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Controls on the Upscaling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Core to Log Scal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Petroleum Exploration
1
作者 LiuKeyu BrettTopham +2 位作者 LincolnPaterson PeterEadington PangXiongq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8,共11页
The clastic sedimentary realm comprises a number of genetically distinct depositional system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distinct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 variogram and a Levy-stabl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based geost... The clastic sedimentary realm comprises a number of genetically distinct depositional systems, which are dominated by distinct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 variogram and a Levy-stabl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based geostatistical method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well logs and cores from a variety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sedimentary basins from Australia to quantify the heterogeneity and upscaling range of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ystems. Two reservoir sequences with contrasting sedimentary facies,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a diagenetic history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etrographic, petrophysical and log characters and their scaling behaviour. The microscopic derived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visual porosity, grain size, sorting and amount of matrix, core plug measure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log-derived V-shal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have been found to be well correlated (|R|=0.72 to 0.91) across all the scales for the reservoir sequence deposited under a single predominant depositional process and a gradational change of the energy regime (Bilyara-1). In contrast, for the reservoir sequence (East Swan-2), which was deposited in heterogeneous processes and underwent diagenetic alteration,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derived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scales is extremely poor (|R|=0.01-0.54). Log-derive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a thinly bedded reservoir sequence with an individual bed thinner than one metre can therefore be affected by the intrinsic averaging effects of the logging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Levy fractional model VARIOGRAM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cross-scale correlation
下载PDF
The Pursuit of Fallacy 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Quest for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 the Rigorous Treatment of Exchange in the Kohn-Sham Formalism and the Continuing Search for Correlation
2
作者 A. Gonis 《World Journal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4年第3期200-225,共26页
As pointed out in the paper preceding this one, in the case of functionals whose independent variable must obey conditions of integral normalization, convention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defined in terms of an arb... As pointed out in the paper preceding this one, in the case of functionals whose independent variable must obey conditions of integral normalization, convention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defined in terms of an arbitrary test function, is generally inapplicable and functional derivatives with respect to the density must be evaluated through the alternative and widely used limiting procedure based on the Dirac delta function. This lead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ith respect to its independent variable at each isolated pair, , that may not be part of a functional (a set of ordered pairs). This extend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derivative to expectation values of operators with respect to wave functions leading to a density even if the wave functions (and expectation values) do not form functionals. This new formulation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form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mathematical integrity of a number of concepts 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a universal functional of the density, of orbital-fre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derivative discontinuity of the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 