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Rice-Catfish/Shrimp Co-culture on Nutrients Fluxes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Intensive Aquaculture Ponds 被引量:4
1
作者 LIU Yaobin QIN Lin +6 位作者 LI Fengbo ZHOU Xiyue XU Chunchun JI Long CHEN Zhongdu FENG Jinfei FANG Fuping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416-424,共9页
Exchang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nutrient recycling in the aquaculture pond. In this study, a pl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 Exchang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nutrient recycling in the aquaculture pond. In this study, a pl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ice-catfish/shrimp co-culture on the micro-profile of oxygen (O2), pH and nutrient exchange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the intensive culture po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catfish co-culture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penetrating depth of O2, but decreased the pH valu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compared with catfish monoculture. Additional rice cultiv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flux rates of ammonium (NH4+) and nitrate (NO3-)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the catfish and shrimp ponds. The flux rates of NO2 - and soluble phosphorus (PO43-)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ce-catfish/shrimp co-culture ponds and catfish/shrimp monoculture ponds. Rice only affected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 The concentrations of NH4 +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ediment of co-culture ponds than in the monoculture ponds. Additional rice cultiv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ntent and percentag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of catfish p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rice-fish CO-CULTUre eutrophic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ing AQUACULTUre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 Cover Change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in the Cedar Creek Watershed,St.Joseph River,Indiana,United States
2
作者 JIANG Xiaobo Chi-hua Huang Fushui R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and land cover is investigated in the Cedar Creek Watershed (CCW),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Indiana, United States. The major land cover types in this watershed are cultiv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and land cover is investigated in the Cedar Creek Watershed (CCW),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Indiana, United States. The major land cover types in this watershed are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and pasture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RP), which account for approximate 90 %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region. Moreover, land use was changed tremendously from aooo to 9004, even without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the crop rotation system (corn & soybean). At least 49 % of land cover types were changed into other types in this period. The land cover types, ranking by changing area from high to low series, are rye, soybean, corn, woodland and pasture/CRP. The CCW is divided into 21 subwatersheds, 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n each sub-watershed is computed by using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riations in runoff and sedi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 to the area of crops (especially corn and soybean); sediment is more sensitive to land cover changes than runoff; more heavy rainfall does not always mean more runoff because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always modify runoff coefficient; and rye, soybean and corn are the key land cover types, which affected the variation in runoff and sediment in the CC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dar Creek watershed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land cover change RUNOFF sediment
