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ZONG Ying-fei TAO Lin ZHANG Guo-l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50-52,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in Chaoyang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serial correlation and climate tendency method, so as to master its climate situation. [Result]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from 1966 to 2010 showed fluctuation variation, and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328 ℃/10 a and highest significant level, so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emperature increase, next cam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0.151 ℃/10 a),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decrease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he averag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half year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summer half year,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0.417 and 0.250 ℃/10 a, respectively; the trend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reached low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variation in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ddition,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rural area of Chaoyang in western Liaoning went up obviously, with the climatic tendency of 42.59 ℃·d/10 a, namely it increased by 192 ℃·d in recent 45 years. [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climatic referen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and varietie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liaoning Rural area TEMPERATURE Heat resources Trend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辽西低山丘陵区坡面暴雨产流产沙过程及水保效益
2
作者 白文强 周凤艳 +1 位作者 李刚 陶佳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68,共8页
基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和泥沙现场观测,研究暴雨条件下(7·28暴雨)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与裸地相比,耕作措施中的顺垄耕作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工程措施... 基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和泥沙现场观测,研究暴雨条件下(7·28暴雨)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与裸地相比,耕作措施中的顺垄耕作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延长了初始产流时间。不同措施的产流产沙过程和雨强变化趋势相似,横垄耕作的径流和含沙量与雨强存在延后现象。在暴雨条件下,以裸地作为对照,林草措施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果,而农业措施的顺垄耕作则增大了产流产沙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辽西低山丘陵区 水土保持措施 径流泥沙 水土保持效益
下载PDF
辽西走廊地区乡村住宅组团风环境模拟及优化设计
3
作者 顾祎楠 郭海博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65-68,共4页
辽西走廊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春季和冬季多发大风天气,给当地风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以该地区乡村住宅组团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基本模型,以流体模拟软件Phoenics分析其风环境,参照相关评估方法判断不舒适区域并进行统计。通... 辽西走廊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春季和冬季多发大风天气,给当地风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以该地区乡村住宅组团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基本模型,以流体模拟软件Phoenics分析其风环境,参照相关评估方法判断不舒适区域并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多种优化方法,讨论提高住宅组团风环境舒适程度的合理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组团布局方式、道路节点和院落空间等措施均能有效增加住宅组团的风环境舒适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地区 乡村住宅组团 风环境 模拟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孟凡雪 高山 柳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 对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的1件流纹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为(124.4±1.4)Ma,与前人对辽西北票、义县、凌源等地区通过K-Ar、Ar-Ar、U-Pb等定年方法获得的义县组年龄基本一致,时代为早白垩世。7件典型火山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的SiO2=65.6%~73.4%,MgO=0.35%~1.23%,Mg#=16~41,Al2O3=13.40%~16.79%,Na2O=3.54%~4.26%。Sr=(445~774)×10-6,Yb=(0.51~0.97)×10-6,Y=(7~14)×10-6,Sr/Y=49~66,LaN/YbN=33~48,高Sr和Sr/Y比值,低Y和Y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其Mg#较低。它们可能是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凌源地区 义县组火山岩 埃达克岩
下载PDF
辽西山地缺水地区储水构造的特征和供水示范工程的建立 被引量:10
5
作者 武选民 文冬光 +4 位作者 张福存 王恩荣 倪金 张二勇 李旭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了缓解辽西山区缺水村镇居民的饮水疾苦,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4年开始在该区实施了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项目。依据项目的勘查数据、取水示范工程并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重点探讨了示范区储水构造的类型、典型储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和... 为了缓解辽西山区缺水村镇居民的饮水疾苦,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4年开始在该区实施了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项目。依据项目的勘查数据、取水示范工程并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重点探讨了示范区储水构造的类型、典型储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和供水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缺水区 储水构造 供水应用
下载PDF
