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中的“天人合一”观研究
1
作者 姬晨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孟浩然 叶赛宁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下载PDF
生成的自我--来自生成论和佛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怡 李恒威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4期368-376,共9页
当代认知科学的自我研究中,生成论吸收佛学中观派思想,以“关系-过程动力学”存在论重新诠释中道自我观:自我即非一种稳固不变的单一极点,也非全然的无或错觉,而是一种生命维持其组织形式完整性意义上的功能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辩证的... 当代认知科学的自我研究中,生成论吸收佛学中观派思想,以“关系-过程动力学”存在论重新诠释中道自我观:自我即非一种稳固不变的单一极点,也非全然的无或错觉,而是一种生命维持其组织形式完整性意义上的功能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辩证的,因为生命系统的组织形式完整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其自我保持和自我生产的过程中动态地实现的;自创生理论所刻画的(单细胞)操作闭合组织形式是其最简示例。本文探讨了这种“空的同一性”或“无我之我”的一般建构机制,即一种自指或递归的组织形式,或所谓的自我限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生成论 无我之我 操作闭合 自我限定
下载PDF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塑造 被引量:4
3
作者 尚庆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12,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政治品格的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无疑处于开创性、奠基性地位。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坚持毛泽东政治品格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针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政治品格的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无疑处于开创性、奠基性地位。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坚持毛泽东政治品格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针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政治品格,赋予其新的内涵和价值,找到毛泽东政治品格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激活其理论生命力。在政治品格的内在人格依托上从“舍我”到“无我”,在政治品格的内在超越性维度上从“批评与自我批评”到“自我革命”,在政治品格的灵魂的向度上从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到“不忘初心”,处处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在淬炼中不断升华。习近平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所有中国共产党人都应当坚守的政治美德和行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习近平 政治品格 无我 自我革命 不忘初心
下载PDF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自我”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晓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15,共6页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的自我。自我理解的差异构成了人道主义的古今之辩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哲学 无我 自我
下载PDF
关于中国设计境界说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艳 杨文妍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设计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过程中,物境、情境、意境理论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应用策略。方法通过对设计中"三层境界"的研究,明确其与设计本质的关系;通过追寻"物境"、"... 目的探讨设计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过程中,物境、情境、意境理论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认知与应用策略。方法通过对设计中"三层境界"的研究,明确其与设计本质的关系;通过追寻"物境"、"情境"和"意境"的层阶关系,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和体现,从物境下的"有我之境"至情境下的"物我观照"、再到意境下的"无我之境"。结论当今时代设计的消费浪潮背景下,寻求设计的意境,主张从设计的"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升华,具有设计伦理意义。这种设计思想与实践对于今后设计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验性。从"境界说"概念、以及物境"用思"、情境"驰思"、意境"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的研究,寻求设计中"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物镜 情境 意境
下载PDF
走出自利与无私的二元对立——现代商业伦理可能性的一种求索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剑波 蔡小忠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8-102,共5页
被简单化和绝对化的自利和无私的二元分立,必然造成商业原则和道德情操的互相排斥。只有揭去纯粹自利和纯粹无私之幻觉,依据多元化的视角,看到商业伦理的复杂性,商业与伦理才有互相通达的可能。
关键词 自利 无私 复杂性
下载PDF
无私动因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海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56-63,共8页
一个人之所以能无私利人,是因为他一方面有爱人和报恩之心;另一方面他有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他之所以有爱人和报恩之心,是因为他的快乐和利益是他人给的,但是引发无私利他和完善自我品德行为的动因和动力是利己心。
关键词 动因 无私利人 爱人 自我品德完善
下载PDF
无我与超越——论佛教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斯洪桥 金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自我 我见 无我 超越
下载PDF
卓越道德的美德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唐代兴 唐梵凌 《阴山学刊》 2015年第4期16-26,共11页
美德以道德为基础,是对道德的卓越。美德对道德的卓越,其实质是对品德和习惯的卓越。品德是道德他律达向道德自律的内驻方式,并构成美德的主体前提:品德是衔接道德与美德的中介,是道德自律的凝聚形态和美德自励的动力因素。品德之所以... 美德以道德为基础,是对道德的卓越。美德对道德的卓越,其实质是对品德和习惯的卓越。品德是道德他律达向道德自律的内驻方式,并构成美德的主体前提:品德是衔接道德与美德的中介,是道德自律的凝聚形态和美德自励的动力因素。品德之所以具有此双重功能,是因为其涵养德性之内在要求。美德的内在生成方式是涵养德性,美德的外化张扬方式是性情生活和个性自由,其行为类型是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其根本方法是乐道。而自励助他和个性作为却是对乐道方法的实践运用:自励助他,是人人举手可为的日常生活的美德方法;个性作为,是社会精英创造文明世界和意义生活的美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道德 涵养德性 无私奉献 自我牺牲 乐道方法 自励助他 个性作为
下载PDF
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伦理学视阈下朱熹“做人之忠”的主要内涵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辉纯 《唐都学刊》 2017年第6期36-41,共6页
