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
1
作者 关德范 刘倩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潜力,因此仅适用于油页岩的评价研究。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却认为油页岩和油源岩都是能生成石油的岩石,如果埋藏较浅时就称为油页岩,如果埋藏较深时就是油源岩,因此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同样适用于油源岩。这种观点并没有被美欧等国家所认可,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甚了解国外同行对该学说如何评价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不仅全盘接受了该学说,而且推广应用了40多年。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油问题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岩 油页岩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沉积成岩成油 模拟实验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preservation mechanisms,and significance of aragonite in lacustrine shale:A case study from the Jiya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
2
作者 Zhou-Hai Xiong Ying-Chang Cao +3 位作者 Song Xue Guan-Min Wang Chao Liang Ke-Yu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001-3015,共15页
Aragonite is a metastable mineral,which is easily transformed into calcite,and generally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the stratum.However,large amounts of aragonites were found in the Paleogene shale of the Jiyang Depress... Aragonite is a metastable mineral,which is easily transformed into calcite,and generally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the stratum.However,large amounts of aragonites were found in the Paleogene shale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rv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aragonit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tical methods,including cathodoluminescence,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microarea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Sr isotopes,and dissolu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1)Aragonite in the Paleogene shale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is related to algal microbial fossils,primarily composed of coccoliths and characterized by two emission peaks at 420 nm and 480 nm in cathodoluminescence;(2)The primary factor allowing biological aragonite to be preserved is the immaturity of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deficiency of abundant organic acids necessary for its dissolution or transformation,which is confirmed by the evidence of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on aragonite under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conditions.Additional factors that may ai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ragonite are the ideal sedimentation conditions,the defense of organic coating,and the enclosed environment with tiny pores,low porosity,and low permeability;(3)These aragonite-rich shales,characterized by coccolithophores,provide a solid evidence for seawater intrusion into terrestrial lake basin,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the source and storage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Shale oil ARAGONITE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下载PDF
伊拉克鲁迈拉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3
3
作者 高计县 田昌炳 +2 位作者 张为民 宋新民 刘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Mishrif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主要有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微孔、溶蚀缝和压溶缝。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缓坡,发育潟湖、滩后、生屑滩、生物礁、滩前和浅水... Mishrif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主要有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储集空间为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微孔、溶蚀缝和压溶缝。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缓坡,发育潟湖、滩后、生屑滩、生物礁、滩前和浅水陆棚6种沉积亚相。储层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准同生期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埋藏期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下的相带迁移是造成层间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五级和六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下的差异溶蚀和差异胶结作用是控制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微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局部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非均质性 Mishrif组 鲁迈拉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252
4
作者 杨晓萍 赵文智 +2 位作者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来说,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或前缘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孔隙及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并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储层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优质储层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异常高孔隙带预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孟元林 丁桂霞 +5 位作者 吴河勇 姜文亚 修洪文 李亚光 王又春 王正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3,共6页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常高孔隙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的储层主要形成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中期溶蚀成岩相;从盆地边部到中心,早期压实相、早期胶结相、早期溶蚀相、中期溶蚀相、晚期溶蚀相和晚期胶结相呈环带状展布,在纵向上相邻的成岩相,在横向上也相邻,可称之为'成岩相律';泉三段Sq3异常高孔隙带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周围的边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沉积相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2 位作者 李晓松 文慧俭 刘宗堡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4-33,共10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沉积微相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川口油田长6段油层组储集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47
7