辽西台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健 金巍 +1 位作者 郑培玺 张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9-1230,共12页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 辽西台里地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均曾被视为新太古代花岗岩。根据各类花岗质岩石的产状序次关系确定,块状/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太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和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分别出露于研究区南北两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 I 型花岗岩,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组成复杂,大量继承性锆石和新生锆石共存。新生锆石岩浆结晶特征明显,内部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 Th/U 值(0.15~1.70)。两个样品的新生锆石 U- Pb 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3.7±2.0)Ma 和(153.7±4.7)Ma。研究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源自下地壳中基性火成岩的晚侏罗世花岗质侵入岩,其构造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台里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晚侏罗世
下载PDF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 被引量:23
7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杨之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辽西-冀北地区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健 刘作新 蔡崇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313-1317,共5页
采用 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 8 8t·hm-2 ·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与降雨量分布一致 .针对地区特点 ,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 采用 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 8 8t·hm-2 ·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与降雨量分布一致 .针对地区特点 ,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 .对比分析表明 ,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 ,提高人工林质量 ,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人工林 气候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大陆火山活动对气候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正府 陈晓雨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9-322,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中、新生代典型中酸性火山活动的气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新生代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和中生代辽西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天池火山气体含量呈现两个相同趋势的旋回式变化,从早到晚,卤化物和H2O呈降...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中、新生代典型中酸性火山活动的气候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新生代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和中生代辽西火山活动对气候环境造成的影响。天池火山气体含量呈现两个相同趋势的旋回式变化,从早到晚,卤化物和H2O呈降低趋势,而硫化物气体呈增加趋势。火山旋回早期富含HF气体导致动物窒息、甚至大批集群死亡;晚期喷出的大量硫化物气体可以形成大规模酸雨和剧毒火山灰云幕,对周围的动植物生长有严重影响。辽西火山气体可分为三种组合,形成酸雨,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加速臭氧浓度降低,甚至破坏臭氧层,从而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气体 火山灾害 臭氧层 酸雨 辽西 长白山
下载PDF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雪 尹光华 +2 位作者 马宁宁 谷健 王士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水氮运筹模式 春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辽西半干旱区
下载PDF
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侵蚀分级指标研究——以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秋兵 韩春兰 +3 位作者 丁玉荣 贾树海 黄毅 唐耀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 目前,我国对适用于各地区大比例尺土壤侵蚀分级指标的研究较少,现行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在野外实际应用中困难,对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意义不大。根据多年来在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抓住成土母质这一主导因素,根据不同成土母质土地的土壤质量分异规律、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土壤遭受侵蚀后对土壤生产力水平、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不同等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分级方法和分级标准,确立了适合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大比例尺土壤资源调查的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体系。该分级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强、分级指标界限明确、可操作性强、对土地利用管理指导意义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侵蚀 分级指标 辽宁 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辽西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中的物探技术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福祥 王恩荣 +1 位作者 李凤哲 任妹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本次示范工程通过不同类型地下水勘查物探技术应用与示范,分析总结方法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出不同类型地下水勘查物探技术方案,为该地区解决人畜饮用水指明方向,提供技术和示范经验。
关键词 辽西山区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勘查 物探技术
下载PDF
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辽西地区古气候重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秋兵 崔东 +3 位作者 韩春兰 白晨辉 张寅寅 孙仲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4-252,共9页
通过对我国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22个土壤剖面发育指标的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转换函数,并将之运用于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71~423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参数值:403~423... 通过对我国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22个土壤剖面发育指标的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转换函数,并将之运用于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71~423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参数值:403~42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23.92~574.42 mm,年均温为10.6~11.0℃;311~40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84.6~1 277.2 mm,年均温为15.6~16.6℃;243~311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17.24~669.08 mm,年均温为9.18~12.2℃;225~24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302.7 mm,年均温为16.5℃;208~225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2.54~731.42 mm,年均温为10.1~11.6℃;176~20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231.4 mm,年均温为16.0℃;148~176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0.49~682.09 mm,年均温为8.49~9.13℃;71~14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28.2~1 294.0 mm,年均温为16.1~16.6℃。