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romosome location of semidwarf gene sd-t and sd-n in indica rice 被引量:1
1
作者 LI Xin~((1))) Gu Minghong~(1)) Xu Jin-feng~(2)) YAN Changjie~(1)) LIANG Guohua~(1)) 1)Dept of Agronomy,Agri Coll,Yangzhou Univ ,Yangzhou 225009 2)Office of Guannan County Goverment,Guannan 222500,China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2002年第1期12-13,共2页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in breeding of semidwarf varieties(indica) since 1960s. Resultsshowed that the dwarf traits widelyused .at present were controlled by thesame recessive major gene, sd-1,thus we faced 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in breeding of semidwarf varieties(indica) since 1960s. Resultsshowed that the dwarf traits widelyused .at present were controlled by thesame recessive major gene, sd-1,thus we faced the potential danger oflosing genetic diversity. The low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location of semidwarf gene sd-t and sd-n in indica rice gene
下载PDF
Molecular mapping of two semidwarf genes in an indica rice variety Aitaiyin3(Oryza sativa L.)
2
作者 Zhao Xiangqiang Liang Guohua +3 位作者 Zhou Jingsong Yan Changjie Cao Xiaoying Gu Mingho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6年第2期93-98,共6页
Genetic analysis established that Aitaiyin3,a dwarf rice variety derived from a semidwarf cultivar Taiyin1,carries two recessive semidwarf genes.By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markers,we mapped the two semidwarf ... Genetic analysis established that Aitaiyin3,a dwarf rice variety derived from a semidwarf cultivar Taiyin1,carries two recessive semidwarf genes.By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markers,we mapped the two semidwarf genes,sd-1 and sd-t2 on chromosomes 1 and 4,respectively.Sd-t2 was thus named because the semidrawf gene sd-t has already been identified from Aitaiyin 2 whose origin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aiyin1.The result of the molecular mapping of sd-1 gene revealed it is linked to four SSR markers found on chromosome 1.These markers are:RM297,RM302,RM212,and OSR3 spaced at 4.7 cM,0 cM,0.8cM and 0 cM,respectively.Sd-t2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on chromosome 4 using five SSR markers:two markers,SSR332 and RM1305 located proximal to sd-t2 are spaced 11.6 cM,3.8 cM,respectively,while the three distally located primers,RM5633,RM307,and RM401 are separated by distances of 0.4 cM,0.0 cM,and 0.4 cM,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emidwarf gene SSR markers molecular mapping
原文传递
Fine mapping of a semidwarf gene sd-g in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16
3
作者 LIANGGuohua CAOXiaoying SUIJiongming ZHAOXiangqiang YANChangjie YIChuandeng GUMing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9期900-904,共5页
The semidwarf gene sd-g which has been used in indica rice breeding in southern China is a new one, non-allelic to sd-1. To map sd-g,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Xinguiaishuangai and 02428 was con-... The semidwarf gene sd-g which has been used in indica rice breeding in southern China is a new one, non-allelic to sd-1. To map sd-g,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Xinguiaishuangai and 02428 was con-structed. The sd-g was roughly mapped between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RM440 and RM163,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0.5 and 2.5 cM, respectively. Then nine new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region. The sd-g was further mapped between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SR5-1 and SSR5-51, with genetic distances of 0.1 and 0.3 cM, respectively, while cosegregated with SSR418. A BAC contig was found to span the sd-g locus, the region be-ing delimited to 85 kb. This result was very useful for cloning of the sd-g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生基因 简单基因重复制造 分子制图 BAC CONTIG 遗传距离
原文传递
