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pring-summer grazing on longitudinal dune surface in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雪芹 张元明 +3 位作者 蒋进 杨维康 郭洪旭 胡永锋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Intensive grazing in spring-summer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recent years. The coverage of plants and biological crusts, sand surface stability and physicochemic... Intensive grazing in spring-summer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recent years. The coverage of plants and biological crusts, sand surface stability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n the dune surface were conducted in 2002 (winter grazing) and 2005 (spring-summer graz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 80%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dune surface was covered by well-developed biological crusts and plants in 2002, when the interdune and middle to lower part of dune slopes were stabilized and only the crest had 10-40 m wide mobile belt. Affected by spring-summer grazing in 2005, over 80% of the total cover of biological crust was destructed and the plant coverage only reached 1/5 of that in 2002, especially the ephemeral plant cover had a great change. The value of sand transport potential in 2005 only reached 1/3 of that in 2002, but the total surface activity in 2005 was 1.6 times stronger than that in 2002. Meanwhile the mobile area began to expand from the dune top to the whole dune surface following spring-summer grazing. Compared with 2002, medium sand content of the dune surface soil increased by 13.9%, while that of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decreased by 7.4% and 8.0% respectively in 2005 an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2005 was only about 1/2 of that in 2002.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resence of snow cover and frozen soil in winter could avoid the surface structure destruction in winter, while spring-summer grazing made excessive damage to biologic crusts and ephemeral plants. Spring is the main windy season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and therefore intensive activity of dune surface occurred following spring-summer grazing, which led to a great loss of fine sand and organic matter. It can be seen that grazing season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eco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summer grazing semi-fixed longitudinal dune dun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Spatial heterogeneity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longitudinal dunes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被引量:9
2
作者 Qian, YiBing Wu, ZhaoNing +1 位作者 Yang, HaiFeng Jiang, Ch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09年第1期26-33,共8页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distinct positions across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 area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nventional grain si... Th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olian sand soil on distinct positions across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 area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onventional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study, 184 samples of eolian sand soil from the 0-30cm layer were systemically collected and measured from two longitudinal dunes and interdunes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grain sizes are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between the distinct geomorphologic positions are significant. The contents of clay and silt are highest on the interdune areas and lowest on the crests, and higher on the leeward slopes than on the windward slopes. The contents of very fine and fine sands are highest on the windward slopes and lowest on the crests. The contents of medium, coarse and very coarse sands are lowest on the interdune lands, and highest on the crests, and are identical on the two slopes. The coarser sizes (phi(1)) and mean sizes (Mz) for eolian sand soil all have a varying tendency from fine to coarse sizes with interdune area -> leeward slope -> windward slope -> crest, and the sorting (sigma) are poorly to well sorted. The results of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 that phi(1), Mz and a values are moderately to