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Fracture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1
作者 Yu Zhang Junlin Zhang +1 位作者 Shengli Xu Lina Y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6期291-304,共14页
Machine learning is a good method for predicting fracture by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Post-stack seismic attributes are commonly used to predict medium to large fractures, while pre-stack seismic attribut... Machine learning is a good method for predicting fracture by integrating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Post-stack seismic attributes are commonly used to predict medium to large fractures, while pre-stack seismic attributes are proven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small and micro sized fractures through forward modeling.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o fuse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cales to predict fractur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fracture prediction. On the basis of In-Situ stress prediction, the paper conducted post-stack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and pre-stack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further studied on the sensitivity of seismic attributes to fracture and selected sensitive attributes, used the sensitivity log of well-bore fractures as the target log for learning, ultimately obtained a comprehensive body of fracture. Through blind well verificati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match well with the we1l data and the prediction result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oduction data. The results of fracture prediction are reliabl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fractur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tress Fracture prediction seismic Attribute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orthorhombic anisotropic seismic response induced by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in vertical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
2
作者 Xinpeng PAN Chengxu LU +1 位作者 Zhizhe ZHAO Jianxin L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291-2310,共20页
Sedimentary strata typical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verse isotropy(VTI)with a vertical axis of symmetry.However,fractures in sedimentary strata tend to produce anisotropic closure due to horizontal in sit... Sedimentary strata typical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verse isotropy(VTI)with a vertical axis of symmetry.However,fractures in sedimentary strata tend to produce anisotropic closure due to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resulting in pronounced orthorhombic anisotropy in VTI media under such stress conditions and influencing the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seismic waves.Previous studie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elastic wave velocity anisotropy induced by applied stress in isotropic background media,neglecting the impact of VTI background media on the anisotropy induced by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and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To address these gaps,we first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elastic stiffness tensor of VTI media under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using nonlinear acoustoelastic theory.Then,we derive the accurate and linearized approximate equations for P-wave seismic reflectivity of VTI media under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based on wave equations and scattering theory,respectively.Finally,w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thorhombic anisotropic seismic response induced by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at various types of elastic reflection interface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inearized approximation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closely aligns with the accurate equations under conditions of small stress below 10 MPa,effectively capturing the azimuth-dependent orthorhomb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in VTI media.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provide a novel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eismic prediction of in situ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in situ stress Nonlinear acoustoelastic theory Linear slip theory Orthorhombic anisotropy stress seismic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Stress rise precursor to earthquak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3
