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ean-up and disposal process of polluted sediments from urban rivers 被引量:5
1
作者 HE Pin-jing SHAO Li-ming +2 位作者 GU Guo-wei BIAN Cheng-lin XU C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35-438,共4页
In this paper, the discussio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lluted sedi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lean-up and disposal process for the upper layer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s with good flowability. Base... In this paper, the discussio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olluted sedi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lean-up and disposal process for the upper layer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s with good flowabilit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various clean-up processes, a suitable engineering process has been evaluated and recommended. The process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river reclamation in Ya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China. An improved centrifuge is used for dewatering the dredged sludg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bination of clean-up and disposal process.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gineering process shows its environmental and technical economy feasibility,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dredging-dispos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ivers polluted sediments CLEAN-UP DISPOSAL DREDGING DEWATERING feasibility analysis
下载PDF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机制与实践效果
2
作者 陈文龙 吴琼 李一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 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低水位运行下污染底泥上层硝化和下层反硝化的协同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可改变底泥的“源-汇”属性,高水位时的“源”转变成低水位的“汇”,继而实现水质的提升;伴随着污染底泥的修复,可逐步形成“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昆虫-鸟类”的多营养级完整水生态系统;污染底泥治理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城市河流在低水位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底泥自修复和生态系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低水位运行 底泥污染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吴琼 陈文龙 陈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针对低水位运行修复城市河流污染底泥微生物机制不清的问题,基于高、低水位下不同城市河流的底泥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针对低水位运行修复城市河流污染底泥微生物机制不清的问题,基于高、低水位下不同城市河流的底泥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分别是不同水位运行条件下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类和古菌门类;高水位运行条件下底泥中细菌的香农指数显著高于低水位运行条件下的指数值(p<0.001),古菌则相反,说明古菌群落可能主导了低水位运行过程中底泥污染物降解过程;低水位运行时变形菌门可能是参与底泥中含氮污染物降解以及氮循环过程的主要微生物门类,α-变形菌纲则可能对底泥中氨氮的去除发挥了重要作用;TOC,TN和NH_(3)-N是影响城市河流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低水位运行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底泥中常规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解决底泥内源污染问题,还能显著降低底泥中致病菌的潜在危害,构建更为安全的亲水城市河流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污染底泥 低水位运行 微生物 修复机制
下载PDF
釜溪河自贡城区段季节性低氧成因研究
4
作者 刘壮 魏峣 +4 位作者 陈强 刘晓聪 袁基刚 张静怡 张李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釜溪河为沱江一级支流,在自贡城区段设有国考碳研所断面。收集碳研所断面近10年来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溶解氧(DO)变化特征,采样调查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水质及河道底泥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分析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溶解... 釜溪河为沱江一级支流,在自贡城区段设有国考碳研所断面。收集碳研所断面近10年来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溶解氧(DO)变化特征,采样调查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水质及河道底泥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分析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碳研所断面季节性低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研所断面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呈现春末夏初最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釜溪河碳研所断面河水耗氧类污染物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内其他断面高,耗氧强度较大,溶解氧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其他断面偏低;其次,研究河段中釜溪河污水厂以下河段受污水厂低氧水排入和金子凼堰底层低氧水下泄影响,其溶解氧水平整体较污水厂以上河段低;最后,河段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春夏季气温升高将导致微生物分解活性增强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闸坝和外来水体排入的水文扰动造成污水厂以下河段水温梯度弱,表层溶解氧易受底层低氧水影响,促使断面形成季节性低氧现象。溶解氧预测模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温度变化和垂向温度梯度弱是碳研所断面溶解氧质量浓度季节性偏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溶解氧 分布特征 温度梯度 底泥 低氧
下载PDF
带水清淤处理技术在北京城市河湖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琦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5期32-36,共5页
近年来,北京市城区河道随着点面源污染物、泥沙不断汇入,造成河道淤积,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改善区域水环境,保障河道防洪安全,本文利用带水清淤处理技术对北京城市河湖开展了河道清淤工作,并对设备运行、水质情况等进行了跟... 近年来,北京市城区河道随着点面源污染物、泥沙不断汇入,造成河道淤积,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改善区域水环境,保障河道防洪安全,本文利用带水清淤处理技术对北京城市河湖开展了河道清淤工作,并对设备运行、水质情况等进行了跟踪管理。结果表明,清淤后有效降低了河道内源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城市河湖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湖 底泥处理 带水清淤技术 效益分析
