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shear stress pattern in main seismic active belts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磊 陈培善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2期19-29,共11页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ave magnitued m b and seismic moment M 0 presented by PEI SHAN CHEN (1981), by using the moment tensor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in the earthquake reports of EDR, ...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ave magnitued m b and seismic moment M 0 presented by PEI SHAN CHEN (1981), by using the moment tensor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in the earthquake reports of EDR, a global shear stress pattern including shear stress values and directions of P and T principal axis was obata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s in the globe is: the highest in intraplate followed by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lowest in oceanic ridge.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es we got are coincident very well with the result of Zoback (1989).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stress state in Tonga region shows that: The subduction slab bends down in shallow by press and bends up in deep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from deeper part. Between them, the slab is in an equilibrum state. After analysizing the global stress distribution, we got the result that: the plate is driven by a drag force from under its bottom, the plate motion results in its extensional state in oceanic ridge and compressive state in subduction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active belt shear stress seismic moment
下载PDF
Seismic anisotropy of the crust in Yunnan,China: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被引量:2
2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吴晶 罗艳 苏有锦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620-632,共13页
Using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Yunnan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03,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re obtained at 10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by SAM te... Using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Yunnan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03,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re obtained at 10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by SAM technique, a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n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inant directions of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most stations are mainly at nearly N-S or NNW direction in Yunnan.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at stations located on the active fa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directions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s measured from GPS data, and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Only a few of stations.show complicated polarization pattern of fast shear-waves, or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GPS compressive strains, which are always located at junction of several faults. The result reflects complicated fault distribution and stress field. The 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wave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in-situ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tectonic aspects such as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anisotropy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ctive faults GPS
下载PDF
The dependence of response spectrum on the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field
3
作者 李保昆 陈培善 白彤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5年第3期313-321,378,共10页
It has bee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on response spectrum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eory.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equation BJF94 presented by the famous American researchers, CLB... It has bee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on response spectrum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eory.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equation BJF94 presented by the famous American researchers, CLB20, a new prediction formula is proposed by us, where it is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on response spectrum. BJF94 is the prediction equation,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from western USA, while the prediction equation SEA99 is based on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from exten-sional region all over the world. Comparing these two prediction equations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after BJF94′s prediction value lg(Y) minus 0.16 logarithmic units, the value is very close to SEA99′s one. This case demonstrates that lg(Y) in extensional region is smaller; the differences of prediction equation are mainly ow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If the