functional and the extension of DFT to open 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densities with fractional normalization. It is shown that no universal functional exists but, rather, a universal process based only on the density and independent of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potential, leads to unique functionals of the density determined through the minimization procedure of the constrained search. The mathematical integrity of two methodologies propo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Coulomb interaction, the self-interaction free method and the optimized effective potential method is examined and the methodologie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s emerges from this analysis, the optimized effective potential method is found to be numerically approximate but formally invalid, contrary to the rigorously exact results of the self-interaction-fre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Variational propertie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elf-Interaction Error Optimized Effective Potential FUNCTIONAL DERIVATIVE Parametric DERIVATIVE FUNCTIONAL Rate of Change DERIVATIVE Discontinuity Orbital-Fre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 FUNCTIONAL
下载PDF
基于时序聚类及改进Pettitt的系统谐波阻抗估计
3
作者 杨勇 李文涛 +3 位作者 刘文飞 张旭军 谢映洲 苗虹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针对谐波电压与电流数据出现严重无序性,导致常规非干预式方法难以对系统谐波阻抗进行准确的实时估计,提出一种基于时序聚类及改进Pettitt的系统谐波阻抗估计方法。首先,运用时序聚类中互相关系数原理使谐波电压和电流序列平移对齐并筛... 针对谐波电压与电流数据出现严重无序性,导致常规非干预式方法难以对系统谐波阻抗进行准确的实时估计,提出一种基于时序聚类及改进Pettitt的系统谐波阻抗估计方法。首先,运用时序聚类中互相关系数原理使谐波电压和电流序列平移对齐并筛选出强相关性的数据。然后,为了规避阻抗突变的影响,提出基于二元分割的Pettitt方法对阻抗突变点进行检验。最后,使用再生权最小二乘法,通过赋权重系数进一步减小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仿真与实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背景谐波波动和阻抗突变对系统谐波阻抗估计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阻抗 互相关系数 Pettitt突变检验 再生权最小二乘法 电能质量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近超声的狭长管道人员定位系统
4
作者 孙志明 尹康涌 +3 位作者 贾乃征 梁伟 黄浩声 王智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针对工业系统室内管道空间所具有的狭长和弯折等复杂特征,以及现有室内定位技术精度不够、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近超声的狭长管道人员定位系统。采用逐帧归一化互相关方法和联合小波导数寻峰的方法确定到达时间。将改进... 针对工业系统室内管道空间所具有的狭长和弯折等复杂特征,以及现有室内定位技术精度不够、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视化近超声的狭长管道人员定位系统。采用逐帧归一化互相关方法和联合小波导数寻峰的方法确定到达时间。将改进变异率和选择策略的差分进化算法(EA)与极大似然的TDOA算法结合进一步增强定位准确度,将MDS分解与基站定位融合实现基站自标定功能。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克服狭长弯折空间以及环境噪声干扰带来的影响,满足狭长管道空间人员定位系统的高精度定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互相关 声学定位 到达时间差 多维尺度变换 差分进化算法 自标定算法 多径效应 狭长空间定位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的变截面壳体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姚红红 《江西建材》 2024年第4期80-82,共3页
壳体结构具有轻薄、高强和跨越能力强等特点,但截面不均匀会影响其应力分布和力学性能。文中基于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构模态、应力和应变分布、明确结构薄弱位置并提出加强措施。结果表明,变截面壳体结构三个方向最大位移分别为0.0342、0.... 壳体结构具有轻薄、高强和跨越能力强等特点,但截面不均匀会影响其应力分布和力学性能。文中基于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构模态、应力和应变分布、明确结构薄弱位置并提出加强措施。结果表明,变截面壳体结构三个方向最大位移分别为0.0342、0.0338、0.0352 mm;最大等效应力106 MPa出现在结构外边缘;壳体结构最大剪力和弯矩分别为498.98 N和142.32 N·m,发生在顶部和边缘之间1/2位置;结构最不利位置为壳体顶部和靠近支座区域,可采用加厚加肋或者增加支座数量等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壳体结构 有限元 自振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综合测控终端码分多址干扰分析
6
作者 李召飞 《数字通信世界》 2024年第3期45-47,共3页
为适应超高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全程测控通信需求,需多个地面站与飞行器上的综合测控终端协同工作完成全程测控任务,要求综合测控终端具有多目标测控能力。基于CDMA系统的多目标测控系统,综合测控终端接收端必然存在多址干扰,通过分析... 为适应超高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全程测控通信需求,需多个地面站与飞行器上的综合测控终端协同工作完成全程测控任务,要求综合测控终端具有多目标测控能力。基于CDMA系统的多目标测控系统,综合测控终端接收端必然存在多址干扰,通过分析综合测控终端接收多站信号解扩工作原理,分析同一码组中平衡gold码的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特性以及相互影响得出,综合测控终端多址信号之间信号能量的定量关系。根据分析结论和某工程测试验证可知,通过合理布局地面测控站,综合测控终端可在不增加干抗扰抑制算法的条件下,在全程测控范围内正常接收多路扩频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MA 多目标测控 平衡gold码 自相关函数 互相关函数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量程自适应电导率检测电路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淑靖 郭杨盛 +3 位作者 吴梦香 亢叶飞 闫丹 李二赛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4,共8页
