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version factor analysis of self-balanced loading test of cast-in-situ piles based on analogue test method 被引量:3
1
作者 Li Jianhang Li Xiaojuan +2 位作者 Gao Luchao Dai Guoliang Wu Weiguo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9年第2期185-190,共6页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and the Mohr-Coulomb strength theory,a new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ide friction at a pile-soil interaction is propose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ca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and the Mohr-Coulomb strength theory,a new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ide friction at a pile-soil interaction is propose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cases,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nalogue test method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traditional anchor pile method and self-balanced method.Taking the self-balanced test of the bridge pile foundation in the Songhua River as an example,the conversion factor of sandy soil and weathered mudstone are confirmed by the analogue tes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factor of sandy soil and weathered mudstone in the Songhua River area should consider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etc.The standard values a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should be properly revised.The recommended range of the conversion factor of sandy soil in this area is 0.65 to 0.85,and that of weathered mudstone is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in-situ piles self-balanced method analogue test method Mohr-Coulomb strength theory conversion factor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pile axial load test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in cold regions
2
作者 JiaWei Gao Ji Chen +2 位作者 Xin Hou QiHang Mei YongHeng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2年第4期239-249,共11页
The measurement of pile axial loa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ing pile foundation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skin friction and end bearing capacity and analyzing load transfer mechanisms.Affected by the temper... The measurement of pile axial loa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ing pile foundation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skin friction and end bearing capacity and analyzing load transfer mechanisms.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ice content of frozen ground,the interface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ile foundation and frozen soil is complicated,making pile axial load measurements more uncertain than that in non-frozen groun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pile axial load test methods.Four methods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vibrating wire sensors,strain gauges,sliding micrometers,and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s.At the same time,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four test methods in frozen soil regions is discussed in detail.The first two methods are mature and commonly used.The sliding micrometer is only suitable for short-term measurement.While the Fiber Bragg grating(FBG)strain gauge meets the monitoring requirements,the 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needs further verification.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selecting and applying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pile axial load test for the stability study and bearing capacity assessment of pile foundations in col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axial load test methods pile shaft resistance SENSORS Cold regions
下载PDF
Numerical and test study on vertic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le group in slope soil topography 被引量:7
