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 delivering into the sea in response to water storage of Sanxia Reservoir in 2003 被引量:6
1
作者 CHU Zhongxin ZHAI Shikui CHEN Xiu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71-79,共9页
The Sanxia Reservoir on the Changjiang River stored water from 1 to 10 June and from 25 October to 5 November in 2003, elevating the water level to 135 and 139 m above mean sea level at the dam, respectively. A monthl... The Sanxia Reservoir on the Changjiang River stored water from 1 to 10 June and from 25 October to 5 November in 2003, elevating the water level to 135 and 139 m above mean sea level at the dam, respectively. A monthly dataset of water discharg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rom 1953 to 2003 measured at the Datong Hydrological Gauging Station of the downstreammost Changjiang River was mainly used to examine the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 delivering into the sea in 2003 in response to the Sanxia Reservoir water storages in the same ye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02, 2001, and the multi-yearly (1953-2000) average, both annual SSC and sediment load at Datong in 2003 were markedly reduced, and they were even smaller than the multi-yearly (1953-2000) minimum, although the annual runoff in 2003 did not change largely; and (2)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months in 2002, 2001 and the multi-monthly average from 1953 to 2000, monthly SSC and sediment load at Datong both in June and November of 2003 were also markedly reduced, and those in June 2003 were even smaller than the multi-monthly minimum from 1953 to 2000. These may indicate that sediment sedimentation in the Sanxia Reservoir resulting from the Sanxia Reservoir water storage should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decreased annual and monthly SSC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into the sea in 2003. Besides, it seems that the Sanxia Reservoir water storage in the early June (flood season) of 2003 had more impacts on the decreased monthly SSC into the sea than that in the late October and early November (approximately non-flood season) of 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Sanxia Reservoir water storage sediment
下载PDF
Filling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o the 135-m Level: Instant Effects on the Yangtze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Entering the Estuary 被引量:2
2
作者 CHU Zhongxin ZHAI Shikui ZHANG Jing DING D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3期291-295,共5页
Via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135-m filling in June 2003, the Yangtze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entering the estuar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5 May to 15 Ju... Via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135-m filling in June 2003, the Yangtze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entering the estuar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5 May to 15 July 2003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instant effects of the filling on them. The Yangtze discharge and SSC entering the estuary in the period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filling clearly indicated three phases: 1) the pre-storage phase characteriz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SSC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ischarge; 2) the storage phase, during which the SSC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ith decreasing water discharge; and 