针对传统的水质检测、农业灌溉、金属材料工艺控制以及新兴的酒类鉴别,含盐量检测、药物提取等新型问题中,对电导率测量精度,测量范围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电导率测量设备不仅要适用于实际生产应用中低电导率的测量,还需要兼顾高电导率... 针对传统的水质检测、农业灌溉、金属材料工艺控制以及新兴的酒类鉴别,含盐量检测、药物提取等新型问题中,对电导率测量精度,测量范围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电导率测量设备不仅要适用于实际生产应用中低电导率的测量,还需要兼顾高电导率的测量,且电导率测量精度需求越来越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高精度自校准量程自适应的电导率检测电路,通过电路将带有电导率信息的激励信号与未过电导池的参考激励信号进行互相关运算并由低通滤波器对其进行滤波得到与电导率相关的电压信号。正弦激励幅度可调电路与电导率测量电路中自动校准模块相互合作完成电路的自动校准、量程切换电路保证了电导率测量的宽量程、采用互相关算法降低电路噪声及去除电导池等效电容,弥补了传统电导率测量电路定量程、测量范围小、精度差的缺点。测试结果表明,电导率测量电路可以测量电导率范围为0~30000μS/cm,测量精度为0.01μS/cm,测量基线噪声为0.3 n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相关 高精度 自校准 量程自适应 电导率测量
下载PDF
智能反射面辅助车联网无线传输建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冒海微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3年第2期278-285,共8页
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 IRS)作为一种由大量低成本的被动无源反射元件组成的平面,通过置于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对入射信号进行相位(或/和)幅度实现调控,能够有效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因此近年来被认为是新一代无... 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 IRS)作为一种由大量低成本的被动无源反射元件组成的平面,通过置于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对入射信号进行相位(或/和)幅度实现调控,能够有效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因此近年来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非平稳几何信道模型描述IRS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移动通信模型。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所提出的信道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各种参数配置下的IRS辅助无线通信场景,为系统性能分析、系统开发、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分析IRS几何信道模型的统计特性,首次提出将移动发射端(Mobile Transmitter, MT)与移动接收端(Mobile Receiver, MR)间的信道分为三个子信道:MT与IRS间的子信道、IRS与MR间的子信道、MT与MR间的子信道。通过分别求解各子信道的复冲激响应函数式,级联一种等效的信道模型分析IRS MIMO信道的重要统计特性,比如时变空间互相关函数(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 CCFs)。提出的IRS MIMO信道模型统计特性的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匹配,表明提出的信道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IRS移动通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几何信道模型 智能反射面 统计特性 空间互相关函数
下载PDF
四川省重点城市PM_(2.5)-O_(3)复合污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鲍冰逸 李友平 +3 位作者 文烨 罗静 钟心宇 史凯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44-252,共9页
为探究四川省PM_(2.5)和O_(3)相互作用演化的多尺度效应,并阐释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发生及演化的动力机制,应用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对2015—2021年四川省15个重点城市高浓度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分析。首先,PM_(... 为探究四川省PM_(2.5)和O_(3)相互作用演化的多尺度效应,并阐释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发生及演化的动力机制,应用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对2015—2021年四川省15个重点城市高浓度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分析。首先,PM_(2.5)和O_(3)质量浓度及超标天数年际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PM_(2.5)总体呈下降趋势,O_(3)总体在2015—2018年呈上升趋势,但二者的超标天数均呈现不稳定的波动趋势。其次,应用DCCA对2015—2021年各城市高浓度PM_(2.5)和O_(3)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相互作用的演化呈现出较强的长期持续性非线性特征,且各年份之间无较大差异。最后,进一步应用DCCA对各城市高浓度PM_(2.5)和O_(3)相关性随时间尺度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CCA指数的变化趋势在各年份表现为良好一致性,均在1~12 h显著上升,在12~28 h逐渐趋于平稳。本文结合自组织临界(SOC)理论讨论了PM_(2.5)、O_(3)时空演化的内在动力规律,认为四川省PM_(2.5)-O_(3)复合污染事件的发生受到大气系统非线性SOC理论的控制,四川省独特的气象条件为SOC状态的维持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臭氧 大气复合污染 自组织临界 去趋势互相关分析
下载PDF
存储方式对可交联聚乙烯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巩俊强 章彬 +6 位作者 徐曙 张成巍 展云鹏 陈宇奇 侯帅 惠宝军 朱闻博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5,共8页
电缆绝缘用可交联聚乙烯料在存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及作用机理至今尚不明确。根据实验室常用的两种储料方式——锡封料和塑封料,通过对比新出厂的可交联聚乙烯粒料及以上两种储料方式下搁置两年后的同品牌可交联聚乙烯粒料制得的XLPE材... 电缆绝缘用可交联聚乙烯料在存储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及作用机理至今尚不明确。根据实验室常用的两种储料方式——锡封料和塑封料,通过对比新出厂的可交联聚乙烯粒料及以上两种储料方式下搁置两年后的同品牌可交联聚乙烯粒料制得的XLPE材料的介电性能及晶态结构,研究了存储方式对可交联聚乙烯料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存储过程中可交联聚乙烯料的性能变化源于粒料内所含交联剂的分解。搁置两年后的粒料制得XLPE材料的交联度明显下降,热延伸性能劣化,而结晶性能和晶态结构略有改善,介电性能有所提高,其中塑封料由于在存储过程中还受到光照的影响,其交联剂分解现象更为严重,性能变化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交联聚乙烯 DCP自分解 存储方式 介电性能
下载PDF
自愈合凝胶在柔性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香李 张甜 +2 位作者 李倩倩 李彪 李康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87-2596,2722,共11页
自愈合凝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功能等特性,已广泛应用在电子皮肤、柔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方面。凝胶基质结构的可调性和导电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也为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柔性传感器提供了可能。该... 自愈合凝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功能等特性,已广泛应用在电子皮肤、柔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方面。凝胶基质结构的可调性和导电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也为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柔性传感器提供了可能。该文根据交联方式、功能性类型、愈合方式和胶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大小4种分类方式将自愈合凝胶进行了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各种自愈合凝胶的成胶机制和性能特点。综述了自愈合凝胶在柔性传感器中力学、光电和生物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讨论了该研究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及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凝胶 柔性传感器 交联方式 功能性 愈合方式 性能 应用
