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to stud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a biogasbearing area:A case study o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Sanhu Depression,Qaidam Basin,NW China
1
作者 XU Zhaohui LI Jiangtao +4 位作者 LI Jian CHEN Yan YANG Shaoyong WANG Yongsheng SHAO Ze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647-660,共14页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th-order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th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 of Qaidam Basin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lithology.The study method and thought are as following.Firstly,techniques of phase rotation,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nd fusion,and stratal slicing were applied to the 9-component S-wave seismic data to restore sedimentary facies of major marker beds based on sedimentary models reflected by satellite images.Then,techniques of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random fitting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 key sandbody,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and confirmed by blind testing wells.Study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Qigequan Form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are delta front and shallow lake.The RGB fused slic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cycles with three set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ystems in one period.Among them,sandstones in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s of middle-low Qigequan Formation are thick and broad with superior physical properties,which are favorable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also affected by diagenesis.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tone reservoirs extend further to the west of Sebei-1 gas field,which provides a basis to expand exploration to the western peripher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seismic sedimentology biogas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Qaidam Basin Sanhu Depression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下载PDF
All-optical clock recovery from 10-Gb/s NRZ data and NRZ to RZ format conversion
2
作者 尹丽娜 闫玉梅 +2 位作者 周云峰 伍剑 林金桐 《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A non-return-to-zero (NRZ) to pseudo-return-to-zero (PRZ) converter consisting of a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 and an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 (AWG) is proposed, by which the enhancement of clock f... A non-return-to-zero (NRZ) to pseudo-return-to-zero (PRZ) converter consisting of a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 and an 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 (AWG) is proposed, by which the enhancement of clock frequency component and clock-to-data suppression ratio of the XRZ data are evidently achieved. All- optical clock recovery from XRZ data at 10 Gb/s i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with the proposed XRZ-to- PRZ converter and a mode-locked SOA fiber laser. Furthermore, XRZ-to-RZ format conversion of 10 Gb/s is realized bv using the recovered clock as the control light of terahertz optical asymmetric demultiplexer (TOAD), which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clock recovery scheme is applic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Z very All-optical clock recovery from 10-Gb/s NRZ data and NRZ to RZ format conversion data
原文传递
Seismic event, sequence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Canglangpu Stage in Paleo-Tanlu Fault Zone 被引量:5
3
作者 乔秀夫 高林志 +1 位作者 彭阳 李海兵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9期781-791,共11页
The Canglangpu Stage of Lower Cambrian Seri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Tanlu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in the Jiao-Liao-Xu-Huai regions.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the Canglangpu Stage consist... The Canglangpu Stage of Lower Cambrian Seri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Tanlu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in the Jiao-Liao-Xu-Huai regions.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the Canglangpu Stage consists of three formations, i.e. Gejiatun, Dalinzi and Jianchang formations in ascending order (lying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Dalinzi Formation, developing in a littoral Sabkha environment, is full of catastrophic event records of violent seism, such as liquefied muddy-sandy veins, hydroplastic folds, hydroplastic micro-faults (three forming an organic whole), liquefied crinkled deformations, liquefied breccia and sandy dikes. Based on such records, the seismic liquified sequence of argillaceous rocks in Sabkha is built up.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however, there hardly observe seismic records in the Canglangpu Stage, which consists of Jinshanzhai and lower Gouhou and upper Gouhou formations (lying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Even if the Gouhou Formation, developing in a lagoon-dry environment, is in the same climate zone as the Dalinzi Formation, and 4 depositional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Canglangpu Stage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however, in the same stage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there exist only 3 ones. Therefore, it is not supported by the above mentioned evidence (such as catastrophic events, sequences stratigraphy and lithologic correlation of formations) that the Canglangpu Stage i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came from norther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through a long-distance, about hundreds kilometers, left-hand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Mesozoic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glangpu Stage Dalinzi formation Tanlu Fault Zone CATASTROPHIC event of seism liquefied MUDDY vein hydroplastic fold seismic-liquefied SEQUENCE in SABKHA argillaceous rocks.
