔接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路径最优、时间最优、可靠性最优在内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生成模型。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运输方式和节点差异,借助BPR模型修正得到多方式多式联运阻抗模型,并选取长三角区域作为案例,研究了其中基于时效性差异的货物多式联运模拟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起止点相同的情况下,以成本为偏好的路径结果费用最低,但耗时最长;以时间为偏好的路径结果耗时最少,但费用最高;以可靠性为偏好的路径结果耗时与费用居中,但抗风险和抗运输网络扰动的能力最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需求偏好下的多式联运路径生成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多式联运 联运路径 投入产出表 长三角区域
下载PDF
2012-2021年长江源区水沙变化特征调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鹏 金中武 +2 位作者 周银军 汤柔馨 冯志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185,共6页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受技术条件限制,有关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资料较少。为了探究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情况,基于2012—2021年间水文站实测资料和14个野外观测点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河流水沙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受技术条件限制,有关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资料较少。为了探究江源地区河流径流输沙情况,基于2012—2021年间水文站实测资料和14个野外观测点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河流水沙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径流量与降水量、温度显著相关,输沙量与径流量相关系数达0.842,与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10;②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长江源区河流径流输沙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2018年、2020年、2021年同期流量较大,含沙量则在2019年6月最大;③长江源区各考察点悬沙中值粒径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床沙中值粒径普遍较大,通天河干流、布曲、尕尔曲床沙中值粒径最大,各河段年际间变化规律不一致。研究成果可对无资料地区河流的径流输沙规律认识提供参考,为长江源区河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变化 径流量 输沙量 分布差异
下载PDF
生态输水条件下额济纳河水沙特征
6
作者 张家玲 刘诗奇 +3 位作者 王田野 王平 于静洁 阿拉腾图雅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为定量描述内陆河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特征,基于额济纳河实测径流数据(1988—2020年)和泥沙数据(2006—2020年),系统分析额济纳河多年水沙变化特征以及生态输水条件下流量变化对额济纳河含沙量输出特征影响。结果表明:自2000年生态输水后,... 为定量描述内陆河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特征,基于额济纳河实测径流数据(1988—2020年)和泥沙数据(2006—2020年),系统分析额济纳河多年水沙变化特征以及生态输水条件下流量变化对额济纳河含沙量输出特征影响。结果表明:自2000年生态输水后,额济纳河输水期延长,且径流量由生态输水前的急剧下降转为显著上升的态势;至2020年,额济纳东、西河的年均流量均已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2006—2020年额济纳河年输沙量呈现下降趋势(−0.3万t/a),其中东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约37.6万t,为西河的2.4倍,且主要受径流量、输水期及河水含沙量的影响。水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含沙量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河流泥沙在低流量时期(春、冬季)沉积,等到高流量时期(夏、秋季)便引发强输沙(含沙量>5 kg/m^(3))或中输沙(含沙量>1 kg/m^(3))事件。含沙量不仅会随流量增加而不断增大,且其增幅受流量增速与前期高流量输水事件影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额济纳河生态输水管理和未来绿洲生态环境变化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额济纳河 径流 含沙量 干旱区
下载PDF
黄河、长江源区降水变化的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 被引量:54
7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2 位作者 丁永建 沈永平 江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和长江源区的降水在近50 a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在最近10 a黄河源区的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长江源区的降水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江河源区在多雨与少雨年有明显的环流差异特征,在多/少雨年,500 hPa蒙古低压减弱/加强,西风风速减弱/增强,600 hPa高原辐合线偏北/南,江河源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减少,西南季风的偏南水汽输送增加/减少.使得江河源区有较多/少的水汽来源,从而降水增多/减少;黄河和长江源区有相似的多雨与少雨年环流差异特征,只是差异程度不同,长江源区多雨与少雨年环流特征差异的强度不及黄河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环流 黄河源区 长江源区
下载PDF
内蒙古岱海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的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月丛 许清海 +3 位作者 阳小兰 肖举乐 梁文栋 彭彦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6-328,共13页