factor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is included into the pre-diction equation, and the magnitude is used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 to express, which is universal used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distance is used the distance of fault project, which commonly used by many people, the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rediction equation will become much less, even vanish, and it can be constructed the uni-versal prediction equation proper to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rror in th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in China will be small if we directly use the results of response spectrum of USA (e.g. BJF94 or SEA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field prediction equation of re-sponse spectrum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 distance of fault project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的地壳剪切波分裂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博 高原 +2 位作者 石玉涛 金红林 孙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7-1527,共11页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简称张渤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交汇区域(113°E~117°E,39°N~42°N)是华北地区北部三个构造单元华北沉降、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本文采用张渤带西端的流动地震台网和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数据,使用SAM方法对该区域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的燕山隆起地区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这与华北地区北部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南部的太行山隆起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为NE—NNE,可能与太行山隆起的断裂带走向有关,与山西地震带北部NNE—NE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位于研究区域中部的隆起与沉降边界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则表现的比较复杂,可能是复杂的局部地质构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渤地震带 山西地震带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应力 地壳 构造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各活动地块、南北地震带实测应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75
5
作者 杨树新 姚瑞 +2 位作者 崔效锋 陈群策 黄禄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07-4217,共11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深度范围0~4000m,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活动地块与南北地震带各段等研究区.本文采用等深度段分组归纳的方法解决了实测地应力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的不均匀问题,给出了中国大陆与各研究区地壳浅层测量深度范围内应力量值、方位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2)中国大陆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为: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8,D=465m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的转换深度,Kav=1;(3)中国大陆水平差应力在地表为3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5.8MPa/km的梯度增大;(4)在测量深度范围内,中国大陆各研究区最大水平应力中间值(深度为2000m时的统计回归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青藏地块63.6MPa、南北带北段57.3MPa、华南地块51.4MPa、华北地块50.5MPa、南北带中段47.9MPa、西域地块47.5MPa、南北带南段45.4MPa、东北地块44.8MPa,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强度总体特征的主要来源;(5)与其他研究区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6)最大水平应力方向的总体特征,基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布,由西向东,从近N-S方向逐步顺时针旋转至NNE-SSW、NE-SW、NEE-SWW、NW-SE方向,与深部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应力测量 回归分析 活动地块 地震带
下载PDF
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吴晶 高原 +4 位作者 蔡晋安 石玉涛 林树 鲍挺 李祖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48-1756,共9页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 本研究采用SAM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使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999年01月~2003年12月)的波形资料,挑选符合剪切波窗口条件的记录,得到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区(23°N^29°N,116°E^120°E)10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W109.4°±42.6°,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5±1.5(ms/km),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对应该区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闽东台站NW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揭示了NW向的水平主压应力和NW走向断裂的构造意义.两个闽西台站NE方向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不一致,与NE走向的断裂一致,体现了局部构造和局部应力场的复杂性.本研究证实,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位于海边或岛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较为离散,主要是受到不规则表面地形和断裂交汇的影响.慢剪切波延迟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沿海地区慢剪切波延迟时间变化较大,而内陆地区则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东南部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 活动断裂 应力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快剪切波偏振特性 被引量:64