作者 李文厚 柳益群 冯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在分析陕西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对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的环境演化代表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历史,曲流河道砂体是区内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浊沸... 在分析陕西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对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的环境演化代表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历史,曲流河道砂体是区内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浊沸石、方解石、绿泥石的胶结、化学压实作用和浊佛石、长石的溶解作用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孔隙的演化与盆地的演化密切相关。长6油层组及其上下层位构成了一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长61和62段是川口油田的主力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储集层 油气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登二段致密砂岩之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玉双 乔柱 +6 位作者 乔德武 孟元林 肖丽华 田伟志 孙洪斌 张明学 胡安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68,共8页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登娄库组二段致密砂岩的有利储层发育区,本文讨论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登二段最有利的沉积相是三角洲相和河道亚相,但进入晚成岩阶段A期以后,致密砂岩储层就难以产...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登娄库组二段致密砂岩的有利储层发育区,本文讨论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登二段最有利的沉积相是三角洲相和河道亚相,但进入晚成岩阶段A期以后,致密砂岩储层就难以产出工业气流;不同沉积相的砂体处于不同的成岩阶段,形成了登二段致密砂岩三种不同类型的储层(Ⅱ、Ⅲ、Ⅳ类)。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本文预测了登二段致密砂岩各种类型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目前已发现的工业气流井主要位于Ⅱ、Ⅲ类储层分布的范围内,这些砂岩就是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非常规油气 成岩作用 沉积相 成岩模拟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分析——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荻萩 王淑琴 +2 位作者 赵文琪 范子菲 李治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03-914,共12页
目前国内外针对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基于岩芯分析、测井解释成果、储层微观表征与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宏观上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微观上从储... 目前国内外针对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基于岩芯分析、测井解释成果、储层微观表征与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宏观上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微观上从储层岩性、储层类型、物性、有效厚度等两方面对单井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单井产能主要受孔隙体积、渗透率与储层有效厚度的直接影响,而孔隙体积及孔隙空间类型受岩性、沉积微相与成岩相控制。在碳酸盐岩中,裂缝的发育可极大程度地改善孔隙连通性,从而增加渗透率,而其发育受断裂作用与构造变形及成岩作用、岩性控制。研究各种地质因素对碳酸盐岩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可为制定初次油气开发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导,为调整开发方案和老区扩边勘探、滚动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产能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碳酸盐岩 北特鲁瓦油田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田甜 王海红 +2 位作者 郑荣才 侯长冰 王昌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1期29-35,共7页
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微裂... 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微裂缝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物性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组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影响储层的空间展布;碎屑组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具有直接关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为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砂岩储层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长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会明 王端平 夏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18,22,共5页
应用沉积岩石微相与成岩储集相叠加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 14,2 3 小层进行了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储集层综合评价 ,并研究了储层孔隙网络非均质性、岩石物理相带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4小层岩石物理相可划分为 6类 ;2 3 小层可... 应用沉积岩石微相与成岩储集相叠加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 14,2 3 小层进行了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储集层综合评价 ,并研究了储层孔隙网络非均质性、岩石物理相带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4小层岩石物理相可划分为 6类 ;2 3 小层可划分为 5类。各类岩石物理相之间的储集性能有明显差别。对特高含水期不同岩石物理相带的剩余油分布的分析表明 ,14小层的第 4类和 2 3 小层的第 3类岩石物理相带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 ,说明在相同成因的储集层中 ,中等物性的岩石物理相带的非均质现象较严重 ,其剩余油较富集 ,因而在此相带布井采油 ,油井含水率比同期老井降低 13.1% ,这进一步说明用岩石物理相来预测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特高含水期 储层 岩石物理相 研究 沉积岩石微相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因业 薛叔浩 +3 位作者 应凤祥 郭宏莉 李华明 唐祥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根据沉积演化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进行了研究,划分出塔克泉隆起带、南部缓坡带、东北部陡坡带等三种层序地层模式以及相应的三种成藏模式;从成岩作用入手探讨了台北凹陷侏罗系成岩演化特征,在剖面... 根据沉积演化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进行了研究,划分出塔克泉隆起带、南部缓坡带、东北部陡坡带等三种层序地层模式以及相应的三种成藏模式;从成岩作用入手探讨了台北凹陷侏罗系成岩演化特征,在剖面上划分了早期成岩机械压实和局部胶结作用成岩相、晚成岩Al亚期的溶解作用成岩相、晚成岩A2亚期和B亚期的再胶结作用成岩相等三个成岩序列。指出溶解作用、构造和压实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和裂隙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台北凹陷中西部应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中深部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可作为成岩圈闭油气藏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储集层 沉积特征 侏罗纪
下载PDF
自生矿物序次是确定包裹体期次的根本依据 被引量:49
13
作者 陶士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包裹体本身的一些参数(如均一温度、盐度和荧光强度等)并非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单调增加或单调降低的,故判别包裹体形成期次不应仅局限于其本身属性,而应该着眼于鉴别其母体———宿主矿物的序次。从包裹体形成的结晶学和矿物学机理的角... 包裹体本身的一些参数(如均一温度、盐度和荧光强度等)并非总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单调增加或单调降低的,故判别包裹体形成期次不应仅局限于其本身属性,而应该着眼于鉴别其母体———宿主矿物的序次。从包裹体形成的结晶学和矿物学机理的角度,根据包裹体与其直接宿主矿物形成的同时性,自生矿物序次是确定沉积岩包裹体期次的根本依据,这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不仅适用于原生包裹体,也适用于次生包裹体。对包裹体“源-位-期”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类型“源-位-期”关系的包裹体分期定时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指出无论是盐水溶液还是烃类包裹体,其形成期次与成藏期次并非等同,应注重从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上鉴别成藏期形成的包裹体,以正确厘定成藏期次和时间。在包裹体实验分析中,应先鉴定期次,后测试分析,以便正确运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地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自生矿物 包裹体 形成期次 油气充注 成藏期次 沉积岩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砂岩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英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孔渗分析等实验手段,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砂岩储层的矿物岩石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阜二段储层岩石颗粒总体偏细,不同地区岩石成分成熟...