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3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ource and Observation System of Binchuan Earthquake Signal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and Its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Results
1
作者 Wang Bin Li Xiaobin +4 位作者 Liu Zifeng Yang Jun Yang Runhai Wang Baoshan Yang W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Binchuan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and the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area where it is located,with a focu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th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Binchuan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and the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area where it is located,with a focu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the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the ex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signals excited by the airgun source in the reservoir and well.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on the results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since the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was built.Finall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in research to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project ai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Active source Observation system
下载PDF
Simulation by Dislocation Model and Anomaly Property Determination of Huge Leveling Deformation at Linfen Seismic St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Liu Ruichun Jin Hongl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1期100-107,共8页
In this study,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wo huge leveling deformation anomalies at Linfen seismic station were caused by the Luoyunshan fault( Tumen-Yuli section)movement, we compute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 In this study,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wo huge leveling deformation anomalies at Linfen seismic station were caused by the Luoyunshan fault( Tumen-Yuli section)movement, we compute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d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rectangular fault dislocation model and measured the ground deformation field of the study area using D-InS AR technolog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oretically,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d caused by fault movement could be within the elliptical deformation area with the long axis parallel to the fault strike. The largest deformation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area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and the deforma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to zero toward the periphery; the impact range induced by the two deformations is respectively as follows: The long axes are about 18 km and26km,the short axes are about 12 km and 17 km and the obvious deformation amplitude is about 1- 3mm and 4- 14 mm.( 2) The measured deformation field by D-InS AR shows that there is no continuous deformation area consistent with the fault strike,and only the presence of land subsidence possibly caused by groundwater excessive exploitation,with the deformation amplitude about 10- 12 mm and 1- 5mm.( 3) The measured deformation field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 on deformation area and amplitud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ault movement is not the main cause of Linfen huge leveling deformation,but may rather be because of local deformation of the soil layers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4) By combining the fault dislocation model simulation with the D-InS AR technology measurement,we can determine effectively the nature of the anomalyof the huge cross-fault leveling deformation,thu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verification of significant leveling anoma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异常 位错模型 变形区 短水准 地震台 特性模拟 临汾 D-INSAR
下载PDF
Statistics of Seismic Tremors with Harmonic Overtones Recorded at Syowa Station, Antarctica: October 2014-March 2015 被引量:1
3