原文传递
A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ge and History of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from Offshore Larache Located in the NW Moroccan Atlantic Margin
4
作者 Asher Hategekamungu Nadia Mhammdi +1 位作者 Mohamed Amine Manar Asmae Bernachid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3年第3期203-220,共18页
Formed on top of the Gulf of Cadiz,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is the shallowest and largest mud volcano in the El Arraiche mud volcano field of the northwestern Moroccan margin. The development and morphology of mud ... Formed on top of the Gulf of Cadiz,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is the shallowest and largest mud volcano in the El Arraiche mud volcano field of the northwestern Moroccan margin. The development and morphology of mud volcanoes from the El Arraiche mud volcanoes group have been studied at a large scale. However, the time interval related to their formation period still needs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In this regard, we interpreted and analyzed the seismic facies from the 2D reflection data of the GEOMARGEN-1 campaign, which took place in 2011. The aim was to identify the seismic sequences and draw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Al Idriss mud volcano. And as a result,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system is made of both buried and superficial bicone and was identified along with the Upper Tortonian to Messinian-Upper Pliocene facies. As the initial mud volcano extrusive edifice, the buried bicone was formed in the Late-Messinian to Early-Pliocene period. However, the superficial bicone, as the final extrusive edifice, was included in the Late Pliocene. In this case, the timing interval between the buried and superficial bicone is equivalent to the Late-Messinian to Upper-Pliocene period. Therefore, the latter corresponds to the Al Idrissi mud volcano formati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Moroccan Margin Al Idrissi Mud Volcano 2D Reflection data from the GEOMARGEN-1 Campaign seismic Signatures Analysis formation Period
下载PDF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在生物气区沉积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兆辉 李江涛 +4 位作者 李剑 陈琰 杨少勇 王永生 邵泽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77,共13页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利用九分量横波地震相位旋转、分频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在卫星影像揭示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恢复主要标准层沉积相;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计算重点砂体的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经盲测井检验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七个泉组的优势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三原色融合切片揭示发育2个旋回,同期存在3套水下分流河道体系;其中七个泉组中下部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广、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其渗透率还受成岩作用影响;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向涩北一号气田以西延伸范围较广,为该区勘探向西侧外围区扩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 地震沉积学 生物气 沉积相 储层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更新统七个泉组
下载PDF
面向FEM快速建模的船体模型数据处理算法
6
作者 李瑞 王明发 +2 位作者 孟昭闯 刘国磊 邱永添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目的]为提高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解决船舶设计软件导出的船体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有限元几何建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ML文件数据的几何模型处理方法。[方法]以AVEVA Marine(AM)软件导出的船体XML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件的数据... [目的]为提高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解决船舶设计软件导出的船体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有限元几何建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XML文件数据的几何模型处理方法。[方法]以AVEVA Marine(AM)软件导出的船体XML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件的数据结构解析,明确几何模型的数据表达规则,依据船体有限元几何建模规范,通过修改模型数据实现对船体模型的几何修正,包括对角隅、开孔等构件的删除、简化处理,对球扁钢和肘板的转化处理,对型材和板缝的移动处理。[结果]实际运用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船体几何模型可直接导入有限元软件HyperMesh中,符合有限元实体几何建模规范,保留了原模型材料、板架厚度等相关属性。