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in the Extended Urban Region of Athens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Repair Cost
1
作者 A. K. Eleftheriadou A. D. Baltzopoulou A. I. Karabinis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4年第3期115-134,共20页
A complete research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is presented herein focused on the existing build- ings of the extended urban region of Athens in Greece.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is fulfilled by discriminating the c... A complete research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is presented herein focused on the existing build- ings of the extended urban region of Athens in Greece.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is fulfilled by discriminating the current study in two approaches, probable and actual, conducting afterwards between them a comparison analysis. In the first part, a pilot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for the seismic loss assessment in monetary terms regarding the buildings damages,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Programme for Earthquake Manag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NPEMEB). The building stock consists of typical building types of Southern Europe and refers to 750,085 buildings (18.80% of buildings in Greece) situated in the entire region of Athe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2000-1 statistical census. A wider research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could include direct losses of infrastructures and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The evaluation of loss due to building damage in a certain region requires an assessment of both seismic hazard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building stock in the study area. Four different existing damage scenarios are applied for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he results of th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four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es- timated damage and the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in a map of the study region. The existing vulnerability curves corresponding to defined types of buildings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hamber of Greece and also from recently developed DPMs. The last DPMs were obtained in a previous research (Eleftheriadou, 2009) from the process of a created damage database after the 7th of September 1999 Parnitha’s earthquake and comprised 180,945 buildings which developed damage of varying degree, type and extent.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research, the seismic risk is evaluated from the available data regarding the mean statistical repair/ strengthening or replacement cost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damaged structures (180,427 buildings) after the same (1999 Parnitha’s) seismic event. Data regarding the compatible (budget approved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s provisions) repair cost has been collected. The structural losses in monetary terms for the 180,427 buildings damaged structures are evaluated equal to 2450.0 Μ€, 1887.8 Μ€ and 2118.9 Μ€ based on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statistical seismic risk data. The statistically derived repair cost for Attica i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economic loss esti- mation for buildings using the aforementioned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seismic scenario based 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DPMs (Eleftheriadou, 2009) pre- sented the better correlation (2627.77 M€) with the total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repair cost (2450.02 M€).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at the inclusion of the coefficient parameter S overes- timates significantly the seismic losses. The last resul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future risk research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estimated economic loss with the statistical repair cost calibrat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mmonly used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serves in the im- provement of seismic security prioritizing the criteria for seismi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of existing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VULNERABILITY seismic Risk Damage SCENARIO ECONOMIC Loss repair cost