strongly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 The values of the spatially correlated ranges are phi(1) < sigma < Mz. The spatial variation for these grain size parameters is significant across the longitudinal dune landscape. From the crests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slope, there is a varying gradient of z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gradient values on the leeward slopes are larger than sites on the windward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spatial variation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longitudinal dune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for Fixed and Semi-Fixed Dunes Using Meteorological Wind Data 被引量:3
3
作者 HU Xia LIU Lian-You +2 位作者 LI Shun-Jiang XIAO Bi-Lin LIU Mu-X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29-136,共8页
Taibus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lies in a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where severe wind erosion and various aeolian sand hazards are prevalent and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occur frequently. This study was c... Taibus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lies in a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where severe wind erosion and various aeolian sand hazards are prevalent and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occur frequentl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and wind speed for the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annual quantity of soil erosion by wind was estimated using meteorological wind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in Taibus County in 2000 was 57.38 kg cm-1 year-1 for the semi-fixed dunes and 4.56 kg cm-1 year-1 for the fixed dunes. The total duration of erosive winds covered 12.5% of the time of the year, and spring posed the highest potential of sand transportation. Wind with low speed (≤ 17 m s-1) and high frequency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sand transportation, while strong wind (≥ 17 m s-1) with low frequency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and transportation. Erosive wind speed, directions, and frequency were three crucial dynamic factors influencing sand hazard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tensifying sand and dust storms in Taibus County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favorable wind condi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urable drought, which led to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vegetation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xed and semi-fixed dunes meteorological wind data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wind erosion
下载PDF
沙丘尺度一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韩志立 张雪莲 +4 位作者 王梦亭 刘纪元 尹本丰 陶冶 程军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95-2305,共11页
一年生植物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群,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年生植物在线性沙丘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沙漠腹地两个相邻沙丘建立一个220 m×110 m样地,并设置214个5 m×5 m样方... 一年生植物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群,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年生植物在线性沙丘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沙漠腹地两个相邻沙丘建立一个220 m×110 m样地,并设置214个5 m×5 m样方,详细调查了仅有的4种一年生植物的多度和相应环境因子,系统分析了不同物种多度在不同坡位和整个沙丘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主要以聚集状分布在沙丘顶部,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多随机分布在坡中和丘间低地。各物种的多度在不同坡位和坡向间均有明显差异,其中沙蓬多度在坡顶最高,刺沙蓬和角果藜在背风坡最集中。半方差分析表明,所有物种均显示出中等的结构变异(34.5%~57.0%);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各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但均有明显的斑块化和纵向分布特征。影响不同物种空间分布的因素各异,其中地形是影响沙蓬分布的主要因子,角果藜、刺沙蓬和对节刺的分布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多度从流沙区向丘间低地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增加。其中,3种一年生植物与全氮、全磷、电导率和土壤含水率正相关,而与pH负相关,但仅能解释8.89%~9.71%的总变差,更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沙丘上一年生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固沙措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沙丘 一年生植物 分布特征 相对高度 坡位
下载PDF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dune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rhan Salt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3
5