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欣 顾铭洪 +3 位作者 梁国华 徐金凤 陈宗祥 杨海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40,共8页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矮泰引-2所携半矮秆基因Sd-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t与标志基因系019所携紫果皮基因Prp-b、标志基因系B30所携无叶舌...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矮泰引-2所携半矮秆基因Sd-t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t与标志基因系019所携紫果皮基因Prp-b、标志基因系B30所携无叶舌基因1g、标志基因系027所携灰白壳基因Wh表现连锁,sd-t与Prp-b之间的交换值为2.85%±0.52%,sd-t与lg之间的交换值为27.90%±3.81%,sd-t与Wh之间的交换值为38.62%±2.99%。由于Prp-b、lg、Wh基因均位于第4染色体上,因而推定sd-t基因位于第4染色体上,其排列位置可能是Prp-b-sd-t-lg-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标志基因 三体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sd-g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1 位作者 潘学彪 程祝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97-304,共8页
以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g与标志基因系M4所携隐性主基因gh-1和M27所携隐性主基因n1表现连锁。sd... 以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g与标志基因系M4所携隐性主基因gh-1和M27所携隐性主基因n1表现连锁。sd-g与gh-1之间的交换值为24.33%±3.96%,sd-g与n1之间的交换值为29.44%±4.81%。由于gh-1和n1均位于第5染色体,因而推定sd-g位于第5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三体 染色体 定位
下载PDF
籼稻多蘖矮半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3
6
作者 隋炯明 梁国华 +5 位作者 李欣 吴书俊 严松 赵祥强 张正球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5-850,共6页
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 对籼稻标记基因系材料多蘖矮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一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sdt3。以多蘖矮与南京6号杂交F2的分离群体为基础,应用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半矮秆基因sdt3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SSR标记SSR98和SSR35之间,分别相距0.06 cM0、.13 cM,二者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3kb。以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与多蘖矮进行回交和自交获得由半矮秆基因sdt3控制的近等基因系(新多蘖矮),以赤霉素处理表明,由sdt3控制的半矮秆系新多蘖矮对赤霉素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半矮秆基因 连锁分析 基因定位 赤霉素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sd-n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欣 徐金凤 +3 位作者 王兴稳 严长杰 梁国华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 6三体为工具材料 ,通过杂交研究籼稻矮秆材料一枝腊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n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 :半矮秆基因sdn与标志基因系 0 1 5所携金黄颖基因 gh 1、标志基因系 0 1 3所携苞颈叶基因nl 1、标志基因系 ... 以籼型标志基因系和IR3 6三体为工具材料 ,通过杂交研究籼稻矮秆材料一枝腊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n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 :半矮秆基因sdn与标志基因系 0 1 5所携金黄颖基因 gh 1、标志基因系 0 1 3所携苞颈叶基因nl 1、标志基因系 0 1 0所携黑壳基因Bh、标志基因系 0 2 3所携叶片无毛基因 gl表现连锁 ,sd n与 gh 1、nl 1、Bh、gl之间的重组值分别为 3 0 .1 9%± 0 .1 8%、2 8.0 9%± 0 .2 %、2 8.3 3 %± 3 .2 7%、3 4.80 %± 0 .1 7%。因 gh 1、nl 1、Bh、gl基因均位于第 5染色体上 ,故推定sd n基因也位于第 5染色体上 ,其排列位置可能是 gh 1sdnnl 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sd-n 染色体定位 标志基因 籼稻
下载PDF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梁国华 潘学彪 +1 位作者 顾铭洪 嵇朝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梁国华,潘学彪,顾铭洪,嵇朝球(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1,现在地址:江苏油田农场,江苏洪泽223125)关键词:基因分析;基因分离;半矮秆基因TheIsolatio... 矮泰引-2中半矮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梁国华,潘学彪,顾铭洪,嵇朝球(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1,现在地址:江苏油田农场,江苏洪泽223125)关键词:基因分析;基因分离;半矮秆基因TheIsolationandGeneticIden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分离 半矮秆基因 鉴定 筹泰引-2
下载PDF
赤霉素结合蛋白对水稻矮生性的调控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平 曹显祖 +2 位作者 吴永宏 朱晓红 梁建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52-656,共5页
本文研究了GA结合蛋白与水稻矮生性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水稻品种的矮生性和对外源GA_3敏感性的表达受GA结合蛋白与GAs等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含sd-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幼苗体内GAs含量低,生物蟆上GA结合蛋白较多,表现出对外源GA_3的强... 本文研究了GA结合蛋白与水稻矮生性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水稻品种的矮生性和对外源GA_3敏感性的表达受GA结合蛋白与GAs等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含sd-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幼苗体内GAs含量低,生物蟆上GA结合蛋白较多,表现出对外源GA_3的强敏感性,其矮生性主要受GAs水平所调控:而含sd-g和sd-1 sd-g基因的矮秆材料则与此相反,表现出对外源GA_3的弱敏感、不敏感,其矮生性主要受膜上GA结合蛋白水平所调控。对α-淀粉酶的诱导研究表明,GA_3对不同矮秆基因型水稻胚乳α-淀粉酶的诱导与幼芽生物膜上赤霉素结合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上述研究为水稻矮生基因的表达机理提供了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赤霉素结合蛋白 矮生性