3
作者 Qu Liming Ding Xuanming +2 位作者 Zheng Changjie Wu Chongrong Cao Guangwe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期377-390,共14页
Topography effects on the vertical vibration responses of pile group are revealed though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 tests.First,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ith different topography of ground and bedrock are conducted.T... Topography effects on the vertical vibration responses of pile group are revealed though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 tests.First,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ith different topography of ground and bedrock are conduc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splacement amplitude of the pile head in sloping ground topography is larger than in horizontal ground.Differential displacement at various positions of the pile cap is observed in non-horizontal topography.Afterwards,a numerical algorithm is employ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ssenti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group piles of different topography configurations,which has been verified by the test results.The lengths of the exposed and frictional segment,together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subsoil layer,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which cause non-axisymmetric vibration at the pile c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graphy effects pile group vibration response model test numerical method
下载PDF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 waves in low strain dynamic testing of X-section concrete piles 被引量:1
4
作者 Qu Liming Fan Yuming +2 位作者 Ding Xuanming Yang Changwei Zhang Yanl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4期877-885,共9页
Stress waves propagate along vertical,radial and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s when a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applied at one end of a three-dimensional shaft.As a result,the receiving signals are usually mixed ... Stress waves propagate along vertical,radial and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s when a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applied at one end of a three-dimensional shaft.As a result,the receiving signals are usually mixed with undesired interference components,often featuring as high-frequency fluctuations.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sectional geometry(shape and size)greatly affects the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In this study,low strain dynamic testing on full-scale X-section concrete is condu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 on velocity responses at the pile head.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frequency and peak value of interference waves at various receiving points.Additionally,the effects of the geometrical,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ile shaft on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 are elaborated on through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d wave is obscured by interference waves superposed by two types of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The modulus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ar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frequency and peak value of the interference waves.On the other hand,the position with the least interference is determined,to some extent,by the accurate shape of the X-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strain dynamic testing X-section concrete pile high-frequency interference full-scale model test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Verifica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ile Foundation in Composite Ground throug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5
