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macro-tidal estuary 被引量:2
1
作者 Rauen William B.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3368-3375,共8页
This paper outlines a numerical modeling study to predic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 macro-tidal estuary, namely the Mersey Estuary, UK. An 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 This paper outlines a numerical modeling study to predic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 macro-tidal estuary, namely the Mersey Estuary, UK. An integrated numerical model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ydrodynamic, morphological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estuary. The numerical model wide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sediment transport studies worldwide, namely ECOMSED is used to simulate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estuary. A wetting and drying scheme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the model, which defines "dry" cells as regions with a thin film of fluid O (cm). The primitive equations are solved in the thin film as well as in other regular wet cells. A model for the bed load transport is included in the code to account for the dynamics of the mobile bed boundary. The bed evolution due to bed load transport which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van Rijn (1984a) is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sediment mass-balance equation. An estuary-related laboratory flume experiment is used to verify the model. Six sets of field measured hydrodynamic data are used to verify the corresponding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with the model-predicted water elevations and salinity levels generally agreeing well with the field measurements. The numerical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ersey Estuary both the tidal level and river discharge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sediment transport.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 results and field data has been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as computer-based tool for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estuarin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modelLING sediment transport estuary ECOMSED FLOODING and DRYING
原文传递
Modeling of suspended sediment by coupled wave-current model in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2
作者 Guangping Liu Shuqun Ca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7期22-35,共14页
A three-dimensional wave-current-sediment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dynamics in the Zhujiang(Pearl)River Estuary(ZRE),China.The mode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 A three-dimensional wave-current-sediment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dynamics in the Zhujiang(Pearl)River Estuary(ZRE),China.The mode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ed data,and statistics show good model skill scores.Numerical studie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scenarios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ZRE und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cing(river discharges,waves,and winds).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stuarine gravitational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stuarine turbidity maximum in the ZRE,particularly during neap tides.The increased river discharge can result in a seaward sediment transport.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in the bottom increases with both wave bottom orbital velocity and wave height.Because of the shallow water depth,the effect of waves on sediment in the west shoal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channel.The southwesterly wind-induced wave affects the SSC more than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northeasterly wind,while the northeasterly wind-driven circulation has a slightly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SSC than that of the southwesterly wind.However,a steady southwesterly wind condition favors the increase of the SSC in the Lingding Bay more so than a steady northeasterly wind condition.If the other forcings are same,the averaged SSC under a steady southwesterly wind condition is about 1.1 times that resulting from a steady northeasterly w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TURBIDITY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 Zhujiang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黄茅海河口湾泥沙输移研究——兼论McLaren模型在河口中应用的问题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加学 沈焕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32,共7页