下载PDF
Different response of bacterial community to the changes of nutrients and pollutants in sediments from an urban river network 被引量:6
6
作者 Fang Zhang Hao Zhang +6 位作者 Ying Yuan Dun Liu Chenyu Zhu Di Zheng Guanghe Li Yuquan Wei Dan Su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link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urban river systems.However,how the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s from an urban river ...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link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urban river systems.However,how the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s from an urban river network respond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s from a highly dense urbanized river network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Delta by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bacterial communities,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were analyzed by redundancy analysis(RDA)and network methods.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 sediments increased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consistently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 in the urban river network.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showed obvious spatial changes,leading to two distinct groups,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and heavy metal in sediments.Humic substance,availabl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Zn,Cu,Hg and As were selected as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ing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sediments based on RDA.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bacterial networks showed that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creased but the connectivity among bacterial genera and stability of sediment ecosystem reduced under a higher content of nutrient and heavy metal in average.The sensitive and ubiquitous taxa with an overproportional response to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detected as indicator species,which provided a novel method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pollution risk of sediment in an urban river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urban river NETWORK BACTERIAL community NETWORK analysis Indicator species
原文传递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ampus River:a Case study of the Qiusuo Brook i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7
作者 CHEN Jianjun CHEN Xiaolan +4 位作者 HUANG Xu XIAO Yuhui DING Bangjing ZHANG Fa FAN Zongxiao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In view of the seriously-polluted water and broken eco-waterscapes in the Qiusuo Brook on campus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cept and mode of campus river accordi... In view of the seriously-polluted water and broken eco-waterscapes in the Qiusuo Brook on campus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cept and mode of campus river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results,i.e. "reduce exogenous pollution—restore sediment microorganism—build intensified plant filter strip—build river water ecosystem and optimize landscapes—maintain ecological river course".In addition to introducing the design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this mode,this paper specified the concrete projects such as sewage interception and water supplement,restoration of sediment microorganism,restoration of water plants,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embankment etc.,and also gave planar layouts and sketches of some projec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of campus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nd other similar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pus 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lack-odor sediment Landscape optimization
下载PDF
典型城市河流上覆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伟 王敏 郭逍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88-3695,共8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了潮白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自然河流垂直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细菌群落不仅在NMDS排序图中具有明显的分布界限和范围,而且沉积物细菌群落丰富度、均匀...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了潮白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自然河流垂直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细菌群落不仅在NMDS排序图中具有明显的分布界限和范围,而且沉积物细菌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水体.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分别是上覆水体与沉积物细菌群路中的优势门和亚优势门,并在上覆水体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沉积物.以chloroplasts为代表的与光反应有关的功能在上覆水体中具有更高的丰度,而以sulfur_respiration为代表与硫循环相关的功能和以methanogenesis为代表与产甲烷相关的功能在沉积物中具有较高丰度.与自然河流相比较,固液相交换过程使得城市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细菌具有更为相似的组成和多样性.与此同时,城市河道上覆水体和沉积物具有较强的互换能力,促进蓝藻菌门在沉积物中生存繁殖.通过控制再生水补给中病原细菌的输入可有效控制固相中病原细菌的蕴育过程,进而减少河道病原细菌二次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上覆水 沉积物 细菌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明 陈文龙 吴琼 《中国水利》 2023年第9期31-35,共5页
