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richment and exploration of deep lacustrine shale oil in the first member of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Junfeng XU Xingyou +4 位作者 BAI Jing LIU Weibin CHEN Shan LIU Chang LI Yaohu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4期683-698,共16页
Pure shales in the first memb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simplified as Qing 1 Member)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i.e.,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shales,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an... Pure shales in the first memb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simplified as Qing 1 Member)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i.e.,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shales,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and poor hydrocarbon mobility,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difficult.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and testing results,the shale of Qing 1 Membe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 lithofacies,i.e.,bedded argillaceous shale,laminated diamictite shale,and interbedded felsic shale.The TOC and brittle minerals control the enrichment of shale oil,of them,TOC controls the total oil content,in other words,the total oil cont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OC;while the laminae made up of brittle mineral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bigger intergranular pores which are favorable enrichment space for movable shale oil.In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3 lithofacies,two shale oil enrichment models are classified,i.e.,the deep lacustrine high-TOC bedded argillaceous shale(Model-I)and the semi-deep lacustrine moderate-high-TOC laminated diamictite shale(Model-II).In the Model-I,the shal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bility,high total oil content,abundant horizontal bedding fractures,and vertical and high angle fractures locally;the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formed by horizontal bedding fractures and vertical fractures improve the storage capac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hale reservoir,increase the enrichment space for movable oil.In the Model-II,the shale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bility and fairly high total oil content,and as the brittle laminae contain large intergranular pores,the shale has a higher movable oil content.Based on the two models,shale oil sweet-spot areas of 2880 km2 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are favorabl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Aimed at the difficulties in reservoir fracturing of the lacustrine shale with a high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the composite fr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as used in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for the first time,realizing large-scale volume fracturing in shale with a high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marking a breakthrough of oil exploration in continental shale with a high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first Memb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lithofacies feature enrichment model
下载PDF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
2
作者 白雪峰 李军辉 +5 位作者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4,共13页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积产物,整体经历了凉下段滨湖—浅湖、凉上段中—下部深湖—半深湖及浅湖、凉上段上部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的沉积环境变化。(2)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可分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等3种;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值为0.50%~3.39%,平均值为1.30%,有机质类型以Ⅱ_(1)和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0%~1.90%,处于高—过成熟阶段。(3)凉高山组页岩物性较好,孔隙度为0.48%~7.17%,平均为3.61%,发育无机成因孔、有机孔和构造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含油性较好,以轻质组分为主,整体呈零散状、点状分布,局部呈团块状富集;凉上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更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层位。(4)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前陆盆地过渡期的弱沉降环境、大面积分布的深湖相沉积、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普遍发育的微裂缝。中南部为页岩油气潜力区,页岩储层厚度一般大于15 m,TOC值大于1.50%,孔隙度大于4.00%,R_(o)大于1.30%;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m^(3),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石油产量增加的主力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轻质油 湖盆扩张期 前陆盆地 弱沉降环境 深湖相 高—过成熟阶段 微裂缝 凉高山组 侏罗系 仪陇—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斜向扇三角洲形成机制、发育规律及勘探启示:以东营凹陷北带为例