以珠江黄茅海河口为例,使用1988年4月、1992年洪、枯季表层沉积物颗粒分析成果,根据泥沙粒径统计特征值,运用McLaren模型分析河口泥沙输移趋势,并结合水动力及水下地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沙来源、搬运方向,探讨... 以珠江黄茅海河口为例,使用1988年4月、1992年洪、枯季表层沉积物颗粒分析成果,根据泥沙粒径统计特征值,运用McLaren模型分析河口泥沙输移趋势,并结合水动力及水下地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沙来源、搬运方向,探讨泥沙输移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河口泥沙运动规律及泥沙通量提供背景,同时为研究河口湾出海航道、港口泥沙淤积及河口污染物输移扩散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河口湾 泥沙输移 河口 mclaren模型
下载PDF
Morph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um-Term Simulation of the North-South Passag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 被引量:1
4
作者 JIAO Jian DOU Xi-ping +2 位作者 GAO Xiang-yu DING Lei YANG Xiao-yu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0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Passage are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Estuary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DNCP)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d data.A twod...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Passage are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Estuary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DNCP)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d data.A twodimensional morphodynamics numerical model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South Pass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NCP and to predict the future evolution in the next 40 years.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orth Passage has experienced rapid adjustment stages and adaptive stage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NCP.Slow erosion occurred along the main channel,and slow silt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groins.The South Passage showed a state of upper section erosion and down section deposition.At present,the whole South Passage is in a slight erosion state.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model,the eroding and silting speed of the North Passage will slow down in the future.The present state that erosion occurs in the main channel and siltation occurs between the groins will continue.The South Passage will still maintain upper section erosion and down section deposition in the future.Due to the main channel erosion of the North Passage and siltation of the South Passage,the sediment division ratio of the North Passage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but still be smaller than 50%.After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40 years,the direction of residual sediment transport caused by M2 and M4 tidal components in the North Passage has not changed,but the transport rate will decrease.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South Passage could reach a relatively stable state after 4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estuary numerical model morphology tidal current sediment transport deep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project(DNCP)
下载PDF
Aggregated morphodynamic modelling of tidal inlets and estuaries 被引量:1
5
作者 Zheng Bing Wang Ian Townend Marcel Stive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3,共13页
Aggregation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al world in a model at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abstraction.We used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to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 progressing from a three-dimension... Aggregation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al world in a model at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abstraction.We used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to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 progressing from a three-dimensional(3D)spatial description to a model representing a system as a single box that exchanges sediment with the adjacent environment.We highlight how all models depend on some forms of parametric closure,which need to be chosen to suit the scale of aggregation adopted in the model.All such models are therefore