作者 LI Jiyan DONG Zhibao +3 位作者 ZHANG Zhengcai QIAN Guangqiang LUO Wanyin LU Junf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4期438-449,共12页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inear dune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rhan Salt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we analyzed the grain-size and sorting parameters of the dune and interdune sands. The surfac...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inear dune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rhan Salt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we analyzed the grain-size and sorting parameters of the dune and interdune sands. The surface sands (0-30 ram) from the dune base to the crest of both flanks and interdune corridors were sampled along transects from upwind to downwind through the dune fiel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differed at different position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dunes. The frequency curve for dune sands mainly show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while the interdune sediments showed a trimodal distributio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dunes showed a finer crest pattern, i.e. the crests were composed of sands that were generally finer, better sorted than those of base sands. In addition, at the dune field scale, the dune crest sands were tending to become much finer but sorting became worse along the downwind transects. However, the grain-size parameters of sediments in the interdune corridors showed no clear patter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ain size and sorting parameters exhibited a systematic change not only at the individual scale but also at the dune field scale. Our results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limited role of cohesive sediments on the formation of linear dune under unidirectional wind regim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 long-term wind regime observation, intern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their formation 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ar dune longitudinal dune GRAIN-SIZE parameters Qarhan Salt Lake Qaidam Basin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分布及其沙面稳定意义 被引量:133
6
作者 王雪芹 蒋进 +2 位作者 雷加强 张伟民 钱亦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8-605,共8页
从植被稳定沙面的角度出发,通过2002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表面植物种类、高度和盖度等的系统监测,阐明短命植物在单个沙丘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气象资料和人类活动扰动沙面后短命植物的自然侵入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沙面稳定... 从植被稳定沙面的角度出发,通过2002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表面植物种类、高度和盖度等的系统监测,阐明短命植物在单个沙丘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气象资料和人类活动扰动沙面后短命植物的自然侵入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沙面稳定中短命植物的重要作用。研究区总计有45种植物,其中短命植物29种。4月初短命植物萌动出土,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4、5、6三个月正是北疆沙漠风沙活动强盛期,大部分沙垄表面乔灌木和长营养期草本植物盖度不足10%,而短命植物盖度则分别达到13.9%、40.2% 和14.1%,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稳定沙面的主要贡献者。对工程行为扰动沙面后的植物恢复调查显示,短命植物是首先入侵的先锋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命植物 时窄分布 沙面稳定意义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系统监测
下载PDF
放牧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地表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雪芹 张元明 +5 位作者 蒋进 杨维康 陈明 张继凯 陈均杰 宋春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8-706,共9页
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同一条半固定沙垄,进行了放牧前后的地表覆盖(包括植物和生物结皮)、沙面活动强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系统监测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2002年,自然沙垄80%以上的地表被植物和生物结皮所覆盖,... 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同一条半固定沙垄,进行了放牧前后的地表覆盖(包括植物和生物结皮)、沙面活动强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系统监测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2002年,自然沙垄80%以上的地表被植物和生物结皮所覆盖,除沙垄顶部外,其他部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005年受放牧干扰的影响,生物结皮破损率达到80%以上,同期植物覆盖不及2002年的1/5,特别是短命植物变化最明显。2005年输沙势只有2002年的1/3,但沙面活动强度是2002年的2.6倍,活动区域也从垄顶部扩展至整个沙垄表面。放牧后地表组成物中的中沙含量增加了13.9%,而细沙和极细沙含量分别减少了7.4%和8.0%,沙垄各部位有机质含量在放牧后一个风季即下降了近1/2。可见,放牧造成地表保护条件的多重损害,使沙漠地表稳定性趋于丧失。其细粒物质及有机质的大量流失,也将对我国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定沙垄 地表性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放牧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水分动态——兼论积雪融化和冻土变化对沙丘水分分异作用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雪芹 张元明 +2 位作者 蒋进 陈均杰 宋春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268,共7页
