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
1
作者 胡钦 梁洁 +3 位作者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韩卫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6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研究组...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研究组给予左束支区域起搏。比较两组心脏功能指标,包括左房前后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及QRS波群宽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术前,左房前后径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房前后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BNP低于术前,QRS波宽长于术前,且研究组BNP高于对照组,QRS波宽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更小,尤其对于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临床效果显著,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吕誉芳 欧阳川 +1 位作者 张冬妮 马骏 《中国医药》 2022年第7期993-996,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脑血流速度(CBFV)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1岁以内于体外循环辅助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0例。使用近红外光...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婴儿麻醉诱导前后脑氧饱和度(rScO_(2))和脑血流速度(CBFV)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1岁以内于体外循环辅助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0例。使用近红外光谱监测仪(NIRS)及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在患儿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前(T_(1))、插管前(T_(2))、插管后1 min(T_(3))、插管后10 min(T_(4))、插管后15 min(T_(5))、插管后20 min(T6)监测rScO_(2)及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以上资料行不同时点比较并分析患儿rScO_(2)与CBFV及人口统计学资料的相关性。结果患儿T_(1)时点rScO_(2)显著低于T_(2)、T_(3)及T_(5)、T6时点[(71±4)%比(77±6)%、(75±7)%、(73±6)%、(73±6)%](均P<0.05),T_(2)时点rScO_(2)显著高于其他各时点(均P<0.05)。T_(1)时点收缩期CBFV显著低于T_(2)及T_(4)~T6时点[(106±26)cm/s比(124±29)、(117±23)、(117±20)、(119±17)cm/s](均P<0.05),与T_(3)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点舒张期CBFV、平均CBFV与其他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_(1)时点rScO_(2)与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与月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T_(2)时点rScO_(2)与收缩期CBFV、舒张期CBFV、平均CBFV呈显著正相关(r=0.468,P=0.028;r=0.561,P=0.007;r=0.480,P=0.024),与月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亦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VSD患儿在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阶段rScO_(2)和CBFV均未低于麻醉诱导前。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可使VSD患儿脑氧合及脑血流在诱导阶段处于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栋 王钊 +2 位作者 朱浩杰 刘志敏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基线提高至少一个等级。按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间隔部电极组和心尖部电极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于三尖瓣反流进展是否存在影响。结果:198例患者平均年龄(57.1±12.1)岁,其中125例患者植入ICD,73例患者植入CRT-D。间隔部电极组115例(58.1%),心尖部电极组83例(41.9%),基线存在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共28例(14.1%)。中位随访12(9,16)个月,共有48例(24.2%)患者出现三尖瓣反流进展,其中间隔部电极组28例(24.3%),心尖部电极组20例(24.1%),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进一步分析显示,24例(12.1%)患者在随访期间进展为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其中间隔部电极组16例(13.9%),心尖部电极组8例(9.6%),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同时,两组患者随访时的三尖瓣舒张期流速和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三尖瓣反流进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除颤电极植入间隔部并未增加三尖瓣反流进展的发生风险(HR=0.55,95%CI:0.29~1.02,P=0.07)。结论:ICD除颤电极的植入位置与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可能并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电极 三尖瓣反流 电极位置 心尖部 间隔部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技术定量评价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的右室功能
4
作者 赵玉 周晓彦 +1 位作者 蒋银花 张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采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技术定量研究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室局部和整体功能。方法:20例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患者,30例健康成人。采用应变率及组织速度成像获取右室侧壁各节段的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收缩... 目的:采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技术定量研究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室局部和整体功能。方法:20例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患者,30例健康成人。采用应变率及组织速度成像获取右室侧壁各节段的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收缩功能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Vs)、最大位移(D)、收缩期峰值应变(S)及应变率(SR);测量舒张功能参数:舒张早期充盈速度(Ve)、心房收缩期充盈速度(Va)、舒张早期充盈应变率(Esr)、心房收缩期充盈应变率(Asr)。脉冲组织多普勒获取三尖瓣环运动频谱曲线,计算右室Tei指数。结果: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组右室侧壁基底段的S和D以及心尖段的SR和D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基底段及中间段的Ve和Esr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右室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患者右室侧壁多个节段的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受损,此外右室整体功能也明显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率成像 组织速度成像 脉冲组织多普勒 陈旧性室间隔心肌梗死 右室 局部功能 整体功能
下载PDF