3
作者 李晋 刘震 +7 位作者 张忠民 刘建平 孙笑凡 刘惠民 杨光 朱茂林 王文彬 肖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833,共18页
断陷湖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盆地早期的充填演化过程中,其陡坡带往往能够形成厚达上千米的砂砾岩沉积建造,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目前对这些巨厚层砂砾岩的沉积成因认识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次研究以济阳坳陷典... 断陷湖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盆地早期的充填演化过程中,其陡坡带往往能够形成厚达上千米的砂砾岩沉积建造,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目前对这些巨厚层砂砾岩的沉积成因认识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次研究以济阳坳陷典型的断陷湖盆——东营凹陷陡坡带盐家地区为例,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岩心、录井、测井等地质资料,综合运用地震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流变学分析方法,对前期在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现的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斜向扇三角洲沉积物中砾石含量相对较高,由牵引流和重力流共同形成,石英含量平均40%~55%,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其地震响应特征在顺物源方向表现为(斜交、叠瓦和帚状)前积相,在垂直物源方向表现为充填相;(2)斜向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断陷早期,并于断陷中期大量消亡,扇体与边界断层以低角度斜交,角度通常不会超过45°,扇体的发育规模受到其根部所处位置的影响,扇体的消亡呈非等时性;(3)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大型斜向扇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4个因素:边界断层分段特征形成的转换构造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输送通道,断陷早期边界断层控制下的古凹槽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可容纳空间,断块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破碎带为斜向扇三角洲的发育提供物质来源以及边界断层的硬连接导致斜向扇三角洲的消亡并向近岸水下扇转换;(4)已发现断陷湖盆陡坡带深层砂砾岩油气藏多属于斜向扇三角洲。本次研究指出陡坡带各级别转换带可作为勘探的重点靶区,布井方向应沿斜交边界断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断陷湖盆陡坡带沉积理论,同时能够为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深层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陡坡带 斜向扇三角洲 演化 展布特征 深层油气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富集条件及勘探潜力
4
作者 李剑 田继先 +6 位作者 王波 朱军 周飞 李森明 邵泽宇 李海鹏 乔柏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8-630,共13页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录井及钻井等多种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藏的富集条件,并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深层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成藏条件,深层发育柴北缘侏罗系和柴...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基于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录井及钻井等多种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藏的富集条件,并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深层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成藏条件,深层发育柴北缘侏罗系和柴西古近系两套优质气源,演化程度高,生气能力强;柴北缘深层发育基岩和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柴西深层发育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多种类型储层平面上分布广泛,纵向上组成多套储盖组合,发育的原生孔、溶蚀孔及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被认为是深层气藏富集的储存空间;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是深层气源的优质通道;同时深层构造的形成与天然气生成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深层烃源岩具有早生烃、持续生烃特征,早期生成的液态烃在后期深埋过程中高温裂解成气,生气能力强,深层资源潜力大;盆地深层广泛发育的盐岩、泥质岩层及异常高压层有利于深层天然气保存。综合认为柴达木盆地深层气藏富集于断裂发育的生烃凹陷周围的圈闭中,柴北缘山前古隆起基岩、腹部构造带古近系碎屑岩和柴西环英雄岭构造带碳酸盐岩是深层天然气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气藏 富集条件 勘探潜力 湖相碳酸盐岩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5