下载PDF
基于条件重采样的多站洪水过程随机模拟方法研究
12
作者 王权森 李安强 卢程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101,共4页
以流域干支流多站径流过程自、互相关性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条件重采样理论的多站洪水过程模拟方法,并对长江流域干流屏山、寸滩与宜昌站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延拓,将模拟结果与多站季节性自回归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 以流域干支流多站径流过程自、互相关性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条件重采样理论的多站洪水过程模拟方法,并对长江流域干流屏山、寸滩与宜昌站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延拓,将模拟结果与多站季节性自回归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模型,所提方法能在满足径流序列基本统计特性及序列高阶自互相关结构的同时,能进一步考虑历史极端洪水特征,生成满足不同设计频率的多站点多情景模拟径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站洪水过程模拟 条件重采样 高阶自互相关结构 历史极端洪水特征
下载PDF
基于混合动态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石怀涛 刘建昌 +2 位作者 丁晓迪 谭帅 王雪梅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针对基于动态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存在的主元个数较多以及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混合动态主元分析(Hybrid Dynam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HDP-CA)的复杂过程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步策略消除数据之间的自相关... 针对基于动态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存在的主元个数较多以及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混合动态主元分析(Hybrid Dynam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HDP-CA)的复杂过程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步策略消除数据之间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提高了故障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对TE过程典型故障和热连轧过程中断带故障检测结果表明:HDPCA方法提取的主元个数少于DPCA方法提取的主元个数。并且,基于HDPCA的T2和SPE统计量的检测性能和检测精度都由于基于DPCA的统计量。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混合动态核主元-独立元分析方法 活套故障 故障诊断
下载PDF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化建 黄法礼 +3 位作者 谭盐宾 李林香 谢永江 易忠来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43-1348,共6页
以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常用粉体-粘度改性剂复合型自密实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含气量、胶凝材料、养护温度等对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比较了自密实混凝土与正常振捣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探讨了自密实... 以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常用粉体-粘度改性剂复合型自密实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含气量、胶凝材料、养护温度等对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比较了自密实混凝土与正常振捣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探讨了自密实混凝土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随含气量的变化规律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当含气量小于3.5%,抗压强度随含气量增加而降低;当含气量在3.5%~6.1%之间,抗压强度变化不大;当含气量大于6.1%时,抗压强度随含气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自密实混凝土抗折强度高于正常振捣混凝土,折压比约为0.14;等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弹性模量比正常振捣混凝土低,且随着抗压强度增加,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在养护温度5~30℃范围内,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养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无砟轨道 自密实混凝土 力学性能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单势阱随机共振的多频周期微弱信号检测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陶志颖 鲁昌华 +2 位作者 查正兴 卢家亮 肖明霞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经典随机共振(SR)应用于微弱信号检测,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最佳系统参数调节困难的问题。单势阱随机共振(SSR)只需调整一个系统参数,更容易调整系统到最佳状态。在研究了单势阱随机共振理论基础上,对多频周期信号加上与实际更... 经典随机共振(SR)应用于微弱信号检测,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最佳系统参数调节困难的问题。单势阱随机共振(SSR)只需调整一个系统参数,更容易调整系统到最佳状态。在研究了单势阱随机共振理论基础上,对多频周期信号加上与实际更为接近的色噪声,采用互相关系数作为测度指标,运用自适应方法寻找系统最优参数后,系统设置该参数,从待测信号中检测出多频周期微弱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单势阱随机共振对多频周期微弱信号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共振 单势阱 互相关系数 自适应 微弱信号
下载PDF
潮汐作用对莱州湾南岸冬季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乔 徐兴永 +2 位作者 陈广泉 付腾飞 刘文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潮汐波动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当地下水受其影响时,这种周期性在地下水位变化中必会有所反映,但同时也会受到人为开采地下水、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很难被识别出来。通过谱分析认为莱州湾南岸地下水位同潮位共同存在12和24h两个主要周期,采... 潮汐波动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当地下水受其影响时,这种周期性在地下水位变化中必会有所反映,但同时也会受到人为开采地下水、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很难被识别出来。通过谱分析认为莱州湾南岸地下水位同潮位共同存在12和24h两个主要周期,采用傅立叶变化与去趋势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出了地下水位中受潮汐影响的频率成分,并利用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地下水位数据与潮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受人为开采地下水影响显著,但通过去除长期趋势和提取频率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冬季地下水位中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因素,从而为其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潮汐波动 地下水位 交叉谱 自相关