在系统分析城市河流治理突出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水位运行下底泥污染物生化降解机理及河流生态构建原理,创新提出了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理念。相对于高水位,低水位运行使河道水体光照、溶解氧、水温和水动力等条件明显改善,显... 在系统分析城市河流治理突出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水位运行下底泥污染物生化降解机理及河流生态构建原理,创新提出了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理念。相对于高水位,低水位运行使河道水体光照、溶解氧、水温和水动力等条件明显改善,显著提升泥-水界面好氧硝化效率,快速消除底泥黑臭,并驱动底泥深层厌氧反硝化效应,实现污染底泥碳、氮、硫等耗氧物质同步去除,从而将底泥从污染“源”转变为“汇”,有助于上覆水体净化。此外,低水位运行有利于营造洲-滩-槽多样化生境,构建更为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显著提升城市河流污染“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水位运行 城市河流 污染底泥 自然修复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城市内河底泥与上覆水的污染物相互关系试验研究
10
作者 王钢 曾玲玲 吉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221,共10页
针对福州市晋安区水系5个点位的河道底泥与其上覆水,开展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试验,采用分配系数定义底泥污染物和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值,通过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系数分析底泥其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关联... 针对福州市晋安区水系5个点位的河道底泥与其上覆水,开展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试验,采用分配系数定义底泥污染物和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值,通过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系数分析底泥其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关联性,导入分配系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探讨底泥与上覆水污染物的关联度,进而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在底泥与其上覆水中的分配比重不同,上覆水与底泥中污染物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污染物分配系数越稳定,底泥与其上覆水中污染物的相关性越高;底泥中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塑性指数对污染物分配系数具有显著影响,污染物分配系数均随底泥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重金属分配系数随着底泥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有机质分配系数与总氮分配系数随塑性指数的增大大致呈增大趋势,各重金属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与底泥塑性指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河道底泥 上覆水 污染物 分配系数
下载PDF
城市河流底泥污染负荷研究
11
作者 刘方照 陈捷 李君菲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0期171-174,共4页
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河道底泥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本研究采集受生活污染源影响的城市河流底泥,通过室内试验,分析静置及扰动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量及释放速率,为城市河流污染源整治提供数据参考。试验结果显示,在底泥上覆水体静... 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河道底泥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本研究采集受生活污染源影响的城市河流底泥,通过室内试验,分析静置及扰动条件下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量及释放速率,为城市河流污染源整治提供数据参考。试验结果显示,在底泥上覆水体静置或者扰动状态下,底泥都将持续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静置条件下,以底泥质量、接触面积和底泥体积计,氨氮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0.52 mg/(kg·d)、304.08 mg/(m^(2)·d)、13 227.34 mg/(m^(3)·d),总磷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0.05 mg/(kg·d)、1.42 mg/(m^(2)·d)、61.57 mg/(m^(3)·d);扰动条件下,污染物释放量增大,以底泥质量、接触面积和底泥体积计,氨氮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7.25 mg/(kg·d)、504.41 mg/(m^(2)·d)、21 941.78 mg/(m^(3)·d),总磷7 d平均污染负荷分别为1.33 mg/(kg·d)、39.01 mg/(m^(2)·d)、1 696.77 mg/(m^(3)·d)。研究表明,内源污染不可忽视,是影响城市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污染 污染负荷 城市河流 黑臭水体
下载PDF
Effects of in situ biological treatments on heavy metal release of urban river sediment
12
作者 Min LIU Rusong WANG Jinlou HU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07-615,共9页
A typical fiver in Yangzhou City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aeration, eco-brick cover, biological packing cover, and low-sited plant floating beds on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from urban river sedim... A typical fiver in Yangzhou City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aeration, eco-brick cover, biological packing cover, and low-sited plant floating beds on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from urban river sediments. This work showed that 1) the Cr release rate was decreased by 50.3%-89.6%, with an average of 59.3%, thereby reducing the Cr pollution load to the overlying water by 36.6%-82.7%, with an average of 53.3%; 2) the Zn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21.0%-88.9%, with an average of 42.3%, and the Zn pollution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38.0%-67.1%, with an average of 55.0%; 3) the Cu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27.5%-91.0%, with an average of 55.3%, and the Cu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57.1%-83.7%, with an average of 71.7%; 4) the Pb release rate was reduced by 11.8%- 79.3%, with an average of 41.2%, and the Pb pollution load of the overlying water was reduced by -1.3%-70.7%, with an average of 29.8%.