下载PDF
滨州市引黄平原水库水质演变趋势分析
3
作者 赵金香 常成 《海河水利》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利用近20a的水质数据系列,对滨州市17座引黄平原水库的水质演变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水质污染呈显著减轻趋势、水质咸化呈显著减轻或稳定趋势、营养盐浓度稳定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演变原因主要... 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利用近20a的水质数据系列,对滨州市17座引黄平原水库的水质演变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水质污染呈显著减轻趋势、水质咸化呈显著减轻或稳定趋势、营养盐浓度稳定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演变原因主要是水源黄河水水质改善、咸化控制措施有效、外源转内源的持续长期影响,同时也存在发生富营养化进而影响供水水质安全的风险,需有效控制内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咸化 营养盐 富营养化 沉积物
下载PDF
云南洱海表层沉积物中C_(25)高支链类异戊烯烃(HBIs)的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指示意义
4
作者 蔡璐依 张灿 何毓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2-933,共12页
C_(25)高支链类异戊烯烃(C_(25) HBIs)通常被认为是指示硅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近年来在长江下游湖泊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尽管云南湖泊分布广泛,但尚未有C_(25) HBIs检出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洱海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首次指出其存... C_(25)高支链类异戊烯烃(C_(25) HBIs)通常被认为是指示硅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近年来在长江下游湖泊沉积物中被广泛检出。尽管云南湖泊分布广泛,但尚未有C_(25) HBIs检出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洱海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首次指出其存在C_(25) HBIs化合物,并通过分析不同C_(25) HBIs化合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解析其生物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洱海表层沉积物中存在C_(25:1)HBI和C_(25:2 )HBI化合物,但均未检测到同分异构体。洱海沉积物中C_(25) HBIs浓度为11.18μg/g(TOC),显著高于富营养化的太湖,与澄湖相当。C_(25:1)HBI浓度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而C_(25:2 )HBI浓度则相反,因此C_(25:1)HBI可能表征了洱海南部湖区的优势硅藻。在C_(25:2 )HBI浓度较低(<0.4μg/g)的沉积物中,C_(25:1)HBI和C_(25:2 )HBI呈现微弱正相关,而部分浅水区域的沉积物则表现出C_(25:2 )HBI浓度高(>0.4μg/g)但C_(25:1)HBI浓度低的现象。不同湖区沉积物中C_(25) HBIs浓度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关系存在差异:(1)北部湖区C_(25:1)HBI与TN含量呈负相关,可能表明C_(25:1)HBI生源硅藻受到洱海北部农业活动和氮磷肥大量输入的限制。(2)中部湖区C_(25:1)HBI和C_(25:2 )HBI浓度均与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呈微弱正相关,但与总有机碳含量不存在相关性,说明C_(25) HBIs的生源硅藻受控因素相对复杂。(3)南部湖区C_(25:1)HBI浓度和总有机质含量变化一致,和总氮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C_(25:2 )HBI浓度与湖泊总生产力和富营养化水平的相关性均较弱。综上研究发现,洱海的C_(25:1)HBI浓度可以指示洱海南部湖区的优势硅藻和富营养化程度,这与长江下游湖泊现象不同;C_(25:2 )HBI可能有较多来源,除了和C_(25:1)HBI相似来源的硅藻以外,还包含某些适于生存在浅水环境的硅藻,因此C_(25:2 )HBI受水文条件控制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表层沉积物 高支链类异戊烯烃 硅藻 富营养化 水深
下载PDF
查干湖沉积物水界面钨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
5
作者 朱胤泽 武忠 +2 位作者 闫硕 张宇婷 徐佳婷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1期209-211,共3页
选取松嫩平原第四纪冰川堆积区内查干湖为研究对象,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获取不同点位沉积物-水界面钨的原位高分辨信息,探讨了钨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查干湖各点位钨在上覆水的含量大于在沉积物中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评价... 选取松嫩平原第四纪冰川堆积区内查干湖为研究对象,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获取不同点位沉积物-水界面钨的原位高分辨信息,探讨了钨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查干湖各点位钨在上覆水的含量大于在沉积物中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评价法对查干湖各点位钨的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查干湖沉积物各点位目前未受到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湖 冰封期 沉积物-水界面 钨元素
下载PDF
玄武湖底泥营养物释放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洪斌 吕锡武 +1 位作者 俞燕 吴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对南京市玄武湖底泥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 ,并模拟复水试验 ,研究其水质情况及其富营养化程度 。
关键词 玄武湖 底泥 营养物 富营养化 复水 水质情况
下载PDF
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沉积物释放营养盐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文霞 冯海艳 +1 位作者 杨忠芳 阮晓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2-608,共7页