作者 Zhenhan Wu Qunce Chen +2 位作者 Patrick J. Barosh Hua Peng Daogong Hu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8期46-55,共10页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us far has proven to be a very difficult task, but changes in situ stress appear to offer a viable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large earthquakes in Tibet and perhaps other continental regions. Hig...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us far has proven to be a very difficult task, but changes in situ stress appear to offer a viable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large earthquakes in Tibet and perhaps other continental regions. High stress anomalies formed along active fault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and disappeared soon after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Principle stress increased up to ~2 -?5 times higher than background stress to form high stress anomalies along causative faults before the Ms 8.1 West Kunlun Pass earthquake in November 2001,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in May 2008, Ms 6.6 Nimu earthquake in October 2009, Ms 7.1 Yushu earthquake in April 2010 and the Ms 7.0 Lushan earthquake in April 2013. Stress near the epicenters rapidly increased 0.10 - 0.12 MPa over 45 days, ~8 months before the Ms 6.6 Nimu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high principle stress anomalies decreased quickly to the normal stress state in ~8 -?12 months after the Ms 8.1 West Kunlun Pass and the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s. These high stress anomalies and their demise appear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mediate stress rise along a fault prior to the earthquakes and the release during the event. Thus, the stress rise appears to be a viable precursor in prediction of large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a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prediction High stress ANOMALIES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Large EARTHQUAKES seismic Faul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水压致裂法在隧道原地应力及脆性破坏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广西荔玉高速文圩隧道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漆春 申太奇 +2 位作者 杨忠 李开洋 李威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4期844-850,共7页
以广西荔玉高速文圩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压致裂法获取隧道洞身钻孔145.14~243.37 m深度内的地应力数据,并基于实测数据采用修正的Sheorey公式及应力强度比法分别对隧址区原地应力及脆性破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原地应力预测值与... 以广西荔玉高速文圩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压致裂法获取隧道洞身钻孔145.14~243.37 m深度内的地应力数据,并基于实测数据采用修正的Sheorey公式及应力强度比法分别对隧址区原地应力及脆性破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原地应力预测值与工程区周边的实测应力水平吻合度较好,隧道左右幅Ⅲ级围岩区可能出现中等脆性破坏的占比分别为6.9%、7.6%。预测结果为隧道的设计及科学施工提供了依据,也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脆性破坏 公路隧道 预测分析
下载PDF
地应力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6
5
作者 印兴耀 马妮 +1 位作者 马正乾 宗兆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8-504,共17页
页岩储层为低孔低渗岩石,须经过大规模的压裂改造才能够获得商业产能,而地应力是进行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它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而且能为井壁稳定性分析和钻井优化设计等提供依据。在油层改造过程中,... 页岩储层为低孔低渗岩石,须经过大规模的压裂改造才能够获得商业产能,而地应力是进行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它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而且能为井壁稳定性分析和钻井优化设计等提供依据。在油层改造过程中,地层地应力场的状态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决定了压裂的裂缝延伸方向、形态和方位,影响着压裂的增产效果。对地应力预测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从地应力测量方法、地应力测井计算方法、地应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地应力的研究现状。不同的地应力预测方法反映了不同方面的地应力信息,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预期成果。着重介绍了地应力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得到三维地应力剖面,对地应力的地震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地应力 地应力测量方法 地应力测井计算方法 地应力数值模拟方法 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灰评估模型在岩爆中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裴启涛 李海波 +1 位作者 刘亚群 牛京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88-2093,共6页
岩爆是深部高地应力区岩体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因素在岩爆的孕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可以将岩爆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当作灰色系统,利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岩爆的成... 岩爆是深部高地应力区岩体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因素在岩爆的孕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可以将岩爆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当作灰色系统,利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岩爆的成因及特点,选取洞壁围岩的最大切应力、单轴抗压强度c、单轴抗拉强度t及岩石弹性能量指数et W作为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并以应力系数/c、脆性系数c/t及弹性能量指数et W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灰色白化权函数进行优化,建立改进的岩爆预测灰评估模型。该模型解决了传统模型存在的灰类多重交叉性及不满足规范性等问题,理论上更完备。采用改进模型对国内外若干深部岩石工程岩爆初始数据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改进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更好,预测精度更高,从而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研究方法为岩爆的准确预测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爆 高地应力 灰色系统 灰色聚类法 预测
下载PDF
秦岭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岩爆预测和防治措施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士良 朱合华 +1 位作者 丁文其 刘宝许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59-1763,共5页
秦岭公路隧道2号通风竖井,为国内乃至世界公路隧道规模最大的竖井工程。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岩爆是该竖井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为了从岩性角度评价竖井围岩的岩爆倾向性,开展了室内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根据改进脆... 秦岭公路隧道2号通风竖井,为国内乃至世界公路隧道规模最大的竖井工程。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岩爆是该竖井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为了从岩性角度评价竖井围岩的岩爆倾向性,开展了室内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根据改进脆性指数指标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表明竖井围岩有岩爆倾向性,必须加强岩爆预测和防治。根据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和地应力分布特点,采用三维有限元回归分析反演了竖井工程区域的初始应力场。根据竖井围岩地应力场和Kirsch解得到的围岩二次应力场,结合Russenes和陶振宇岩爆判据,进行了竖井岩爆综合预测和分析,得出竖井有轻微和中等岩爆发生的结论,并提出岩爆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通风竖井 岩爆预测 地应力 有限元