aggregated and make use of som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to deal with sub-scale processes.One such appropriately aggregated model,the model for the aggregated scale morph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idal basin and adjacent coast(ASMITA),is examined in more detail and used to illustrate the insight that this level of aggregation can bring to a problem by considering how tidal inlets and estuaries are impacted by sea level r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INLET and estuary Morphodynamic modelling AGGREG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Sea level RISE sediment transport
下载PDF
鸭绿江河口潮汐及水沙输运特征研究
6
作者 魏宝柱 罗小峰 路川藤 《水运工程》 2024年第6期24-31,共8页
构建以鸭绿江河口为核心的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新边界条件下的大东水道水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所在的海湾M2分潮等潮时线总体呈南北方向,潮流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潮波自河口外侧向西水道方向,M2分潮振幅逐渐增... 构建以鸭绿江河口为核心的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新边界条件下的大东水道水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河口所在的海湾M2分潮等潮时线总体呈南北方向,潮流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潮波自河口外侧向西水道方向,M2分潮振幅逐渐增大,在庙沟港池附近达到最大,潮波浅水变形口外与西水道变幅可达20%;大东水道深槽水流强度明显较大,庙沟港池东南侧水域含沙量最大,自一港池附近水域向外海含沙量呈降低趋势;大东水道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漂流均向海,落潮单宽潮量及单宽输沙量大于涨潮,净潮量、净输沙量均向海,大东水道泥沙输运以大潮期为主,泥沙主要来源为西水道滩涂和大东水道东侧滩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河口 大东水道 数学模型 水沙输运
下载PDF
黄茅海河口湾现代动力地貌体系和冲淤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雪舞 于红兵 +1 位作者 孙宗勋 梁添明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1期49-59,共11页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貌 冲淤率 沉积物运移 黄茅海 河口湾
下载PDF
基于平面二维潮流模型的北仑河口悬沙输运与底床冲淤数值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董德信 陈波 +2 位作者 李谊纯 陈宪云 张荣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1,共6页
为研究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北仑河口地形改变状况,建立一个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运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复演了河口的潮流、悬沙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河口的悬沙... 为研究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北仑河口地形改变状况,建立一个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运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复演了河口的潮流、悬沙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河口的悬沙输运和底床冲淤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夏初时节河口的悬沙含量较小,约3—70mg·L 1,落潮含沙量大于涨潮含沙量;除局地冲淤达0.05m·a 1外,大部分区域冲淤变化不超过0.05m·a 1,河口处于微冲微淤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潮流泥沙模型 有限体积法 悬沙输运 底床冲淤
下载PDF
黄河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东风 张红武 +1 位作者 钟德钰 吕志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13,共7页
本文针对黄河河口河道水沙潮波的特点,从水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补充了潮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黄河河道河口二维数学模型。以1982年实测资料,从潮位过程、流速大小和方向及海底冲淤变形等方面对数学模型进行... 本文针对黄河河口河道水沙潮波的特点,从水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补充了潮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黄河河道河口二维数学模型。以1982年实测资料,从潮位过程、流速大小和方向及海底冲淤变形等方面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水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泥沙运动规律的模拟研究。其结果揭示了黄河河口清水沟所处海域的潮流潮汐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这些成果与实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黄河 潮波 2-D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泥沙输运
下载PDF
黄河口潮流与泥沙输移过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崇浩 曹文洪 张世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56-1263,共8页
黄河口的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受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条件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利用MIKE21模型建立了渤海水域大模型和黄河口水域的小模型,大模型为小模型提供外海边界条件。利用渤海水域验潮站的分潮资料对大模型进行了验证... 黄河口的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受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条件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利用MIKE21模型建立了渤海水域大模型和黄河口水域的小模型,大模型为小模型提供外海边界条件。利用渤海水域验潮站的分潮资料对大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黄河口水域小模型计算研究了多个入海流路口外水域的潮流过程和潮流输沙能力,计算结果得到黄河口水域新、老口门附近存在三个高流速区,最大潮流速在1.7m/s左右,自渤海湾向莱洲湾的强大沿岸流输沙是黄河口潮流输沙的主要形式,分析计算口外泥沙净通量得到刁口河、原河道和现行清8流路、马新河、北汊流路和十八户流路口外水域向口门两侧10km外和外海的输沙量占利津沙量百分数分别为51.04%3、9.27%、29.94%1、7.75%、12.96%和7.22%,年均输往外海沙量分别为3.00亿t、2.18亿t、1.66亿t0、.99亿t0、.72亿t和0.40亿t。计算得到的清水沟原河道的潮流输沙能力与多年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人海流路 数值模拟 潮流过程 输沙能力