3) the post-storage phase, during which both the SSC and water discharge remained at relatively low levels first until the end of June, then the SSC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discharge. It seems that the times for the instant effects of the decreasing discharge downstream from the upper Yangtze on the Yangtze discharge and SSC entering the estuary due to the TGR 135-m filling to take place were about 5 d and 1 d respectively, while both were about 18 d for those of the increasing discharge. This probably reflects the buffering and resultantly hysteresis of the 1800-km stretch from the upper Yangtze to the estuary.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scientific and hyd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Yangtze mainstream downstream from the TGR Dam and of the estuarine and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135-m filli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water discharg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ediment trapping efficiencies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Lancang River 被引量:10
3
作者 FU KaiDao HE Da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134-140,共7页
存储的水和水库套住的沉积在下游的水路环境上导致物理、化学、生态的效果。关于水库沉积的量的研究是钥匙估计它的环境影响。在位于 Manwan 水库的 upstream 和 downstream 的计量车站在 39 年获得的沉积负担数据被用来估计 Manwan 水... 存储的水和水库套住的沉积在下游的水路环境上导致物理、化学、生态的效果。关于水库沉积的量的研究是钥匙估计它的环境影响。在位于 Manwan 水库的 upstream 和 downstream 的计量车站在 39 年获得的沉积负担数据被用来估计 Manwan 水坝的套住的效率(TE ) 。TE 价值当时与用修改 Brune 和 Siyam 模型的估计相比。结果显示那:(1 ) 计量数据估计的 Manwan 水坝的 TE 是 60.48% ,并且两个都, TE 值由修改 Brune 计算了, Siyam 模型是 60.03% 。近似 TE 价值显示修改 Brune 和 Siyam 模型能被用来在 Lancang 河的主流作为 Manwan 水库与类似的存储能力预报另外的水库的 TE;(2 ) Gongguoqiao, Dachaoshan 和 Jinghong 水坝的 TE 价值是大约 30.23% , 66.05% 和 63.50% 由修改 Brune 模型估计了,并且 38.81% , 63.97% 和 62.30% 由修改 Siyam 当模特儿。在论文采用的结果和方法论能也被用来在西南的中国在另外的河盆估计 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方法 澜沧江 水库 沉积物
原文传递
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长江典型流域能沙关系模型及改进 被引量:2
4
作者 贾路 李占斌 +4 位作者 于坤霞 李鹏 徐国策 丛佩娟 李斌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40,共13页
基于径流侵蚀功率概念建立流域能沙关系模型,可为长江流域泥沙变化精准模拟与水土保持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以长江典型流域及其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65—2018年金沙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和湘江流域3个典型流域逐日水沙数... 基于径流侵蚀功率概念建立流域能沙关系模型,可为长江流域泥沙变化精准模拟与水土保持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以长江典型流域及其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65—2018年金沙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和湘江流域3个典型流域逐日水沙数据以及万安和李子口2个典型小流域2014—2020年场次降水径流泥沙数据,采用径流侵蚀功率、径流量和降雨侵蚀力对比分析不同时空尺度水沙(径流量和输沙量)、雨沙(降雨侵蚀力和输沙量)和能沙(径流侵蚀功率和输沙量)关系的优劣性,解析能沙关系优越性,并识别能沙关系非一致性变化,从而改进能沙关系模型提高流域输沙量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3个典型流域及2个典型小流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能沙关系的表现总是优于水沙关系和雨沙关系,在场次、月和年尺度修正的决定系数最大值分别可达到0.94、0.87和0.54。2)对于不同时间尺度,其流量序列中任意2个流量乘积与输沙量的相关性较高时,第一个流量Q_(1)分位点总是接近1且第二个流量Q_(2)分位点在0.5附近或者高于0.5。基于径流侵蚀功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不同时空尺度流域输沙量,具有明显适用性。3)随着时间升尺度,水沙、雨沙和能沙关系逐渐变差,3个典型流域径流侵蚀功率和输沙量在一些月份上均存在显著变化趋势和显著突变点(P<0.05)。特别是在年尺度上,输沙量均为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能沙关系均表现出非一致性变化。4)水库建设和植被增加是导致流域能沙关系变差的重要原因,其均与输沙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01)。通过考虑水库指数和NDVI改进能沙关系模型的年决定系数(R^(2))可提高27.28%~97.62%。研究成果可支撑开发新的流域泥沙预报模型,服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降雨 径流侵蚀功率 能沙关系 长江流域 非一致性 水库指数
下载PDF
河道型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埋藏效应
5
