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ing History——Taking the Liao,Western Xia,Jin,Yuan Dynasties as Research Focuses
1
作者 Long WANG Ruiqing L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36-68,共33页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na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in historical dev...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na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However,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Classics are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culture,and they have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communicating,identifying,and integrating ethnic cultures.In Chinese history,regardless of whether various ethnic groups were in control of a region or entered the Central Plains,they relied on reading Chinese classics and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as the basis for their survival,and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eternal historical law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Liao,Western Xia,Jin,and Yuan dynasties.Summarizing the reading history of these ethnic groups and societies,learning from their historical experience,and exploring and inheriting the reading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ding history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Integration Chinese Classics
原文传递
A Semiotic Path to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2
作者 Surina Naran Bilik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5期19-32,共14页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come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Minzu Work;and it serves the overall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come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Minzu Work;and it serves the overall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order to forge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having top design and material basis is not enough,dynamic motiv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are also necessary to connect the two together closely.Semiotic activities,which integrate sensory perceptibility,indexicality and symbolic meaning may act as the binding agent and coagulant that stick together the"material form"and the""spirit"of the top design,so as to develop naturalized habituation and match our actions to our words.Culture is embodied not only in the sophisticated and exceedingly esteemed theories and arts,but also in the rich spectrum of daily life of the general public;it involves the semiosis of triads:sensory perceptibility,indexicality,and symbolic values.Here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is also involved.Though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ppens on a cultural-ethical level,it has to be tangibly supported with the motivated will and physical sens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EMIOTICS tangible and perceptible HABITS culture
原文传递
Four Pillars Underpinn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3
作者 Xiangjun CHEN Xiuying GO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it is important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our history.Politically,we must reinforce the mem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the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and China's territory is indivisible.Economically,it is crucial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and to deepe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present era.This will strengthen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within China and promote unity.Socially,it is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dfferent regions,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to promote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Encouraging ethnic groups to live amo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two-way population flow can further enhance social cohesion.Culturally,we must maintain our tradition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socialist value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This will strengthen the bo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These four pillars-political,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memory economic ties population flow culture sharing
原文传递
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数学史
4
作者 王彬 李春兰 张涛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在研读分析21世纪初美国11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从栏目分布、内容分布和运用方式3个方面梳理了这些教科书中所融入的中国数学史内容.发现美国多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用精美别致的版面引入了中国数学史内容,如,勾股定理、负数、线性... 在研读分析21世纪初美国11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从栏目分布、内容分布和运用方式3个方面梳理了这些教科书中所融入的中国数学史内容.发现美国多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用精美别致的版面引入了中国数学史内容,如,勾股定理、负数、线性方程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历史名题以及七巧板等内容.就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融入中国数学史,得到5点启示: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追根溯源,求真求实;名题变式,以题说法;游戏数学,玩中传知;图文并茂,不乏趣味性和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学史 美国 初中数学教科书 历史名题 七巧板 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中国自然灾害史融入水灾害防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5
作者 刘梅先 林凯荣 龙通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7期167-170,175,共5页
水灾害是我国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华民族在同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创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用生命、精神和智慧书写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水灾害防治课程... 水灾害是我国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华民族在同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创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用生命、精神和智慧书写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水灾害防治课程中引入中国自然灾害史,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讨论引入中国自然灾害史辅助水灾害防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及融入方法与途径。实践结果表明,融入中国灾害史有利于提高水灾害防治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害防治 自然灾害史 课程思政 家国情怀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关于挖掘弘扬北庭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6
作者 成军芳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北庭故城遗址及其文物遗存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的实物见证;北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北庭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是彰显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缩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议将“以史育今、以文塑旅”作为主线,从创新文... 北庭故城遗址及其文物遗存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有效治理的实物见证;北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北庭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是彰显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缩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议将“以史育今、以文塑旅”作为主线,从创新文物表达方式,活化文物资源利用;优化传播手段,形成合力宣传北庭;力促研究成果转化,创作文化润疆精品;加大北庭文物挖掘,推进北庭文化研究;发挥基地政治功能,培训教育铸就共识;深化文旅融合,惠及民生凝聚人心等六个方面着力,盘活北庭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文史教旅相融、助业兴业新局面,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历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挖掘及弘扬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向度与路径:以南诏历史文化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6
7
作者 子华明 普丽春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促进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支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云南南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促进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支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云南南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大一统”“天下观”等理论渊源的呼应,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素材资源。因此有必要在中华文化这一核心认同教育的理论框架向度下,从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三个维度对南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本文在充分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个维度对南诏历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当代价值进行考察,提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历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区域历史文化系列课程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晓青 赵艳玲 艾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文科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结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区域元素;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高校-...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文科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结合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区域元素;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高校-基地”双向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观-学-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活化固态资源,固化活态资源,完善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深化“知、情、意、行”,提升实践育人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教学模式 区域历史文化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地方感视域下村史馆的建设路径和启示——以常熟市蒋巷村村史馆为例