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世界水环境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简要介绍了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着重阐述了在截断外源污染后,水体沉积物对营养盐的释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 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世界水环境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简要介绍了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着重阐述了在截断外源污染后,水体沉积物对营养盐的释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富营养化 底泥 吸附 释放
下载PDF
升温对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沉积物营养盐动态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庚辰 刘足根 +4 位作者 张敏 李娟 皮坤 熊鹰 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16-4025,共10页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为研究对象,设置18℃和22.5℃两个温度处理组,模拟武汉地区预测的21世纪末春季变暖的情景,研究升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22....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为研究对象,设置18℃和22.5℃两个温度处理组,模拟武汉地区预测的21世纪末春季变暖的情景,研究升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22.5℃处理组水体中正磷酸盐(o-P)和总磷(TP)含量显著高于18℃处理组,说明气温升高可以显著促进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的释放,促进水体中磷含量的显著升高;此外,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升温能够加速水体中氨氮(NH+4-N)向硝态氮(NO-3-N)转化的过程,同时水体与沉积物中氮含量的下降可能是水体与沉积物中的氮通过反硝化作用从系统中溢出以及被系统中的底栖生物利用所致,没有观察到气温升高对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 富营养化湖泊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动态迁移
下载PDF
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如海 詹良通 +1 位作者 陈云敏 胡洪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3-498,共6页
利用特制的取样器从西溪湿地钻取连续完整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进行测试;通过TN、TP、OM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并运用有机指数法对该湿地底泥的污染程度进... 利用特制的取样器从西溪湿地钻取连续完整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进行测试;通过TN、TP、OM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体中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并运用有机指数法对该湿地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60cm深度以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属于活性层;埋深大于60cm的底泥未受污染或者污染较轻,属于相对稳定层;TN、TP、OM在垂向上的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TN、TP在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上覆水体中的含量;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氮、磷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会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去,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对作为内污染源的底泥,疏浚应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理措施,60cm活性层深度可作为该湿地疏浚参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富营养化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孔隙水 湿地
下载PDF
4种水生植物除磷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志超 张志勇 +4 位作者 刘海琴 闻学政 秦红杰 严少华 张迎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果]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试验80 d后,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94.3%和92.0%。凤眼莲系统中水体磷浓度大幅度降低,底泥中的磷素逐渐释放,凤眼莲所吸收磷素来源于水体和底泥;水浮莲所吸收磷素主要来源于水体;香蒲鲜质量增加极少,在降低水体总磷浓度的同时,促使底泥总磷含量略微增加,从表观上看,水体为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轮叶黑藻植株部分发生腐烂,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仅为62.9%,低于对照,但对底泥中总磷吸收良好,底泥是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结论]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能有效降低水体总磷;凤眼莲和轮叶黑藻能够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当水体总磷浓度较低时,底泥中的磷素会释放至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水体 底泥 磷去除 磷迁移
下载PDF
武汉东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悦涓 吴峰 +2 位作者 邓南圣 方涛 刘建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52-1156,共5页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L-1,超过国家标准近6倍,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春季湖水中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夏季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春季湖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Fe-P)比例最大,占沉积物TP的44.3%,夏季闭蓄磷(OcP)比例最大,占TP的36.3%,高比例的Fe-P从沉积物角度说明了庙湖湖区的污染程度严重。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复杂,其中TP、不稳态磷(LP)、铝结合磷(Al-P)和Fe-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0~10cm有富积现象。沉积物中TP含量与释放潜力较大的3种磷形态Al-P(r2=0.83)、LP(r2=0.84)和Fe-P(r2=0.59)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说明目前湖底沉积物中相当一部分磷是活性较大的磷,它可能成为水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造成持续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磷形态 上覆水 沉积物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代钧 许丹宇 +3 位作者 任宏洋 曹海彬 郑敏 刘惠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5-610,共6页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环境容量 富营养化 水环境模拟 水污染控制 泥沙沉积 长江三峡水库 水体富营养化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水环境问题
