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七年”时期中央文学研究所对文学新人的培养 |
施学云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十七年”时期河南电影放映员的职业困境与身份认同 |
宋谦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24 |
0 |
|
3
|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
戢海峰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
陈旭光
郝哲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5
|
“十七年”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共同意识叙事 |
赵菁
许媛萍
|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6
|
“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代化叙事 |
屈波
|
《艺术探索》
|
2018 |
2
|
|
7
|
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 |
侯靖靖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9 |
2
|
|
8
|
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 |
钱淑英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9
|
神圣·阈限·展演——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解读 |
李建宗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0
|
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
刘清生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1
|
“十七年”时期的笔名发表与当代文学批评生态 |
寇鹏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2
|
苏式美学话语的膨胀及美学研究的偏狭——“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
范玉刚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民间生活世界”与“十七年”戏曲文本改编的阐释 |
周涛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4
|
十七年时期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特点及得失 |
陈峰
|
《齐鲁学刊》
CSSCI
|
2023 |
0 |
|
15
|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
葛文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6
|
“十七年”时期的“光之风景”——论刘白羽、杨朔游记散文中的现代空间书写主题 |
张一玮
杨紫童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7
|
“伪神话”结构及其意义——重读“十七年”的几部长篇小说 |
李林荣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8
|
沟通、交流与审美失衡——“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考察 |
龚奎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9
|
特殊语境中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个人变异——论十七年时期巴金的主体精神 |
王建斌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20
|
主体规训与媒介选择: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农民关系辩证 |
王敏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