作者 秦勇 孙鹤 +4 位作者 李姗泽 顾菲 曹珍 李小影 阎腾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目的】河流筑坝对有机碳具有重要的拦截作用,影响内陆水体碳循环。目前,河道型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生有机碳埋藏通量仍不明确。【方法】采用沉积物柱芯法、沉积物物理化学参数和碳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河道型水库(银盘... 【目的】河流筑坝对有机碳具有重要的拦截作用,影响内陆水体碳循环。目前,河道型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生有机碳埋藏通量仍不明确。【方法】采用沉积物柱芯法、沉积物物理化学参数和碳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河道型水库(银盘水库)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开展了调研。【结果】结果显示:银盘水库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99%~1.32%,库中和坝前沉积柱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1.12%和1.16%;内源有机碳与总磷呈现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埋藏速率变化范围为98.7~348.9 g C·m^(-2)·a^(-1),平均值为223.8 g C·m^(-2)·a^(-1),有机碳埋藏通量和内源有机碳埋藏通量分别为2.5×10^(9)g C·a^(-1)和1.8×10^(9)g C·a^(-1);内源有机碳对沉积物总有机碳的贡献比例为69.0%~75.2%,平均值为71.5%。【结论】结果表明:河道型水库沉积柱有机碳含量从库中到坝前没有明显变化;水库内源有机质的生成与营养盐输入和水体滞留时间密切相关;银盘水库有机碳埋藏通量相当于全球水库有机碳埋藏通量的0.04‰,河道型水库是个重要的潜在碳汇。研究结果能够为河道型水库碳埋藏研究和水电清洁型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型水库 碳循环 有机碳埋藏 碳埋藏通量 沉积物柱芯 长江流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峡水库秋汛期水沙特点及秋汛洪水对库区冲淤的影响
6
作者 杨成刚 平妍容 +1 位作者 袁晶 董炳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嘉陵江流域,占寸滩沙量的70%以上,秋汛洪水通过影响嘉陵江的水沙条件,进而间接影响三峡水库秋汛期的入库水沙条件。与汛期洪水相比,秋汛洪水的泥沙90%以上在库区淤积,且库尾淤积更加突出。实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汛洪水期间适时加大水库下泄流量,可显著增大排沙量,减轻库区淤积。研究成果对加深三峡水库淤积特性认识、优化三峡水库秋汛洪水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三峡水库 秋汛洪水 泥沙淤积 水库调度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嘉鱼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7
作者 朱子园 陈静 毛武蓉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24-28,45,共6页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该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河床冲刷部位主要在枯水河槽;近些年断面形态逐渐趋于稳定,岸线变化不大;河段内洲滩平面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仅在复兴洲尾部左缘、燕窝镇对面江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江心洲;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该河段防洪调度、河道治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冲淤变化 水沙条件 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 嘉鱼河段
下载PDF
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春宏 方春明 史红玲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9期10-16,共7页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长期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研究。近年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研究得出:坝前水位150 m左右是控制水库防洪库容损失的临界水位,提出了典型洪水过程水库排沙比控制指...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长期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研究。近年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研究得出:坝前水位150 m左右是控制水库防洪库容损失的临界水位,提出了典型洪水过程水库排沙比控制指标;明晰水库中小洪水调度对坝下游河道滩地植被发育和行洪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优化调度方案;预测了三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与演变趋势,阐明其对沿江崩岸、航道、供水等的影响;评估水沙变化对长江河流健康的影响,揭示坝下游河道床面泥沙生物膜量减少的现象和规律。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水库调度运行中泥沙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为拓展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维护长江河流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河道 泥沙 中小洪水调度 河流健康
下载PDF
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
9
