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Benxi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被引量:4
1
作者 LI Zhen,JI Qi Benxi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117000,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7期12-14,18,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Benxi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Method] 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Benxi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Method] 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four routin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Benxi area from 1953 to 2010,by using linear tendency rate,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wavelet analysis,Mann-Kendall detection and so on,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in the area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during 1953-2010 in Benxi area presented rise trend,and the linear tendency rate was 0.28 ℃/10 a.It was temperature increase trend in four seasons.The temperature rise rate in winter was the maximum and was the minimum in summer.The annual rainfall presented decrease trend,and the linear tendency rate was-18.16 mm/10 a.Except in spring,it was decrease trend in other seasons.Mann-Kendall mutation detection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8 years appeared in 1986.There was no mutation phenomenon in summer.Spring mutation appeared in 1974,and autumn mutation appeared in 1987.Winter mutation was in 1981.The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dn’t have the mutation phenomenon.The wavele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had the periodic variations of 12-14,5-6 and 2 years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8 years.The annual rainfall had the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8-12,5-6 and 2 years.[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limate resources in the mountai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Trend analysis Benxi area China
下载PDF
Wavelet analysis of spring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arid aeolian area of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Chun-xia ZOU Xiang-dong SHEN +2 位作者 Hong-yun LI Xia-zi LI Zhang-jun LI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2年第3期269-277,共9页
The unique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amo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wind-sand activity in arid and cold area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 s... The unique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amo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wind-sand activity in arid and cold areas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ime seri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when sandstorms often occur in the area.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a 46-year period from 1959 to 2004, multi-scale variations and abrupt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xican hat function (MHF) wavelet method, showing the multi-scal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he periods and change point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as obtained using the wavelet analysis method. Obvious staggered features of the variations of spring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is agro-pastoral ecotone. The strongest oscillation periods of spr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ere 1 and 22 years, while for precipitation, the strongest oscillation periods of variations were 2, 8, and 22 years. In addition, lower spring temperature corresponded to lower precipitation, whereas higher temperature yielded higher precipita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temperature spring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MHF waveletmethod arid aeolian area agro-pastoral ecotone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drought trends in Xinjiang, China
3
作者 YANG Jianhua LI Yaqian +3 位作者 ZHOU Lei ZHANG Zhenqing ZHOU Hongkui WU Jian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1098-1117,共2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China have changed due to chang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China have changed due to chang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drought—have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in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we first calculated the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 based on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Then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drought 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Theil-Sen median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Mann-Kendall test.A series of SPEI-based scenario-setting experiments by combining the observed and detrended climatic factors were utiliz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climatic factor(i.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had experienced increasing trends at mos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20,especially the spring temperature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trends of intensifying drought have been observed at spring,summer,autumn,and annual scales.In addition,the drought trends in southern Xinjiang were more notable than those in northern Xinjiang.From 1980 to 2020,temperature trends exacerbated drought trends,but precipitation trends alleviated drought trends in Xinjiang.Most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njiang exhibited temperature-dominated drought trend except in winter;in winter,most stations exhibited precipitation-dominated wetting trend.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drought in Xinjiang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dr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climate change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trend analysis arid area temperature trend contribution analysis
下载PDF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城市内涝灾害对应急救援服务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加福 王昊 +2 位作者 周晋军 丁一 张树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导致内涝积水频发,造成道路封闭和交通堵塞,给城市应急救援响应的时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准确评估暴雨内涝下的城市应急救援响应能力,【方法】以荔湾区为例,通过构建内涝水动力模型,模拟不同设计降... 【目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导致内涝积水频发,造成道路封闭和交通堵塞,给城市应急救援响应的时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准确评估暴雨内涝下的城市应急救援响应能力,【方法】以荔湾区为例,通过构建内涝水动力模型,模拟不同设计降雨情景下的内涝积水,识别道路积水风险,明确阻断道路,并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2SFCA)对不同脆弱性的兴趣点(POI)的应急救援服务可达性进行评估。【结果】结果显示:随着降雨重现期从1 a一遇增大到100 a一遇,内涝积水面积增大,平均积水深度从0.08 m增大到0.20 m。受积水影响道路数量持续增加,阻断道路长度从11 km上升至49 km,增长了超过300%。随着阻断道路的增多,应急救援可达的POI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不同时间阈值内平均下降40%以上,可达性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内涝模型耦合城市路网得到的道路积水可以揭示阻断道路的总体格局,可达性模型可以快速估算出应急救援的时效性。结果可为应急救援响应能力的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水力耦合模型 两步移动搜寻法(2SFCA) 应急救援 可达性 气候变化 降水 洪水
下载PDF