下载PDF
矮泰引-3中半矮秆基因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祥强 梁国华 +3 位作者 周劲松 严长杰 曹小迎 顾铭洪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 ,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 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 ,位于第 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 ,所以仍然称其为sd1 ;而位于第 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 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半矮秆基因控制 ,利用SSR标记将这两个矮秆基因分别定位到第1和第 4染色体上。等位性测交的结果表明 ,位于第 1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与sd1是等位的 ,所以仍然称其为sd1 ;而位于第 4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是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sdt 2。利用SSR标记将sd1定位于RM 2 97、RM 30 2和RM 2 1 2的同一侧 ,而与OSR3共分离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能是RM2 97 RM 30 2 RM2 1 2 OSR3 sd1 ,遗传距离分别为 4 7cM、0cM、0 8cM和 0cM ,这与sd1在第 1染色体长臂上的确切位置是基本一致的。利用已有的SSR标记和拓展的SSR标记将sdt2定位于SSR332、RM1 30 5和RM 5 6 33、RM30 7、RM 4 0 1之间 ,它们的排列位置可能是SSR332 RM 1 30 5 sdt2 RM 5 6 33 RM 30 7 RM4 0 1 ,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1 1 6cM、3 8cM、0 4cM、0cM和 0 .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SSR标记 分子定位
下载PDF
不同籼稻品种的矮生性与内源ABA水平及其结合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宋平 高红胜 +1 位作者 曹显祖 谢迎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80-385,共6页
试验研究了内源脱落酸及其结合蛋白与含有不同矮秆主基因的籼稻矮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稻的矮生性也受内源ABA及其结合蛋白协同调控。矮秆品种幼苗内源ABA及其幼芽膜上ABA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秆品种,且含有强矮化效... 试验研究了内源脱落酸及其结合蛋白与含有不同矮秆主基因的籼稻矮生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籼稻的矮生性也受内源ABA及其结合蛋白协同调控。矮秆品种幼苗内源ABA及其幼芽膜上ABA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秆品种,且含有强矮化效应的sd-g基因的新桂矮、双矮的内源ABA及其结合蛋白水平又明显高于含sd-1半矮秆基因的广场矮。外源ABA能显著抑制籼稻幼苗伸长,苗高下降率与ABA结合蛋白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且矮秆品种的苗高下降值与内源AB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半矮秆基因 脱落酸 脱落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赤霉酸反应的遗传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建龙 申宗坦 林贻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91-93,共3页
一些作物的矮杆和半矮杆基因对赤霉酸(GA3)的反应程度不同,可划分为敏感和迟钝两类。水稻的d和sd1基因,玉米的d基因,高梁的dw基因对GA3敏感,当喷洒GA3后植株明显增高。但小麦的Rht1~3,Rht10及玉米的br和D8等基因对GA3反应迟钝。如小... 一些作物的矮杆和半矮杆基因对赤霉酸(GA3)的反应程度不同,可划分为敏感和迟钝两类。水稻的d和sd1基因,玉米的d基因,高梁的dw基因对GA3敏感,当喷洒GA3后植株明显增高。但小麦的Rht1~3,Rht10及玉米的br和D8等基因对GA3反应迟钝。如小麦农林10号的生长组织中,游离GA3的含量并不低,从而表明其矮生性并非由于内源性GA3的含量低,而是由于其他内源性的障碍所致。Singh等(1983)将41个矮杆材料按对GA3反应敏感程度划分了8组。一般说来,对GA3敏感的矮秆水稻的株高随GA3处理浓度的增高而递增。Kumar和Singh(1984)认为,用100ppmGA3喷洒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赤霉酸 遗传
下载PDF
水稻隐性长节间与半矮生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建民 汤述翥 +2 位作者 陆驹飞 顾世梁 顾铭洪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以隐性高秆与正常高秆及互不等位的半矮秆杂交及后代测交表明,隐性高秆由隐性的长节间基因eui所决定,除了eui基因之外,隐性高秆还有半矮生基因sd-1,基因型为euieuisd-1sd-1,正常高秆为EuiEuiSd-... 以隐性高秆与正常高秆及互不等位的半矮秆杂交及后代测交表明,隐性高秆由隐性的长节间基因eui所决定,除了eui基因之外,隐性高秆还有半矮生基因sd-1,基因型为euieuisd-1sd-1,正常高秆为EuiEuiSd-1Sd-1,eui与sd-1相互独立。隐性高秆和具有sd-1基因的半矮秆杂交,F2表现为eui基因的分离,分离比为1高秆∶3半矮,与正常高秆杂交表现为eui和sd-1两对基因的分离,分离比为13高秆∶3半矮。讨论了长节间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生基因 长节间基因 等位关系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祥强 周劲松 +3 位作者 梁国华 严长杰 曹小迎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5,45,共6页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 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 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 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 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 t2;将携带sd 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 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 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分离 遗传 赤霉素