不同年龄患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脑氧饱和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崔博群 谢思远 +1 位作者 马骏 欧阳川 《中国医药》 2020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分析不同年龄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在体外循环前后和改良超滤前后rScO2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分析不同年龄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在体外循环前后和改良超滤前后rScO2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择期在心肺旁路下行VSD根治术的患儿46例,其中年龄≤6个月25例(S组),>6个月21例(L组)。入室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监测麻醉诱导后(T0)、开心包时(T1)、体外循环全流量后5 min(T2)、减辅助流量时(T3)、脱机时(T4)、改良超滤结束时(T5)、术毕时(T6)各时点rScO2,于T0、T1、T4、T5、T6时点记录收缩压、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动脉压力升支最大斜率(dp/dtmax)、脉压变异度(PPV)、重脉压与舒张压差值。结果组间比较,除T2时,其余各时点S组rScO2均显著低于L组[T0、T1、T3、T4、T5、T6:(71±7)%比(78±7)%、(71±6)%比(80±6)%、(66±4)%比(69±4)%、(63±9)%比(72±10)%、(70±8)%比(77±9)%、(71±8)%比(7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内比较,与T4相比,T5时2组rScO2、CI、每搏指数、dp/dtmax均明显增加(均P<0.01),SVRI、PPV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VSD修补手术中,年龄越小rScO2越低。体外循环后,容量和心功能变化对rScO2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脑损伤 脑氧饱和度 认知功能 低龄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影响
6
作者 刘延芹 杨永辉 +3 位作者 张隆 郑爱莉 吕娜 纪惠娟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3期2025-2028,2032,共5页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供检验依据。方法采用静脉注射与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应用膜式氧合器,于ECC下行ASD的患儿36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 CD3+细胞T0时(58.13±4.36)%与T1及T2、T3时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44.56±4.85)%,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34.65±2.23)%比较,CD3+CD4+在T1时降低(P<0.05),T2、T3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25.45±3.66)%,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20.53±1.32)%比较,CD4+CD8+在T1及T2、T3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1.69±0.04)比较,CD4+/CD8+在T2时显著降低至1.41±0.35(P<0.01),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16.29±1.25)%比较,CD19+在T1时下降至(13.92±1.96)%(P<0.05),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9.59±0.68)%比较,CD14+在T1时显著下降至(8.57±1.33)%(P<0.01),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T4时增高至(10.65±1.12)%(P<0.05);与T0(11.51±0.82)%比较,CD16+CD56+在T1、T2时均显著升高(P<0.01),T2时升到(12.86±2.64)%,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ECC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SD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ASD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核仁组成区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间隔区的微血管构筑 被引量:3
7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微循环学杂志》 1996年第2期1-2,共2页
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研究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间隔区微血管三维构筑特点,再现并比较了血管树5级分支的全貌及其形态学特征,对皮肤血管的血管树区及血管树间隔区的共性及个性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皮肤微循环血... 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研究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间隔区微血管三维构筑特点,再现并比较了血管树5级分支的全貌及其形态学特征,对皮肤血管的血管树区及血管树间隔区的共性及个性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微循环 血管树间隔区 微血管构筑 解剖
下载PDF
急性脑缺血后脑隔—视前区内性功能调节相关神经元的变化
8
作者 魏丽华 王新成 +3 位作者 李亚鲁 崔海庆 孟文 聂斌 《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后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机理。方法应用蒙古沙土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脑隔—视前区内性功能调节相关神经元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缺血5分钟再灌注造成的神经元密度和亚细胞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后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机理。方法应用蒙古沙土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脑隔—视前区内性功能调节相关神经元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缺血5分钟再灌注造成的神经元密度和亚细胞水平的结构变化是暂时的,可在2周内恢复,10分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害加重,且在2周后尚未恢复,损害主要为膜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等破坏。结论神经元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间及再灌注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脑隔—视前区内神经元的病理损害是引起性功能障碍的重要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隔-视前区 神经元 病理组织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影响分析
9
作者 徐姗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间隔部起搏(RVS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60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均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根据心室导线置入...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间隔部起搏(RVS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60例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均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根据心室导线置入的部位,分为LBBP组(30例)和RVSP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电同步性(QRS时限、QTc间期、QRS形态)、机械同步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差(Ts-LV-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即刻起搏参数、心电同步性、机械同步性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知、阈值、阻抗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QRS波时限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P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F=24.807、9.752、14.385)、QTc间期(F=18.061、9.802、13.185)低于RVSP组(P<0.05);两组Ts-LV-RV、LVFT/RR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LBBP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Ts-LV-RV(F=5.714、14.257、0.783)、LVFT/RR(F=4.492、9.736、0.749)低于RVSP组(P<0.05);两组均无室间隔穿孔、囊袋出血、导线脱位等发生,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相对于RVSP,LBBP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AVB纠正,保持良好的机械同步性,保护心脏结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区域起搏 间隔部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