7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2 位作者 吴晶 罗艳 苏有锦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4-585,共12页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 通过对云南遥测地震台网2000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4年资料的分析,使用剪切波分裂SAM综合分析方法,获得了云南地区10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大部分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近N—S或NNW方向;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活动断裂的走向一致;与GPS主压应变方向一致,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少数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较为复杂,或与活动断裂的走向及GPS主压应变方向不一致.这样的台站总是位于几个断裂的交会处,反映了复杂的断裂背景和复杂的应力分布特征.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代表了原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受到区域应力场和断裂分布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快剪切波偏震 主压应力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宁夏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带与小区域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知军 刘秀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46,共16页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银川平原及石咀山地区42°;石咀山以北、以西地区26°;(中)卫、(中)宁地区17°。各区均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应力为主。并认为当弱震活动带走向与主压应力方位成25°—30°夹角时,未来在这些条带上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活动带 构造 应力场 主压应力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被引量:68
9
作者 张国民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0-32,共13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 通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强震的研究发现,地震活动呈现为时间上轮回和空间上迁移的动态图像。为探索这种图像的物理本质,本文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模拟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含有多个活动地震带的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文中用若干列并联排列的基本元件(由Maxwell体和刚性滑块组成)来模拟地震活动带,并用耦合元件来模拟地震活动带之间和带内各段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强震的轮回活动以及高潮中成组强震间的相互影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震 力学模型 计算机
下载PDF
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玉江 陈连旺 +1 位作者 李红 叶际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29,41,共5页
综合考虑云南地区三维波速结构、活动地块构造、地震活动性等多种因素,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观测资料确定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模拟了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状态。结合云南地区近百年来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探讨该地... 综合考虑云南地区三维波速结构、活动地块构造、地震活动性等多种因素,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观测资料确定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模拟了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状态。结合云南地区近百年来发生的6级以上强震,探讨该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强震分布的关系。对比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过渡区与已发强震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并指出了值得注意的3个潜在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构造应力场 最大剪应力 强震活动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北京地区近十年应变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良迁 李延兴 +2 位作者 黄立人 胡新康 薄万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2,共7页
北京地区1995~2005年不同时段的应变率揭示出:1995~1996年和1996~1999年的最大剪应变率较大,与1996~1999年阴山燕山南缘构造带、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基本一致;1999~2001年和2001~2004年为应变率相对较小的时段,... 北京地区1995~2005年不同时段的应变率揭示出:1995~1996年和1996~1999年的最大剪应变率较大,与1996~1999年阴山燕山南缘构造带、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基本一致;1999~2001年和2001~2004年为应变率相对较小的时段,而这两个构造带的地震也相对平静;北京地区各时段的最大剪应变率等值线的最大值都在10-7/a以上,表明该区为构造蠕变较强烈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剪应变率 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 应力场 北京地区
下载PDF
澜沧江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绍晋 秦嘉政 +1 位作者 李忠华 龙晓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了1990~2003年沿澜沧江断裂带上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应力强度值,分析了该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总体上处于环境剪应力场的相对低值分布区,但在断裂带局... 利用地震波资料,测算了1990~2003年沿澜沧江断裂带上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应力强度值,分析了该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总体上处于环境剪应力场的相对低值分布区,但在断裂带局部段落及其附近出现一定时段的高剪应力值分布,这主要是受断裂带附近区域高剪应力状态的影响。沿澜沧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这与沿断裂带环境剪应力场的低值状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剪应力场 地震活动 澜沧江断裂带
下载PDF
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晓山 周月玲 冯向东 《华北地震科学》 2018年第2期18-22,42,共6页
通过对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和波形反演结果相互印证,得到相对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并联合地震地质资料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分析永清地震前河北平原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得... 通过对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和波形反演结果相互印证,得到相对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并联合地震地质资料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分析永清地震前河北平原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得出,震前存在应力场增强的动态过程;最后结合河北平原地震带中段深浅构造特征得出该地区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地震 震源机制 河北平原地震带 地震活动 视应力
下载PDF
峰值速度和加速度对环境剪应力的依赖性 被引量:44
14
作者 陈培善 S.J.Dud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从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和地震破裂过程的断裂力学模式出发,得到了震源平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的表达式,进而又推导出震源的峰值位移d_m,速度v_m和加速度a_m的表达式:d_m=k_dM_0~2/~3τ_0^(2/3),v=k_vM_0^(1/3)τ_0^(4/3),a_m=k_aτ_0~2式... 从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和地震破裂过程的断裂力学模式出发,得到了震源平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的表达式,进而又推导出震源的峰值位移d_m,速度v_m和加速度a_m的表达式:d_m=k_dM_0~2/~3τ_0^(2/3),v=k_vM_0^(1/3)τ_0^(4/3),a_m=k_aτ_0~2式中M_0是地震矩,τ_0是环境剪应力值,k_d,k_v,k_a为适当的常数.我们选用了66个地震的观测资料,这些地震的矩震级范围包括了从1级左右的极微震,3—5级的小震,直到6—7级的大震;地震矩从10~9—10^(20)Nm,跨越了10个数量级,并用这些地震检验了上述公式. 令所有地震的平均应力为5MPa,定出常数k_d,k_v,k_a,进而由速度和加速度观测资料求得66个地震的环境剪应力τ_0值,这些数值相当稳定.多数极微震的τ_0值在2—4MPa之间;小震的τ_0值多数在4—8MPa左右;大震的τ_0值为10MPa左右。τ_0值对震源深度和断层类型有明显的依赖性.一般深度很浅的小震和极微震,τ_0值很低;正断层地震的τ_0值相对较低;逆断层地震的τ_0值较高;走滑断层地震的τ_0值则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 速度 加速度 环境应力 震源谱
