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ustal Strain Rate and Seismicity:Detect the Source-Field Relation from the Crustal Strain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Guomin, Li Li, and Shi Yaolin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SB, Beijing 100036,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9年第4期3-15,共13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cumulative rate (i.e., the crustal strain rate, or CSR in short) and seismic activity is analyzed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risky regions for strong shocks within recen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cumulative rate (i.e., the crustal strain rate, or CSR in short) and seismic activity is analyzed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risky regions for strong shocks within recent years by the recorded crustal strain field. Seismic activity, especially the recurrence period,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 Ding Guoyu (1984) pointed out that, for different seismic region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currence period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ir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the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risky regions for strong shocks from the gradient of vertical strain rates observed in a geodetic survey is preliminarily tes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useful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R and seismicity in a specific region is studied with strain the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strain strain rate seismicITY source-field RELATION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Simulation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Global Strain Rate
2
作者 Wang Wuxing Shi Yao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rate field observed by GPS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alyzed in this work. How do we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space o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rate field observed by GPS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alyzed in this work. How do we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spac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ellular Automata that could simulate the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both in time and space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lobal strain rate field provided by the GSRM Program. The grid of the model is evenly divided,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GSRM.The status of each cell is its strain state,and i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rules.Maximum shear strain criterion is adopt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llular Automata. The threshold for cells in surface expansion is 80% of that for those in compression. The preliminary model could in general simul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It could exhibit in gener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weak and active tectonic activities. Although the preliminary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many aspects,the result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modeling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rather complicated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strain rates obtained by GPS and other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活动 应变率场 模拟 元胞自动机模型 观测技术 应变状态 最大剪应力 全球分布
下载PDF
泸定M S6.8地震震前变形特征及鲜水河断裂南东段地震活动性
3
作者 申星 梁洪宝 宋成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近10 a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小震群展布特征,利用GNSS观测数据给出2022年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的速度场、应变率场,识别此次地震震前的变形特征。GNSS速度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 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和近10 a该断裂带上发生的中小震群展布特征,利用GNSS观测数据给出2022年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的速度场、应变率场,识别此次地震震前的变形特征。GNSS速度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走滑速率约为10 mm/a,区域整体运动为ES向,与断裂构造运动具有一致性;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发震断裂仍存在较强的剪切应变积累,汶川特大地震后随着应变能不断释放,龙门山断裂带的卸载作用间接影响鲜水河断裂带的南东段,该断裂长期处于应变积累高值的过渡区,现今仍具有较高的断层闭锁状态,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应变率场
下载PDF
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4
作者 刘伊津 谢启芳 +2 位作者 张利朋 张保壮 杨高杰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8,共11页
地震作用下木结构的精细化分析应考虑木材的应变率效应.为确定地震应变率对木材单轴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落叶松和樟子松两种木材,分别设计了横纹试件与顺纹试件,通过其在地震应变率10^(-3)s^(-1)、10-2 s^(-1)、10-1 s^(-1)和准静... 地震作用下木结构的精细化分析应考虑木材的应变率效应.为确定地震应变率对木材单轴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落叶松和樟子松两种木材,分别设计了横纹试件与顺纹试件,通过其在地震应变率10^(-3)s^(-1)、10-2 s^(-1)、10-1 s^(-1)和准静态应变率10^(-4)s^(-1)作用下的单轴受压试验,研究了木材应力-应变关系、破坏模式、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的单轴受压地震应变率效应明显;随着地震应变率水平的增大,木材抗压强度提高更为显著.进一步建立了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单轴受压本构模型,编写了相应的UMAT子程序,并将其嵌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在此基础上,对木材进行了单轴受压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构模型、UMAT子程序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为木结构的抗震分析提供本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地震应变率 单轴受压 本构模型 UMAT子程序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S IN QINGHAI_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BY INVERTING SEISMIC MOMENT TENSORS AND GPS VELOCITIES 被引量:2