岱海位于半干旱区东部边缘及东亚夏季风的尾闾区 ,生态环境体系脆弱 ,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 6 5个湖泊表层及入湖河流冲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揭示了岱海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孢粉来源。岱海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区... 岱海位于半干旱区东部边缘及东亚夏季风的尾闾区 ,生态环境体系脆弱 ,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 ,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 6 5个湖泊表层及入湖河流冲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揭示了岱海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孢粉来源。岱海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区域性植被的孢粉 ,其总体特征反映了区域植被的组成 ,但不同部位孢粉组合的差异反映了湖滨当地植被的变化。受沉积环境的影响 ,岱海湖区孢粉浓度总体上要低于入湖河流孢粉浓度 ,湖区中部孢粉浓度最高。岱海孢粉以河流携带的为主 ,同时受风力传播的影响。蒿、藜科、桦、虎榛子等花粉和蕨类孢子以河流搬运的为主 ,松、禾本科及莎草科花粉可能还受风力传播的影响。一些仅在个别样品中出现且百分比很低的花粉类型如豆科、十字花科等还有可能是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 孢粉分布 孢粉来源 传播媒介 内蒙古
下载PDF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水沙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志晶 金中武 +2 位作者 周银军 闫霞 徐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37,共3页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为高原沼泽,通行不便。在长江三源之中历来少有人涉足,其基本情况及其对江源水系的作用亦少为外界所知,河流演变及水沙运动特性的研究甚少。为了对长江南源当曲源头的河道、水流、泥沙等基本特性及当曲源头典型地貌特... 长江南源当曲源头为高原沼泽,通行不便。在长江三源之中历来少有人涉足,其基本情况及其对江源水系的作用亦少为外界所知,河流演变及水沙运动特性的研究甚少。为了对长江南源当曲源头的河道、水流、泥沙等基本特性及当曲源头典型地貌特征进行了解,长江科学院继2014年后于2015年再次组织了科学考察。通过考察对当曲源头水沙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成果为高原河流演变及河岸带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对其它河流治理及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当曲 江源水系 科学考察 河流泥沙 水沙特性
下载PDF
基于降水和径流的长江源头氮素收支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桐 齐永青 王军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404-5412,共9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江河源区的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氮素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重要限制性因子,其平衡和收支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江河源区的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氮素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重要限制性因子,其平衡和收支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降水,径流,输沙等数据,建立了长江上游源头地区简单的氮素收支过程,计算了长江上游源头区域的大气氮沉降总量,径流氮输出总量,泥沙氮输出总量,长江源头地区的氮收支总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源头地区氮素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季,沉降量占到全年总湿沉降量的近70%,春季和秋季的沉降量基本相同;(2)长江源头地区氮湿沉降量为0.290—0.307gN/(m.2a),总沉降量为0.345—0.385gN/(m.2a)。在考虑径流损耗后,长江源头地区陆面实际获得的氮沉降总量为0.275—0.315gN/(m.2a);(3)输沙是流域氮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泥沙携带的氮素有约10%溶解在径流中被径流携带。平均每年由于输沙造成的氮损失约为0.606gN/(m.2a);(4)整个长江源头地区平均每年由降水、径流和输沙作用产生的平均氮损失为-0.306N/(m.2a),说明整个长江上游源头流域是一个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氮收支 氮沉降 径流 输沙
下载PDF
长江源区河流地貌及水沙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闫霞 周银军 姚仕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15,共6页
长江源区河网密布,多数河流仍处于自然演变过程中,河谷地貌保存完整。基于实地踏勘资料,结合SRTM3 DEM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河谷地貌及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河流涵盖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干流通天河及支流布曲、... 长江源区河网密布,多数河流仍处于自然演变过程中,河谷地貌保存完整。基于实地踏勘资料,结合SRTM3 DEM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河谷地貌及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河流涵盖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干流通天河及支流布曲、尕尔曲。根据河谷形态及河流地貌,可将这些河段归纳为3类:高原冲积型、丘陵坦谷型和高山峡谷型。其中:高原冲积型河道平面多呈游荡或多股分汊;丘陵坦谷型河道平面呈单一或分汊态势;高山峡谷型河道则为单一河道。研究时段内,长江源3个源头中,当曲流量最大,沱沱河流量大于楚玛尔河;输沙量则表现为沱沱河最大、楚玛尔河其次,当曲最小。泥沙分析发现:平面呈游荡状态的河流,其泥沙特征与其他河型有明显不同,具有悬移质含沙量大、粒径粗且均匀,床沙粒径较细的特点。相关分析显示河道宽度与水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关系,初步说明了游荡河型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河流地貌 水沙特性 游荡河型 泥沙特征 河流形态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长江源区河流水沙量的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 ,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世纪 6 0年代和 80年代 ,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70和 90年代 ,总体上看 40多年间年径流基本稳定 ,但 90年代比 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 ;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 ,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 ,并有趋向减少的势头 ,近 10a来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呈递减的趋势导致了年输沙量呈相应的变化 ;长江源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主要集中在 5~ 10月 ,分别占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 87.3%和 99% ;沱沱河由于径流以冰川补给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量 河流 年径流量 输沙量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中游泥沙输移月年时间尺度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方海燕 蔡强国 李秋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共6页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统一体。