作者 陈栋 李凌云 郭小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水流挟沙力变化是研究水库下游悬沙输移及河道演变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江中游沙市—汉口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引入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中水量百分数、挟沙能力级配等概念,阐释了三峡建库前后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及其影响因... 水流挟沙力变化是研究水库下游悬沙输移及河道演变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长江中游沙市—汉口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引入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中水量百分数、挟沙能力级配等概念,阐释了三峡建库前后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库后,沙市、监利站各流量级下床沙转为挟沙力的水量百分数均明显增加,螺山、汉口站分别超过临界流量30000 m^(3)/s和35000 m^(3)/s时,床沙转为挟沙力的水量百分数有所增加;沙市—城陵矶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程度大于城陵矶—汉口河段,其中沙市—城陵矶河段<0.125 mm粒径组挟沙力大幅减小,城陵矶—汉口河段<0.25 mm粒径组挟沙力减小。沙市—城陵矶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主要受挟沙力平均沉速ω^(*)变化影响,城陵矶—汉口河段水流挟沙力减小受挟沙力平均沉速ω^(*)和挟沙力判数U 3/h的共同影响,其中螺山、汉口站分别不超过临界流量30000 m^(3)/s和35000 m^(3)/s时,挟沙力判数U 3/h的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挟沙力 不平衡输沙 非均匀悬移质 三峡水库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琼芳 邹振华 +2 位作者 郭瑾 夏自强 马颖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68,共5页
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长江泥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以长江万县、宜昌、汉口、大通、白河、仙桃6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丹江口、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划... 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长江泥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以长江万县、宜昌、汉口、大通、白河、仙桃6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丹江口、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划分研究阶段,利用各站近50 a的日含沙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各研究阶段长江年、汛期、非汛期、月输沙量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历时的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该研究成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输沙量 丹江口水库 葛洲坝水库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库改变干流磷通量、效应与修复对策 被引量:40
11
作者 周建军 张曼 李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5-880,共16页
磷主要随河川径流循环,是水域重要营养或污染物质,是长江及河口浮游生物限制因子.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作用下,磷循环规律及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理论和模型系统分析了长江磷自然循环属性、水库作用及可能的环... 磷主要随河川径流循环,是水域重要营养或污染物质,是长江及河口浮游生物限制因子.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作用下,磷循环规律及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理论和模型系统分析了长江磷自然循环属性、水库作用及可能的环境影响.长江磷以颗粒态为主,与泥沙关系密切,受水库影响大量沉积;颗粒磷的潜在生物有效磷(BAP)较高,总量超过人类排放;自然背景下磷与淡水系统关系较小,到河口及周边海域释放BAP是这里生态系统关键的营养资源;水库拦截使在底泥沉积并在缺氧环境释放的BAP成为河流上游潜在污染源.水库拦沙也破坏了下游河流泥沙的磷缓冲机制,增加环境脆弱性,降低污染承受能力,抬高水库下泄背景溶解磷浓度和河口碳、氮的相对程度,增加干流最下游大型水库污染和水华风险.另一方面,实测资料对比研究表明,我国河流地表水环境监测规范中的磷分析方法存在问题,采用"澄清样"方法使磷大量漏测,上下游、河湖库及汛枯期间磷通量监测口径不同、标准不一,很难适应流域一体化管理要求;依此监测的评估也会严重低估水库作用,忽视其拦磷和抬高背景溶解磷等机制,误导污染源解析,影响环境管理与决策.流域水库改变泥沙、磷及循环规律是当前长江干流环境条件的实质性改变,是长江保护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修复重点之一,建议在大型水库持续挖泥用以功能性修复河流物质通量和消除上游潜在污染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水库 生态环境 长江保护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一、二期蓄水对下游悬沙通量影响的计算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珍 杨世伦 李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3-631,共9页
水库对坝下游泥沙通量影响的定量估算是一个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长江干流上寸滩、宜昌、汉口、大通四站及其间的支流控制站的水沙监测数据,结合对干流两侧不在支流控制站监测范围的"未测区"水沙贡献的估算,建立了悬... 水库对坝下游泥沙通量影响的定量估算是一个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长江干流上寸滩、宜昌、汉口、大通四站及其间的支流控制站的水沙监测数据,结合对干流两侧不在支流控制站监测范围的"未测区"水沙贡献的估算,建立了悬沙收支平衡和悬沙输运经验关系,从而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一、二期蓄水对大坝下游(至河口)悬沙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一期(2003-2005年)和二期(2006-2007年)蓄水期间水库的悬沙淤积比分别为64%和83%。(2)受坝下游河床冲刷和支流来沙补给的影响,三峡水库一、二期蓄水分别导致宜昌站悬沙通量下降62%和82%,汉口站悬沙通量下降37%和54%,大通站悬沙通量下降28%和40%。(3)与蓄水前的5年(1998-2002年)相比,蓄水后的2003-2007年上述三站悬沙通量分别下降354×109、172×109和163×109kg/a,其中三峡水库蓄水的贡献分别占41%、55%和45%。以上认识对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河流建坝的环境效应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水库 输沙率 三峡工程 长江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代钧 许丹宇 +3 位作者 任宏洋 曹海彬 郑敏 刘惠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环境容量 富营养化 水环境模拟 水污染控制 泥沙沉积 长江三峡水库 水体富营养化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水环境问题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 被引量:33