作者 Masaki Kan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7年第6期811-820,共10页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2014 to March 2015, a total number of 82 seismic tremors and 66 ice-quakes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three-component short-period seismographs (HES) and broadband seismographs (STS-1) at 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2014 to March 2015, a total number of 82 seismic tremors and 66 ice-quakes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three-component short-period seismographs (HES) and broadband seismographs (STS-1) at Syowa Station (SYO), Antarctica.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these tremors indicated that many tremors were likely to occur when large increases in temperature and/or wind speed during the period. This implied that the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enhanced a melting speed of cryosphere environment with generating seismic energy;the tremors were also excited by stormy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eractive resonance between sea-ices and oceanic swells. The characteristic tremors of harmonic overtones with strong amplitudes were explained by repetitive sources, suggesting inter-glacial asperities such as the collision of icebergs and fast sea-ice, calving of glaciers/ice-streams at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of Antarctica. These high amplitude tremors occurred independently from other majority types of events, characterized by non-linear, small amplitude and weak signals at the stormy condition and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Tremors HARMONIC OVERTONES STATISTICS Syowa station ANTARCTICA
下载PDF
Seismic-Geodynamic Monitoring of Main Electric Power-Stations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4
作者 Yury Gatinsky Dmitry Rundquist +1 位作者 Galina Vladova Tatiana Prokhorov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2期75-83,共9页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majority of nuclear power-stations (NPS) as well as large hydro-electric (HES) and thermal electric stations (TES) are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 Eurasian lithosphere plate, which is ch...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majority of nuclear power-stations (NPS) as well as large hydro-electric (HES) and thermal electric stations (TES) are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 Eurasian lithosphere pla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ow seismicity and weak modern tectonic activity besides the different exogenetic processes. Some operating and projected NPS are relatively near to zones of the moderate seismicity in the Kaliningrad Region of northwest Russia and in south Ukraine. HES and TES in Baltic, Byelorussia and Ukraine are in the same position. Zones of more intensive seismicity and existence of active faults include NPS, HEP and TEP in the Urals, the Kola Peninsula, south Siberia, Transbaikal and Far East regions of Russia. Some of these stations are situated within crust blocks in transit zones, which separate main lithosphere plat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tectonic mobility. The electric power-stations are most danger in the transit zones between north Eurasian, Arabian and Indian lithosphere plates, where collision processes have yet not stopped. This concerns electric st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Caucasus including NPS in Armenia. Seven schemes of the seismic energy distribution are composed for different parts of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location of nuclear and main other electric power-stations on them makes it possible to form a correct estimat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connected with the up-to-date inner-continental tecton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Power-station seismicITY Active Fault LITHOSPHERE Plate TRANSIT Zone CRUST Block seismic Energy
下载PDF
海底震后形变多基站联合估计模型
5
作者 薛树强 肖圳 +3 位作者 董杰 韩保民 孙悦 杨文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3-1021,共9页
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可用于海底震后形变监测,但受观测条件和观测成本所限,海底基准站定位精度相对较低,难以获取高时间分辨率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针对小样本、非连续海底观测时序分析问题,本文提出将站速度、震后形变参数作为多个邻近... 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可用于海底震后形变监测,但受观测条件和观测成本所限,海底基准站定位精度相对较低,难以获取高时间分辨率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针对小样本、非连续海底观测时序分析问题,本文提出将站速度、震后形变参数作为多个邻近基准站的公共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将N-E方向震后形变弛豫因子也作为公共参数;提出了求解站坐标、站速度等线性参数与震后形变非线性参数进行混合非线性估计的“一步法”.试验表明,相对单站估计模型,本文提出的多站联合估计模型可克服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样本有限和精度受限等问题,且相对于站速率和震后形变参数分离估计的“两步法”,“一步法”更为严密,可获得更为有效的震后形变参数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大地测量 站速度 海底地震 震后形变
