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被引量:10
1
作者 段文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5,共4页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道德需要 意义 激发
下载PDF
道德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特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志伟 李华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1-413,共3页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需要 自律 利他性 向我性
下载PDF
论人的道德需要 被引量:1
3
作者 任万明 李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8-13,共6页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有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缘由。就社会方面而言,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手段;就个体方面而言,道德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体现,是个体立身行事的依归,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有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缘由。就社会方面而言,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手段;就个体方面而言,道德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体现,是个体立身行事的依归,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需要 社会规范 自我完善
下载PDF
论主体自我道德需要的价值及其激励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茜茜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9-61,69,共4页
自我道德需要的出现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制定适宜的道德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关键词 自我道德需要 价值 激励
下载PDF
个体性自我发展与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之困境和出路
5
作者 徐丽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7期79-82,共4页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公众个体自我的心理需求与社会所倡导的崇高道德之间有所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效性,需尊重个体性自我,充分满足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体性自我的合理需求是一条必要途径。
关键词 个体性自我 社会性自我 道德建设 合理需求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心理描述及对策
6
作者 苏锡民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7-80,共4页
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网络成瘾行为、网络依赖症、浏览、传播黄色信息等问题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强化道德引导,加强社会监管,积极提倡建立家庭教育... 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网络成瘾行为、网络依赖症、浏览、传播黄色信息等问题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强化道德引导,加强社会监管,积极提倡建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抑制或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道德 失范 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 道德引导
下载PDF
生活德育的心理学依据
7
作者 林兆生 《科教文汇》 2017年第16期84-85,共2页
考察现阶段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探寻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现阶段学校德育脱离生活的缺陷。从自我意识、需要和情感体验等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生活德育的依据,说明在学校进行生活德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德育 自我意识 需要 体验 生活
下载PDF
心理学视域下哈克贝利·费恩道德成长研究
8
作者 马东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成长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道德成长的主题。小说中,随着主人公哈克贝利不同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他的心理不断成熟,道德水准不断升华,最终成长为一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成长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道德成长的主题。小说中,随着主人公哈克贝利不同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他的心理不断成熟,道德水准不断升华,最终成长为一位“忘我利他”的理想道德的化身,实现了自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克贝利·费思 需要心理 自我超越 道德升华 忘我利他
下载PDF
美德社会何以可能
9
作者 喻文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3-29,共7页
自古以来,美德社会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形成。美德社会是一个崇德向善的道德共同体,是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的统一。美德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必须从构成社会的人以及社会本身寻找依据。自我完善的道德需要是建构美德社会的人性根基... 自古以来,美德社会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形成。美德社会是一个崇德向善的道德共同体,是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的统一。美德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必须从构成社会的人以及社会本身寻找依据。自我完善的道德需要是建构美德社会的人性根基,崇德向善的价值诉求是建构美德社会的内在依据。道德的个人构成了美德社会的微观基础,而道德的社会是建构美德社会的宏观背景。罗尔斯的良序社会是美德社会的当代典范。善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美德社会则是善治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社会 道德共同体 自我完善 崇德向善 善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