5
作者 Xu Caijun Liu Jingnan +1 位作者 Li Zhicai Dong Lixiang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年第4期54-60,共7页
We have determined approximate average rates of deformation in the Qinghai_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from the GPS data for last 10 years and the moment tensors from earthquakes between 1900 and 1999.We also determ... We have determined approximate average rates of deformation in the Qinghai_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 from the GPS data for last 10 years and the moment tensors from earthquakes between 1900 and 1999.We also determined the strain rate (seismic strain rate) associated with the seismic deformation using 254 M w ≥5.0 earthquakes,and estimated the shortening and extension rates for every block in the area as well.We also estimated the strain rate (geodetic strain rate)by 80 GPS sites’ velocity vectors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 of kinematics by two kinds of strain rates and discussed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the area.As a result,the deformation rates from seismic moment tensors and from GPS velocities are basically agreed with each other.It is feasible to analyze seismic risk by comparing geodetic strain rate with seismic strain rate based on the opinion that strain energy will be released through earthquak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no strong earthquake potential (>M7) in the Qinghai_Tibet plateau and its margins,but there is earthquake potential (>M5) in middle Tibet in a few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ation kinematics earthquake strain rates GPS seismic moment TENSOR Qinghai_Tibet PLATEAU
下载PDF
Strains Recorded Using a Seismometer Data Acquisition Unit 被引量:1
6
作者 Yang Xuanhui Yang Shuxin Zhang Bin Zhang Guohong Liu Fusheng Liu Yanzhi Wang Y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1期110-117,共8页
A seismometer data acquisition unit has been used in the Changping seismic station to record 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 was sampled at a rate of 100/sec by seismometer acquisition from the... A seismometer data acquisition unit has been used in the Changping seismic station to record 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The output of a strainmeter was sampled at a rate of 100/sec by seismometer acquisition from the original rate of 1 per minute.Plenty of high frequency sampled data was recorded.The minute value curve calculated from the seismometer acquisi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data sampled by the strain acquisition system.More complete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with a higher sampling rate,and seismic phase parameters calculated by using higher sampling rate strain seismic waves are also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results of its predecessors.Spectra of the strain seismic wave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eismic waves recorded by a seismometer in the Shisanling seismic station,and their trends are almost the same.Besides,some lower frequency components still exist in strain seismic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采集器 地震仪 应变地震波 数据采集单元 地震台站 采样率 数据记录 高频采样
下载PDF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Body Strain Record and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 and Epicenter Distance
7
作者 Jiang Jianing Wu Li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1期107-115,共9页
Based on the body strain record of Tiantanghe station from 2008 to 2014,we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body strain record and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epicent... Based on the body strain record of Tiantanghe station from 2008 to 2014,we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body strain record and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epicenter distance of the earthquakes,which occurr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with MS≥6. 0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th MS≥7. 0.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results,we propose a statistical formula between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body strain record,the epicenter distance: M_S~*= 0. 37 ln A_max+ 0. 57 ln D + 0. 07. We can also derive a theoretical estimation formula for the maximum amplitude: A_max=e^(2. 7(M_S^*-0. 07))D^(-1. 54).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the body strain record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picenter distance,and show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product. We further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adding instruments with high frequency sampling to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icuss the prospects for precise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strain seismic wave Statistical analysis High sampling rate Earthquake monitor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下载PDF
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利朋 谢启芳 +2 位作者 刘伊津 张保壮 吴亚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1,43,共11页