下载PDF
区域油田地应力及井壁稳定性综合预测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超 刘建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5-709,共5页
基于地质统计原理,提出一种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预测区域油田地应力和待钻井井壁稳定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测井和测试资料,精确计算已钻井处的地应力;同时,从三维地震记录中提取并优化地震属性,将油田地应力作为区域化变量,根据地震和... 基于地质统计原理,提出一种综合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预测区域油田地应力和待钻井井壁稳定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测井和测试资料,精确计算已钻井处的地应力;同时,从三维地震记录中提取并优化地震属性,将油田地应力作为区域化变量,根据地震和测井信息之间良好的空间相关性,通过贝叶斯克里金方法,计算所研究区块的三维地应力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井壁稳定力学模型,预测区块内待钻井的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以有效控制钻井中的井壁失稳问题。油田实际应用表明,基于地质统计方法进行的区域油田地应力预测精确度较高,为进一步预测井壁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 地震资料 地应力 井壁稳定性 贝叶斯克里金方法
下载PDF
新安矿13151工作面煤壁侧底板突水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松营 武强 +2 位作者 滕吉文 罗平平 张春光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3,共4页
为了研究新安煤矿13151采煤工作面煤壁侧底板奥灰突水机理,结合物探、钻探和数值模拟等成果,从径流带、原岩应力、奥灰水原始导升、采动矿压持续作用等方面做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本次突水是地下水径流通过、原岩应力、水压和矿压综合... 为了研究新安煤矿13151采煤工作面煤壁侧底板奥灰突水机理,结合物探、钻探和数值模拟等成果,从径流带、原岩应力、奥灰水原始导升、采动矿压持续作用等方面做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本次突水是地下水径流通过、原岩应力、水压和矿压综合作用的结果;为避免奥灰突水,可综合使用瞬变电磁法、槽波地震等多种物探方法来提高预测效果,薄弱区注浆改造必须彻底有效,停采线应避免靠近物探异常区等薄弱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突水 奥灰突水 突水预测 原岩应力 矿压 槽波地震 瞬变电磁
下载PDF
TSP在高地温—高地应力隧道地质预报中的问题及改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占锋 蔡建华 赵伟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8-274,共7页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有大量隧道具有高地温、高地应力特征,如何提高高地温—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是工程建设面临的一大难点。以TSP法超前地质预报为例,分析该方法在高地温—高地应力隧道探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采... 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有大量隧道具有高地温、高地应力特征,如何提高高地温—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是工程建设面临的一大难点。以TSP法超前地质预报为例,分析该方法在高地温—高地应力隧道探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采用乳化炸药和塑料导爆管在高岩温炮孔中激震时易发生拒爆、哑炮及瞎炮,影响数据采集;另一方面是数据处理未考虑高地应力隧道已开挖区和未开挖区的波速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六点改进措施,即:研制绝热保温袋起爆药包、建立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智能工程评价体系、改变TSP的激震方式、推广超前地质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研发适用于TBM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改善地质预报组织管理。这些措施可为高地温—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高效探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预报 隧道 高地温 高地应力 地震波
下载PDF
云南勐捧隧道地应力场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云 霍振升 孙平 《路基工程》 2021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为了解云南勐捧隧道洞身部位的地应力状况,采用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方法在2个钻孔中进行原地应力测量和应力方向印模测定,分析测点附近主应力方向和应力场状态。依据隧道工程区周边区域的应力数据,基于Hoek-Brown准则和RocLab对工程区的岩... 为了解云南勐捧隧道洞身部位的地应力状况,采用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方法在2个钻孔中进行原地应力测量和应力方向印模测定,分析测点附近主应力方向和应力场状态。依据隧道工程区周边区域的应力数据,基于Hoek-Brown准则和RocLab对工程区的岩体强度以及变形模量进行了估算,结合工程附近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运用Sheorey模型对工程区地应力状态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域周边的应力值整体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隧道 地应力场 应力预测 水压致裂 定向印模法
下载PDF
某隧道单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小乐 杨建标 《土工基础》 2023年第1期27-30,共4页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是通过加压导致岩石形变,取得应力与时间曲线特征值,进而推算出应力值。该方法测试过程简单且测试深度较深,已在国内和国外广泛采用。通过对天然气管线重要节点隧道工程应用单孔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取得了隧址区地应...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是通过加压导致岩石形变,取得应力与时间曲线特征值,进而推算出应力值。该方法测试过程简单且测试深度较深,已在国内和国外广泛采用。通过对天然气管线重要节点隧道工程应用单孔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取得了隧址区地应力的大小、主应力方向等力学参数,同时进行围岩岩爆及变形预测,为隧道安全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隧道岩性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属硬质岩,现勘察阶段预测施工期围岩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对于局部可能存在的软弱岩层或夹层、岩体破碎带等,岩质软弱,或许存在少量的软岩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岩爆预测
原文传递
急倾斜厚大矿体自然崩落块度预测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江飞飞 李向东 +2 位作者 张华军 李永辉 张宝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36,共5页
以黄山铜镍矿30#急倾斜厚大矿体(530m以上)为研究对象,对研究范围内的含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矿体结构面以及原岩应力进行了实验、调查和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BCF块度预测分析系统对矿体的自然崩落块度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以黄山铜镍矿30#急倾斜厚大矿体(530m以上)为研究对象,对研究范围内的含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矿体结构面以及原岩应力进行了实验、调查和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BCF块度预测分析系统对矿体的自然崩落块度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崩落块度的平均体积为0.49m3,体积小于2m3的块体所占比例为52.17%,块度大小为3m3的块体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最大,体积为0.19m3的块体数量最多。预测结果为矿山自然崩落法的设计和开采实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原岩应力测量 崩落块度预测 BCF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