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孔渗分析等实验手段,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二段砂岩储层的矿物岩石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阜二段储层岩石颗粒总体偏细,不同地区岩石成分成熟度均值差别小、范围值都较宽;西部斜坡带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其他地区以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为主;压实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油气充注是抑制物性变差、改善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西部斜坡带等地区是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物性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油气充注 阜二段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庆玉 黄瑞瑶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8,共8页
自震旦纪到志留纪的长达390Ma时间里,加里东古隆起一隆两拗整体存在,隆起南翼拗陷年均沉速快于加里东古隆起约45.63%,快于隆起北翼拗陷约23.3%,说明这是个继承性的古隆起。陡翼压力大,阴力强,断层、袭缝发育,导... 自震旦纪到志留纪的长达390Ma时间里,加里东古隆起一隆两拗整体存在,隆起南翼拗陷年均沉速快于加里东古隆起约45.63%,快于隆起北翼拗陷约23.3%,说明这是个继承性的古隆起。陡翼压力大,阴力强,断层、袭缝发育,导致溶蚀孔洞连通和发育,在古隆起上寻找大中型油气藏实际上就是着力寻找高陡地段,这是由古隆起成藏条件所决定的;而沉积与成岩环境是决定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孔洞发育,连通性较好,工业气井成功率高的是潮间沉积大气成岩环境;潮下沉积海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只要有裂缝勾通孔隙也可运聚成藏,当然,裂缝的发育要求一定的褶皱强度和断裂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成岩作用 沉积相 油气藏 成藏
下载PDF
白庙气田天然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化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应用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物性、构造与油气源各项研究成果,分析了白庙气田天然气分布的控制因素,为该区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气田 天然气 沉积相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延安组、长3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于雷 陈建文 +3 位作者 金绍臣 陈振波 郭小燕 车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6期49-53,59,共6页
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彭阳地区侏罗系延7—延9油层组和三叠系长3油层组岩心、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岩石特征、孔喉类型、储层物性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石以长石... 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彭阳地区侏罗系延7—延9油层组和三叠系长3油层组岩心、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岩石特征、孔喉类型、储层物性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石以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该区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特征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延安组 长3油层组 彭阳地区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高束缚水饱和度成因低阻油层地质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差异 被引量:16
18
作者 居字龙 唐辉 +2 位作者 刘伟新 姚光庆 叶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8,共9页
为了更深入地总结珠江口盆地高束缚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的分布规律,以该地区A油田和B油田的低阻油层为例,对其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油田的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的地质控制因素存在差异,而且控制因素的差异决定了... 为了更深入地总结珠江口盆地高束缚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的分布规律,以该地区A油田和B油田的低阻油层为例,对其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油田的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的地质控制因素存在差异,而且控制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低阻油层平面分布规律的不同,即A油田受陆棚、下临滨砂坝沉积微相代表的低能沉积环境控制,其低阻油层平面分布广泛且和沉积相带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B油田受长石的粒内溶蚀、自生粘土矿物和硬石膏胶结等有利于束缚水形成的成岩作用控制,其低阻油层局部发育且和沉积相带分布规律不一致。本文研究成果对珠江口盆地同类成因的低阻油层的勘探和开发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阻油层 高束缚水饱和度 低能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致密油气储层研究的一些热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钊 杨贵前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8期37-42,共6页
致密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的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而储层研究是油气勘探主攻核心。致密油气储层的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几个方面:储层主要沉积砂体的发育模式、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致密背景下高孔渗储层形成和保存机理、盆地尺度... 致密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的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而储层研究是油气勘探主攻核心。致密油气储层的热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几个方面:储层主要沉积砂体的发育模式、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理、致密背景下高孔渗储层形成和保存机理、盆地尺度上成岩作用。对逐个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近源三角洲沉积相致密砂体的发育模式决定了储层基本特征;储层中矿物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包括矿物溶解过程、运移过程、二次沉淀过程和对孔隙喉道的充填过程是储层致密化的成因;致密层局部高孔渗形成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应强调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之间的成因联系;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研究核心为盆地动力学过程,重点是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机制和长期演化过程。对今后致密油气储层发展研究提出建议:立足基础,加强野外调查;着重实验,建立成藏模型;建立数据库,加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储层 沉积模式 致密化 流体作用 成岩作用 盆地动力学
下载PDF
伊拉克米桑油田群Mishrif组MB_2~1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义楷 康安 +3 位作者 闵小刚 李志明 李伟超 高慧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0-365,共6页
以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相关生产资料为基础,对伊拉克米桑(Missan)油田群Mishrif组MB_2~1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shrif组MB_2~1段储层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发育有台内滩、台内礁和开阔潮下亚相。岩石... 以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及相关生产资料为基础,对伊拉克米桑(Missan)油田群Mishrif组MB_2~1段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shrif组MB_2~1段储层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发育有台内滩、台内礁和开阔潮下亚相。岩石类型主要有生物礁灰岩、生屑颗粒灰岩、生屑似球粒颗粒灰岩及生屑似球粒泥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铸模孔、基质微孔及少量小型溶蚀孔洞和微裂缝。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储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但纵向物性变化较大、层内非均质性严重,是制约原油采出程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Mishrif组 米桑油田群 伊拉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