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Sedimentar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Banxi Period to Nanhua Glacial Period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Zhengjiang WANG Jian +3 位作者 DU Qiuding DENG Qi LIU Hao YANG 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915-1916,共2页
Objective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Nanhua System by far.One definition is based on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focusing on whethe... Objective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lower boundary of Nanhua System by far.One definition is based on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different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focusing on whether deposits of the Banxi Period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Nanhua System.Another is the onset time of Nanhua glacial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sedimentar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Banxi Period to Nanhua Glacial Period PB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and Wavelet Analysis on Well Logging Sedimentary Cycle Division
2
作者 Xinhu Li Yuan Gu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62-65,共4页
The method of sedimentary cycle division is studi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ctivity analysis of well logging, combined with wavelet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cycle. Based on the method... The method of sedimentary cycle division is studi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ctivity analysis of well logging, combined with wavelet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cycle. Based on the method above, this paper divided stratigraphic cycles and finely classified the tratifigraphic by taking H1518 in HSS oilfield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 shows that sedimentary cycle can be divided effectively based on key stratum study, activity and wavelet analysis of well log, and the research of sedimentary cycle characteristics. H1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1 sand group, 3 sand layers and 7 single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 LOGGING ACTIVITY sedimentary Cycle WAVELET Transform
下载PDF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黑北凹地砂砾储卤层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献华 王伟 +5 位作者 郑绵平 皮晨 樊馥 苏奎 李洪普 高雪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56-2967,共12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深层“砂砾型”钾盐储卤层与沉积水体变化息息相关,高密度网状二维地震资料包含的频率信息,有助于识别发育砂砾储卤层的沉积环境,为深层富钾卤水储层研究提供支撑。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时频分析技术将地震信号从一维的时...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深层“砂砾型”钾盐储卤层与沉积水体变化息息相关,高密度网状二维地震资料包含的频率信息,有助于识别发育砂砾储卤层的沉积环境,为深层富钾卤水储层研究提供支撑。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时频分析技术将地震信号从一维的时间域拓展到二维的时间-频率域上,能够在频谱中更清晰地刻画沉积体内部岩性组合的旋回结构特征。基于正演数据和实际钻井数据,总结了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层序框架下,沉积体的地震时频谱旋回响应特征:低水位体系域的时频谱能量主要聚集在低频,高水体系域的时频谱能量主要聚集在高频,水进体系域的时频谱能量随时间减小向高频方向移动,水退体系域的时频谱能量随时间减小向低频方向移动,指出35 Hz是划分有利沉积旋回——水退体系域末期、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初期的频率阈值。选择合适频率区间重构地震数据能突出弱振幅砂砾层的反射特征,结合全频带数据有助于快速识别有利沉积旋回,为寻找砂砾型深层卤水钾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储卤层 连续小波变换 时频谱特征 沉积旋回 黑北凹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
4
作者 易珍丽 石放 +5 位作者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6,共11页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北部的天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东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侏罗系和白垩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南部和南部的昆仑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北部、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2)三叠纪晚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增生,研究区北部天山的隆升强度减弱与南部昆仑山的隆升强度增大是此次物源转换的主要原因。(3)三叠纪,研究区的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北东—南西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深水湖泊沉积;侏罗纪和白垩纪,沉降-沉积中心则跃迁到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南东—北西向和南—北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4)三叠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北东—南西方向;侏罗纪和白垩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南东—北西方向和南—北方向。(5)三叠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转换 沉积充填-叠置样式 地震属性 重矿物ZTR系数 隆升强度 岩性油气藏 中生界 哈拉哈塘—哈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渭河下游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分析