作者 张振华 张小军 +2 位作者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2.6%,含陆源碎屑、硬石膏和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9.0%和12.8%;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灰云岩、白云岩和藻灰岩,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9.0%,12.0%和6.0%。②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为1.0%~13.3%,平均为4.9%,92%的样品渗透率小于0.02 mD;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发育微裂缝,但常被胶结物充填,连通性较差;按孔喉半径可分为中等喉道、细—中和细—微喉道3类,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0.350μm,0.110μm和0.030μm,占比分别为15%,40%和45%。③研究区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亚相,可细分为灰云坪、藻席、砂坪及泥坪4种微相,储层的发育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微相,其中灰云坪储层占比最多,占储层总厚度的67%,藻席发育优质储层,藻灰岩厚度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而泥坪几乎不发育储层。④研究区储层在微观上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储集空间,改善了其渗透性,沉积后期的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灰云坪 藻席 浅湖—半深湖亚相 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南翼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大油田勘探实践与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文渊 史卜庆 +6 位作者 范国章 汪望泉 王红平 王景春 左国平 王朝锋 杨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 分析研究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及勘探实践成果,利用地震、重磁、钻井等资料,系统研究总结了巴西桑托斯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理论认识和勘探关键技术进展。提出盆地“两隆三坳”构造格局及阿—乌隆起带控藏的认识,认为裂谷期主烃源灶控制油气富集区带、古构造控制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规模和质量、连续厚层盐岩控制油气聚集与保存,揭示了CO_(2)充注改造油气藏过程和机理。研发了层控、相控盐下构造变速成图、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侵入岩和喷发岩分布预测、湖相碳酸盐岩烃类检测以及超临界状态CO_(2)流体测井识别等5项勘探关键技术。上述理论认识与技术方法为中国石油巴西深水项目超大型油田的发现和探明提供重要支撑,对桑托斯盆地及相似领域的深水大型油田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盐岩 深水油田 火成岩 储集层预测 烃类检测 超临界CO_(2) 桑托斯盆地 巴西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中洪水重力流浊积水道体系特征
7
作者 焦红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86-3695,共10页
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河155区域沙三中亚段深湖相重力流储层为例,利用岩心、钻井资料、地震数据等,对深湖相高密度洪水浊积水道沉积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浊积岩中包含较多的碳屑、氧化环境中的泥砾和纹层状红色泥岩... 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河155区域沙三中亚段深湖相重力流储层为例,利用岩心、钻井资料、地震数据等,对深湖相高密度洪水浊积水道沉积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浊积岩中包含较多的碳屑、氧化环境中的泥砾和纹层状红色泥岩层、包卷层理棕红色泥岩等,揭示了高密度洪水事件诱发的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同时岩性上整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沉积主体粒度概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两段式和三段式特征,且具有底冲刷构造,为明显的深水条件下的洪水诱发型重力流浊积水道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及储层分布图研究发现,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以浊积水道为主,朵页体位于水道末端,且规模较小、发育较差。研究区水道型重力流沉积发育在河125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由于构造抬升导致坡度变陡,流体侵蚀能力更强,形成U形或V形侵蚀型水道。砂体沿河125断层滑下后沿沟谷继续向前搬运,受持续性洪水的补给,形成以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为主的水道-朵叶体沉积。研究结果对研究区浊积岩的开发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深水 洪水重力流 储层特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水道构型
8
作者 刘军钊 官大勇 +2 位作者 王志萍 王启明 李晓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4979-14987,共9页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发育断裂斜坡背景下的湖底扇,具有明显地震反射外形,但湖底扇内部结构杂乱,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平面富集位置在勘探及早期评价阶段难以预测,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依据湖底扇重力流水道流变学...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发育断裂斜坡背景下的湖底扇,具有明显地震反射外形,但湖底扇内部结构杂乱,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平面富集位置在勘探及早期评价阶段难以预测,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依据湖底扇重力流水道流变学性质及流体浓度分类的原则,将湖底扇水道砂体成因搬运机制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其中碎屑流分为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结合不同成因搬运机制的水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湖底扇不同相带识别刻画5种沉积结构单元,分别是叠覆型水道、复合型水道、水道侧翼、单一型水道及水道间,并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不同单元分类可靠性及富砂差异。结果表明,内扇叠覆型水道发育多期滑动-滑塌沉积,储层总体厚度大,中扇低部位复合型水道发育砂质碎屑流储层物性好,二者均为油气勘探实施钻探的有利部位,外扇储层发育程度较低。来自肯东凸起物源的高建设性辫状河三角洲为湖底扇提供大量砂质基础,坡折带与古地貌共同控制湖底扇沉积搬运机制和水道走向及水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湖底扇 重力流 储层展布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断陷湖盆充填模式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1 位作者 周建林 张林晔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8,152,共7页
湖盆充填样式是评价烃源岩沉积学特征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分析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沉积序列、地层发育特征和盆地充填演化过程,结合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将沙河街组烃源岩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蒸发岩... 湖盆充填样式是评价烃源岩沉积学特征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分析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沉积序列、地层发育特征和盆地充填演化过程,结合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将沙河街组烃源岩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蒸发岩相组合模式(沙四上亚段)、波动深湖相组合模式(沙三下亚段)和三角洲-湖泊相组合模式(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上亚段),它们分别对应了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反映了湖泊从开始形成、扩张壮大到萎缩消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充填模式 蒸发岩相 波动深湖相 三角洲-湖泊相 烃源岩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湖相深水块状砂岩特征、成因及发育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36