下载PDF
美国稻RA73矮生基因等位性测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志谦 严宗卜 +2 位作者 曹绍书 甘雨 刘建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美国稻种 RA73与 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 ,其矮生基因不仅与 sd- 1基因不等位 ,也与 sd- s( t)、dg( t)、sd- s( g)、d- 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 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 ,是一个新矮源。
关键词 水稻 矮生基因 等位性测定 RA73品种 特征特性
下载PDF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国华 顾铭洪 +2 位作者 潘学彪 嵇朝球 印志伟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5-30,共6页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半矮秆基因 等位性 近等基因系 遗传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基因sdl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春海 申宗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8,共6页
比较了从7份半矮秆品种8/高秆品种的B7F2中分离的高矮秆近等基因系,sdl基因抑制了节间伸长,从基部到倒第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的38.2%、26.0%、40.8%、71.1%和92.6%,缩短程度逐步减轻。sdl基... 比较了从7份半矮秆品种8/高秆品种的B7F2中分离的高矮秆近等基因系,sdl基因抑制了节间伸长,从基部到倒第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的38.2%、26.0%、40.8%、71.1%和92.6%,缩短程度逐步减轻。sdl基因还可促进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提高而使矮秆类型的产量潜力高于高秆类型,但sdl工基因并不影响抽穗天数、每穗粒数和干粒重。对sdl基因的多效性以及秆高和穗数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矮秆基因 多效性 水稻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籼稻半矮秆品种对GA_3、ABA的敏感性及其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平 曹显祖 +3 位作者 滕俊磊 梁国华 刘秀丽 彭逸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7-21,共5页
以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对照)、含不同半矮秆主基因的籼稻品种南京11、南充一枝腊、新泰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半矮秆主基因对GA3、ABA的敏感性及其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半矮秆品种第1叶鞘对GA3的敏感性明... 以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对照)、含不同半矮秆主基因的籼稻品种南京11、南充一枝腊、新泰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半矮秆主基因对GA3、ABA的敏感性及其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半矮秆品种第1叶鞘对GA3的敏感性明显强于苗高对GA3的反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对GA3的反应加强,半矮秆基因在苗期对GA3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sd-1>sd-n(t)>sd-t(t)≈Sd-1>sd-g。sd-g基因在sd-1对GA3的反应中有抑制作用。不同半矮秆基因对ABA的敏感性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其中sd-g对ABA较敏感。GA3、ABA对不同半矮秆基因的拮抗效应不同,对GA310mg/kg+ABA5mg/kg敏感性强弱顺序为sd-g>sd-n(t)>sd-1sd-g>sd-1>sd-t(t)≈Sd-1。在GA3、ABA的相互逆转中,GA3促进效应逐渐大于ABA抑制效应。在酶活性方面,5日龄高秆品种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矮秆品种,对GA3反应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下降,且下降百分率的高低顺序与各品种对GA3不同敏感性一致;对ABA反应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对ABA强敏感的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最高,酶活性增加百分率也是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半矮秆基因 GA2 BAB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隋炯明 李欣 +4 位作者 梁国华 陈峰 严长杰 田舜 裔传灯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5,共5页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sd-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s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sd-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s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s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标记基因系 半矮秆基因 遗传鉴定
下载PDF
水稻半矮秆新品系RA73的株高遗传(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严宗卜 K.A.K.Moldenhauer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23,共7页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基...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与半矮秆品种Lemont具有的sd—1半矮秆基因是不等位的。RA73与Lemont、L202和Katy杂交,其F2代的分离比为:9高秆:6半矮秆:1特矮秆或9高秆:3次半矮秆:3半矮秆:1特矮秆。在这些组合中存在两对不等位的独立的半矮秆基因。F1和F2出现高秆野生型植株,F2还出现新的双隐基因控制的特矮秆植株。L202或Katy具有显性次半矮秆基因,Lemont具隐性半矮秆基因。L202与Katy杂交,F2的株高为正态的数量性状连续分布,都具有相同的次半矮秆基因。高秆品种Bond与其它4个次半矮秆或半矮秆品种杂交,F2株高的分离比为:3高秆:1次半矮秆或半矮秆,表明由显隐性等位基因控制遗传。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一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除主基因外,还存在微效多基因的修饰基因,但不是母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新半矮秆 基因 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