下载PDF
黄土土性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倪万魁 牛富俊 刘东燕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4-8,12,共6页
 运用土层的随机场模型研究了绛帐、潼关和延安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的统计规律,计算出黄土土性的自相关距离,探讨了黄土土性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认为: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均是统计非均匀的,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如果把土层看...  运用土层的随机场模型研究了绛帐、潼关和延安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的统计规律,计算出黄土土性的自相关距离,探讨了黄土土性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认为: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均是统计非均匀的,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如果把土层看成统计均匀,其土性参数的标准差会比实际情况大,从而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土性参数 随机场 自相关距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六道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力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刘春利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00-2407,共8页
采用地统计学中交互相关系数方法,对黄土高原六道沟流域农田、荒草地、林地、苜蓿地4种土地类型土壤剖面水力特性及其对水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与荒草地的土壤特性相似,苜蓿地与林地相似;相同吸力条件下,土壤水... 采用地统计学中交互相关系数方法,对黄土高原六道沟流域农田、荒草地、林地、苜蓿地4种土地类型土壤剖面水力特性及其对水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与荒草地的土壤特性相似,苜蓿地与林地相似;相同吸力条件下,土壤水分以农田最大、林地最小,而饱和导水率则相反;除土壤水分消耗期的林地和苜蓿地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外,其他时期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剖面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影响程度依土壤水分条件而异:水分补偿期,剖面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滞后其空间距离0~40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而土壤水分含量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范围为0~50cm;水分稳定期,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含水量的相互影响范围均在0~60cm;水分补偿期和稳定期,二者之间为正相关;土壤水分消耗期,农田和荒草地饱和导水率与水分含量呈正相关,饱和导水率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范围在滞后其空间范围0~80cm土层内,而土壤水分含量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范围在0~60cm内,林地和苜蓿地则呈负相关,相互影响范围均在0~60cm土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水力特性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 交互相关系数
下载PDF
自催化交联型有机硅密封胶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尹以高 张艺 +1 位作者 陈晓燕 许家瑞 《中国胶粘剂》 CAS 2007年第5期1-3,共3页
设计合成自催化交联型的有机硅密封胶,并研究其粘接性能和硫化胶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硅密封胶的交联密度受交联剂、填料种类和用量的影响,而交联密度又是影响密封胶粘接性能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自催化交联 性能 密封胶 交联密度
下载PDF
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区地壳介质地震波速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俊 郑定昌 +2 位作者 张金川 詹小艳 钱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7-531,共15页
为探究芦山M7.0级地震后5年多来,震源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介质波速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共6年的连续波形数据,运用移动窗互谱与频域偏振等分析方法,结合背景噪声源的特性,对不同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波速变化以及震后... 为探究芦山M7.0级地震后5年多来,震源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介质波速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共6年的连续波形数据,运用移动窗互谱与频域偏振等分析方法,结合背景噪声源的特性,对不同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波速变化以及震后的恢复过程与机制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年尺度而言,震源区周期为1~20s的背景噪声场相对稳定,但成分复杂、2~10s频带内至少存在2个能量相对稳定的噪声源;不同周期噪声的能量,在月变与季节性上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2)获得了长时间尺度、不同频带内介质相对波速的背景变化水平,1~2s、2~4s的波动幅度(约为±0.04%)与季节性变化规律强于4~10s、10~20s的,结合与降雨量相关的地下水位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其变化规律.(3)震源区的同震波速降低现象清晰,降幅约为0.08%~0.1%;空间上,波速下降最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约70km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一侧平均约为0.1%,略高于青藏高原(0.08%)一侧;在断裂带内的降速不显著.对不同子频带进行测量的结果显示,震后除10~20s外,其余3个子频带的相对波速在震后较短时间内(约20天左右)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速降低现象,其中4~10s的平均降速最大(约为0.08%),分析认为主震及大量余震的松弛效应是引起介质波速下降的主要原因.(4)震后大约1年左右,波速变化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且至2018年4月前未观察到大幅的波速变化现象,总体上各频带内的结果均沿零线小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 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 背景噪声源特性 同震波速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