10
作者 鲜本忠 万锦峰 +2 位作者 董艳蕾 马乾 张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87-3299,共13页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 块状砂岩因其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而成为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目标。沉积构造相对简单,但变化迅速且组构特征多变。为了探索不同块状砂岩的成因及其联系,建立预测性地质模型,首先将南堡凹陷东营组深水块状砂岩分为2类8种岩相和10种岩相组合,其中单期砂层顶部常含漂浮状砾石,形态多变、内外源均有。本区块状砂岩成分成熟度差,结构成熟度不稳定,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反映了3种搬运过程:多流体改造型、三角洲前缘继承型和混杂快速冻结型。成因分析认为,块状砂岩以砂质碎屑流搬运为主,真正碎屑流和颗粒流次之,并见部分砂质滑塌成因;常与浊流、泥流、泥质滑塌沉积伴生,发育5种相序组合,其中砂质碎屑流-浊流、砂质碎屑流-泥流组合最常见。高密度流体内沉积物浓度分层与特殊的流速剖面共同控制下塑性层流与牛顿紊流间的界面控制了漂浮状砾石搬运和沉积。最后,建立了陡坡带外源型、陡坡带内源型和缓坡地内源型深水沉积过程及块状砂岩发育模式,为断陷盆地深水沉积砂岩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砂质碎屑流 重力流 湖相深水沉积 南堡凹陷
下载PDF
中国湖相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1 位作者 潘树新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4-921,共18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 深水重力流沉积领域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与研究的热点,陆相盆地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在我国已有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浊流理论探索与发展阶段(1970—1980年)、浊流理论工业化应用阶段(1990—2000年)和砂质碎屑流研究阶段(2010年以后).近10年来,随着国际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与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成果、新认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湖盆中央深水区至少存在浊流、异重流、砂质碎屑流及底流4种类型的重力流与牵引流沉积;2)湖盆中不同类型的流体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存在互相转化,形成混合事件层(Hybrid Event Bed);3)建立了湖相砂质碎屑流搬运—沉积过程的鉴别标志——"泥包砾"结构(Mud-coated intraclasts);4)地震沉积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湖相重力流内部沉积单元解剖、湖盆深水沉积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展望未来,为适应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湖盆深水沉积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有5个方面:1)深水砂体成因类型划分、搬运—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2)深水泥页岩(细粒沉积)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及其油气意义研究;3)深水沉积"源—汇"系统与地震响应及评价预测研究;4)深水沉积搬运—沉积过程实验模拟研究;5)新的深水沉积理论体系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重力流 深水沉积 研究历史 研究进展 陆相盆地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深湖重力流成因分类、发育机制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媛 林松 +1 位作者 林正良 马庆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345,共23页
福山凹陷为北部湾盆地南缘海南隆起斜坡上的一个新生代断陷湖盆。本文充分利用岩心、测井以及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多种理论为指导,结合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等相关技术,于古近系流沙港组SQEl... 福山凹陷为北部湾盆地南缘海南隆起斜坡上的一个新生代断陷湖盆。本文充分利用岩心、测井以及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多种理论为指导,结合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等相关技术,于古近系流沙港组SQEls_2EST+LST时期,在福山凹陷识别出4种深湖重力流沉积岩相类型;通过岩相组合及其转换特征、砂分散体系、地震相分析,对该时期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细致剖析,进而建立福山凹陷深湖重力流发育机制和沉积模式:西部地区发育以浊流为主、具有典型浊积水道的湖底扇沉积;而东部地区则以砂质碎屑流沉积形成的远端孤立朵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湖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湖底扇沉积 福山凹陷
下载PDF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斌 姜在兴 +1 位作者 齐永安 张国成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4,共12页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湖沉积地层主要由深灰色、褐灰色泥岩、油泥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以及岩盐组成,浊流沉积发育。已发现深水型遗迹化石有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括3个新遗迹属6个新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湖沉积地层主要由深灰色、褐灰色泥岩、油泥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以及岩盐组成,浊流沉积发育。已发现深水型遗迹化石有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括3个新遗迹属6个新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以划分出2种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遗迹化石群落,即(1)Mermoides-Neonereite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迹(Fodin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组成,常见分子有Mermoides chezhenensis,Mermoides latiusculus,Neonereites uniserialis,Hel minthoidichnitescf.tenuis,Hel-minthopsis abeli,Pilichnus lacustris,Multilagueichnus lingpanensis,Cochlichnus anguineus,Gordia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Planolites beverleyensis等,它们被解释形成于半深水湖或较深水湖沉积环境;(2)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以半圆形、小碟形牧食迹为其特征,典型组成分子有Semirotundichnus dongyingensis,Pa-tellarisichnus boxingensis和Neonereites uniserialis等,它们均产生于深水湖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群落 深湖沉积 古近系 济阳坳陷 山东