作者 Tomisawa Koichi Miura Seiich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3年第6期656-669,共14页
A new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ile foundation in composite ground, in which, prior to installing piles, the ground is improved around the heads of the piles in soft ground or ground subject to liquefaction, which is in... A new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ile foundation in composite ground, in which, prior to installing piles, the ground is improved around the heads of the piles in soft ground or ground subject to liquefaction, which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is construction method uses a combination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common ground improvement methods, including deep mixing, preloading and sand compaction piling, and it is referred to as the composite ground pile method. Since an artificial ground with relatively high rigidity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ground was formed around the pile in this metho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has not been made clear, thu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iles in composite ground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a series of centrifuge model tests and numerical analyses by using dynamic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 ver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iles in composite ground wa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composite ground centrifuge model test dynamic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Pile-up现象对材料本构关系反演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月敏 闫相桥 李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5-830,共6页
针对商用纳米压痕测试中忽略凸起(Pile-up)现象的问题,开展了Pile-up现象对材料力学参数和本构反演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推导能量法理论,选取5种不同材料进行了纳米压痕测试,利用商用Oliver-Pharr(O-P)法和能量法分别进行硬度和弹性模... 针对商用纳米压痕测试中忽略凸起(Pile-up)现象的问题,开展了Pile-up现象对材料力学参数和本构反演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推导能量法理论,选取5种不同材料进行了纳米压痕测试,利用商用Oliver-Pharr(O-P)法和能量法分别进行硬度和弹性模量计算,并比较测试误差率。推导极限分析法理论并进行反演计算,得到考虑材料Pile-up现象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纳米压痕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纳米压痕测试中压痕残余深度与压入深度比值大于0.7时,Pile-up现象对商用O-P法测试影响明显,弹性模量和硬度值误差率达到20%以上;对发生塑性变形较大材料进行本构关系反演计算时,理论计算值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证明了Pile-up现象对应力应变曲线计算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纳米压痕测试本构关系的反演计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法 纳米压痕测试 极限分析法 pile-up现象 反演分析 本构关系 有限元分析 量纲分析
下载PDF
洞桩法地铁车站边桩结构受力机制的模型试验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章慧健 郑余朝 +2 位作者 刘功宁 汪波 张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了方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洞桩法地铁车站边桩结构的受力机制,该文以广州地区某洞桩法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设计了一种简化的洞桩法车站边桩结构模型试验。基于该试验方法,演示分析了边桩结构在洞桩法车站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力学行为规律,... 为了方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洞桩法地铁车站边桩结构的受力机制,该文以广州地区某洞桩法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设计了一种简化的洞桩法车站边桩结构模型试验。基于该试验方法,演示分析了边桩结构在洞桩法车站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力学行为规律,并对比研究了不同桩型布置参数下的桩后土压力、边桩结构的力学和变形规律。通过该试验,为学生展示了洞桩法边桩结构模型的设计、制作、试验具体操作及数据监测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洞桩法车站边桩结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边桩布置型式的力学行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桩法 边桩结构 模型试验 施工力学 变形规律