下载PDF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42
13
作者 穆兴民 张秀勤 +1 位作者 高鹏 王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1,共5页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或变量)应具有正比关系。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分析的要素应该具有相同物理成因或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变量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自然变化的正确值,特别是在河流水沙分析中,降雨量需用具有代表性的面平均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累积曲线 降雨 径流 输沙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海市郊中小河流夏季水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雪峰 高效江 +4 位作者 王少平 贺宝根 沈铭能 陈振楼 许世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8-453,共6页
在夏季对上海郊区一典型的中、小河流河网水质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 :(1)河流水体普遍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 ,其CODcr、总磷、总氮等指标均数倍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V类水最大允许值 ,水体正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位于... 在夏季对上海郊区一典型的中、小河流河网水质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 :(1)河流水体普遍有很高的氮磷和有机负荷 ,其CODcr、总磷、总氮等指标均数倍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V类水最大允许值 ,水体正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位于集镇居民区和养殖场附近河流的污染更为严重。 (2 )受富营养化和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河流水质还存在分层现象 ,尤其是水流滞缓、水深不足两米的小河流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底层水氨氮 ,TRP(总反应态磷 )和SRP(溶解反应态磷 )的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 ;而表层水的 pH和DO高于底层水 ;同时 ,由于底层水处于厌氧的环境下 ,NO- 3-N、NO- 2 -N含量低于表层水。 (3)由于长期受纳污水、污物 ,中、小河流底泥有很高的氮磷累积 ,凯氏氮平均达 3.5 2 6 (N ,mg) / g ;总磷平均达 2 0 5 2 .2 5 0 (P ,mg) /kg。集镇居民区河流底泥总磷含量高达 5 813.838(P ,mg) /kg ;养殖场附近河流底泥凯氏氮高达 5 .96 4 (N ,mg) / g。底泥孔隙水中的NO- 3-N、NO- 2 -N含量很低 ;NH+4的含量是河流底层水的 3~ 2 4倍 ;SRP的含量约是河流底层水的 2~ 16倍。由于底泥有机污染重 ,耗氧量大 ,处于厌氧的环境 ,其交换态Fe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水质分层现象 河流底泥 有机负荷 中小河流 夏季 水污染特征 上海
下载PDF
凤眼莲修复系统中磷去除途径及其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迎颖 张志勇 +4 位作者 陈志超 刘海琴 闻学政 秦红杰 严少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凤眼莲生态修复系统中磷素的去除途径及各途径对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分析凤眼莲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明确系统中磷变量的去向和分配问题,为凤眼莲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滇池气候条件下,利用漂浮植...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凤眼莲生态修复系统中磷素的去除途径及各途径对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分析凤眼莲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明确系统中磷变量的去向和分配问题,为凤眼莲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滇池气候条件下,利用漂浮植物凤眼莲,结合滇池湖水与底泥,构建凤眼莲生态修复系统,设置2种覆盖度(60%和100%),开展了为期30 d(重复3个周期)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水体总磷初始浓度较低,凤眼莲吸收作用对系统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最高,约占系统总磷去除量的80%左右;根系吸附对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较低,约为6%~8%;根系脱落物对系统总磷去除量的贡献率极低,低于2%。底泥吸附不再成为系统中的除磷途径;相反,底泥中的磷素向水体释放。凤眼莲能够有效降低水体总磷浓度,也能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凤眼莲对无机磷形态中的铁/铝磷(Fe/Al-P)和有机磷(OP)的释放过程具有显著影响(P〈0.05)。种养凤眼莲降低了水体溶氧,在系统中形成厌氧条件,有利于底泥中铁/铝磷的释放。试验水体的碱性条件有利于底泥有机磷的矿化,凤眼莲的吸收作用强化了碱性条件对有机磷释放的影响。[结论]在本试验中,凤眼莲的吸收作用是该植物修复系统中的主要除磷途径,也间接促进了系统中底泥磷的释放。在野外工程实践中,凤眼莲的吸收作用对于水体磷素消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种养面积与采收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滇池 富营养化水体 底泥 磷去除 磷释放
下载PDF
水葫芦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及对底泥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乐 严少华 +2 位作者 王岩 朱华兵 张志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8-1324,共7页