下载PDF
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沙四上段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家铎 吴富强 田景春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5,共8页
通过地质和物探手段相结合 ,宏观和微观方法相结合 ,对渤南洼陷构造发育特征和沙四上段沉积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沉积旋回性、韵律性等特征 ,确定渤南洼陷沙四上段沉积环境为滨 (浅 )湖—半深湖和湖底扇。根据沉积学标志 ,测井... 通过地质和物探手段相结合 ,宏观和微观方法相结合 ,对渤南洼陷构造发育特征和沙四上段沉积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沉积旋回性、韵律性等特征 ,确定渤南洼陷沙四上段沉积环境为滨 (浅 )湖—半深湖和湖底扇。根据沉积学标志 ,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 ,对沙四上段湖底扇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划分和描述 ,将湖底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 3个亚相 ,并进一步划分为 5个微相。在上述基础上 ,揭示了湖底扇的平面展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沾化凹陷 构造背景 浅湖相 水下冲积扇 湖底扇 深湖相 胜利油田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28
15
作者 于兴河 张道建 +4 位作者 郜建军 雷明 吴乃苓 孟卫工 孙洪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0-49,共10页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深层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则是深层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划分出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湖底扇体系。对两个地区沉积层序旋回性和砂体韵律进行了统计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研究区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探讨了地层的沉积充填过程,建立了沙河街期一、二、三亚期的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凹陷 沙河街组 沉积相模式 深层
下载PDF
松辽坳陷深水湖盆层序界面特征及低位域沉积模式 被引量:55
16
作者 辛仁臣 蔡希源 王英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 ,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 ,沿长轴方向为缓坡 ,而在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 ,三级层序界面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 ,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 ,陡坡条件下 ,三级层序界面不仅表现为沉积相... 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 ,松辽盆地为深水坳陷湖盆 ,沿长轴方向为缓坡 ,而在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 ,三级层序界面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 ,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 ,陡坡条件下 ,三级层序界面不仅表现为沉积相带的迁移 ,而且在地震剖面上的超削反射终止特征十分明显。在层序内部均可识别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在层序的低位域 ,沿盆地长轴方向 ,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 ,在河口的前方形成分布较广、相对较薄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及湖底扇 ;沿短轴方向 ,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 ,而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 ,向湖区方向 ,过渡为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 ,在前三角洲和深湖沉积区发育大量重力流成因的湖底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坳陷深水湖盆 沉积相 地震剖面 三角洲
下载PDF
松辽拗陷深水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及地层圈闭分布模式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江平 王丽静 +2 位作者 李慧勇 马洪 王树恒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为了探索松辽盆地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研究了松辽拗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及地层圈闭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拗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 为了探索松辽盆地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研究了松辽拗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及地层圈闭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到嫩江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为深水拗陷湖盆,沿长轴方向为缓坡,短轴方向为陡坡.缓坡条件下,层序主要由水进域和高位域构成,低位域只在超层序界面控制的三级层序发育;陡坡条件下,在层序内部均可识别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上述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进而控制了层序格架内地层圈闭的分布模式.在盆地陡坡部位,主要发育陡坡坡底的前三角洲和深湖区的湖底扇形成的地层圈闭.在盆地的缓坡部位,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复合体靠近深湖区的边缘地带的低位域湖底扇地层圈闭、水进域和高位域发育于前三角洲的重力流形成的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地层圈闭 拗陷深水湖盆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湖相烃源岩中的火山—热液深源物质与油气生成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焦鑫 柳益群 +4 位作者 周鼎武 李红 孟子圆 赵敏茹 杨奕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9-809,共21页