下载PDF
黄土场地条件下地铁车站诱导缝三维地震响应研究
6
作者 权登州 王玉铃 +2 位作者 柴少波 范智双 卜永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1-734,共14页
自20世纪90年代地铁车站结构诱导缝概念提出以来,诱导缝已在我国大、中等城市地铁车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抗震性能尚未得到验证。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黄土场地与地铁车站结... 自20世纪90年代地铁车站结构诱导缝概念提出以来,诱导缝已在我国大、中等城市地铁车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抗震性能尚未得到验证。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黄土场地与地铁车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验证了数值模型及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基于上述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建立原型结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不同频谱特性及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黄土场地中地铁车站诱导缝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缝断面处结构更易发生较大水平相对位移而产生破坏,为地铁车站结构的薄弱面,且其两侧结构水平相对滑动沿地铁车站结构从下往上逐渐增大;诱导缝两侧结构竖向相对错动沿地铁车站截面宽度方向呈现出两端较大、中间相对较小的规律;在低频成分丰富的西安人工波作用下,诱导缝处余留纵向钢筋塑性变形发展贯穿整个地震作用过程,塑性应变累积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设诱导缝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对进一步探索设诱导缝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破坏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作用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为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诱导缝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地铁车站 诱导缝 数值模拟 地震响应
下载PDF
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流动地震台网部署及余震序列监测
7
作者 林丽萍 王宇航 +1 位作者 吴朋 谌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_(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站方位角覆盖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受人为噪声的影响,通常流动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于固定台站,平均噪声水平高于NHNM和NLNM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值,高频噪声呈现与附近人为活动相关的日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地震台网白天时段记录的地震数目明显少于夜晚时段,且小震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余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小关子断裂北部,呈NE向分布,NE向约10 km,NW向约6 km;采用最大曲率法计算得到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_(C)=1.2,其中夜晚时段M_(C)=1.1,白天时段M_(C)升高至1.4,说明震区白天时段地震监测能力减弱。中强震后的余震序列随时间快速衰减,震后5 d内的余震数量约占整体余震的80%,特别是震后2 d内的余震最为发育。为更好地认识地震发展过程,必须保障流动地震台站快速有效地部署,以发挥监测台站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流动观测 台站部署 噪声水平 余震序列监测 余震重定位
下载PDF
站-桥同位合建工程中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8
作者 张胜 郑俊杰 +1 位作者 章荣军 杨文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地铁车站与高架桥同位合建(站-桥合建)工程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节约建造空间,但其动力响应机制和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性不甚明确。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站-桥合建工况和单一车站工况对应的三维模型,首先进行静力计算,分析两类工况的受... 地铁车站与高架桥同位合建(站-桥合建)工程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节约建造空间,但其动力响应机制和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性不甚明确。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站-桥合建工况和单一车站工况对应的三维模型,首先进行静力计算,分析两类工况的受力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在输入El-Centro波和Kobe波时两类工况中地铁车站的层间位移角、应力变化规律以及薄弱位置;最后深入研究高架桥的桥梁荷载和高度对地铁车站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基岩输入加速度的增加,高架桥对地铁车站层间位移角和最大应力的影响增大;站-桥合建工况中车站楼板两端容易发生受拉破坏,大震时应增加对车站中柱的关注;层间位移角随桥梁荷载线性增加,随桥梁高度非线性增加,应力随两者均呈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桥合建工程 高架桥 地铁车站 地震响应 桥梁特性
下载PDF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响应分析与地震强度指标优选
9
作者 钟紫蓝 倪博 +3 位作者 史跃波 张成明 申家旭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三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将IM与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输入与输出训练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FCNN),得到了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预测模型。最后基于训练后FCNN输入层到隐含层中的权重矩阵与传统方法对IM进行优选,得出了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最大的IM。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FCNN能以0.95的精度预测地铁车站最大层间位移角,且计算耗时仅为数值模拟的1/5;针对矩形地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速度型和速度反应谱型指标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指标,其中速度谱强度(VSI)对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连接神经网络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强度指标
下载PDF
延庆地区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建设
10
作者 高翔 张海春 +5 位作者 白永福 王凌 于辰飞 马士振 王喆 梁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89-193,共5页