下载PDF
高耸结构满应力截面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莹 邢静忠 邱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28,共4页
讨论了高耸结构满应力截面设计问题 .首先建立了高耸结构的力学模型 ,然后通过考虑一个微元体的平衡得到了高耸结构截面应力计算公式 ,最后得到了高耸结构满应力设计控制方程 .由于该方程无法得到解析解 ,利用 MAPPL E软件给出了两个算... 讨论了高耸结构满应力截面设计问题 .首先建立了高耸结构的力学模型 ,然后通过考虑一个微元体的平衡得到了高耸结构截面应力计算公式 ,最后得到了高耸结构满应力设计控制方程 .由于该方程无法得到解析解 ,利用 MAPPL E软件给出了两个算例的数值解 .第 1个算例是 2 4 m高 10 0 m3 水塔支筒截面设计 ,根据规范要求考虑了地震荷载 .第 2个算例为 6 0 m砖烟筒截面设计 ,主要考虑了风荷载及自重的影响 .最后得到了两个算例直径变化曲线 .根据满应力设计的结果与工程结果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耸结构 应力 弯矩 剪力 风荷载 地震荷载
下载PDF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强震带形成机制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1 位作者 李渝生 王运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217-222,共6页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带 构造应力场 “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
下载PDF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乳山地震近场区构造应力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苗庆杰 高原 +2 位作者 刘希强 曲均浩 郑建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乳山台阵和乳山台记录的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分析乳山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参数,获得该区域应力环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乳山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和局部构造活动的双重影响,台站DSDC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近NW方... 利用乳山台阵和乳山台记录的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分析乳山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参数,获得该区域应力环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乳山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和局部构造活动的双重影响,台站DSDC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近NW方向。结合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及较大地震震源机制推测,该台附近存在近NW方向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可能为乳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台站BSTZ和CXZX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近EW方向,附近可能存在近EW方向的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地区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依赖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保昆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300,355,共9页
在以前理论工作的基础上,导出了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对反应谱的影响.在美国知名学者Boore等建立的预测公式BJF94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预测公式CLB20.在CLB20中引进了应力场量值τ0对SA的影响项.BJF94主要是基于美国西部的强震观测资料作出... 在以前理论工作的基础上,导出了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对反应谱的影响.在美国知名学者Boore等建立的预测公式BJF94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预测公式CLB20.在CLB20中引进了应力场量值τ0对SA的影响项.BJF94主要是基于美国西部的强震观测资料作出的经验预测公式,而SEA99是基于全球张性地区的强震观测资料作出的预测公式.我们把两者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发现BJF94的预测值lg(Y)减去0.16个对数单位后,与SEA99的预测值十分接近.这说明张性地区的lg(Y)较小;地区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差异上.如果这个因素在预测公式中能得到适当体现,同时预测公式中的震级标度都用全球统一的矩震级,距离都使用多数人倾向使用的断层投影距,那么预测公式的地区性差异将大大减轻,以至最后消失,有可能构造出全球适用的预测公式.我们的抗震设计直接引用美国研究者发表的反应谱衰减结果(例如BJF94和SEA99),不会导致太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反应谱 构造环境剪应力场 反应谱预测公式 矩震级 断层投影距
下载PDF
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应力场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莎 梁锋 +1 位作者 郑钰 杨建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6,共11页
本文讨论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 (MW6.5)地震之后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并针对震后九寨沟地区架设的4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了剪切波分裂参数的计算,分析了震源区地壳应力场的特征性变化。九寨沟M_S7.0地震的地震... 本文讨论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 (MW6.5)地震之后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并针对震后九寨沟地区架设的4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了剪切波分裂参数的计算,分析了震源区地壳应力场的特征性变化。九寨沟M_S7.0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表现为:8月8日主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直至8月22日之后才有所下降,余震震级整体也呈降低趋势,震级多集中在M_S2.0以下。震源区4个流动台站的剪切波分裂结果表明:快波偏振方向近似为东西向,揭示了九寨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为近似东西向;区域内慢波延迟时间的平均值为5.04 ms/km,慢波延迟时间在九寨沟M_S7.0地震之后降低,反映了随着余震的发生,地壳应力不断调整,应力持续释放,直至8月底地壳应力场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剪切波分裂 地壳应力 九寨沟MS7.0地震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平移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琪昌 鹿兴 李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3-1070,共8页
基于Mononobe-Okabe理论,考虑土拱效应并假设土拱形状为圆弧形,通过对墙后土体的应力分析推导出在地震作用下土拱形状的曲线方程、侧土压力系数以及水平微分土层间平均剪应力与平均竖向应力二者关系的理论公式.采用水平层分析法推导出... 基于Mononobe-Okabe理论,考虑土拱效应并假设土拱形状为圆弧形,通过对墙后土体的应力分析推导出在地震作用下土拱形状的曲线方程、侧土压力系数以及水平微分土层间平均剪应力与平均竖向应力二者关系的理论公式.采用水平层分析法推导出平移模式下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土压力合力以及合力作用点高度的理论公式,并与Mononobe-Okabe理论、前人方法以及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系数的增大,土拱形状由下凹圆弧变为下凸圆弧,侧土压力系数也呈现增大趋势;计算出的地震土压力合力与Mononobe-Okabe理论计算值相等,但其分布为非线性分布;与现有理论相比,合力作用点高度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挡土墙 地震主动土压力 剪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