[结论]与人工建模相比,测试分段实体几何建模效率显著提高,所提方法有助于船体设计模型复用、提高有限元几何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有限元分析 船体模型 模型数据 数据转换 XML格式 AVEVA Marine软件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RINEX数据转换软件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汤婷 梁乔 赵宝贵 《测绘工程》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与接收机无关的数据交换格式RINEX是一种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标准数据格式,但其升级速度超过数据处理软件的更新频率,导致高版本RINEX数据不能被大部分数据处理软件兼容。为提高数据的通用性,基于各版本RINEX标... 与接收机无关的数据交换格式RINEX是一种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标准数据格式,但其升级速度超过数据处理软件的更新频率,导致高版本RINEX数据不能被大部分数据处理软件兼容。为提高数据的通用性,基于各版本RINEX标准数据格式的特点,文中采用Python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RINEX数据转换软件,实现观测数据、导航电文和气象数据在不同RINEX版本间的转换操作,满足用户的GNSS数据转换需求。软件测试结果表明,转换后文件的观测值编码类型符合目标版本RINEX规范要求,且转换前后编码对应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一致;此外,研制的软件编码转换结果与同类型软件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数据 导航电文 数据转换 格式转换
下载PDF
两种DXF与KML转换方法及应用分析
8
作者 杨军建 胡海波 张奎 《城市勘测》 2024年第5期78-83,共6页
为实现DXF与KML两种文件之间的相互转换,分析了DXF与KML的文件格式,实现了基于文件解析法进行DXF与KML文件的转换。研究了基于ogr2ogr库进行地理数据格式转换的流程,且基于ogr2ogr库实现了DXF与KML文件的转换。对比总结了两种方法的优... 为实现DXF与KML两种文件之间的相互转换,分析了DXF与KML的文件格式,实现了基于文件解析法进行DXF与KML文件的转换。研究了基于ogr2ogr库进行地理数据格式转换的流程,且基于ogr2ogr库实现了DXF与KML文件的转换。对比总结了两种方法的优劣。文件解析法可以自定义转换参数,但是支持文件少,转换要素易缺失,可以实现高精度转换;ogr2ogr转换法支持更多的文件格式,在CGCS2000椭球下转换精度与文件解析法相当,在1954年北京坐标下精度较低,经度方向差-2.556″,纬度方向差0.602″,且程序移植复杂。转换结果可用于基础测绘、控制点管理、自然资源调查以及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L 矢量数据 格式转换 文件解析法
下载PDF
磁带地震数据解编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9
作者 王建锋 李明玥 +4 位作者 接铭丽 杜清波 潘英杰 侯昆鹏 李红远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2期58-60,共3页
随着采集技术以及采集装备的发展,采集的地震数据格式及其磁带存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经常无法正确解编磁带数据。本文对解编磁带时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 地震数据格式 磁带 解编
下载PDF
基于电池包测试系统方案编辑器的多格式数据转换探究
10
作者 崔嘉怡 匡鹏 +1 位作者 邵飞 石灵丹 《船电技术》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方案编辑器用于编写测试方案,以保障测试流程中各工步的设置和规划。其中,多格式数据转换是关键任务,以实现Web端方案编辑器生成的JSON文件与电池包测试系统生成的所需的XML格式的.sol文件之间的相互转换。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据转换的方... 方案编辑器用于编写测试方案,以保障测试流程中各工步的设置和规划。其中,多格式数据转换是关键任务,以实现Web端方案编辑器生成的JSON文件与电池包测试系统生成的所需的XML格式的.sol文件之间的相互转换。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据转换的方法和实现,介绍了df.to_xml库函数、dict_to_xml方法以及JSON2XMLConverter函数。这些方法能实现不同数据格式间的转换,并确保转换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对长短数据集的处理,我们发现JSON2XMLConverter在短数据集上表现出色,而dict_to_xml在处理大数据集时准确性较高。进而优化电池包测试系统中的数据转换过程,确保生成的文件满足Web端编辑器的格式需求,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转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测试系统 方案编辑器 多格式数据转换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分布特征及火山喷发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35
11
作者 姜传金 陈树民 +2 位作者 初丽兰 张广颖 鞠林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72,共10页
基于深层钻井和连片处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同位素测年,本文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喷发机制进行了研究。本区火山岩分布广、厚度大、沿深大断裂串珠状分布;纵向上分为下部营一段和上部营三段两套;... 基于深层钻井和连片处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同位素测年,本文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喷发机制进行了研究。本区火山岩分布广、厚度大、沿深大断裂串珠状分布;纵向上分为下部营一段和上部营三段两套;营一段分布于断陷中部及其以南地区,岩性以酸性为主;营三段分布于断陷中部及其以北地区,酸性和中、基性火山岩均有发育。本区断裂类型及其组合复杂,正、逆、走滑和花状断裂都有发育;两组断裂交汇部位是火山喷发的主要通道。深大断裂与火山岩时空展布关系显示,营一段火山岩主要受徐中断裂控制,由北向南依次喷发,岩性以酸性为主;营三段火山岩主要沿着徐东花状断裂带由南向北依次喷发,表现为基性与酸性交替的双峰式。营城组火山岩喷发类型有三种:裂隙式、中心式与复合式。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集性能优良且毗邻烃源岩,与断裂、源岩及盖层有利匹配,可构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营城组 火山岩分布特征 火山喷发机制 地震资料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震积岩的特征、成因及其构造-火山事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国栋 程日辉 +1 位作者 王璞珺 高有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二、三段岩心中发育有4段深水震积岩,赋存在青二段底部到青三段底部的深湖砂岩薄夹层中。标志性震积构造有阶梯状断层、震裂缝、角砾状构造、重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假结核)、液化扭曲变形构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二、三段岩心中发育有4段深水震积岩,赋存在青二段底部到青三段底部的深湖砂岩薄夹层中。标志性震积构造有阶梯状断层、震裂缝、角砾状构造、重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假结核)、液化扭曲变形构造、肠状构造、液化砂岩脉、假泥裂,均属同生-准同生期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缺少震浊积岩表明是原地震积岩。青山口组震积岩展示了震积岩的一个发育模式和沉积序列,该序列由地震作用强烈时期发育的液化变形下部单元和地震作用衰减时期发育的塑性变形上部单元构成。松科1井南孔青山口组中火山物质与火山灰夹层共生。在金6井、金65井相当层位有橄榄粗安岩、火山角砾岩发育,乾124井、乾109井有玄武岩发育,这些井均位于孙吴-双辽超壳断裂一线,表明在青山口期有构造-火山事件的发生,震积岩是构造-火山事件引发的地震在深水环境中的记录。松辽盆地青山口期有构造-火山事件的发生,显示坳陷阶段也存在相当规模的断裂活动和火山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震积序列 构造-火山事件 松科1井