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典型半固定沙垄土壤水分进行了系统监测,结合气象资料,特别是对冬季积雪和冻土资料的分析,认为该沙漠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积雪融化和季节性冻土的影响.由于冬季稳定... 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典型半固定沙垄土壤水分进行了系统监测,结合气象资料,特别是对冬季积雪和冻土资料的分析,认为该沙漠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受积雪融化和季节性冻土的影响.由于冬季稳定存在20-30cm的积雪于春季融化,使得春季沙丘土壤含水率成为全年最高的季节,从而为早春植物的萌发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冬季1m多深的冻土于早春时节由表及里开始消融,沙丘表面融化的雪水在坡面重力作用下,沿难以透水的冻土层上界自坡上向坡下发生迁移,在春夏季形成了垄间最高、坡部次之和垄顶最少的土壤水分空间格局.该研究具有生态学意义,可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殊环境条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垄 土壤水分 积雪与冻土变化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高大复杂纵向沙垄区沙丘分形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范冬冬 李生宇 +6 位作者 雷加强 徐新文 代述勇 孙艳伟 杨文 刘小路 刘宝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947,共7页
为了探讨塔克拉玛干沙漠小尺度风沙地貌形态特征,对沙漠腹地复杂纵向沙垄横断面的上覆沙丘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沙丘形态野外测量采用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并通过南方测绘软件(South Survey)量算形态特征参数。研究... 为了探讨塔克拉玛干沙漠小尺度风沙地貌形态特征,对沙漠腹地复杂纵向沙垄横断面的上覆沙丘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沙丘形态野外测量采用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并通过南方测绘软件(South Survey)量算形态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沙丘形态具有分形特征,饼状沙堆和沙片的分维数是1.2922,新月形沙丘的分维数是1.2866,简单线性沙丘的分维数是1.1025,新月形沙丘链的分维数是1.085;(2)在不同地貌部位之间,分维数差异不大(1.0~1.3),变异系数为0.06,表明复杂纵向沙垄上覆沙丘形态有自相似性;(3)沙丘的各形态特征参数变异系数的空间变化趋势一致,且与分形维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表明沙丘形态分形维数能客观反映沙丘形态特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纵向沙垄区,沙丘形态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反映风沙环境特征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纵向沙垄 沙丘形态 分形特征
下载PDF
纵向沙丘和横向沙丘模拟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志忠 关有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实验选用半圆柱体沙丘模型脊线与风洞实验段风向构成6组不同大小的交角,通过对其纯气流绕流流场、表面压力分布以及风沙堆积形态的观测和分析,查明了纵向沙丘和横向沙丘模拟流场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纵向沙丘 横向沙丘 风洞实验 模拟流场 沙丘
下载PDF
新疆北山库姆塔格沙垄沙丘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焦银霞 穆媛芮 +3 位作者 张旺生 郭洁 陈奕霖 李晓木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为进一步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山库姆塔格地区沙漠成因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分析了该区沙垄的形态特征。对库姆塔格沙垄地区的ETM遥感图像裁剪出相对应的沙丘形态类型图像,并进行锐化增强处理;基于SRTM数据,通过ArcGIS软件的三维... 为进一步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山库姆塔格地区沙漠成因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分析了该区沙垄的形态特征。对库姆塔格沙垄地区的ETM遥感图像裁剪出相对应的沙丘形态类型图像,并进行锐化增强处理;基于SRTM数据,通过ArcGIS软件的三维分析模块得出库姆塔格沙垄的高程图;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绘制简易的主风向图;详细分析每种类型沙丘的特征。研究表明:库姆塔格沙垄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点,形成狭长的"S"型沙垄,沙丘形态复杂多样;该区沙丘类型主要以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型纵向沙垄为主,单个新月形沙丘较零散,线性沙丘分布较少,树枝状沙丘还处于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姆塔格沙垄 新月形沙丘链 复合型纵向沙垄 遥感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半固定沙垄顶部风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郭洪旭 王雪芹 +2 位作者 盖世广 吴涛 胡永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4-961,共8页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结合多向集沙、阶梯式积沙和总体沙面活动强度观测,系统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半固定沙垄表面风沙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垄两坡和垄间多被植被与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处于稳定状态,地表输沙主要集中...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结合多向集沙、阶梯式积沙和总体沙面活动强度观测,系统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半固定沙垄表面风沙运动规律。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垄两坡和垄间多被植被与生物结皮覆盖,地表处于稳定状态,地表输沙主要集中于垄顶部至两坡上部。系统性天气条件下,气流以净风状态在迎风坡持续加速,至垄顶迎风侧边缘流速增至最大并开始起沙,风沙流越过垄顶后受植被阻挡和回旋涡流的双重影响,在垄顶背风侧上部急剧减速并发生沙物质沉积,此后气流速度又逐渐恢复。起沙风由沙垄两侧交替入射,不断将沙物质从垄顶一侧搬运到另一侧。流动带两侧沙面活动剧烈,流动带中部作为过沙床面,蚀积变化低于两侧。垄顶输沙量沿垂线方向呈指数分布,输沙率、各高度层输沙量以及沙物质输移高度都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垄顶部距地表6 cm和10 cm以内的输沙量分别占总输沙量的80%和90%。垄顶输沙势与实测输沙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初步推测1VU的输沙风能在垄顶1 m的过沙宽度上可以产生25 kg的输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定沙垄 蚀积变化 输沙率 输沙势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速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盖世广 王雪芹 +4 位作者 万金平 吴涛 郭恒旭 全永威 金兴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4,共5页