辽宁朝阳现今全年平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450~500 mm,说明该地区42万年以来气候有过多次波动,但总的趋势是由温暖湿润向寒冷干旱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育指标 转换函数 古气候 辽宁西部地区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火山岩喷发期次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蔡厚安 徐德斌 +1 位作者 李宝芳 邵龙义 《中国煤炭地质》 2010年第12期1-6,共6页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位于阜新—义县盆地以东,除第四系表土大面积覆盖外,露头区内最常见的就是火山岩系。而火山岩层位、喷发期次和时代的确定对辽西化石层、找煤、构造及沉积演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工作是在系统收集了辽西地区...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位于阜新—义县盆地以东,除第四系表土大面积覆盖外,露头区内最常见的就是火山岩系。而火山岩层位、喷发期次和时代的确定对辽西化石层、找煤、构造及沉积演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工作是在系统收集了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年龄的基础上,对阜新—义县盆地和彰武—黑山地区采集的11件火山岩样品进行了SHRIMP U-Pb同位素分析;系统收集了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年龄,结合新测得的数据提出辽西地区的白垩世的火山活动分五次,活动时间分别为132±1Ma、126±1Ma、122±2Ma、115±2Ma和100±5Ma。基于统计学结果认为引起辽西地区乃至东北地区地壳减薄的起止年龄为132±1Ma至115±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彰武—黑山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同位素年龄 地质意义
下载PDF
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俯冲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芳华 徐学纯 +3 位作者 郑常青 姚文贵 施璐 王路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9-287,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花岗质岩石中岩浆成因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93~186 Ma,岩体侵位于早侏罗世;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较高,属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与Ⅰ型花岗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Pb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及P元素;岩浆成因锆石εHf(t)值为-12.94~-7.3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5~1.69 G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花岗岩特征类似,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古太平洋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俯冲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而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是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克拉通俯冲作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早侏罗世 古太平洋俯冲 华北克拉通东部 辽西兴城地区
下载PDF
中国文明起源的辽西个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广林 刘特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18-421,共4页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起源 辽西文化区 个案观察
下载PDF
契丹居地变迁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毕德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7,共7页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重要民族,最初驻牧在西拉木伦河下游一带。北魏中晚期,契丹南迁至大凌河流域。隋朝大业年间,迁回位于西辽河流域的祖源地。入唐后,契丹居地变动较频繁,与奚人居地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至唐末,契丹逐渐侵占...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重要民族,最初驻牧在西拉木伦河下游一带。北魏中晚期,契丹南迁至大凌河流域。隋朝大业年间,迁回位于西辽河流域的祖源地。入唐后,契丹居地变动较频繁,与奚人居地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至唐末,契丹逐渐侵占了整个西辽河流域,并最终将北方草原地带纳入自己的版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 居地 变迁 松漠之间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大豆垄膜沟种微集水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开宇 李亚男 +3 位作者 靖凯 邓林君 孙占祥 朱勇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19-21,共3页
垄膜沟种微集水技术是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满足率的有效途径,具有产流和较好的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可有效抑制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对大豆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达30.44%。
关键词 微集水 大豆 辽西半干旱区
下载PDF
新型高效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幸 李健 +1 位作者 王林春 王欣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2,63,共8页
针对辽西地区土地实际情况,设计一款新型高效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并对新型高效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的整体构造以及各装置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同时通过装置机理实现对各装置机构进行相应的设计,保证该联合作业机能够实现起垄、深松、灭茬、... 针对辽西地区土地实际情况,设计一款新型高效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并对新型高效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的整体构造以及各装置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同时通过装置机理实现对各装置机构进行相应的设计,保证该联合作业机能够实现起垄、深松、灭茬、旋耕以及镇压等操作一同完成。基于辽西褐土区实际的垄形情况和农艺要求,得出相关的工作曲面与参数。通过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对该机械的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的行进速度是1.1 m/s、作业的进行阻力是12 kN、深松装置为20 cm、抛土的最强能力范围是30 cm,此起垄设备作业完成后可以实现垄沟与垄台间的相互转换,符合实际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褐土区 旱田 灭茬起垄联合作业机 旋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基于城市群理论的辽西沿海城市群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洪涛 陈洪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04-506,共3页
针对辽西沿海地区的地域、交通、科技和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对城市群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政府推动、品牌创建、城市协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辽西沿海城市群建设的若干建议,进而推动辽西沿... 针对辽西沿海地区的地域、交通、科技和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对城市群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政府推动、品牌创建、城市协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辽西沿海城市群建设的若干建议,进而推动辽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辽西 沿海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