下载PDF
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志林 倪晓静 +1 位作者 许丹 聂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针对泥沙数学模型作为预报河床冲淤的研究手段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有关物理参数的限制,分析河口泥沙数学模型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从三维微分方程竖向积分角度分析认为恢复饱和系数理论上应大于1;指出泥沙非均匀系数、相对粒级以及泥沙固... 针对泥沙数学模型作为预报河床冲淤的研究手段在进一步发展中受到有关物理参数的限制,分析河口泥沙数学模型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从三维微分方程竖向积分角度分析认为恢复饱和系数理论上应大于1;指出泥沙非均匀系数、相对粒级以及泥沙固结对河口冲淤有一定影响,给出适用于河口非均匀黏性沙的任意k粒级的黏性力表达式、起动概率公式和临界起动切应力公式,探讨临界淤积切应力表达式在处理细颗粒泥沙絮凝时的作用;认为根据最大或最小含沙量对应的水流泥沙要素来确定河口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比以往按半潮平均来处理在理论上更为合理,提出适合潮汐河口的非恒定水流挟沙能力公式;指出数值计算和验证有待改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泥沙输移 物理参数 潮汐河口
下载PDF
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数学模型相关问题 被引量:6
12
作者 雷文韬 夏军强 谈广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4,共8页
为研究淤泥质河口的水沙运动规律,建立了用于模拟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下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组进行离散,结合Roe-MUSCL方法及时间方向的预测-校正格式,使模型在时空方向具有二阶计算精度。... 为研究淤泥质河口的水沙运动规律,建立了用于模拟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下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组进行离散,结合Roe-MUSCL方法及时间方向的预测-校正格式,使模型在时空方向具有二阶计算精度。模型中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输移源项,并引入粘性泥沙的起动流速和冲刷率计算公式。采用已有的概化水槽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然后模拟了1995年10月小潮及大潮期间海河口的潮流运动与泥沙输移过程,计算得到的潮位、潮流速及含沙量过程与实测过程符合较好,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用来模拟淤泥质河口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不平衡输移过程。同时还比较了泥沙输移源项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在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数学模型中必须同时考虑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输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河口 二维水沙模型 有限体积法 泥沙输移 粘性泥沙
下载PDF
基于解析解的长江口南港悬沙侧向捕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忠勇 王钟 +2 位作者 程和琴 郭兴杰 曹振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32,共11页
为探讨长江口南港的水动力结构及悬沙侧向输运特征,本文从解析解的角度构建了潮汐河口水沙输运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长江口南港某横断面上。南港水动力主控于半日潮流,余流主要由陆相径流及本地非线性对流项驱动,悬沙分布上北侧副槽远... 为探讨长江口南港的水动力结构及悬沙侧向输运特征,本文从解析解的角度构建了潮汐河口水沙输运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长江口南港某横断面上。南港水动力主控于半日潮流,余流主要由陆相径流及本地非线性对流项驱动,悬沙分布上北侧副槽远大于南侧主槽,水沙分布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在结构上基本一致。通过输沙函数进一步分析表明,潮流输沙和余流输沙是南港侧向输沙函数的两个主要部分。南港中强劲径流削弱了涨潮流,增强了落潮流,使得向河槽南侧的涨潮流输沙小于向河槽北侧的落潮流输沙,潮流输沙指向河槽北侧。径流驱动的南港侧向余流在涨潮流方向上为一逆时针环流结构,余流输沙指向河槽北侧。扩散输沙指向南侧主槽,因其总是指向悬沙浓度梯度的负方向。在各输沙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南港中大量悬沙捕集于河槽北侧,使得河槽北部底层潮平均含沙量值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模型 长江口南港 水动力 潮流输沙 余流输沙
下载PDF
晚更新世江苏海岸带沉积分布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革 叶良涛 廖梦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0-678,共9页
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期曾是海岸平原,在古长江、古黄河泥沙填充下形成了陆架堆积体,并在全新世发育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根据点状的地质钻孔分析和重建,对南黄海—江苏海岸的沉积体系的分布和变化... 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期曾是海岸平原,在古长江、古黄河泥沙填充下形成了陆架堆积体,并在全新世发育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根据点状的地质钻孔分析和重建,对南黄海—江苏海岸的沉积体系的分布和变化机制尚不明了。作为动力机制探讨,基于气候—海面—沉积系统,根据气候水文学、沉积学原理以及泥沙沉积面的动态高程计算,构建了气候冰川驱动—东黄海地海系统响应—河流沉积建造的数值模式,模拟了14万年、4万年和1万年不同时间尺度江苏海岸线和长江三角洲沉积的变化过程和分布,进而对冰川气候、构造沉降、沉积压实等复杂效应下的海面特征、陆源泥沙沉积和海岸线进行分析。模拟结果与地质钻孔资料揭示的层序和埋深能够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冰川 沉积 海面 河流输沙 海岸—河口 地理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潮差河口闸下水流的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首龙 林琳 +1 位作者 梁越 王新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64,118,共9页
福建数座河口水闸发生剧烈淘刷,闸上游和下游的最大冲刷深度达到闸室高度的0.5~1.2倍,且屡修屡毁。有的水闸经多次除险加固后,不得不再花巨资重建。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揭示了河口水闸下游水位因受东海大潮差海潮影响发生剧烈波动时... 福建数座河口水闸发生剧烈淘刷,闸上游和下游的最大冲刷深度达到闸室高度的0.5~1.2倍,且屡修屡毁。有的水闸经多次除险加固后,不得不再花巨资重建。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揭示了河口水闸下游水位因受东海大潮差海潮影响发生剧烈波动时的变化规律,发现了水闸泄流过程中的间歇性淹没及非常工况甚至出现逆流的独特流动现象,给出了典型日孔流及堰流泄流能力动态变化过程线,分析了消能工变化对闸址水流结构的显著影响,并对水闸水毁修复前后闸下冲刷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闸修复前闸下涨急最高水位4.53 m,修复后下降0.67 m,水闸修复后逆流现象减弱。修复后首次水跃位置往上游移动了35 m,平均水跃高度下降47.46%,闸后及二级池末端最大流速2.27 m/s和0.08 m/s,较修复前分别下降了40.58%和96.48%。常遇泄流条件下,水闸的淹没度和泄流能力呈现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当西溪水闸62#先启孔全开,上游保持正常高水位3.2 m,下游为最低潮位-0.72 m时,修复后最大冲刷深度减少64.48%,消能防冲效果十分明显。研究成果对河口水闸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水闸 间歇性淹没 逆流 冲刷预测 三维水沙数学模型 水工物理模型