于2007年春季(风季),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系统研究沙垄表面2m高度气流速度变化规律,发现坡脚风速、入射角和坡面形态对其有显著影响。在大气呈中性稳定的条件下,风速由迎风坡脚至丘顶逐渐... 于2007年春季(风季),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系统研究沙垄表面2m高度气流速度变化规律,发现坡脚风速、入射角和坡面形态对其有显著影响。在大气呈中性稳定的条件下,风速由迎风坡脚至丘顶逐渐加速,在垄顶达到最大,至背风坡的中上部剧烈降低,此后又逐渐恢复。垄顶风速随坡脚风速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在相同风速条件下,大角度入射时迎风坡的风速增加幅度和背风坡的风速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小角度入射的情形,可见入射角的大小控制着沙垄表面风速的变化幅度。地形对风速变化的影响在于,在缓而长的坡面上,迎风坡风速放大率较短而陡的坡面要大,当短而陡的坡面作为背风坡时,风速的降低则较缓长的坡面更为剧烈。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流速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半固定沙垄表面的蚀积过程和动态,为科学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半固定沙垄 风速变化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大复合纵向沙垄区路面沙害情势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艳伟 李生宇 +6 位作者 徐新文 谷峰 邱永志 许波 巩庆 郑伟 刘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7-334,共8页
为了探讨机械防护体系人工防护工作停止后,公路路面沙害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对塔中地区一段井场路的路面沙害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卫片室内量测,研究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复合型纵向沙垄区段,公路芦苇机械防沙体系极... 为了探讨机械防护体系人工防护工作停止后,公路路面沙害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对塔中地区一段井场路的路面沙害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卫片室内量测,研究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复合型纵向沙垄区段,公路芦苇机械防沙体系极度衰竭后,路面沙害情势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1)2003年-2007年四年间公路沙害发展迅速,路面沙害程度进一步加重。路面沙害路段长度以年均2%的比例增加,沙害路段数也快速增加;路面沙害面积以每年平均10%的面积比例快速发展;沙丘前移压埋类型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积沙类型。(2)沙垄区路面沙害发生频率和路面沙害程度的发展速率要远高于垄间区,在沙垄区次级地貌单元中,垄顶>背风坡>迎风坡;各地貌部位的沙丘前移压埋类型发展速率高于积沙类型。(3)路风夹角在83°~89°之间的路段沙害演化速率最大,其他小夹角沙害演化规律不明显;路面沙害强度的发展速率与路风夹角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公路 高大复合纵向沙垄 路面沙害 沙害情势变化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纵向沙垄粒度分布特征
15
作者 刘建宗 张峰 +2 位作者 卞红炜 李璇 苏谌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纵向沙垄广泛发育,但沉积物粒度特征鲜有报道。基于筛析法测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一条上覆次级沙丘的纵向沙垄断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显示:(1)沙垄沉积物颗粒自垄顶向两侧坡底逐渐变细,分选变差;沙垄上覆次...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纵向沙垄广泛发育,但沉积物粒度特征鲜有报道。基于筛析法测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一条上覆次级沙丘的纵向沙垄断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显示:(1)沙垄沉积物颗粒自垄顶向两侧坡底逐渐变细,分选变差;沙垄上覆次级沙丘亦同。(2)沙垄沙的频率分布曲线以双峰为主。(3)沙垄迎风坡中部沉积物平均粒径细于中下部;上覆次级沙丘迎风坡底部沉积物颗粒粗于迎风坡中部。该区域纵向沙垄粒度分布特征与前人提出的“脊部较粗型”一致。沉积物样品所表现的双峰分布特征受物源、风选影响显著。上覆沙丘断面上迎风坡底部粗化,可能是粗颗粒无法被带走而发生富集的缘故。沙垄上覆次级沙丘局部形态的变化影响了风沙流,从而导致了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局部上的变化。在沙垄迎风坡一侧存在风沙流的二次输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纵向沙垄 粒度分析 粒度分布模式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纵向沙垄的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志忠 关有志 +1 位作者 孙忠 贾惠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7-43,共7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经84°附近、北纬39°-40°之间垄间低地中纵向沙垄的粒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均粒径3.145,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细沙和中沙,三者含量达80%~90%以上。两坡下部较细、丘顶较粗。标准高...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经84°附近、北纬39°-40°之间垄间低地中纵向沙垄的粒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均粒径3.145,以极细沙为主,其次为细沙和中沙,三者含量达80%~90%以上。两坡下部较细、丘顶较粗。标准高差平均值为0.59,分选程度中等,两坡中部分选较好,丘顶分选较差。偏度平均值为0.29,大部分沙样为正偏态,粗组分含量较高。上述粒度特征在沙垄两翼坡面上呈不完全对称分布,并随着不同方向起沙,风的作用呈现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垄 纵向沙垄 粒度参数 分布规律
原文传递
春夏季放牧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吴涛 王雪芹 +5 位作者 盖世广 郭洪旭 陈明 王琪 全永威 金兴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9-507,共9页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世界上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的精华和最为丰富的典型区域。历史上这里就是北疆羊和部分马匹重要的冬牧场,但近年来的放牧活动在春夏季也开始进入沙漠腹地,使地表性质与植被覆盖发生了明... 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世界上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的精华和最为丰富的典型区域。历史上这里就是北疆羊和部分马匹重要的冬牧场,但近年来的放牧活动在春夏季也开始进入沙漠腹地,使地表性质与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改变。应用野外随机取样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春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沙垄土壤种子库差异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放牧沙垄种子库种数为24种,而春夏季放牧沙垄有20种,后者明显减少了植物种数。冬季放牧沙垄种子库密度为(353.2±87)粒.m-2,而春夏季放牧沙垄为(189.1±23)粒.m-2,比前者减少了88%。两类沙垄土壤种子库的生活型组成都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相似性系数为0.711。相同沙垄不同部位的物种相似性系数在0.429~0.600之间,异质性较大,尤其表现在除垄顶之外的其他部位。