东北黑土区有关河流泥沙输移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揭示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和泥沙运移机制。本文以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中游依安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站1957-1989年33年月、年时间...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统一体。东北黑土区有关河流泥沙输移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揭示黑土区土壤侵蚀规律和泥沙运移机制。本文以典型黑土区乌裕尔河中游依安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站1957-1989年33年月、年时间尺度上的水沙数据,对黑土区河流泥沙输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月时间尺度上,水沙关系松散,径流量对泥沙量的决定系数为53.8%;年内月泥沙量存在着两个峰值,分别发生在春季的5月份和夏季的7月份,流域泥沙存在"存储-释放"的过程。流域泥沙量年际尺度差异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57年以来,泥沙量和径流产沙能力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乌裕尔河 泥沙输移 时间动态
下载PDF
三江源区近数十年河流输沙及水沙关系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彦 张建军 +3 位作者 张岩 阿彦 阿妮克孜.肉孜 杨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9,共9页
河川径流及泥沙在保障水资源、塑造河道形态、维持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三江源区河流输沙及水沙关系,基于三江源区9个水文站径流泥沙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输沙量... 河川径流及泥沙在保障水资源、塑造河道形态、维持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三江源区河流输沙及水沙关系,基于三江源区9个水文站径流泥沙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输沙量、含沙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利用评级曲线法,分析水沙关系。结果表明:1)从输沙量来看,仅长江源区的新寨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在1998年发生突变;2)长江源区新寨含沙量显著减少,黄河源区的黄河沿、同仁及唐乃亥含沙量显著增加,其他水文站含沙量没有显著变化趋势,新寨和同仁含沙量分别在1999和1989年存在突变特征;3)直门达以上的长江源区及澜沧江源区水沙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长江源区的新寨水文站控制区及黄河源区水沙关系发生变化;4)水流挟沙能力的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分为减弱、增强及稳定3种类型。河流输沙及水沙关系发生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区流域规划和生态保护,以及下游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输沙量 水沙关系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下载PDF
皖江淮分水岭东部降水变化与池河流域输沙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建春 魏翔 +1 位作者 史志刚 张效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A01期116-119,共4页
对皖江淮分水岭东部 195 7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和该地区池河流域 1990年以来的降雨径流因子及输沙量资料分别进行了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 ,发现 4 3年来 ,江淮分水岭东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异常显著 ,且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 对皖江淮分水岭东部 195 7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和该地区池河流域 1990年以来的降雨径流因子及输沙量资料分别进行了趋势分析和关联分析 ,发现 4 3年来 ,江淮分水岭东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异常显著 ,且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夏季和年总降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以该地区池河流域为例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揭示出径流量和日雨量 5 0~ 10 0 mm暴雨次数与输沙量的关联最为密切 ,其次是降雨量和大于 10 0 mm的暴雨次数与输沙量关联密切 ,最后是雨日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池河流域 降水量 输沙量
下载PDF
渭河水沙变化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发中 戴明英 吴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6-18,共3页
由于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渭河流域水沙异源,西北多沙,东南多水。70年代以来,渭河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但水量减少幅度大于沙量,而且较小流量级输沙百分比增加。1986~1996年,渭河... 由于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渭河流域水沙异源,西北多沙,东南多水。70年代以来,渭河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但水量减少幅度大于沙量,而且较小流量级输沙百分比增加。1986~1996年,渭河发生大洪水较少,洪水量也较小,但高含沙洪水仍然存在,而且含沙量增加,输沙量也很大,特别是以泾河来水为主时,常出现高含沙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沙量 水沙异源 渭河 水沙特性