"做人之忠"是朱熹对传统儒家忠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涵包括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克己为人涉及的是忠德主体本身的道德修养,公而忘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面对外在的物质或经济等诱惑时应当秉持... "做人之忠"是朱熹对传统儒家忠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涵包括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克己为人涉及的是忠德主体本身的道德修养,公而忘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面对外在的物质或经济等诱惑时应当秉持的德性,威武不屈主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在面对权贵、权势时应当固守的一种道德理性。"做人之忠"彰显了朱熹作为理学家对人类的道德和人类行为责任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做人之忠” 克己为人 公而忘私 威武不屈
下载PDF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哲学智慧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中观
下载PDF
盘古形象与盘古精神
12
作者 罗家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战国至魏晋,人们热情地讨论天文,提出了几种宇宙模式。盘古故事是对浑天说的神话解释,以自存、自足、自生、自为的独化手段,展现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其后,人们又将人性赋予盘古,他有了妻子和孩子,也同凡人一样向死而生,为了把人类与自... 战国至魏晋,人们热情地讨论天文,提出了几种宇宙模式。盘古故事是对浑天说的神话解释,以自存、自足、自生、自为的独化手段,展现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其后,人们又将人性赋予盘古,他有了妻子和孩子,也同凡人一样向死而生,为了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他需要争分夺秒,抛弃一切累赘,保持高度专注,提升自我能力,完成开辟天地的使命。最终,盘古垂死化身,建成了人类的乐园,体现出无私奉献的圣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古 鸡子 独化自强 纯化自新 无私奉献
下载PDF
王国维“境界说”中的三个概念探析
13
作者 翟志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下载PDF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看王国维的解脱之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成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0,共5页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都能够给人带来无功利的审美。王国维认为美学和伦理学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由分析两种境界的美学价值的过程,我们发现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在于"无我"...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都能够给人带来无功利的审美。王国维认为美学和伦理学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由分析两种境界的美学价值的过程,我们发现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在于"无我",而由于人们无法摆脱生活之"欲",所以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其实是痛苦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雏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解脱
下载PDF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 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80-1889,共10页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自我 自我实现 无我 智慧推理
下载PDF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繁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叔本华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优美 壮美
下载PDF
心理学视域下哈克贝利·费恩道德成长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东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成长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道德成长的主题。小说中,随着主人公哈克贝利不同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他的心理不断成熟,道德水准不断升华,最终成长为一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成长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主人公道德成长的主题。小说中,随着主人公哈克贝利不同层次需要的逐渐满足,他的心理不断成熟,道德水准不断升华,最终成长为一位“忘我利他”的理想道德的化身,实现了自我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克贝利·费思 需要心理 自我超越 道德升华 忘我利他
下载PDF
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实践体现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军奎 《长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9-66,共8页
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造的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 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造的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象征。红旗渠修建成功是太行儿女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的结果。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是当代中国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仍然激励着太行儿女和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下载PDF
红旗渠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海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2-35,共4页
红旗渠精神是创造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具民族性,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时代性,其内在品格和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高度统一。因此,要充分挖掘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 红旗渠精神是创造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具民族性,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时代性,其内在品格和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高度统一。因此,要充分挖掘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渠精神 时代新人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下载PDF
怎样让职校学生有幸福感
20
作者 程基会 《科教文汇》 2012年第5期7-7,16,共2页
中职教师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的观念,坚持"亦师亦友",既把他们当成"上帝",又把他们当成教育对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来是在享受教育。
关键词 树立自信心 师爱的无私 以学生为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