依托北京延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北京市地震局在延庆地区建设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组成延庆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网。该台网由39个地震观测点位组成,台站间距约5 km。该台网建成后,该区地震监测能力由ML 1.2提升至ML 0.1,可为首都圈... 依托北京延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北京市地震局在延庆地区建设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组成延庆宽频带地震监测台网。该台网由39个地震观测点位组成,台站间距约5 km。该台网建成后,该区地震监测能力由ML 1.2提升至ML 0.1,可为首都圈地震研判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及处置提供数据支撑。此密集台阵从勘选到建成历时4年,对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可为后期北京地区台站建设和其他密集台阵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建设 延庆 宽频带地震计
下载PDF
场地均质性对浅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11
作者 蒋家卫 李文彪 +2 位作者 赵雅芝 陈国兴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6,178,共7页
场地条件是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旨在研究场地均质性对于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两层两跨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Standard软件平台建立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考虑... 场地条件是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旨在研究场地均质性对于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两层两跨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Standard软件平台建立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考虑了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土体的非线性与钢筋混凝土的弹塑性力学行为。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结构在层层场地条件下与均质场地条件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以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指标与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绘制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层层场地条件下结构的响应均值要显著高于均质场地,但两者标准差一致。在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处于层层场地下的破坏概率要明显高于均质场地,这主要归因于层层场地中毗邻结构的土体产生了较大的剪切变形。上述结论可为地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下结构 场地均质性 地震易损性
下载PDF
腾冲地震台老洋河观测站水管倾斜仪干扰分析
12
作者 张山元 熊家伟 +1 位作者 段胜朝 方伟 《高原地震》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腾冲地震台老洋河观测站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曲线南北向和东西向自2023年1月底以来偶尔出现小幅台阶。通过对此异常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排查,认为此类台阶是由水管倾斜仪钵体内胶水脱落部分溶解于水造成。此类异常特点主要表现为:异常前... 腾冲地震台老洋河观测站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曲线南北向和东西向自2023年1月底以来偶尔出现小幅台阶。通过对此异常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排查,认为此类台阶是由水管倾斜仪钵体内胶水脱落部分溶解于水造成。此类异常特点主要表现为:异常前期水管倾斜仪观测曲线偶尔出现小幅台阶;异常中后期台阶幅度和出现频率都逐渐增加。通过清理水体杂质能减少台阶出现频率,但不能根本解决,清洗钵体后更换水体才能彻底消除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倾斜仪 腾冲地震台 干扰分析 钵体水质
下载PDF
地铁车站结构下穿地上建筑物振动台试验研究
13
作者 韩学川 陶连金 +1 位作者 张宇 解咏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为了研究上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开展了相似比1∶40的粉细砂场地振动台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过程中加速度、应变和动土压力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数据表明:(1)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同一监测点的加速度峰值逐渐增大,但加... 为了研究上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开展了相似比1∶40的粉细砂场地振动台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过程中加速度、应变和动土压力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数据表明:(1)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同一监测点的加速度峰值逐渐增大,但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和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值位于地表,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小值的位置逐渐由模型底部过渡到结构所在位置;(3)模型结构的应变响应随地震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应变较大值主要出现在侧墙、中柱与板相交处,尤其是中柱端部位置;(4)地铁车站侧墙跨中的动土压力峰值大于顶部和底部,应适当增大车站中板位置处的侧向刚度或抗变形能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响应 加速度 振动台试验 动土压力
下载PDF
真空电子束熔炼炉用坩埚冷却装置的抗震试验研究
14
作者 成成 贾子朝 +1 位作者 李菊 闫超 《真空》 CAS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自主研制了一种坩埚冷却装置,用于真空电子束熔炼炉中坩埚的安全冷却。本文对该坩埚冷却装置进行了抗震鉴定试验,测试了坩埚冷却装置在抗震试验前后的共振频率,并利用地震台进行了5次运行基准地震试验和1次安全停堆地震试验。试验结果表... 自主研制了一种坩埚冷却装置,用于真空电子束熔炼炉中坩埚的安全冷却。本文对该坩埚冷却装置进行了抗震鉴定试验,测试了坩埚冷却装置在抗震试验前后的共振频率,并利用地震台进行了5次运行基准地震试验和1次安全停堆地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坩埚冷却装置具有足够的抗震强度,能够在规定的地震条件下正常运行,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坩埚冷却装置 共振频率 抗震试验 地震台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基于ECharts的地震中心站运维指标可视化平台研究
15
作者 吕筱 吕品姬 +2 位作者 彭懋磊 张萍 李垠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前湖北省地震站网运维通报是以文本以及数据表格形式呈现,运维指标种类不仅繁多而且按照地震中心站、业务属性和学科分类散落在文本的各个章节,不同月份的业务指标也在不同的文件中,评价结果不直观。为提高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工作效率... 目前湖北省地震站网运维通报是以文本以及数据表格形式呈现,运维指标种类不仅繁多而且按照地震中心站、业务属性和学科分类散落在文本的各个章节,不同月份的业务指标也在不同的文件中,评价结果不直观。为提高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各指标的可读性和指导作用,利用ECharts数据可视化图表库实现地震中心站运维指标多角度、多维度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arts 可视化 地震中心站 运维指标