冬季放牧沙垄和春夏季放牧沙垄地上植被中分别有植物36种和26种,各生活型所有物种均为后者低于前者,其中短命、类短命物种数量减少幅度最大。春夏季放牧沙垄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而优势度升高。回归分析显示,冬季放牧沙垄定植群落有21%的变异来源于土壤种子库,而春夏季放牧沙垄有51%的变异来源于土壤种子库,可见不同季节的放牧干扰显著影响土壤种子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半固定沙垄 放牧影响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被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公路防护带内风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言在 魏殿生 +6 位作者 伍永秋 程宏 张春来 董一帆 潘美慧 张洪艳 徐兴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6-1223,共8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流沙区最长的公路,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体系是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的公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形测量、防护工程调查以及风沙数据观测,分析沙垄不同地貌部位防护...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流沙区最长的公路,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体系是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的公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形测量、防护工程调查以及风沙数据观测,分析沙垄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内气流特征,揭示防护林带内风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主要结论是:①垂直于公路的防护林带断面风场存在3个区(防护林带前部风速迅速降低区、防护林带中部风速低值区、防护林带工程后部风速恢复区),气流穿过公路路面时风速呈增大趋势,利于公路防护;②现有防护林带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相对于防护林带上风向流沙区的风速,防护林带中部风速降低幅度在80%以上,多数断面在林带前缘10 H后(H为植株平均高度)风速降低至最小;③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工程防护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迎风坡底部防护效果最好,迎风坡中部防护最差。其研究结果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沙治沙工程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垄 公路防护带 风场特征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输沙风能及地貌学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洪旭 王雪芹 +2 位作者 蒋进 赵新军 胡永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0-585,共6页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2个气象台站2003-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并对其地貌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全年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25%,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南部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11%,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沙...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2个气象台站2003-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并对其地貌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全年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25%,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南部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11%,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沙漠中部和南部均属于低风能环境,中部地区的总输沙势(DP)为66.7VU,合成输沙势(RDP)为25.7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97.0°,方向变率指数为0.56;南部地区总输沙势(DP)为29.8 VU,合成输沙势(RDP)为16.3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4°,方向变率指数为0.65。沙漠中部4~10月输沙势占全年总输沙势的90%以上,其中7月的输沙势占全年的20%以上;沙漠南部输沙势主要集中于4~8月,约占全年的85%。沙漠中部受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影响,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长而直,基本沿合成输沙方向延伸;沙漠南部受天山山脉的影响,主导风向转为西北和西南风,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开始向东偏转,并出现了副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沙垄走向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面风的脉动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胡永锋 王雪芹 +3 位作者 郭洪旭 赵新军 盖世广 杨东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3-399,共7页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获取了主要风季沙垄表面7个典型部位200 cm高度的风向及距离地表20 cm、40 cm、60 cm、100 cm和200 cm5个高度的风速系列数据。对风速和风向的脉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DETI可移动测风系统,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进行实地观测,获取了主要风季沙垄表面7个典型部位200 cm高度的风向及距离地表20 cm、40 cm、60 cm、100 cm和200 cm5个高度的风速系列数据。对风速和风向的脉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凸起的沙垄不仅影响平均风速在沙垄表面的变化,亦对风速及风向脉动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平均风速沿迎风坡逐渐增大,至垄顶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中上部剧烈降低,随后又缓慢恢复。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平均风速在沙垄表面的变化幅度也在增大;绝对风速脉动具有与平均风速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绝对风速脉动值亦在增大;就相对风速脉动(阵性度值)而言,背风坡阵性度值要高于迎风坡,其中背风坡中上部是整个沙垄表面阵性度最高的部位,这与背风侧涡流的存在密切相关;沙垄背风坡风向脉动强度远比迎风坡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背风坡风向的偏转作用也在加强,而涡旋作用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风速 风速脉动 风向脉动 半固定沙垄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