下载PDF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渗流侵蚀作用下桩基位移与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冬梅 张学亮 杜伟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1189,1200,共10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桩基与隧道立体交叉分布体系的日渐复杂,隧道渗流侵蚀引发的桩基稳定性问题越发突出。然而,目前关于隧道破损引发渗流侵蚀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侵蚀发生机制方面,其与邻近桩基的相互作用尚欠关注。因此,在物理试验...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桩基与隧道立体交叉分布体系的日渐复杂,隧道渗流侵蚀引发的桩基稳定性问题越发突出。然而,目前关于隧道破损引发渗流侵蚀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侵蚀发生机制方面,其与邻近桩基的相互作用尚欠关注。因此,在物理试验揭示渗流侵蚀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体临界细粒含量表达式,量化表征了地层侵蚀形态;随后,采用随机定量删除细颗粒的方法,基于离散单元法DEM建立了多区域侵蚀地层模型,进而分析了不同桩基位置、沉桩方式、桩基荷载和基础类型条件下桩基结构的侵蚀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桩基受侵蚀后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沉位移,并在不平衡力的驱动下向侵蚀区倾斜;桩端阻力受损后随桩体下沉逐渐上升,侧摩阻力损失则基本无法恢复。此外,不同沉桩方式与桩基荷载下,桩体的位移与阻力变化模式基本一致,主要是变化量的不同;相比单桩,群桩具有更好的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离散单元法 侵蚀地层模型 影响因素 桩基响应
下载PDF
GB/T 13476-2023《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条款解读
9
作者 田寅 匡红杰 +2 位作者 骆静静 王涛 张立力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6期75-82,共8页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T 13476—2023《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已于2024年3月1日实施。为便于该标准的各使用方准确理解标准条款的具体含义,正确贯彻实施标准条款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介绍了该标准的修订背景和意义,并对标准的主要条款进...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T 13476—2023《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已于2024年3月1日实施。为便于该标准的各使用方准确理解标准条款的具体含义,正确贯彻实施标准条款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介绍了该标准的修订背景和意义,并对标准的主要条款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国家标准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下载PDF
砂土中抗拔螺杆桩承载力及变形特性研究
10
作者 陈亚东 于艳 +2 位作者 孙华圣 龚成中 蔡江东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1588,1664,共9页
通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PFC),研究了叶片设置、砂土相对密实度、受荷工况等因素对螺杆桩抗拔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试验结果校准离散元程序的细观参数,模拟结果用于分析螺杆桩的荷载分担特性、... 通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PFC),研究了叶片设置、砂土相对密实度、受荷工况等因素对螺杆桩抗拔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试验结果校准离散元程序的细观参数,模拟结果用于分析螺杆桩的荷载分担特性、螺纹叶片间距对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桩周土体滑动面特征。结果表明:抗拔工况下桩基荷载位移曲线呈现软化特征,0.05 D破坏准则适用于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判定,叶片的设置使得桩承载力提高37%,螺纹段荷载分担比接近70%,直杆段荷载分担比是抗压工况的2倍;上拔承载力随叶片间距增加呈降低趋势,H/D=1.00是此工况下合理参数;砂土相对密实度的提高使得螺杆桩和直杆桩抗拔承载力分别增长19.4%、26%,而对抗拔桩周围土体位移模式影响有限,螺杆桩桩周土体最大影响范围约为4 D,而直杆桩约为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拔螺杆桩 模型试验 离散单元法 承载力 位移模式
下载PDF
基于差分法的双排抗滑桩结构内力计算
11
作者 李寻昌 高凡凡 +1 位作者 冉雨童 史征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受荷段、嵌固段全桩内力计算模型,进而对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桩体内力进行了计算。同时,通过大型室内模型试验内力实测结果对所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结果与所建计算模型得到的桩顶位移与桩身弯矩值吻合较好,说明简化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二者的后排桩最大弯矩出现位置略有偏差,计算得到的最大弯矩位置更接近实际桩体破坏位置,进一步验证了全桩内力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所建有限差分计算模型避免了将受荷段与嵌固段利用连续条件进行迭代的复杂运算过程,大大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有连梁双排桩内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连梁双排抗滑桩 有限差分法 全桩内力计算 模型试验 计算模型
下载PDF
支盘桩外轮廓跨孔超声波检测现场试验研究
12
作者 张黎明 贵宁 +2 位作者 李国维 周洋 杨永清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00,共8页
目前有关定量评价支盘桩支盘/星支外轮廓检测方法局限于可行性研究,未有系统的、考虑实际工况的现场试验研究,无法为建立标准的支盘桩外轮廓检测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开展支盘桩现场检测试验和理论研究,建立超声波透射法检测的技术工艺... 目前有关定量评价支盘桩支盘/星支外轮廓检测方法局限于可行性研究,未有系统的、考虑实际工况的现场试验研究,无法为建立标准的支盘桩外轮廓检测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开展支盘桩现场检测试验和理论研究,建立超声波透射法检测的技术工艺。首先,二次利用桩芯钻孔和打设桩周测斜管建立检测通道,通过地表管口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利用测斜数据进行测管定位以消除测管误差。其次,在混凝土内及桩周土内分别进行透射试验,测得超声波在混凝土和桩周土中的传递速度;利用跨孔超声波获得桩体超声波首波图,建立首波到达时间与桩身轮廓尺寸关系式,假设声波直线传播路径推导支盘轮廓尺寸。最后,考虑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依据Snell定律建立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数据修正方法,并利用支盘桩几何关系计算出实际轮廓尺寸,形成支盘桩外轮廓跨孔超声波检测技术。研究表明超声波在桩身内传递的平均速度为4.24~4.36 km/s,与现场桩芯的平均速度4.27 km/s吻合;超声波在桩周土中传递速度随土层在1.65~1.8 km/s之间,与实际吻合。依据波列图计算的支盘位置和大体轮廓与设计相符,轮廓图显示桩身存在变形,基于Snell定律的修正算法可以更合理地计算支盘的实际轮廓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超声波透射 支盘桩检测法 支盘桩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大型梁式承台模型试验及跨中挠度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13