下载PDF
一种适合于行星探测的单台观测系统研究
16
作者 黎昌成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近年来,地球外层空间在地球上造成灾害的风险逐渐增加.未来行星探测对提高应对太空灾害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利用InSight任务收集到的地震数据对火星台站下方不同尺度的地下介质结构进行了探测;然而,单一地震台站的摆放对于大... 近年来,地球外层空间在地球上造成灾害的风险逐渐增加.未来行星探测对提高应对太空灾害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利用InSight任务收集到的地震数据对火星台站下方不同尺度的地下介质结构进行了探测;然而,单一地震台站的摆放对于大规模火星探测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站观测系统,通过将单个接收站和移动源相结合的方式来收集行星地震数据,从而能够在早期地外探测中收集更可靠的地震信号.为了从地震信号中获得一维地下介质结构,讨论了高阶频散曲线成像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高分辨率频率Hankel函数频散曲线提取方法,用于消除频散曲线中的高频部分伪影,改进了高阶频散曲线提取方法.然后将该方法扩展到多分量情况,为利用不同分量地震信号提取更多频散曲线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本研究所提出的数据采集系统为二维和三维地下介质成像提供了数据基础.此外,还讨论了基于单个地震台站开发汽车地震学的可能性,以解决超重车辆导致高架桥坍塌的普遍问题,说明了单个地震台站系统在地震成像和震源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台 地震成像 震源监测
下载PDF
摩擦摆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17
作者 韩学川 陶连金 解咏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土-隔震地铁车站结构静-动力耦合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典型两层两跨箱型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于地铁车站结构,通过在中柱不同位置布置隔震支座,研究隔震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和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土-隔震地铁车站结构静-动力耦合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典型两层两跨箱型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于地铁车站结构,通过在中柱不同位置布置隔震支座,研究隔震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和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1)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增大车站侧墙和板的相对水平位移以及中柱的绝对水平位移且能够有效减小中柱的相对水平位移;从控制结构中柱相对水平位移方面考虑,单支座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应将隔震支座布置于车站底层中柱底部位置,而双支座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应布置于车站顶层和底层中柱柱底位置;(2)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降低隔震层中柱的应力,隔震支座布置于顶层时,其对底层各构件的应力影响较小;隔震支座布置于底层时,最大应力出现在侧墙底部位置且能够有效减小隔震层中柱应力集中的现象;(3)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有效降低隔震层中柱的剪力和弯矩,而对于非隔震层中柱内力的降低则效果不佳;从控制结构中柱内力方面考虑,双隔震支座结构优于单隔震支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隔振支座 动力特性 地震响应 数值模拟 地铁车站
下载PDF
小净距隧道垂直下穿单层车站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18
作者 李雨润 王杰锋 张浩亮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1,共8页
为了研究隧道垂直下穿车站结构地震响应问题,设计制作了粉质黏土场地中小净距隧道垂直下穿单层车站模型。利用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后的数值模型,通过输入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地震波,研究地下穿越结构的应力、位移、变形及加速度响应规律。... 为了研究隧道垂直下穿车站结构地震响应问题,设计制作了粉质黏土场地中小净距隧道垂直下穿单层车站模型。利用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后的数值模型,通过输入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地震波,研究地下穿越结构的应力、位移、变形及加速度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地震作用下,隧道非对称穿越车站会影响车站的地震响应特征,应力、加速度、变形的最大值偏离中柱位置;车站、隧道的内侧应力约为外侧应力的70~80%;车站中柱依然是抗震薄弱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下穿车站 地震响应 静-动力耦合边界 小净距隧道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台站改革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19
作者 王林岚 张艳 《高原地震》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自2021年9月底挂牌以来,职能职责发生了重大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已成为地震监测中心站的重要职能职责之一,如何开展地震监测中心站科普工作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地震监测中心站科普宣传现状以及问题进行...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站自2021年9月底挂牌以来,职能职责发生了重大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已成为地震监测中心站的重要职能职责之一,如何开展地震监测中心站科普工作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地震监测中心站科普宣传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合地方台站特色推进台站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中心站 防震减灾 科普宣传 思考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湖北地震监测台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
作者 梁子晗 徐久晟 +1 位作者 彭籽壹 胡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基于ArcGIS平台,通过湖北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行政区划、活动断裂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之间的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湖北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湖北部分地市存在地震监测空白或薄弱区域;超50%的地球物理监测台站和约... 基于ArcGIS平台,通过湖北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行政区划、活动断裂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之间的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湖北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湖北部分地市存在地震监测空白或薄弱区域;超50%的地球物理监测台站和约三分之一的测震台站在距活动断裂10 km的范围内;所有地震台站均位于地震烈度Ⅵ级以上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