木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可能遭遇地震作用,木材表现出明显的地震应变率敏感性,需要建立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非线性本构模型。文章系统梳理已有研究中木材在不同地震应变率水平、不同纹理方向的试验结果,分析其不同纹理方向考虑应变率... 木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可能遭遇地震作用,木材表现出明显的地震应变率敏感性,需要建立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非线性本构模型。文章系统梳理已有研究中木材在不同地震应变率水平、不同纹理方向的试验结果,分析其不同纹理方向考虑应变率影响的强度与弹性模量绝对值统计规律性,建立木材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强度与弹性模量地震应变率影响系数表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建立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编写相应的UMAT子程序,并将其嵌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采用所建立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木材进行顺纹与横纹受压加载模拟,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所建本构模型及UMAT子程序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为木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评估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本构模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地震应变率 应变率敏感性 弹塑性损伤 本构模型 UMAT子程序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深浅部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业鑫 孟国杰 +2 位作者 吴伟伟 罗艳 Thant Myo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92,共19页
滇西南地区是地震多发区,研究该区的岩石圈深浅部变形特征是认识其孕震环境和地震成因的重要途径.基于自主观测和收集的GNSS观测资料,通过融合给出滇西南地区最新的GNSS速度场.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计算应变率张量,分析主应变率、面... 滇西南地区是地震多发区,研究该区的岩石圈深浅部变形特征是认识其孕震环境和地震成因的重要途径.基于自主观测和收集的GNSS观测资料,通过融合给出滇西南地区最新的GNSS速度场.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计算应变率张量,分析主应变率、面应变率和最大剪应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南地区表现出近NNE—SSW向的挤压和NNW—SSE向的拉张.近EW向断层表现为左旋走滑,近NS向断层表现为右旋走滑,黑河断裂和无量山断裂之间的区域具有明显的面压缩与面膨胀转换,畹町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东部、南汀河断裂东部、黑河断裂、澜沧断裂和小江断裂跨过红河断裂延伸到孟连、孟兴断裂区域具有较高的剪应变率,最高达到50 nstrain/a.利用1976-2020年的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阻尼应力反演方法反演应力张量,并解算反映主应力相对大小的R值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滇西南地区受到NNE—SSW向的主压应力作用,整体上处于走滑应力状态,而大盈江断裂东部腾冲火山附近的南北向断层存在正断兼斜滑的特点.滇西南地区的主应力大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南汀河断裂以南是主应力最大的区域,其走滑特征也更加明显.此外,还收集了滇西南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分别对比主应力方向和主应变率方向的夹角、主应力方向和Pm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主应力方向和XK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Pms快波方向和XKS快波偏振方向的夹角,得到地表和中上地壳、中上地壳和下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构造变形的差异性,发现滇西南地区下地壳和上地幔变形机制不相同,解耦并不全部位于下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在龙陵-瑞丽断裂、南汀河断裂、孟连断裂附近下地壳和中上地壳之间存在变形差异,下地壳与上地幔变形一致,表明该区域下地壳与中上地壳发生解耦,滇西南部分区域可能存在上地幔涌入下地壳的热物质流动通道,存在局部的下地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应变率场 应力场 多尺度球面小波法 地震各向异性
下载PDF
C60混凝土的动态抗压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敏 孟庆腾 陈凤山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48,共3页
利用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试验研究了C60混凝土在应变率为1×10^(-4)~1×10^(-1) s^(-1)的单轴动态力学性能。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C60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随应变率变化的规律,进而提出混凝土单轴动态受压本构关系。利用ABAQU... 利用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试验研究了C60混凝土在应变率为1×10^(-4)~1×10^(-1) s^(-1)的单轴动态力学性能。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C60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随应变率变化的规律,进而提出混凝土单轴动态受压本构关系。利用ABAQUS有限元平台,采用文章提出的单轴动态本构关系,结合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CDP模型)对C60混凝土的动态抗压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地震作用 应变率
下载PDF
中强混凝土应变率效应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敏 李宏男 +1 位作者 张皓 王德斌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37,共4页
试验研究了两种强度的混凝土C30和C50在地震作用应变率范围内(1×10^-5~1×10^-2/s)的力学行为。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分析得到了混凝土动力提高系数(DIF)的表达式,并与其他文献中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 试验研究了两种强度的混凝土C30和C50在地震作用应变率范围内(1×10^-5~1×10^-2/s)的力学行为。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分析得到了混凝土动力提高系数(DIF)的表达式,并与其他文献中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采用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和Drucker—Prager模型对混凝土试块的动态抗压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且讨论了这两种模型模拟混凝土动力特性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混凝土 地震作用 应变率
下载PDF
地震块体模型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学滨 赵扬锋 +1 位作者 代树红 潘一山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对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率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块体模型 ,尤其是当界面法向和切向刚度较大时 ,能产生明显的共轭剪切破裂带。地震块体模型存在老断层 ,呈现各向异性 ,因而 ,促进了某一方向上的主条带充分发展 ,与主条带共轭的次条... 对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率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块体模型 ,尤其是当界面法向和切向刚度较大时 ,能产生明显的共轭剪切破裂带。地震块体模型存在老断层 ,呈现各向异性 ,因而 ,促进了某一方向上的主条带充分发展 ,与主条带共轭的次条带被抑制。存在复杂地质构造可能是地震带的间隔距离并不严格相等的原因。地震发生在剪切破裂带交叉部位的原因是这一位置剪切应变率较高。考察应变率场能揭示出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在构造运动作用下 ,新生构造与老构造并不重叠是可能的 ,因而 ,新生构造的交汇点就不一定出现在老断层上。地震块体模型的中心块体的尺寸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剪切破裂 应变率 应变局部化 地震块体 剪切带 老断层
下载PDF