作者 王洁金 黄毅 +1 位作者 胡志坚 李永斌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9,共7页
为了解大型梁式承台的力学性能,以某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大型梁式承台为背景,按照缩尺比1∶10制作梁式承台模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分析梁式承台结构受力、破坏模式、开裂情况等,并研究不同跨高比条件下梁式承台的受力特性。... 为了解大型梁式承台的力学性能,以某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大型梁式承台为背景,按照缩尺比1∶10制作梁式承台模型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结合有限元计算,分析梁式承台结构受力、破坏模式、开裂情况等,并研究不同跨高比条件下梁式承台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跨中荷载作用下,梁式承台受力大致可以分为线弹性阶段、裂缝发展阶段和屈服阶段3个阶段;线弹性阶段截面应力分布已不满足平截面假定,剪切效应对结构变形的影响不可忽略;模型最终破坏模式为弯曲破坏;裂缝主要表现为跨中弯曲裂缝和斜裂缝;跨高比越小,梁式承台剪切刚度越大。为考虑剪切效应对梁式承台变形的影响,拟合得出梁式承台跨中挠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计算值及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可得在裂缝发展阶段,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较大,所提方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较小,该方法可用于线弹性阶段及裂缝发展阶段梁式承台跨中挠度的初步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承台 剪切效应 力学性能 跨中挠度 计算方法 模型试验 有限元法
下载PDF
砂岩-混凝土结构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及离散元模拟
14
作者 杨凯旋 刘亚楠 +1 位作者 赵衡 赵明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176,共12页
为从宏、细观角度揭示常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CNS)条件下锯齿状砂岩-混凝土结构面剪切机制,首先采用湖南大学自主改造的CNS岩石直剪仪开展3组砂岩-混凝土结构面室内剪切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刚性墙替代法建立与室内试验... 为从宏、细观角度揭示常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CNS)条件下锯齿状砂岩-混凝土结构面剪切机制,首先采用湖南大学自主改造的CNS岩石直剪仪开展3组砂岩-混凝土结构面室内剪切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刚性墙替代法建立与室内试验相应的离散元数值模型,并引入3个显式运动学方程控制砂岩试样运动轨迹从而实现CNS条件加载,将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随后,开展16个工况的数值剪切试验,通过观察剪切裂纹扩展和力链演化形态,从细观角度揭示结构面破坏模式和荷载传递机制,并从宏观角度分析锯齿几何尺寸(半波长λ、起伏角θ)和加载边界条件(初始法向应力σn0、法向刚度K)对剪切强度和法向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裂纹按照“平稳增加—急剧增加—增幅减小”的发展趋势由结构面区域逐渐向岩石内部扩展,结构面破坏模式随起伏角的增大由滑移磨损向剪断破坏过渡,剪切强度随λ、θ、σn0和K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剪试验 砂岩-混凝土结构面 离散元法 常法向刚度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地区百米超长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宗让 唐良 韩国定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依托陕西省铜川市玉皇阁二号桥及引线工程百米超长桩项目,比选了各类成孔方法和钻机,选定旋挖成孔法施工工艺和徐工XR800E旋挖钻机,完成该百米超长桩施工。介绍了百米超长桩的关键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从钻孔前的预处理、钻孔过程... 依托陕西省铜川市玉皇阁二号桥及引线工程百米超长桩项目,比选了各类成孔方法和钻机,选定旋挖成孔法施工工艺和徐工XR800E旋挖钻机,完成该百米超长桩施工。介绍了百米超长桩的关键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从钻孔前的预处理、钻孔过程中的综合处理、钢筋笼施工控制措施等方面保证该超长桩施工的可靠性。通过试桩试验,确定了百米超长桩在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土层钻进参数、泥浆循环系统、沉渣厚度、钢筋笼安全稳定性验算、水下混凝土灌注等关键环节,为类似湿陷性黄土地区百米超长桩施工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湿陷性黄土 旋挖成孔法 试桩 承载力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大三轴试验研究
16
作者 应宏伟 陈雨 +1 位作者 王阳扬 刘冠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114,共11页
以拟建的某水电站碎石桩地基处理为背景,研发了能提高重塑软黏土固结效率、减小试样扰动的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的室内试验制样方法,开展了不同围压和碎石芯置换率的复合试样室内大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试样在较小围压下表现出... 以拟建的某水电站碎石桩地基处理为背景,研发了能提高重塑软黏土固结效率、减小试样扰动的含碎石芯软黏土复合试样的室内试验制样方法,开展了不同围压和碎石芯置换率的复合试样室内大三轴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试样在较小围压下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在较高围压下则基本呈现软化特征,且碎石置换率越小,软化特征越明显,相同围压时,复合试样的初始变形模量随试样面积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围压和低置换率时,软黏土碎石芯复合试样的剪切破坏面明显,在低围压和高置换率时,复合试样中部出现较明显的鼓胀现象,碎石芯最大鼓胀量总体随着围压和置换率的提高而增大.规范方法高估了复合试样(地基)的内摩擦角,面积置换率越大,规范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的差值越大.高围压下传统应力叠加法高估了软黏土振冲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低估了复合地基的沉降,置换率越高,相同轴向应变时与复合试样大三轴试验的偏应力误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碎石桩复合地基 三轴试验 抗剪强度 应力叠加法