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s of in situ biological treatments on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were affected by the extent of sediment disturbance. For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high-disturbance treatm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ow-disturbance treatments to reduce the explosive release of pollutants caused by sediment disturbance during the treatment operation to achieve better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biological treatments urban river sedi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原文传递
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谢丹平 李开明 +1 位作者 江栋 刘爱萍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47-1453,共7页
为开发城市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法,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就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对其氮磷营养盐释放及河道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工程现场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生... 为开发城市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法,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就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对其氮磷营养盐释放及河道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工程现场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状况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在底泥不加修复时,底泥污染物释放使水体COD、TP、NH3-N浓度分别达到30~35mg/L、0.4~0.5mg/L和3.0mg/L,底泥修复后分别为15~20mg/L、0.1mg/L和2.5mg/L;底泥G值(Y)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x)呈负相关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0.5124x^-0.1394(R^2=0.9222),y=0.17772x^-0.4781(R^2=0.8701);结合底泥的生物修复,采用曝气增氧.投加生物制剂措施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时COD、NH3-N和PO4^3-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3.6%、25.0%和15.7%;对古廖涌的现场治理工程表明,在未对河道底泥进行生物修复的情况下,经过氧化塘预处理-河道水体增氧-水体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等措施的治理,河道中、下游水体又逐渐恢复黑臭,在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后,河道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底泥 水体污染 修复 影响
下载PDF
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内源氮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何岩 沈叔云 +3 位作者 黄民生 张博 姚丽平 刘雨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6-1170,共5页
氮超标是目前许多城市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外源输入有效控制后,底泥内源氮成为水体氮污染的主要来源。硝化与反硝化过程是削减底泥氮负荷和控制内源氮释放的重要途径,从硝化与反硝化耦合作用角度探讨底泥内源氮的... 氮超标是目前许多城市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外源输入有效控制后,底泥内源氮成为水体氮污染的主要来源。硝化与反硝化过程是削减底泥氮负荷和控制内源氮释放的重要途径,从硝化与反硝化耦合作用角度探讨底泥内源氮的行为,对于有效解决黑臭河道氮超标治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影响底泥内源氮硝化-反硝化有效耦合的重要因素,认为溶解氧水平和缺氧微环境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在这矛盾平衡中影响着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其次评述了黑臭河道底泥内源氮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现状,指出对于污染严重且受人为干扰频繁的城市黑臭河道,曝气扰动是影响底泥内源硝化-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对底泥内源氮的有效控释,往往需要通过选择合理的曝气条件从影响溶解氧水平和缺氧微环境分布两方面来控制硝化-反硝化反应平衡。最后探讨了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包括曝气扰动的合理界定、模拟试验装置的有效构建、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硝化与反硝化性能的合理评定以及其微生物机制系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黑臭河道 底泥 内源氮 硝化 反硝化
下载PDF
城市黑臭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技术进展 被引量:44
15
作者 曹承进 陈振楼 +3 位作者 王军 黄民生 钱嫦萍 柳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2,共11页
通过调研国内外生态疏浚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技术特点、技术流程、技术原理、技术参数、技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介绍了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开展共性技术集成研究,力求凝炼出适用于我... 通过调研国内外生态疏浚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技术特点、技术流程、技术原理、技术参数、技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介绍了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开展共性技术集成研究,力求凝炼出适用于我国城市黑臭河道内源(底泥)污染异位处理的共性技术,为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控制工程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黑臭河道 生态疏浚 底泥异位处理 共性技术集成
下载PDF