下载PDF
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水淹层自动识别系统 被引量:25
13
作者 许少华 刘扬 何新贵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57,共4页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水淹层判别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自动识别方法。过程神经网络是由若干过程神经元和一般非时变神经元按一定拓扑结构组成的一种连续神经网络 ,其输入和权值可以是过程函数。过程神经网络能够自动...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水淹层判别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自动识别方法。过程神经网络是由若干过程神经元和一般非时变神经元按一定拓扑结构组成的一种连续神经网络 ,其输入和权值可以是过程函数。过程神经网络能够自动提取输入函数的曲线形态和幅值特征 ,并将多条曲线特征加以组合 ,形成类别输出。考虑到实际测井资料为随深度变化的离散采样数据 ,采用一种基于离散Walsh变换的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转换 ,实现了原始测井数据向网络的直接输入。根据取心井分析资料和专家解释结果确定了区块油层水淹类型 ,建立了水淹层标准模式库。在进行学习样本筛选时 ,考虑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和旋回特性对油层水淹状况的影响 ,模式库中包含了研究区块内各类具有沉积特征代表性的典型水淹油层样本。所建立的过程神经网络判别模型稳定 ,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对大庆萨北油田具有试油资料或投产初期分层测试资料的加密井进行了实际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自动识别 过程神经网络 判别模型 测井资料 数据转换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地震沉积学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玺华 陈洪德 +4 位作者 侯明才 杨经栋 林良彪 陈安清 钱利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1,共7页
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但实际研究中,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难以对比,简单地进行90°相位转换,不能正确反映岩性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文中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在保证合理... 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但实际研究中,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难以对比,简单地进行90°相位转换,不能正确反映岩性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文中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在保证合理信噪比的前提下,利用钻井控制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同时使地震剖面零相位化,明确了地震反射的地质信息。依据该方法对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T3x4(9))展开地震沉积学研究,认为T3x4(9)砂组内砂体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地迁移改道,致使砂体互相叠置;根据砂体的延展方向,判断物源主要为北部龙门山岛链,其中由于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新场地区中部砂体厚度最大。由于砾岩抗压实性能够对砂体的孔隙起到保护作用,新场地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叠置区的砂体物性较好,为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技术 分频解释 地震等时界面 地震沉积学 须家河组 新场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深层复杂地质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褶带北段为例 被引量:34
15
作者 赵路子 张光荣 +5 位作者 陈伟 彭勇 谢冰 彭忻 周祺 曾乙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1)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动态井深岩性识别、单点检波器埋置工具及工艺优化激发接收参数,采用高覆盖、宽方位、大偏移距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2)形成以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保真保幅高分辨率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技术,提高地震资料深层成像质量;(3)利用高精度重磁电资料提取地质结构、断裂等信息,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落实构造细节和断裂特征;(4)基于模型正演和单井储层地震精细标定,优选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运用上述配套技术,新发现川西北部地区1223 km^2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双鱼石—江油地区整体处于构造高带,双鱼石以南地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连片发育。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带圈闭落实和薄储层预测等难题,明确了勘探方向,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断褶带 中二叠世 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 薄储集层 三维地震采集 地震成像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南海海底地震仪异常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强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黄海波 敖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2-1112,共11页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是获取深部地壳结构的基础与前提.2006年实施OBS2006-2测线时,有2台OBS(OBS03,OBS06)数据出现异常,无法使用.