下载PDF
考虑填充墙力学贡献的规范RC框架办公楼抗震韧性评价
2
作者 卢啸 纪欣如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8,共10页
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是当前工程界抗震减灾的核心任务,根据现代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尽管具有较高的抗倒塌安全储备,但其韧性能力并不明确。既有研究在量化结构抗震韧性时,均仅采用结构构件的地震响应作为输入,忽略了非结构构件... 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是当前工程界抗震减灾的核心任务,根据现代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尽管具有较高的抗倒塌安全储备,但其韧性能力并不明确。既有研究在量化结构抗震韧性时,均仅采用结构构件的地震响应作为输入,忽略了非结构构件对整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根据规范最低要求,设计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办公楼,并对其抗震韧性进行评价,明确了该办公楼的抗震韧性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中建议的韧性目标的差距,揭示各类构件对结构韧性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填充墙力学贡献对办公楼抗震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六层框架办公楼的修复费用主要来源于填充墙和暖通类设备的修复工作,而修复时间主要由结构构件和填充墙的修复时间组成。填充墙的力学贡献会提高该办公楼的抗震韧性,减少结构构件和位移型非结构构件的修复费用和时间约50%,但对加速度型非结构构件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办公楼 抗震韧性 填充墙 修复时间 修复费用
下载PDF
FEMAP58新一代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继伟 梁兴文 朱汉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介绍了FEMA P58提出的新一代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此法适用于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能够评估未来地震下单个建筑的反应结果。评估结果用包括人员伤亡、修复和重建造价以及居住中断时间等的概率分布表达,便于设计人员与业主... 介绍了FEMA P58提出的新一代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此法适用于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能够评估未来地震下单个建筑的反应结果。评估结果用包括人员伤亡、修复和重建造价以及居住中断时间等的概率分布表达,便于设计人员与业主、投资人或房屋用户等进行沟通。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性能指标,可以比较不同结构体系潜在年平均地震风险或不同抗震加固方法的效果。业主可根据性能指标作各种决策,如结构体系的选择及房屋成本控制等。本法可对某一特定地震动强度或某一震级、震中距地震以及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全部地震情况下的建筑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 抗震性能评估 性能指标 修复造价 人员伤亡
下载PDF
隔震建筑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党育 杜永峰 毕长松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4期37-40,共4页
鉴于目前国内在隔震建筑的经济性方面缺乏详细的分析,使得一些业主对隔震建筑在“投资-效益比”方面有些错误的印象,本文从直接建设费和震后损失及维修费用两方面对隔震建筑做了经济性分析。用4个不同情况的隔震工程,比较了隔震与不... 鉴于目前国内在隔震建筑的经济性方面缺乏详细的分析,使得一些业主对隔震建筑在“投资-效益比”方面有些错误的印象,本文从直接建设费和震后损失及维修费用两方面对隔震建筑做了经济性分析。用4个不同情况的隔震工程,比较了隔震与不隔震时各项直接建设费用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对一般建造于抗震设防高烈度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丙类建筑,采用隔震措施比采用传统抗震措施可降低直接建设费用约1%-5%。利用相关文献中提供的数据,比较了隔震与不隔震时震后损失及维修费用的减小程度,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后一般可减小损失及维修费用约8%-35%。因此,隔震建筑具有传统抗震建筑无法比拟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 直接建设费用 震后损失及维修费用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采用拉索模数伸缩缝的斜交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5
作者 张鹏辉 冯睿为 +2 位作者 周连绪 郭军军 袁万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6-824,共9页
为了研究拉索模数伸缩缝对一座30°斜交角的三跨混凝土斜交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脉冲地震动和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拉索模数伸缩缝的减震效果,并提出了以震后维修费用曲线评价桥梁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 为了研究拉索模数伸缩缝对一座30°斜交角的三跨混凝土斜交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脉冲地震动和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拉索模数伸缩缝的减震效果,并提出了以震后维修费用曲线评价桥梁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拉索模数伸缩缝后桥墩和支座的易损性均显著降低;速度脉冲效应不会改变结构的破坏模式,但对于采用拉索模数伸缩缝的斜交桥,速度脉冲效应会显著增加支座和桥墩的易损性;无论是脉冲地震动还是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采用拉索模数伸缩缝均能有效减小斜交桥的震后维修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交桥 拉索模数伸缩缝 地震易损性分析 震后维修费用 速度脉冲效应
下载PDF