5
作者 杨龙华 李元昊 +3 位作者 郭雅倩 段祎乐 马婷钰 王首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2230,共9页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利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利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通过对渭河流域地区现代河流的Google卫星影像、实地勘察、样品采集以及相关遥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河型的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换因素,最终绘制了渭河下游河型转化模式,实现了渭河下游现代河流沉积体的岩性、沉积相类型、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为河床坡度、河流流量和含砂量。对进一步研究古河道变迁、沉积模式及其蕴藏的油气、地下水、矿产等资源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渭河 低弯度曲流河 高弯度曲流河 沉积微相 河型转化因素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研究地震地层特征 被引量:74
6
作者 刘喜武 刘洪 +1 位作者 李幼铭 年静波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0-451,共12页
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用于地震数据频谱分解和提取地震旋回特征.为此,首先研究了S变换的性质及其与短时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的比较,进一步给出广义S变换的特点,说明其如何... 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用于地震数据频谱分解和提取地震旋回特征.为此,首先研究了S变换的性质及其与短时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的比较,进一步给出广义S变换的特点,说明其如何获得更高分辨率.同时,对前述方法进行数值实现,模型数据试算结果表明算法的正确和有效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用广义S变换进行地震频谱分解和研究地震旋回,给出实现策略及2D实际地震数据试算结果,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实用化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广义S变换 地震地层 频谱分解 沉积旋回
下载PDF
铜仁坝黄震旦系老堡组顶部晶屑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7
作者 卓皆文 汪正江 +2 位作者 王剑 谢渊 杨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9-646,共8页
对于元古宙—显生宙的沉积—构造转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以来未能获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野外调查发现,在处于上扬子东南缘台地与盆地相区的过渡带上的贵州铜仁坝黄长坪附近震旦系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中,发育有一层10-20cm厚的凝... 对于元古宙—显生宙的沉积—构造转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以来未能获得较为一致的认识。野外调查发现,在处于上扬子东南缘台地与盆地相区的过渡带上的贵州铜仁坝黄长坪附近震旦系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中,发育有一层10-20cm厚的凝灰岩夹层,岩石学研究也证实其为一层晶屑凝灰岩,并对其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556±5Ma沉积年龄。结合前人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等研究成果,显示处于深水陆棚相区的老堡组顶部硅质岩与页岩互层段为扬子克拉通元古宙—显生宙之交沉积—构造转换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沉积事件,该沉积事件始于556Ma左右,可与扬子克拉通上的广泛的火山事件相对应,且可能与约550Ma时Rodinia超大陆最后裂解和Iapetus洋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老堡组硅质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沉积相区 沉积—构造转换 贵州铜仁坝黄
下载PDF
塔西南缘沉积岩层控型铅-锌矿带区域构造控矿作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正伟 彭建堂 +4 位作者 肖加飞 朱笑青 沈能平 张中山 游富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29,共12页
新疆喀什—叶城一带层控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沿着塔西南缘分布,受区域性的克孜勒陶断裂带控制,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时空演化密切相关。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封闭使昆仑地体拼贴于塔里木地台南缘,并沉积了一套泥盆系陆相碎屑岩。石炭纪... 新疆喀什—叶城一带层控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沿着塔西南缘分布,受区域性的克孜勒陶断裂带控制,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时空演化密切相关。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封闭使昆仑地体拼贴于塔里木地台南缘,并沉积了一套泥盆系陆相碎屑岩。石炭纪中昆仑以南的古特提斯洋的活动,使塔里木南西边缘形成了陆内裂陷沉积(形成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沉积,后者形成了台地边缘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覆于泥盆系之上,构成本区铅-锌矿层位。随着古特提斯在石炭纪末向北消减,二叠纪塔里木地台南缘遭受南北挤压,三叠纪时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造成盆地构造向隆起造山之间的构造转化。侏罗纪在推覆体前缘下盘形成含煤盆地,后缘出现拉张性盆地。在这种张性和压性构造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形成开放环境的宏观破裂构造;在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过程,大气降水渗入地层,萃取成矿元素并在构造作用过程中迁移,在发生温度下降、含矿热液稀释、pH增高、氧逸度降低等介质条件变化时,成矿元素沉淀,形成改造作用明显的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矿 铅-锌矿床 沉积改造型 西昆仑地区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小波变换在沉积旋回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高迪 郭变青 +2 位作者 邵龙义 李柱 田野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44-448,368,共5页
以黑龙江双鸭山盆地828井为例,选择基于MATLAB的wavelet 1-D和continueswavelet 1-D对GR曲线进行变换分析。结果表明,在Daubechies二进制小波系的db5wavelet1-D分析下,828井60m~570m区间共识别出二个二级旋回、四个三级旋回、八个四级... 以黑龙江双鸭山盆地828井为例,选择基于MATLAB的wavelet 1-D和continueswavelet 1-D对GR曲线进行变换分析。结果表明,在Daubechies二进制小波系的db5wavelet1-D分析下,828井60m~570m区间共识别出二个二级旋回、四个三级旋回、八个四级旋回,分别对应于第11、第10、第8尺度的小波变换系数。在continues wavelet 1-D分析下,在10层分解后10个尺度下小波变换高频成份小波系数识别出四个三级层序,与wavelet 1-D变换d10所代表的三级沉积旋回一致。该方法将测井信号与深度的关系转换为深度与尺度域的变化关系,建立与之有对应关系的各级层序界面,使地层内部的隐蔽旋回结构得以清晰展示,这对提高旋回层序的划分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 小波变换 层序地层 沉积旋回 测井
下载PDF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10