下载PDF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建军 赵力毅 冯光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9,共3页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输沙模数是淤地坝拦沙库容规模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受人类活动影响,1970—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明显偏小,必须对其还原修正后方可应用于工程设计。采用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分析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各水文站长系列(1954—2007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较短系列(1954—1969年)变化情况,并对长系列输沙模数进行还原,得出还原后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年输沙总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为3.19亿t、1.7万t/(km2.a),介于短系列和长系列实测值之间,多年平均年还原量为0.64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模数 水文系列 输沙量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及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敏 邓玮 +3 位作者 赵良元 胡园 黄华伟 高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3-149,154,共8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1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同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及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1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同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及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除Ni、Pb、Cd、Hg四种重金属外,其他元素含量均低于中国沉积物的平均含量;沉积物中Hg、Ni和Cd存在一定富集;与长江源区其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相比,沱沱河Cd含量相对较高,楚玛尔河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而通天河Hg和Fe含量相对较高;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土壤中Ni、Pb、Cd、Ti略高于青海省土壤背景值,但重金属富集程度均较低;与长江源区其他河流沿岸土壤中重金属相比,当曲Cr、Ni、Cu含量相对较高,沱沱河Pb、Cd、Sb和Tl含量相对较高,而通天河V含量相对较高;重金属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但部分重金属可能受交通因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重金属 分布特征 富集因子法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沿岸土壤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过程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超 全栋 +2 位作者 张岩 史小红 郭子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6,53,共7页
近年来受上游水库、河道控导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呈现水沙异源、水少沙多的特性,导致河道萎缩和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演变剧烈,严重威胁夏汛及凌汛行洪安全,也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选取黄河(内蒙... 近年来受上游水库、河道控导工程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呈现水沙异源、水少沙多的特性,导致河道萎缩和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演变剧烈,严重威胁夏汛及凌汛行洪安全,也对河道及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选取黄河(内蒙古段)干流入境石嘴山水文站和出境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频谱分析法、R/S极差分析法和Markov链分析法系统研究2009-2016年两站逐月水沙运动变化的时序、运动状态和演变特征,讨论影响水沙运动变化过程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石嘴山站和头道拐站输沙量的变化周期均为1年,而径流的变化周期分别为1年和6个月;石嘴山和头道拐站径流Hurst指数值分别为0.576和0.515,输沙量Hurst指数分别为0.519和0.249;黄河(内蒙古段)丰水低沙和枯水高沙概率之和约为50%;水沙运动演化过程中,丰水高沙与枯水低沙极限概率之和大于0.8。受期间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水文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内蒙古段)水沙运动时序特征呈现非同步性和不协调性,未来水沙运动过程趋势逐渐向协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水沙运动 演变趋势 水沙异源 MARKOV模型
下载PDF
一维河网泥沙输移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冬 方红卫 +2 位作者 陈明洪 何国建 白静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6-481,共6页
推导了一种显式的河网泥沙输移递推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水动力学计算结果所确定的汊点类型基础上,直接计算每个河段中逐个节点的不平衡泥沙输沙过程以及悬沙和床沙的级配调整,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必须通过首末断面含沙量关系确定河网悬沙矩... 推导了一种显式的河网泥沙输移递推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水动力学计算结果所确定的汊点类型基础上,直接计算每个河段中逐个节点的不平衡泥沙输沙过程以及悬沙和床沙的级配调整,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必须通过首末断面含沙量关系确定河网悬沙矩阵求解的困难.将该泥沙输移模式的一维河网水沙数学模型,应用于长江三峡下游荆江-洞庭湖河网区域,并取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在模型验证之后,进一步讨论了采用新的泥沙输移计算模式和原有泥沙输移计算模式在计算时间上和计算内容方面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河网水沙数学模型 汊点分沙模式 不平衡输沙 荆江-洞庭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