损失分布和非结构损失对房屋建筑地易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俊 曲哲 +1 位作者 孙海林 熊政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是地震损失评估和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基础。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非结构构件的损失在现有的易损性模型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以一栋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为对象,通过将房屋建筑中的各类构件... 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是地震损失评估和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基础。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非结构构件的损失在现有的易损性模型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以一栋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为对象,通过将房屋建筑中的各类构件划分为具有不同地震损伤特性和损失后果的易损性组,考察建筑内的损失分布和非结构损失对房屋建筑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许多非结构构件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破坏,房屋建筑在中小地震下的易损性主要受非结构损失控制;随着地震动强度等级的不断提高,结构损伤渐趋严重,结构损失对整体建筑易损性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结构进入震后不可修状态之前,建筑不同楼层的损失分布是评估建筑地震损失时不可忽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地震易脆性 地震易损性 直接经济损失 可修性 成本分解 学校建筑
下载PDF
基于不同评价标准的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建筑抗震韧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颖 赵佳美 肖意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5,共12页
为量化建筑抗震韧性水平,系统化对建筑结构进行韧性评级,国内外逐步颁布了FEMA P-58、REDi、USRC、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四本韧性评级标准。为定量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在减震建筑韧性评价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一幢... 为量化建筑抗震韧性水平,系统化对建筑结构进行韧性评级,国内外逐步颁布了FEMA P-58、REDi、USRC、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四本韧性评级标准。为定量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在减震建筑韧性评价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一幢9层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减震建筑为例,分别按照国内外标准开展韧性评价,计算其韧性评级、建筑修复费用指标、建筑修复时间指标以及人员伤亡指标。研究发现:GB/T 38591—2020中评级为一星的建筑,其韧性水准大致相当于REDi中的银级建筑及USRC中的三星建筑;设防地震作用下,按国际标准计算得到的修复费用指标比GB/T 38591—2020低60%;不同标准的建筑修复时间指标计算方法存在显著不同,按REDi计算得到的修复时间最长,设防地震作用下达到160 d,按GB/T 38591—2020计算得到的修复时间最短,为16 d;对倒塌概率较低的建筑,按GB/T 38591—2020计算得到的人员伤亡评价指标大于国际标准。此外,国内外标准韧性评价结果皆显示非结构构件损伤对建筑抗震韧性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对非结构构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减震建筑 抗震韧性评价标准 韧性评级 修复费用 修复时间
原文传递
基于损伤控制函数与失效概率的结构抗震性能多目标优化与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龙河 于绍静 卢啸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67,共7页
为避免高层建筑结构由于薄弱层破坏而引起整体倒塌,该文提出基于楼层组损伤控制函数与失效概率的结构抗震性能多目标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增量动力分析选择结构失效概率达到50%的峰值加速度为目标地震动,定义楼层组损伤控制函数及失效... 为避免高层建筑结构由于薄弱层破坏而引起整体倒塌,该文提出基于楼层组损伤控制函数与失效概率的结构抗震性能多目标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增量动力分析选择结构失效概率达到50%的峰值加速度为目标地震动,定义楼层组损伤控制函数及失效概率两个性能指标,以构件截面尺寸为优化变量对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对一30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进行优化,并基于PACT(Performance Assessment Calculation Tool)平台对优化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各层层间位移角分布趋于均匀且自上而下损伤逐渐减小,倒塌储备系数增加29.8%;外框架与核心筒修复费用均降低,墙与框架协同作用加强,优化后结构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 抗震性能 损伤控制函数 失效概率 修复费用
原文传递
考虑震后修复效率与方式的燃气管网韧性定量评估方法
9
作者 毕熙荣 冀昆 +2 位作者 温瑞智 宗成才 张晓瑞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1-1575,共15页
以城市燃气管网震后性能恢复曲线的韧性度量和修复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引入恢复轨迹倾角(SRT)与整体恢复时间(TRT)2个评价指标,对燃气管网系统的技术维度韧性的恢复效率和恢复时间进行定量评估,并针对不同修复方式的影响进行讨论.首先,给... 以城市燃气管网震后性能恢复曲线的韧性度量和修复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引入恢复轨迹倾角(SRT)与整体恢复时间(TRT)2个评价指标,对燃气管网系统的技术维度韧性的恢复效率和恢复时间进行定量评估,并针对不同修复方式的影响进行讨论.首先,给出是否考虑管径的两种燃气管网技术维度性能定义公式;为了模拟震后燃气维修顺序不确定性导致的修复轨迹差异,以某城市的燃气管网系统为算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随机分配破裂情况和维修顺序.进而研究不同烈度工况下,投入不同数量维修资源对系统韧性的影响,通过韧性评价指标SRT和TRT量化不同修复路径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逐点修复、整管替换和混合修复(修复成本最优)3种修复方式对系统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维修资源的数量增加可以减少系统韧性恢复时间TRT,降低SRT,使恢复效率提升.破坏程度不同,修复资源对系统韧性的影响差别较大.不同地震烈度下,混合修复方式的成本最低,但地震烈度较低时,管网破裂点较少,逐点修复方式下的性能恢复时间最短且性能恢复效率最高;而烈度较高时,管网破裂点较多,选择混合修复或者替换修复,系统的恢复时间、恢复效率和成本都优于逐点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韧性 燃气管网 韧性定量评估 修复效率 修复方式 修复成本 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