由于海上航次花费巨大,采集到的数据弥足珍贵.本文采用数据格式检查、邻近台站对比分析、重采样等方法,成功地对这2台OBS数据进行了解编处理,得到了这两个台站的综合地震记录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2011年实施的OBS973-3测线中的异常台站OBS03进行了分析处理,同样得到了OBS03台站的综合地震剖面;通过查看两次海上实验班报发现,OBS2006-2测线之OBS06与OBS973-3测线之OBS03内部Sedis编号相同,为同一台记录仪器,再一次验证上述处理方法正确可行;然后对OBS2006-2测线2个台站进行震相识别与走时拾取后,利用前人纵波速度模型开展了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此次对异常OBS数据的重新处理工作,不仅为OBS探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处理经验,而且将提高OBS2006-2测线地壳结构的可靠性和约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数据处理 海底地震仪 格式转换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 南海
下载PDF
山东省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周勇 纪友亮 +1 位作者 万璐 潘春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7-528,共12页
胶莱盆地为中生代残留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牟—即断裂带活动的影响,盆地南部、东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与地震作用有关的地震事件沉积构造。利用大量的岩心、野外露头资料,在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砂泥质沉积物中可识别出... 胶莱盆地为中生代残留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牟—即断裂带活动的影响,盆地南部、东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与地震作用有关的地震事件沉积构造。利用大量的岩心、野外露头资料,在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砂泥质沉积物中可识别出两大类地震事件沉积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液化变形构造、拉伸变形构造、挤压变形构造)和硬岩层脆性变形构造,共计9小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盆地东部的牟—即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控盆边界断裂带,在莱阳组沉积时期以NW-SE向伸展构造活动为主,致使盆地东北部地震活动频发,盆地内早期沉积的莱阳组以普遍发育震积岩为特征,且以软沉积物液化变形为主,反映地震强度为5<Ms<8。地震活动使岩层产生大量的微裂缝,裂缝沟通了原有的孔隙,使渗透率大幅度增加。震积岩的发现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水南段泥岩中浊积岩的触发机制为地震作用,地震活动诱发形成的震浊积体易形成岩性圈闭,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事件沉积构造 识别标志 地质意义 下白垩统莱阳组 胶莱盆地
下载PDF
高校教师管理系统开发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朴春慧 曲玉森 杨春燕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321-3325,共5页
为实现对高校教师基本情况、教学情况、教研及科研成果全面而有效的管理,采用ASP.NET2.0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着重解析了系统开发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用户访问权限控制、Excel与SQL Server之... 为实现对高校教师基本情况、教学情况、教研及科研成果全面而有效的管理,采用ASP.NET2.0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着重解析了系统开发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用户访问权限控制、Excel与SQL Server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Word格式化文档的生成、母版页的使用、在线信息编辑与发布等,这些技术在Web应用系统中具有一定通用性。开发和运行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高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NET 高校教师管理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数据导入/导出 母版页 数据格式转换
下载PDF
测井数据格式转换系统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振平 王昌德 王本奇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8-370,共3页
针对目前国内测井系列和处理系统多、数据存储格式繁杂、测井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测井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的基础上,以Microsoft Visual C++为编程工具,开发了一套实用的测井数据格式相互转换的软件系统。整套... 针对目前国内测井系列和处理系统多、数据存储格式繁杂、测井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测井数据格式存储方式的基础上,以Microsoft Visual C++为编程工具,开发了一套实用的测井数据格式相互转换的软件系统。整套软件由1个主控模块、13个数据输入/输出动态链接库、1个通用动态链接库组成。主控模块包括了程序框架和45个转换程序,能完成13种格式文件向主要格式的转换。所有操作均在同一界面下进行,几乎不必进行培训就能进行操作。通过专家测试和生产中的应用,证实了该软件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数据 格式转换 程序设计 编码
下载PDF
基于特征关键字的多协议数据流转换方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林霞 蔡声镇 +4 位作者 吴允平 卢宇 关健 吴燕 陈锦凯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2-284,287,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关键字的多协议数据流转换方法,分析基于特征关键字的数据帧格式描述方法,通过将通信协议数据帧格式的描述与数据流的解析转换代码相分离,实现与协议无关的数据流解析和转换。该方法用稳定的程序处理不稳定的数据流,避... 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关键字的多协议数据流转换方法,分析基于特征关键字的数据帧格式描述方法,通过将通信协议数据帧格式的描述与数据流的解析转换代码相分离,实现与协议无关的数据流解析和转换。该方法用稳定的程序处理不稳定的数据流,避免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数据流转换均要编写专用解析转换程序的缺陷,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关键字 通信协议 数据帧格式 协议描述 数据流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