下载PDF
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在珠江口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崇浩 韦永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46-252,共7页
为研究河口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最大浑浊带与盐水入侵、咸淡水混合等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具有二阶精度、建立在9结点有限单元上的三维水动力及泥沙输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水平密度梯度引起的斜压项、引用2.5阶Mellor-Yamada紊流模型耦合计... 为研究河口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最大浑浊带与盐水入侵、咸淡水混合等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具有二阶精度、建立在9结点有限单元上的三维水动力及泥沙输移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水平密度梯度引起的斜压项、引用2.5阶Mellor-Yamada紊流模型耦合计算水流的涡动黏滞性系数与物质的紊动扩散系数。本模型采用破开算子法求解控制方程: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求解水平对流项;用有限元法求解水平扩散项;有限差分法求解垂向扩散项。模型应用于模拟珠江口的泥沙运动,计算域包括整个河口的八大口门,用1998年7月的洪季大潮实测资料进行了潮位、流速及流向、盐度及含沙量等的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文中简要讨论了珠江河口的泥沙输移、盐水入侵及最大浑浊带等物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 泥沙输移 珠江口 盐水入侵 最大浑浊带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科研及监测技术创新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华林 戚定满 刘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141-147,共7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不仅规模大、投资多、工期紧,而且建设条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充分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在现场监测、泥沙基本理论、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不仅规模大、投资多、工期紧,而且建设条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充分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在现场监测、泥沙基本理论、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由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在现场监测及科研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使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现场监测 泥沙基本理论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创新
下载PDF
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金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防洪能力和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情况,建立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河口-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双步全隐有限差分法离散... 为了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防洪能力和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情况,建立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河口-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双步全隐有限差分法离散求解水流运动方程,悬沙不平衡输运方程采用三阶 QUIKEST 格式离散后用交错方向法求解。在经实测水文资料验证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模型计算了 8 种洪峰流量和河口高潮位组合 4 种围垦填土的挖除方案下深圳河沿程水位和河床冲淤变化,讨论了深圳河治理工程防洪能力降低的程度和近河口段洲滩冲刷以及所造成香港一侧红树林的破坏情况,提出了优化挖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 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双步全隐有限差分法 水流运动方程 悬沙 交错方向法 水文资料 河道 河口 海湾
下载PDF
珠江黄茅海河口洪季侧向余环流与泥沙输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名名 吴加学 +2 位作者 张乾江 任杰 刘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5,共15页
2012年洪季对珠江黄茅海河口湾侧向动力结构与泥沙输移过程进行了系统观测,采用动量平衡和泥沙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河口流、温盐和泥沙侧向分布特征以及泥沙输移过程,探讨了侧向动量平衡与泥沙输移机制。洪季黄茅海河口存在明显... 2012年洪季对珠江黄茅海河口湾侧向动力结构与泥沙输移过程进行了系统观测,采用动量平衡和泥沙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河口流、温盐和泥沙侧向分布特征以及泥沙输移过程,探讨了侧向动量平衡与泥沙输移机制。洪季黄茅海河口存在明显的侧向流,西滩和北槽均形成表层向东、底层向西的两层侧向流,拦门沙滩顶呈现表、底层向西、中层向东的三层侧向流,而拦门沙前缘侧向流整体向西。河口湾纵向净泥沙通量表现为北槽向海、西滩向陆,拦门沙滩顶及其前缘均向海;侧向净泥沙通量表现为滩顶及其前缘均向西,西滩向东、北槽向西。这种侧向泥沙辐聚过程是高浓度悬沙聚集于滩槽界面的重要原因,向陆净通量是西滩回淤的重要原因。滩槽间侧向余环流动量平衡主要是侧向斜压梯度力、科氏力和侧向平流作用。欧拉平流输运在侧向泥沙输运中起主要作用,潮泵效应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环流 泥沙输移 动量平衡 宽浅河口 珠江 黄茅海河口
下载PDF
珠江口黄茅海枯季的悬沙变化与泥沙输运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中源 龚文平 贾良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7,共11页
基于2010年3月的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型,分析了珠江口黄茅海悬沙的时空变化,计算了全潮及枯季一个月平均的悬沙通量。结果表明:枯季时黄茅海内的悬沙变化深受河口的流速不对称、内潮不对称的影响,大多数站位都呈现出悬沙含量涨潮高于落... 基于2010年3月的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型,分析了珠江口黄茅海悬沙的时空变化,计算了全潮及枯季一个月平均的悬沙通量。结果表明:枯季时黄茅海内的悬沙变化深受河口的流速不对称、内潮不对称的影响,大多数站位都呈现出悬沙含量涨潮高于落潮的现象。受到径流、潮汐、密度环流、局地地形的影响,在河口湾的东槽内出现多个泥沙汇聚的滞流点。通过模拟2010年2-3月枯季时的泥沙输运过程,表明在湾口的岛屿间形成复杂的泥沙输运涡旋。枯季时西口为泥沙向陆输运的通道,而中口与东口则以向海输运为主。东槽内的泥沙输运发生向陆与向海方向的多次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悬沙 泥沙输运 潮汐不对称 EFDC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