9
作者 刘芮 张丽华 《山西档案》 2023年第5期165-171,125,共8页
村史馆是公众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空间载体。基于地方感视域,文章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和半结构化问卷访谈方法,从空间全域性开发、特色化资源收集、地方性知识传承、多元化主体参与四个维度分析了常熟市蒋巷村村史馆的建设路径,并从... 村史馆是公众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空间载体。基于地方感视域,文章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和半结构化问卷访谈方法,从空间全域性开发、特色化资源收集、地方性知识传承、多元化主体参与四个维度分析了常熟市蒋巷村村史馆的建设路径,并从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地方意象三个维度分析了其对我国村史馆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村史馆 蒋巷村 乡土文化
下载PDF
Establish and Highlight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10
作者 Xiaohua WU Anran LI Qingqing YA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160-176,共17页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state.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ts practice,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narratives,build a new era cultural symbol system led by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and creatively transform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史学的体例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赫云 李倍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史的主体;再次是文献,文献是印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历史活动关系的重要依据,缺乏中国艺术文献的艺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可信的;前三种要素需置入史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其面貌,并得到正确的诠释。这四大要素贯穿于中国文化逻辑结构与历史路径并不断地演变,生成了艺术历史变迁路径的体例与结构轴线,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的文化整体感,形成整合复数的中国艺术史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 文化整体感 整合复数 体例与结构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解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玉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6,共6页
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进行准确把握,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和价值重建 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重伦理政治、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重人格追 求等总体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 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进行准确把握,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和价值重建 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重伦理政治、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重人格追 求等总体性特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是积极 的、重要的、不容否认的;但与此同时,对中国社会法制武备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科学 技术的起兴,也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解除掉其封建的、中心性的价值指向,克服传统的历 史局限,进而超越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价值观 总体特征 中国 伦理政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传统语境与国粹意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孔令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6,共6页
近代中国传统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文化比较问题密不可分。艺术史中的国粹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对于中西艺术关系,传统主义者从文化整体主义的角度立论,逐渐确立了文化与艺术的"东西... 近代中国传统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文化比较问题密不可分。艺术史中的国粹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对于中西艺术关系,传统主义者从文化整体主义的角度立论,逐渐确立了文化与艺术的"东西两源头"论,开始站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传统特色。另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发掘、整理显然也是一项重要成就。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传统的揣摩、想象和解释逐渐形成了新的艺术趣味,在一段时期内,这种趣味甚至成了文人画传统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近现代美术 传统意识 文化传统 国粹意识
下载PDF
论严歌苓小说的大众化艺术倾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葛娟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7,共5页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快感 视觉化 女性书写 历史感
下载PDF
记下历史转身的瞬间——解读南非当代小说家库切的小说《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倩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9-43,共5页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上来看,这部小说既立足于再现当代南非生活,又在表现的深度上超越了纯粹南非现实生活的羁绊。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他借对作品的主人公卢里———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裔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窘境的描写,力图真实地记录南非消除种族隔离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带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和冲击,其中一个个瞬间的生命感受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耻》 多重 冲突 失语 文化归属 历史的质感
下载PDF
论钱钟书的学术个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刁生虎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9,共7页
钱钟书为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真理之勇和文章之德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学术品格;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为其兴趣所在和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超越种族差异而走上中西... 钱钟书为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真理之勇和文章之德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学术品格;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为其兴趣所在和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超越种族差异而走上中西融通之路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有诗心是其基本的学术观念;循环阐释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品格 治学兴趣 语言工具 材料基础 文化取向 打通意识 史有诗心 诠释向度
下载PDF
突出竞争意识 弘扬三国文化——浅论三国历史文化如何面向当代大众 被引量:1
17
作者 喻滨 《抚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29-33,共5页
三国历史是一部竞争的历史,其中关于生存竞争的谋略智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开发这笔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针对世人生活竞争压力增大的实际,提出引导人们学习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竞争思想,希望借此达到提高人们竞争能力和... 三国历史是一部竞争的历史,其中关于生存竞争的谋略智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开发这笔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针对世人生活竞争压力增大的实际,提出引导人们学习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竞争思想,希望借此达到提高人们竞争能力和突破原有功利局限的效果,进而实现对整个三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意识 大众文化 三国历史
下载PDF
思想史语境里哈葛德小说近代中国经典化考察
18
作者 张立友 《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8-23,共6页
哈葛德小说进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后,经近代文人的译介、大众传媒的传播与普及以及读者大众的阅读接受,终于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学经典。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构建是一次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思想之旅。在思想史语境里考察这一文学现... 哈葛德小说进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后,经近代文人的译介、大众传媒的传播与普及以及读者大众的阅读接受,终于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学经典。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构建是一次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思想之旅。在思想史语境里考察这一文学现象可以充分地挖掘哈氏小说的文化思想意识及其近代中国经典产生及传播中的精神价值,彰显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反思中国人民在特定时代对于英国文学做出的经典选择,得出有益于中英文学、文化交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 经典化 思想意识 文化交流
下载PDF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的文化景观思想探析
19
作者 李志明 刘畅 柴洋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8-100,共13页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是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思想家。杰克逊从城市与乡村两个研究视角出发,考察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保护问题与环境问题。其通过概念辨析和对方法论的反思,开拓性地对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并探究其成因、...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是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思想家。杰克逊从城市与乡村两个研究视角出发,考察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保护问题与环境问题。其通过概念辨析和对方法论的反思,开拓性地对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并探究其成因、根源和表征,更是挖掘出了景观的象征性意义。他通过演讲、教育、编撰专业期刊和书籍的方式,推动了文化景观的普及,开启了景观民主化的时代,促进了国际上对文化景观的保护。笔者梳理其文化景观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从乡土景观、美国景观史、场所感三方面探析其文化景观的思想内涵,从文化景观、教育意义、文化地理学、遗产保护四方面阐述其思想遗产的历史性贡献,不仅能为中国的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启示,而且对风景园林学者增强地域认同、加强城乡特色景观风貌管控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 乡土景观 美国景观史 场所感
下载PDF
文化批评的达成:《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论
20
作者 王新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2-61,共10页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历史的叙述方法 复数的解释和记忆 历史意识 暴力血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