采用人工模拟方法,研究了水葫芦种养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以及底泥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种养覆盖度为60%、初始放养量为4.0 kg/m2时对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去除效果最好,出水中全氮、全磷浓度分别降至0.15~5.69 mg/L... 采用人工模拟方法,研究了水葫芦种养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以及底泥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种养覆盖度为60%、初始放养量为4.0 kg/m2时对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去除效果最好,出水中全氮、全磷浓度分别降至0.15~5.69 mg/L和0.04~0.14 mg/L。水葫芦在修复水体过程中还促使了底泥中养分向上覆水的释放,全氮、全磷的释放速率分别达到1.03~2.83 mg/(kg.d)、0.16~0.51 mg/(k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 富营养化水体 底泥
下载PDF
水体沉积物中磷分级及其影响因素--以Hupfer方法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利春 王婷 +3 位作者 王晓娟 张树振 杨龙 金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93,共7页
根据Hupfer方法可将沉积物中磷形态划分为弱吸附态磷(NH_4Cl-P)、铁磷(Fe-P,BD-P)、铝磷(Al-P,NaOH-P)、钙磷(Ca-P,HCl-P)和残渣态磷.本文通过数据提取和分析,发现全磷(TP)与以上各部分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其中,TP与N... 根据Hupfer方法可将沉积物中磷形态划分为弱吸附态磷(NH_4Cl-P)、铁磷(Fe-P,BD-P)、铝磷(Al-P,NaOH-P)、钙磷(Ca-P,HCl-P)和残渣态磷.本文通过数据提取和分析,发现全磷(TP)与以上各部分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其中,TP与NH_4Cl-P、BD-P和HCl-P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组分的关系符合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自身磷质量分数、外源磷负荷、悬浮条件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磷形态分级和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就湖泊中磷的形态分级和转化进行了探讨,为今后评价磷的内源循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分级 水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安徽省湖泊富营养化现状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清学 霍守亮 +1 位作者 昝逢宇 席北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26-4629,共4页
对安徽省境内17个湖泊的水质状况和沉积物营养盐水平进行调查与评价。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个湖泊为V类水,16个湖泊为IV类水;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个湖泊为中营养,14个湖泊为轻度富营养化,1个湖泊为中度富营养化。
关键词 安徽 水质 富营养化 沉积物
下载PDF
深圳市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7
19
作者 黄奕龙 王仰麟 张利萍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2,共5页
采用多种方法定量评价了深圳市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近海水体主要受到沿岸陆源污染和海上交通污染的影响,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TIN)和PO4-P。(2)由于污染源空间分布的差异,西部海... 采用多种方法定量评价了深圳市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近海水体主要受到沿岸陆源污染和海上交通污染的影响,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TIN)和PO4-P。(2)由于污染源空间分布的差异,西部海域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为IV级水质;而东部海域的污染较轻(除小梅沙湾口外),其水质大多达到I类标准。(3)东部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小于西部海域.东部海域水体大多为贫营养水体;西部海域所有监测点的水体都是过营养水体,且TIN(>PO4-P)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4)深圳市近海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总体尚好,大多能达到II级标准。除了有机污染物外,沉积物还受到重金属污染。沙头角湾口以Hg和Cd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较大,而其他海域以Hg污染的潜在风险系数较大;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只有沙头角湾口和固戍近海在2002年达到强的程度,其他监测点较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水体 沉积物 质量评价 富营养化 潜在生态危害
下载PDF
湿地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6
20
作者 古小治 张雷 +3 位作者 柏祥 申秋实 王兆德 范成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3,共9页
为有效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探讨了不同物理改良措施(覆沙、底质疏松)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释放通量控制效果。利用原位孔隙水采样技术(Peeper)来获得沉积物孔隙水剖面,对改良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的垂向分布及其扩散通量... 为有效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探讨了不同物理改良措施(覆沙、底质疏松)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释放通量控制效果。利用原位孔隙水采样技术(Peeper)来获得沉积物孔隙水剖面,对改良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的垂向分布及其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改良后沉积含水率、孔隙率分别提高了91%和54%。水土界面附近,随剖面深度增加,孔隙水中PO43-、NH4+、NO3-及NO2-浓度分布符合指数关系,PO43-、NH4+在8 cm左右达到最大值。种植芦苇后沉积物孔隙水中PO43-、NH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良措施能有效降低表层弱结合态磷在总磷中比例但增加铁磷的比例,种植芦苇可强化这一效应。运用F ick第一定律对剖面孔隙水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估算,发现沉积物经疏松后,NH4+、PO43-的扩散通量由57.47~72.19μg/(m2.d)和2.55~3.21μg/(m2.d)变为-95.54^-130.94μg/(m2.d)和1.50~2.05μg/(m2.d),可考虑疏松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沉积物来作为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沉积物 覆沙 底泥疏松 原位孔隙水 扩散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