陆内湖相烃源岩系是中国含油气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组分复杂且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岩。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该岩系被作为致密油或页岩油层系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极细的粒度增加了精细岩石学、矿物学研究难度,使它长期... 陆内湖相烃源岩系是中国含油气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组分复杂且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岩。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该岩系被作为致密油或页岩油层系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极细的粒度增加了精细岩石学、矿物学研究难度,使它长期被简单视为陆源沉积岩。研究发现,该岩系中发育丰富的火山喷发及热液喷流产生的深源物质,并与油气的生成和富集表现出了极强的耦合关系。因此,探索深源物质如何参与烃源岩形成并影响油气生成亟待深入研究。作者详细总结并探讨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湖相烃源岩成因以及火山—热液活动带来的深源物质与油气形成关系的现阶段新发现与认识。并结合笔者研究团队基于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的新发现,采用精细的岩石学、矿物学方法,结合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法,初步开展了该耦合关系的机理研究。认为火山—热液深源物质参与了烃源岩的沉积与成岩作用,并与正常湖相沉积物共同影响着油气的形成。建议重新认识湖相烃源岩的物质组成,从而拓展陆相生油理论,同时为同类型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热液沉积 深源物质 湖相烃源岩 油气生成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震 张军华 +2 位作者 王静 于正军 苏朝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7-497,I0010,共12页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方法、成果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梳理。为此,首先广泛调研、系统总结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地质、测井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以济阳坳陷为例进行重点解剖;然后对比...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方法、成果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梳理。为此,首先广泛调研、系统总结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地质、测井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以济阳坳陷为例进行重点解剖;然后对比、分析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特征,以此展望未来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认为:(1)目前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没有统一、成熟的沉积相划分方案;湖相碳酸盐岩主控因素为古气候、古构造、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和古物源;储集空间可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类,影响因素分别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2)湖相碳酸盐岩具指形、圆弧形、齿形、U形等测井相特征,目前主要利用沉积微相识别储层、分析流体性质。(3)湖相碳酸盐岩地震振幅切片常具有典型的滩核特征,利用分频成像、90°相移技术可提高识别能力。(4)湖相碳酸盐岩与海相碳酸盐岩在发育年代、空间分布、沉积相特征、储层类型与特征、烃源岩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发育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古气候影响大;后者则多发育于侏罗系、二叠系、三叠系、奥陶系和寒武系,主要受潮汐影响。(5)未来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应围绕断裂和薄互层两个方面展开;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理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形成统一的相带划分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济阳坳陷 沉积相划分 滩核 薄互层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惠民凹陷商847块湖相深水浊积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庆 姜在兴 由雪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49,共6页
惠民凹陷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发育典型的深水浊积岩,且垂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为此,综合运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深水浊积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847... 惠民凹陷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发育典型的深水浊积岩,且垂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为此,综合运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深水浊积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847块深水浊积岩总体上以极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分选中等、磨圆次棱角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为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压实、胶结和溶解3种主要成岩作用程度,对研究区深水浊积岩成岩相进行划分,认为商847块沙三段上亚段2砂组储层物性最差,胶结物含量高,溶蚀作用弱,为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低溶解相;3砂组储层物性最好,胶结物含量少,溶蚀作用最强,为中等压实低胶结强溶解相;4砂组整体介于2砂组及3砂组之间,为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中等溶解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岩 储层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湖相 惠民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