作者 陈柏林 蒋荣宝 +5 位作者 李丽 陈正乐 祁万修 刘荣 崔玲玲 王世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具有形成火山-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已有铁矿床的研究,确认包括白尖山铁矿和八八铁矿在内的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改造型,因此铁矿床分布具有成带的特点,据此提出&...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具有形成火山-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已有铁矿床的研究,确认包括白尖山铁矿和八八铁矿在内的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改造型,因此铁矿床分布具有成带的特点,据此提出"八八铁矿——4337高地"和"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两个找矿预测靶区,并经过2007年和2008年两年野外工作的追索和验证,新发现8个铁矿,确认"八八铁矿——4337高地"和"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两条铁矿带,取得在该区铁矿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从前人3个孤立铁矿点扩大到两条铁矿带(新增8个铁矿)、铁金属储量从不足1000万吨增加到超过3000万吨。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的突破不仅为国家提供储量丰富的铁矿资源,也为基础地质(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东段的对比以及阿尔金断裂走滑距离的估算)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沉积改造型 铁矿带 喀腊大湾 阿尔金山东段
下载PDF
基于S变换的地震相分析技术 被引量:31
11
作者 邹文 陈爱萍 +1 位作者 贺振华 顾汉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1期48-51,5,共4页
为全面准确地描述地震相特征,在地震相分析中引入了时频分析技术,如短时窗傅里叶变换、Cabor 变换、小波变换等。之后发展起来的 S 变换时频分析方法综合了短时窗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点,具有线性化、无损可逆性以及高时频分辨率等... 为全面准确地描述地震相特征,在地震相分析中引入了时频分析技术,如短时窗傅里叶变换、Cabor 变换、小波变换等。之后发展起来的 S 变换时频分析方法综合了短时窗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点,具有线性化、无损可逆性以及高时频分辨率等特性。阐述了 S 变换的基本理论,并利用 S 变换对理想的地震序列模型以及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地震相分析。通过对地震相特征的连续性以及振幅和频率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对于规模较小的地震相体,在时间剖面上很难识别其层序内的地震相特征(特别是频率)随旅行时的变化情况,但在 S 变换的时频域内可以被清楚地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沉积环境识别时,可以利用 S 变换来提供有效地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时频分析 地震相 沉积相 Cohen类
下载PDF
利用广义S变换提取地震旋回的方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喜武 年静波 黄文松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在地震地层学中,可以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刻画地层厚度的变化和地质特征的不连续性,研究特定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求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进行地震旋回研究,但由于小波变换的尺... 在地震地层学中,可以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刻画地层厚度的变化和地质特征的不连续性,研究特定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求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进行地震旋回研究,但由于小波变换的尺度与频率的关系并不确定,因此主要用于求取能量谱。介于短时Fourier变换和小波变换之间的S变换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时频特性,因此将S变换引入到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中,用广义S变换代替短时Fourier变换或连续小波变换提取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 进行地震旋回特征分析。对S变换、短时Fourier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阐述了广义 S变换的高分辨率性质。在广义S变换时频域,利用实际资料求取了地震道的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分析了主能量和主极值频率的纵向变化规律。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试算表明,广义S变换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旋回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广义S变换 地震地层学 地震旋回 沉积旋回
下载PDF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应用——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汤良杰 马永生 +3 位作者 郭彤楼 陈梅涛 李儒峰 陈国飞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4期39-46,共8页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波动过程 成藏旋回 波动转换带 沉积中心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变换带及其对中生界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祁利祺 鲍志东 +1 位作者 鲜本忠 黄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2,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可以划分为西南部的红车断裂带,中部的克百断裂带和东北部的乌夏断裂带,在相邻断裂带之间发育两个具有调节断裂带间位移和应变传递作用的变换带。变换带对研究区中生界沉积的控制体现在:与断裂带主体比较而言...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可以划分为西南部的红车断裂带,中部的克百断裂带和东北部的乌夏断裂带,在相邻断裂带之间发育两个具有调节断裂带间位移和应变传递作用的变换带。变换带对研究区中生界沉积的控制体现在:与断裂带主体比较而言,变换带部位发育的沉积类型更加丰富;砂岩粒度较粗,单层厚度较大,横向上分布稳定,推进距离远,砂体往往沿着传递斜坡、变换断层走向富集,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优质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构造变换带 沉积特征 中生界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乌什露头区奥陶系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杰 吴萧 +2 位作者 潘文庆 江杰 张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4-772,共9页