14
作者 戴会超 王玲玲 蒋定国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6-231,共6页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这将对三峡水库的效益产生影响。本文首先用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三峡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的事实,并统计得到了近期来水来沙量的相关关系...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这将对三峡水库的效益产生影响。本文首先用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三峡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的事实,并统计得到了近期来水来沙量的相关关系,该关系可用于预测近期三峡水库的入库年沙量。然后研究了上游大中小水库群拦沙淤积对减沙的影响系数,α相关分析结果表明α与水库下游沿程距离L呈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文 长江上游 三峡水库 输沙量变化 水库群拦沙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库“过滤器效应”对入海溶解硅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茂田 孙千里 +2 位作者 王红 刘演 赖小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514,共10页
根据1960 2000年间长江大通水文站记录的水、沙以及硅、氮、磷等数据,结合1954 2006年间长江流域库容大于108m3的162座水库的库容、上游径流量、总磷等数据,利用Vollenweider模型分析了水库"过滤器效应"对入海溶解硅(DSi)通... 根据1960 2000年间长江大通水文站记录的水、沙以及硅、氮、磷等数据,结合1954 2006年间长江流域库容大于108m3的162座水库的库容、上游径流量、总磷等数据,利用Vollenweider模型分析了水库"过滤器效应"对入海溶解硅(DSi)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s相比1960s,长江入海DSi通量下降了约1.85×106t/a,减少了大约25.3%;入海DSi通量的下降与流域径流波动、入海悬沙通量下降以及溶解无机氮通量的增加紧密相关.2)流域水库明显改变径流的自然过程,增加径流的滞留时间,流域90%以上的水库对上游径流的滞留时间超过0.05年,水库产生显著的DSi"生物过滤器"效应.模型计算显示流域大型水库对DSi的累计滞留量可达0.85×106t/a,占年均入海DSi通量(1990 2000年)5.4×106t的15.7%,是入海DSi通量减少量(1.85×106t/a)的45.9%.3)根据保守估计,流域162座大型水库内泥沙累计淤积量达6.75×108t/a,不仅使悬沙入海通量显著下降,而且造成大量颗粒吸附的外源和内源DSi颗粒沉淀,这对入海DSi通量减少也起到重要贡献.但目前对水库"泥沙过滤器"的滞留机理并不清楚,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库 沉积过程 溶解硅 滞留效应
下载PDF
梯级水库对长江水沙过程影响初探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陈进 黄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6-791,共6页
长江中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正在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按目前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在未来20~30年,这些河段将形成一系列梯级水库.根据近20年来水文观测和资料统计,初步分析了长江水沙变化情况和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一些已建大型水库的观测资... 长江中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正在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按目前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在未来20~30年,这些河段将形成一系列梯级水库.根据近20年来水文观测和资料统计,初步分析了长江水沙变化情况和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一些已建大型水库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库对泥沙输移规律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最后,提出减小梯级水库对长江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表明:长江的水沙过程已经发生变化,绝大多数河段输沙量明显减少;梯级水库的建设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梯级水库建设不仅使输沙量和径流量减少,而且显著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沙过程,给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为了减小梯级水库对河流自然属性的影响,必须转变长江治理的思路,由江河治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利用洪水冲沙和水库群的优化调度,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梯级水库 泥沙 生态环境影响 库容 长江中上游 梯级水库 水沙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泥沙输移规律 水库建设 天然河流 发生变化 自然属性
下载PDF
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不同蓄水阶段对其下游泥沙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俊超 李琼芳 +1 位作者 陆国宾 虞美秀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5-78,共4页