城市内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及影响因素——以许昌清潩河为例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梅 刘琰 +2 位作者 郑丙辉 周娟 江秋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0-726,共7页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对许昌市清潩河河道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氮形态含量进行测定,分别得到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和非可转化态氮(NTN),探讨了不...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对许昌市清潩河河道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氮形态含量进行测定,分别得到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提取态氮(W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和非可转化态氮(NTN),探讨了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河道水环境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2140~9470mg/kg,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沿河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转化态氮(TTN)的优势形态从上游至下游逐渐由IEF-N向SAEF-N再向SOEF-N转化,逐渐趋于稳定;IEF-N含量受沉积物有机质、pH值及上覆水体氨氮和悬浮物含量影响,且与TN极显著相关,说明清潩河沉积物TN含量可以作为河道内源污染风险判断的重要指标;此外上覆水体较高的COD含量对SAEF-N和NTN的沉积、较高的氨氮含量对IEF-N和TN的释放以及总磷含量对 NTN 活性的增强等都产生影响。因此,在开展清潩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需考虑水相与沉积物相的相互作用,同步开展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沉积物 氮形态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有机质对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波 盛明 +6 位作者 唐千 刘娜 吴馨婷 朱程芳 沈玲玲 周准 王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7,共8页
采集污染程度不同的城市河道沉积物(通吕运河、濠河和通甲河),在分析H2O2对沉积物有机质和铵态氮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前后铵态氮释放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过程,研究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对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结... 采集污染程度不同的城市河道沉积物(通吕运河、濠河和通甲河),在分析H2O2对沉积物有机质和铵态氮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前后铵态氮释放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过程,研究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对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体积H2O2对有机质去除率随H2O2使用量增多而降低;去除有机质后,沉积物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通吕运河、濠河和通甲河铵态氮最大含量分别是有机质去除前的4.16、3.55和2.85倍;沉积物对铵态氮的饱和吸附量随有机质含量减少而下降;沉积物铵态氮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先快速释放,后减缓至平衡过程;去除有机质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减少,沉积物铵态氮的最大释放量呈增大趋势;沉积物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有机质 沉积物 铵态氮 吸附-解吸
下载PDF
巢湖市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和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飞鹏 陈玲 +1 位作者 张海平 王嘉莹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52-1856,共5页
采集巢湖市不同河道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检测了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巢湖市河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相对较高,Hg和As的平均含量已经超过沉积物质量基准上限;根据... 采集巢湖市不同河道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检测了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巢湖市河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相对较高,Hg和As的平均含量已经超过沉积物质量基准上限;根据地累积指数计算结果,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Ni,Hg,Cu,As,Cr,Zn,Pb,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As,Cu,Pb,Cr,Ni,Zn,其中Ni污染程度达到极强污染水平,Hg为中污染水平,但却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As表现为较重风险,其他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低;Hg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区域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区域特征相对一致,重金属污染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区域为西环城河,相关部门应当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沉积物 重金属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长江重庆城区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清伟 肖飞 +1 位作者 刘雪莲 郭建谱 《水资源保护》 CAS 2009年第1期28-30,43,共4页
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水体泥沙质量标准及香港公务局疏浚污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分类法,对长江重庆城区段(包括嘉陵江段(A)、汇合前长江段(B)与;12合后长江段(C))表层(0-10cm)沉积物重金属Pb、zn... 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水体泥沙质量标准及香港公务局疏浚污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分类法,对长江重庆城区段(包括嘉陵江段(A)、汇合前长江段(B)与;12合后长江段(C))表层(0-10cm)沉积物重金属Pb、zn、Cu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重庆城区段长江水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质量比变异较大,最低值均低于全球背景值而最高值则均超过全球背景值;②Pb、Zn、Cu平均质量比顺序为A〈B〈C且各江段均为Pb〈Zn〈Cu;③3段水道沉积物污染负荷指数分别是0.54(A)、0.76(B)和1.52(C),整个研究区域为0.85;④整个研究区域沉积物中Pb和Zn质量比均低于NOAA提出的低效应范围值,而Cu质量比远高于低效应范围值,其中两江汇合后超过中效应范围值,表明Pb、Zn对水体生物没有负面影响,而Cu对水体生物的负面影响较大;⑤沉积物Pb、Zn属于香港公务局疏浚污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分类中的A类,而Cu则属于C类,表明沉积物受到Cu的严重污染,因此,疏浚和转运中需加以特别注意防止该元素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重庆城区 沉积物 重金属
下载PDF
城市内河强还原性沉积物耗氧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晓磊 徐继荣 +2 位作者 张德民 高华生 陈和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99-1505,共7页
2009年7—8月间选择浙江省宁波市4条污染程度不同的内河,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采用自制的多管、多电极沉积物耗氧研究装置测得沉积物耗氧(SOD)值高达13.8~9.4×104 mg/(m2.h),其中张桂河路林市场段(ST2站)SOD为87.0mg/(kg.h);同... 2009年7—8月间选择浙江省宁波市4条污染程度不同的内河,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采用自制的多管、多电极沉积物耗氧研究装置测得沉积物耗氧(SOD)值高达13.8~9.4×104 mg/(m2.h),其中张桂河路林市场段(ST2站)SOD为87.0mg/(kg.h);同时测定了各站水质、沉积物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水体水温和沉积物w(氨氮)与SOD有较高的相关性,而有机质、底层ρ(DO)和ρ(CODCr)与SOD的相关性较差.表观污染严重的站位其沉积物表现出强烈的"瞬时耗氧"现象,这很可能是造成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强还原性沉积物 SOD 瞬时耗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