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heritance of R Locus Expressing Brown Hilum on Black Seed Coat in Soybean
1
作者 Valeria Carpentieri-Pipolo Leones Alves de Almeida Romeu Afonso de Souza Kiihl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1期1857-1861,共5页
Color is one of the phenotypic markers mostly used to study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n the study of genetic,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due to their easy recognizability. The genetic control of severa... Color is one of the phenotypic markers mostly used to study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n the study of genetic,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due to their easy recognizability. The genetic control of several soybean natural variants has not been studied. The standard phenotype of R gene is black hilum on black seed. The genetic type T16 is the only occurrence with brown hilum on black seed coat and its genetic control was not described until n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control of seed coat and hilum color in the genetic types T16 and in the natural variants of Bragg, BR6 and BR13. T16 was combinined with Bragg P and BR13P (black seed color) and BR6M (brown seed color) and T236 (r-m). It was found that the genetic control of the brown hilum trait in black seed coat of the T16 genotype was controlled by two loci segregating independently and controll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lor of the hilum and the seed coat col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own hilum trait in black seed coat is dependent on locus T_, which controls pubescence color;therefore it occurs only in genotypes with tawny brown pubescence (T_), which caracterizes the pleiotropic effect of this locus on the trait hilum brown trait in black seed coat. The color of the hilum and the seed coat color belong to the same allelic sequence. No maternal effect was found in the expression of hilum brown trait in black seed co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coat colour GLYCINE max Mutable ALLELE SOYBEAN
下载PDF
糜子黄、黑果皮遗传及转录组学分析
2
作者 李强 白璐 +1 位作者 郭世华 高志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8-1275,共8页
为了解糜子黑色与黄色果皮的遗传规律以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黄色果皮品种‘黄粒糜Ⅰ’和黑色果皮品种‘2016106Ⅰ’构建杂种F1、F2代,分析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利用F3代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影响糜子籽粒颜色的关键基因。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解糜子黑色与黄色果皮的遗传规律以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黄色果皮品种‘黄粒糜Ⅰ’和黑色果皮品种‘2016106Ⅰ’构建杂种F1、F2代,分析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利用F3代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影响糜子籽粒颜色的关键基因。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对黄色为显性,由单基因控制;根据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个与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仅有C2845_PM02G08740、C2845_PM04G29280和C2845_PM09G22680为上调表达基因,其余10个均为下调表达基因,上述基因编码肉桂醇脱氢酶和肉桂酰CoA还原酶等多种酶,与颜色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转录组测序 颜色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白色种皮花生皮色及农艺性状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庄伟建 刘思衡 +3 位作者 蔡来龙 张书标 庄彪 林金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52-356,共5页
为育成白色种皮的高产花生品种,了解白色种皮的遗传规律,用自育的白皮1号品种与在福建省生产上推广的红皮良种粤油116、汕油对和泉花10号进行杂交,杂种F1植株的种皮全为红色.F2红皮植株与白皮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分离规律,红... 为育成白色种皮的高产花生品种,了解白色种皮的遗传规律,用自育的白皮1号品种与在福建省生产上推广的红皮良种粤油116、汕油对和泉花10号进行杂交,杂种F1植株的种皮全为红色.F2红皮植株与白皮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分离规律,红皮F2代的F3代株系中,有4/15株系符合红:白为3: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白皮性状是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白皮性状与产量性状没有连锁。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顺序为: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生物产量>单株饱果数。经F3代、F4和F5代的株系鉴定,选出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重组类型;再经过产量鉴定和多点比较试验,选出了丰产性较好的二个品种参加福建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皮颜色 遗传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月见草种子粗脂肪、γ—亚麻酸含量与籽粒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漱琦 李刚 +3 位作者 王秀华 杨国会 董学会 孙立晨 《特产研究》 1997年第4期8-10,共3页
月见草种子种皮褐色、小粒型粗脂肪含量较高。种子脂肪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γ—亚麻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其它脂肪酸含量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月见草 种子 粗脂肪 Γ-亚麻酸 籽粒性状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黄籽遗传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正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3-16,共4页
利用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黄籽与非黄籽之间的正反交和相应的回交测交,以探讨其种皮颜色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具有母体效应。黄籽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控制。在黄籽与黑籽之间存在两对显隐性关系,而... 利用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黄籽与非黄籽之间的正反交和相应的回交测交,以探讨其种皮颜色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具有母体效应。黄籽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控制。在黄籽与黑籽之间存在两对显隐性关系,而在黄籽与褐籽之间只存在一对显隐性关系。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含油量比非黄籽要高,皮壳率要低,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种皮色泽 遗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颜色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玉萍 刘后利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共3页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黑籽油菜和黄籽油菜一样,在种皮上均可能出现褐色斑点,开花后50天内,黑籽和黄将油菜的种皮颜色没有显著差别.50天后,黄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出开始退绿变黄,种...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黑籽油菜和黄籽油菜一样,在种皮上均可能出现褐色斑点,开花后50天内,黑籽和黄将油菜的种皮颜色没有显著差别.50天后,黄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出开始退绿变黄,种脐变成褐色,黑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端开始变成紫红色或褐色,以后紫绿相间,直至全紫或是暗褐色为止.种皮的颜色主要是由栅栏层细胞中沉积色素决定的.还观察到糊粉层上有一些突起的黑色颗粒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种皮颜色 黑斑 栅栏层 糊粉层
下载PDF
四种小豆粒色的遗传分析
7
作者 赵璞 楚立威 +3 位作者 杨凯 李奕松 赵波 万平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小豆不同粒色的遗传方式及其分离规律,提供粒色基因定位和克隆分离群体,为小豆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经典孟德尔遗传学研究方法,鉴定3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的表型,进行不同分离模式的卡方检验... 【目的】分析小豆不同粒色的遗传方式及其分离规律,提供粒色基因定位和克隆分离群体,为小豆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经典孟德尔遗传学研究方法,鉴定3个杂交组合的F2代分离群体和F2∶3家系的表型,进行不同分离模式的卡方检验,确定其遗传方式及分离规律,预测亲本的基因型。【结果】淡褐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遗传,受单基因控制。淡褐粒色对白粒色受2对基因控制,淡褐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红粒色对白粒色为显性,红/白基因对淡褐/红基因具有隐性上位作用。灰底黑斑粒色对红粒色为显性,受2对基因遗传控制。【结论】小豆不同粒色遗传受不同基因型控制,白色是小豆种皮的基础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粒色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