为了分析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选取位于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上游和下游的寸滩和宜昌水文站为研究站点,以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建设和运行的不同阶段划分研究时段,利用寸滩、宜昌1954—2012年的长系列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 为了分析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选取位于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上游和下游的寸滩和宜昌水文站为研究站点,以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建设和运行的不同阶段划分研究时段,利用寸滩、宜昌1954—2012年的长系列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料,从年、月、日3个时间尺度定量分析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上游对下游泥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对其下游年、月、日尺度的泥沙特性影响随水库库容、运行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库容越大,蓄水位越高,影响越显著。研究成果旨在为分析评价大坝的运行对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葛洲坝水库 三峡水库 泥沙特性 生态系统健康
下载PDF
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信宝 文安邦 +1 位作者 D E Walling 吕喜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66,共8页
本文阐明了大型水库的拦沙和滞洪削减洪峰,降低挟沙能力的减沙机制,给出了大型水库下游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的坝下河段无泥沙补给、少量泥沙补给和有大量泥沙补给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 本文阐明了大型水库的拦沙和滞洪削减洪峰,降低挟沙能力的减沙机制,给出了大型水库下游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的坝下河段无泥沙补给、少量泥沙补给和有大量泥沙补给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大型电站水库的修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90年代以来金沙江、嘉陵江输沙减少和70年代以来岷江输沙波动的重要驱动力。宜昌站1992-2002年期间的输沙量比1956-1992年期间减少28.2%,主要归功于嘉陵江来沙减少和1998年以后的金沙江来沙减少;2003-2007年期间的输沙量又比1992-2002年期间减少82.2%,主要归功于三峡水库的蓄水拦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主要干支流 大型水库 河流输沙 影响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拦沙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申冠卿 李勇 +1 位作者 张原锋 彭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在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急剧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增长,水库调水调沙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改善了泥沙淤积部位。拦沙期(1999年10月-2018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共计冲刷21.015亿m^3。分析... 在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急剧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增长,水库调水调沙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改善了泥沙淤积部位。拦沙期(1999年10月-2018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共计冲刷21.015亿m^3。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时空变化特性及水库对水沙的调控效果,对比计算有、无小浪底水库两种工况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变化及减淤作用。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比为1.373∶1,其拦沙减淤效果与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及河道边界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沙减淤比 水库拦沙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对长江悬沙中值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褚忠信 翟世奎 +1 位作者 章磊 董明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8,共6页
长江三峡水库分别在2003—06-01~06-10和10-25~11-052次蓄水,坝前水位分别达到135m和139m(吴淞高程)。通过三峡大坝上下游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和大通)蓄水后(2003~2005)的年均悬沙中值粒径分别与... 长江三峡水库分别在2003—06-01~06-10和10-25~11-052次蓄水,坝前水位分别达到135m和139m(吴淞高程)。通过三峡大坝上下游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和大通)蓄水后(2003~2005)的年均悬沙中值粒径分别与多年平均值以及蓄水前一年(2002)实测值相比较,分析了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对长江悬沙中值粒径的影像。结果显示,与2002年和多年平均值相比,寸滩、宜昌、汉口和大通站蓄水后(2003~2005)年均悬沙中值粒径偏小,而沙市站明显偏大。这很可能说明,三峡水库蓄水引起大量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在库区落淤,从三峡大坝下泻的非正常清水,导致宜昌站至沙市站之间的长江河道遭受到严重冲刷,从该段河道冲刷起来的粗颗粒泥沙随着变小的河道坡降和河水流速,又逐渐沉降在沙市和汉口之间的河道。这些结果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管理三峡水库以及各行业学者更好地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三峡水库 蓄水 泥沙 中值粒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