应用统计物理方法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凡 沈正康 +2 位作者 王敏 王阎昭 陶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川滇菱形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21°~33°N,96°~108°E)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中分别应用基于地震空间相关性和地壳形变场的预测方法分析... 川滇菱形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21°~33°N,96°~108°E)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中分别应用基于地震空间相关性和地壳形变场的预测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由Kagan等(1994)提出的基于地震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假定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与历史发生地震的频度成正比,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建立统计学模型估计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回溯性检验表明,这种方法对于评估地震复发周期较短的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有较高的有效性,但对于地震复发周期较长的断裂带,如龙门山断裂带,很难给出一个理想的预期。由Shen等(2007)提出的基于地壳形变场的方法,假定长期地震危险性与地壳构造应变率成正比,根据由GPS观测获得的应变率场建立统计学模型评估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回溯性检验表明,川滇地区过去30a间发生的地震与区域应变率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过去500a间发生的地震与应变率场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由10a时间尺度的大地测量资料得到的地壳应变场可以很好地反映数百a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危险性 地震目录 应变率场
下载PDF
GPS观测量与地震矩张量联合反演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的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云 帅平 施顺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4期11-16,共6页
借助于地震应变率,建立了地震矩张量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以GPS网的边长为观测量,建立了边长变化率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将表达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的分量展成麦克劳林级数,建立了以地震应变率和GPS边长变化率为观... 借助于地震应变率,建立了地震矩张量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以GPS网的边长为观测量,建立了边长变化率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将表达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的分量展成麦克劳林级数,建立了以地震应变率和GPS边长变化率为观测量,以转动函数的麦氏级数系数为待定系数的矛盾方程组。最后,讨论了联合求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运动 地震应变率 速度场
下载PDF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同震及震前GNSS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爽 占伟 +1 位作者 梁洪宝 李经纬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0-379,共10页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出此次地震的左旋同震破裂特征;GNSS站间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及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带北段的地壳运动相对南段较强,对应了地震发生的区域在冷龙岭断裂带北段;震前动态GNSS应变场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剪应变量值较小,有微弱的减小趋势,且始终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的滑动速度变化不大,量值上先增加后减弱,断层闭锁程度在震前有所增加,可能存在孕震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GNSS 同震 应变场 滑动速率
下载PDF
利用地震矩张量初步分析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春 邵辉成 +1 位作者 石军 孔德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9-436,共8页
文中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带和汾渭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N16°W方向拉伸,N74°E方向压缩,并且以10.9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汾渭... 文中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带和汾渭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N16°W方向拉伸,N74°E方向压缩,并且以10.9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汾渭断裂带呈N20°W方向拉伸,N78°E方向压缩,并且以0.24mm/a的速率发生右旋剪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 断裂带 应变率
下载PDF
拱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诗云 林皋 李宏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40,共5页
本文根据一致粘塑性模型的概念 ,引入应变率的影响 ,将混凝土静态William -Warnke三参数模型改造成一致粘塑性William -Warnke三参数本构模型 ,并用这个模型对某高拱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与线弹性模型和应变率无关的William -Wa... 本文根据一致粘塑性模型的概念 ,引入应变率的影响 ,将混凝土静态William -Warnke三参数模型改造成一致粘塑性William -Warnke三参数本构模型 ,并用这个模型对某高拱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与线弹性模型和应变率无关的William -Warnke三参数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应变率 非线性 地震反应 混凝土 抗震设计 线弹性模型
下载PDF
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从地壳应变场探索强震活动的场源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石耀霖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3,共13页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的差异,丁国瑜(1984)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通过研究应变积累速度(亦即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籍以探讨从地壳应变场中寻找近期强震危险区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特别是地震复发期的差异,丁国瑜(1984)指出,各地震区大震复发时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由大震孕育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所决定的构造活动速率(亦即应变累积速率)的差异。从近几年地震实况的初步(阶段性)检验看,应用大地测量中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判定强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喜的前景。作者从理论分析、实际资料对比及计算机模型研究等方面来讨论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场源关系研究中的“场中求源”的科学思路探索可能的技术途径,并讨论了从应变速率场中寻找强震危险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变 应变速率 地震活动 场源关系
下载PDF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被引量:42
19
作者 张国民 李献智 耿鲁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什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下所出现的强震轮回活动及其主体活动地区转移等特点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印度板块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率性损伤模型的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健云 李静 林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6-789,共4页
为研究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特性与应变率的关系,引入损伤张量随应变率的变化建立了应变率相关的砼非线性损伤模型,并对一混凝土重力坝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过程中的混凝土应变率变化使得结构各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的程度... 为研究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特性与应变率的关系,引入损伤张量随应变率的变化建立了应变率相关的砼非线性损伤模型,并对一混凝土重力坝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过程中的混凝土应变率变化使得结构各处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的程度不同,对结构控制部位的响应和安全性评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率 非线性损伤模型 混凝土 动力分析 本构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