下载PDF
无封装FBG应变传感器在不同布设方式下的标定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怀龙 王其标 +2 位作者 朱碧堂 邱松 刘俊杰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光纤光栅(FBG)应变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测量应变的仪器逐渐运用到土木工程领域中,其能运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布设以及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环境对灵敏度系数进行标定。为了确定表面直接粘贴和开槽植入两种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布... 【目的】光纤光栅(FBG)应变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测量应变的仪器逐渐运用到土木工程领域中,其能运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布设以及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环境对灵敏度系数进行标定。为了确定表面直接粘贴和开槽植入两种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布设方法的测量精度。【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沉桩试验的无封装FBG灵敏度系数的标定方法,并通过采用圆形无缝钢管作为基体对两种布设方法进行标定试验研究。【结果】在逐级加载阶段,开圆形凹槽植入粘贴法所得到的标定系数比表面直接粘贴更小,而表面直接粘贴法更接近理论值,开槽植入和表面粘贴法所得到的标定系数与理论值相比最大误差分别为2.84%和0.33%;在逐级卸载阶段,两种布设方法光纤的中心波长存在一定的滞后,但标定系数与加载阶段相差不大。【结论】在FBG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试验环境情况以及在试验允许误差范围内选择合理的光纤光栅布设方案及标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 布设方法 沉桩试验 标定试验 灵敏度系数
下载PDF
自平衡试桩理论解析转换方法及工程应用
18
作者 杨迪 白露 +1 位作者 桑润辉 江杰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5期512-518,共7页
提出一种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的解析转换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上、下段桩各微段控制方程,通过编程求解上、下桩身各微段处的内力及变位量,代入精确转换公式,将自平衡试桩结果转换为类似传统静载测试荷载(Q)-位移(s)曲线形式,并求解... 提出一种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的解析转换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上、下段桩各微段控制方程,通过编程求解上、下桩身各微段处的内力及变位量,代入精确转换公式,将自平衡试桩结果转换为类似传统静载测试荷载(Q)-位移(s)曲线形式,并求解其极限承载力。结合广西来宾裕达梧桐苑3根钻孔灌注桩自平衡法测试工程,应用该解析转换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转换。研究表明,3根试桩内力均表现为离加载端较近的土层承担的荷载较大,轴力由加载端向两端衰减程度逐渐减小,且侧摩阻力变化特性呈现双曲线分布。就单桩承载力而言,简化转换方法偏于保守,而解析转换方法考虑了桩侧各层土的性质差异,相比精度可提高约12%。该解析转换方法能准确地反映出上、下段桩身内力分布规律以及桩侧土层承载特性,且可以高效准确地实现承载力的转换,在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平衡试桩 解析转换法 工程应用 极限承载力
下载PDF
基桩承载力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型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李永 刘志杰 刘永莉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 2024年第4期36-43,共8页
针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应用室内模型试验对该方法的可操作性进行研究。首先,设计并浇筑完成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型试验装置;其次,分别进行桩身加载和桩顶加载试验,得到试验数据;最后,将试验结果和经验公式... 针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应用室内模型试验对该方法的可操作性进行研究。首先,设计并浇筑完成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型试验装置;其次,分别进行桩身加载和桩顶加载试验,得到试验数据;最后,将试验结果和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荷载箱位置难以同时满足两次加载所需平衡力的要求,且结果还受加载顺序和上下段桩之间预留间距影响,还需对最优加载顺序确定、荷载补偿、上下段桩间预留距离确定等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 经验公式法 自平衡试桩法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 模型试验装置 Q-S曲线
下载PDF
软土地区桩端后注浆失效补救方法及效果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建华 李想 卫佳琦 《地基处理》 2024年第2期172-177,共6页
通过上海软土地区某项目桩端后注浆失效时补救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桩侧成孔埋设注浆管进行后注浆补救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尽量贴近既有桩基于桩侧对称成两个补救孔,成孔时应采用下钢套管的方式控制垂直度;(2)埋设两根注浆管... 通过上海软土地区某项目桩端后注浆失效时补救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桩侧成孔埋设注浆管进行后注浆补救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尽量贴近既有桩基于桩侧对称成两个补救孔,成孔时应采用下钢套管的方式控制垂直度;(2)埋设两根注浆管,一根伸入桩底、端部有带逆止功能的注浆器,称为“补救注浆管”,采用约1.0 m长度隔离材料对“补救注浆管”进行包裹,避免封孔时“补救注浆管”被堵塞;另一根底部位于隔离段以上,桩底以上1.0 m,用于封孔,称为“封孔注浆管”;(3)通过“封孔注浆管”进行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封孔;(4)待封孔48 h后,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加固体达到一定强度,通过“补救注浆管”进行注浆,考虑到注浆的有效性,建议补救注浆的注浆量按原设计注浆量的两倍考虑。桩基静载荷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桩侧成孔补救注浆后,桩基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低于正常注浆桩基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端后注浆 补救方法 桩侧成孔 软土 灌注桩 静载荷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