奥陶纪是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受中加里东运动影响,构造和沉积演化发生强烈转化的时期,盆地西北缘的巴楚、柯坪和乌什露头区岩性、岩相和生物相开始分异,沉积环境变化显著,基本特征如下:1中下奥陶统鹰山组是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远... 奥陶纪是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受中加里东运动影响,构造和沉积演化发生强烈转化的时期,盆地西北缘的巴楚、柯坪和乌什露头区岩性、岩相和生物相开始分异,沉积环境变化显著,基本特征如下:1中下奥陶统鹰山组是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远端变陡的缓坡型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平面上由南向北可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斜坡)相沉积,垂向上由下到上水体缓慢加深,至顶部快速变浅;2中上奥陶统一间房组—吐木休克组沉积期是沉积转换和构造转换的关键时期,阿满台槽(盆)形成,沉积格局由弱镶边缓坡沉积体系演化为匀斜缓坡沉积体系,巴楚—乌什地区整体表现为"南缓北陡"的沉积格局;3在阿满台槽(盆)中沉积的萨尔干组黑色页岩向阿瓦提凹陷延生,在这套良好生油岩的两侧,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沉积转换 碳酸盐岩 台地 缓坡
下载PDF
塔里木与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对比与启示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冬胜 李双建 +6 位作者 李建交 李英强 杨天博 冯小宽 李慧莉 韩作振 何治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6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并依据勘探与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建议。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具有"建造相似、改造有别"的特征,震旦纪—寒武纪两个盆地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受到了相似的全球性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生物演变的影响,都经历了陆内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的演化,均发育下寒武统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发育上震旦统微生物丘白云岩和下寒武统台内滩白云岩优质储层以及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寒武纪之后,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两个盆地的构造改造出现了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盆地热体制和沉积埋藏过程上,塔里木盆地古、今热流较低,平均为35~60 mW/m^(2),四川盆地古、今热流值较高,平均为55~80 mW/m^(2);塔里木盆地总体表现为喜马拉雅期之前缓慢沉降、之后快速沉降,四川盆地总体表现为印支期—燕山早期快速沉降,燕山晚期之后整体隆升。受差异改造过程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后期改造较弱,主要发育原生油气藏,油气相态以油为主,多种相态并存,四川盆地后期改造较强,主要发育改造或者调整型气藏,几乎不存在液态烃类油气藏。从四川盆地已发现的油气成藏来看,震旦系—寒武系油气藏具有"近源断裂输导、岩性圈闭控藏、局部构造控富"的特征。受此启发,塔里木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勘探应该重视岩相古地理的刻画,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落实的基础上,寻找受高能相带控制的岩性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改造 成藏规律 震旦系—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测井曲线的沉积旋回划分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新虎 罗杰 刘东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2-705,共4页
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测井曲线活度分析,结合测井小波分析以及地层旋回特征,进行地层旋回划分方法的研究,并以HSS油田H1518井为例,运用以上方法进行HSS油田H1油层组的地层旋回的划分和地层精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志层研究... 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测井曲线活度分析,结合测井小波分析以及地层旋回特征,进行地层旋回划分方法的研究,并以HSS油田H1518井为例,运用以上方法进行HSS油田H1油层组的地层旋回的划分和地层精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志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的活度及小波分析,结合沉积旋回特征研究,可有效进行沉积旋回的划分,HSS油田H1油层组按照旋回特征划分为1个砂层组、3个砂层和7个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最优特征值 小波变换 沉积旋回
下载PDF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94
18
作者 张延章 尹寿鹏 +1 位作者 张巧玲 闵成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6,71,共4页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积,储集层厚度、物性变化大,地震资料品质不理想,用常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识别沉积相带与预测储集层厚度多解性强、难度大。在该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中,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揭示了沉积相单元的时空演化和物源区,建立了储集层预测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傅立叶变换 频率调谐厚度 层序地层学 精细储集层预测 沉积微相
下载PDF
频谱分析法确定乌什凹陷白垩系米氏沉积旋回及沉积速率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民 彭更新 +4 位作者 雷刚林 黄少英 吴超 郭华清 李曰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4,共5页
以自然伽马曲线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为基础,通过小波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相结合,运用频谱分析法在乌什凹陷白垩系识别出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并确定出米氏旋回的厚度,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出资料区白垩系各层组沉积速率。其中偏心率周期引... 以自然伽马曲线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为基础,通过小波分析与快速傅里叶变换相结合,运用频谱分析法在乌什凹陷白垩系识别出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并确定出米氏旋回的厚度,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出资料区白垩系各层组沉积速率。其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8.70~13.89m;地轴倾角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3.01~5.88m;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28~2.44m.4口采样井白垩系地层平均沉积速率为0.0937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凹陷 自然伽马曲线 傅里叶变换 沉积旋回 沉积速率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8
20
作者 邱春光 邓宏文 +1 位作者 吴铁壮 王胜建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共识别出层序界面7个,对应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共识别出层序界面7个,对应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性质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性质包括局部不整合、沉积转换面和同沉积侵蚀面.沉积转换面的识别对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层序地层 基准面 沉积转换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