安徽省极端降水演变规律及与气候因子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蕊 杨惠琳 +2 位作者 张书亮 苑倩玉 于世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强度和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强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020年安徽省遭受持续时间长和降雨量大的特强梅雨降水过程,造成安徽省受灾严重。【方...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强度和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强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020年安徽省遭受持续时间长和降雨量大的特强梅雨降水过程,造成安徽省受灾严重。【方法】利用气象站点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探究安徽省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和典型小时尺度降水过程,分析其与气候因子的遥相关关系。【结果】结果显示:1960—2020年安徽省6月和7月平均PRCPTOT变化率为9.0 mm/10 a和8.0 mm/10 a。2020年梅雨期影响范围最大的四次降水事件,累计雨量超过100 mm的气象站数占比达34%以上。相比1998年和2016年,2020年安徽省6—7月平均PRCPTOT为900.56 mm,是1960年以来最大值,是1998年和2016年的1.9倍和1.5倍;降雨强度(25.37 mm/d)为2016年的1.2倍、1998年的1.1倍,是历史均值的1.4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主汛期极端降水显著增加,且主要中心位于长江以南。极端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增加。2020年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河谷和皖南山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和清晨;安徽北部地区降水更加集中,主要出现在下午,在15:00达到最大值。(2)与1998年和2016年相比,2020年安徽省降水总量、中雨以上日数和连续降水期明显增加。在降水强度相同的情况下,2020年中雨和大雨日数发生次数多,且连续降水期更长,是2020年6—7月降水量高的最主要原因。(3)安徽省6—7月极端降水指数与PDO在滞后3个月尺度上正相关性最显著,而滞后6个月尺度上极端降水指数与气候因子的正相关性不显著,SOI在滞后1个月(6个月)尺度上与极端降水指数呈正(负)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气候因子 遥相关 安徽省 气候变化 降雨
下载PDF
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仁乔 李才媛 +3 位作者 王丽 黄志勇 金琪 黄华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8-42,共5页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 1 971~ 2 0 0 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 ,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 ,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年变化清楚 ... 对长江上游六大流域 1 971~ 2 0 0 0年强降水面雨量进行了统计 ,通过分析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极值分布、滑动极值和流域之间强降水的关系 ,初步得出强降水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即强降水面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年变化清楚 ,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频次分布、量级分布、极值分布、集中降水强度差异明显 ,相邻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大流域 强降水 面雨量 气候特征分析 长江上游
下载PDF
甘肃武都区泥石流活动与降雨特征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袁斌 和法国 +1 位作者 李军鹏 杜少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共6页
收集了武都区近3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了泥石流发生前后的降雨资料,探讨了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每年7,8,9月降雨量有一定减少趋势,但是当物源比较丰富,泥石流发生次数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当物源不丰富时,泥石流... 收集了武都区近3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了泥石流发生前后的降雨资料,探讨了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每年7,8,9月降雨量有一定减少趋势,但是当物源比较丰富,泥石流发生次数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当物源不丰富时,泥石流的发生次数会比原来有所减少.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前15天累积降雨量与泥石流关系较为密切,可以用来评估泥石流临界降雨量,作为武都区泥石流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降雨特征 物源 累积降雨量 武都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7
9
作者 邹旭恺 张强 叶殿秀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利用长江三峡库区34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库区连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及秋季降水日数以及春、秋季降水量都存在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会导... 本文利用长江三峡库区34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库区连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及秋季降水日数以及春、秋季降水量都存在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会导致连阴雨天气特征发生一定改变。统计表明,近40多年来,库区平均年连阴雨频次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主要发生在库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这种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秋季连阴雨的减少造成的。按照连阴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年型划分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库区秋季连阴雨在近40多年来有明显的减弱,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是三峡库区秋季连阴雨的多发季节,秋雨影响范围广、程度重,19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秋季连阴雨影响程度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连阴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传雷 吴晓峰 +3 位作者 孙晓巍 王颖 王太微 魏晓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 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 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 m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近40年北京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事件的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玮 郝翠 +2 位作者 曹洁 周璇 卢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7-1176,共10页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国家站1980~2020年的长期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日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夏季40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具有西北山区小,平原大,山区向平原过渡区的迎风坡最大的特点;降水频率则相反,平原降水频率整体小于山区;降水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北弱,东部强,城区与南部居中的特点。北京夏季降水的强度和极端性较强,致灾风险高。(2)北京夏季平均降水量日变化主体呈单峰型,降水频次为双峰型,降水强度为多峰型,三者同时在22时(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在12时最小。(3)降水的峰值时间随月份依次后推,6月最早,7月次之,8月最晚;峰值雨量7月最大,8月次之,6月最小。(4)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的日峰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西北山区四站出现在20时以前,其余16站出现在20时及以后。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20站划分为两个区域,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降水量、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5)近40年北京地区的降水结构在不断调整,短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和长持续时间降水主导期交替出现。2000年以前以小于6小时的短持续性降水为主,近15年大于6小时的长持续性降水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夏季降水 日变化 气候特征 K均值聚类算法
下载PDF
生态脆弱草原区地下水位对降水要素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英杰 魏永富 +2 位作者 郭中小 廖梓龙 龙胤慧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0-64,共5页
降水是生态脆弱草原区地下水系统的关键补给源,研究地下水位对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等降水要素的响应特征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四水"转化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基于M-K检验将地下水位长时序变... 降水是生态脆弱草原区地下水系统的关键补给源,研究地下水位对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等降水要素的响应特征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四水"转化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基于M-K检验将地下水位长时序变化过程划分为浅埋期和深埋期,通过Poisson分布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分析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等降水要素的时序演变规律,定量研究地下水位对不同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各个观测井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埋深整体较浅,对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日均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和次雨深,其中农场三队和欣康村监测井的水位对降水要素变化最为敏感;2001年左右,区域地下水位步入深埋期,水位降幅显著,埋深增加导致包气带增厚,延缓了降水入渗补给过程,地下水位对各个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也不断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草原区 地下水位 降水强度 降水次数 次雨深 响应特征
下载PDF
鄱阳湖区分级雨日及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范平 许新发 +2 位作者 成静清 温天福 刘章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28,34,共8页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雨日 分级雨量 降雨集中度 变化特征 鄱阳湖区
下载PDF
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强降雨过程GPS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对比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璐瑛 刘畅 +1 位作者 杨成芳 韩永清 《干旱气象》 2018年第3期475-482,共8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 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山东省123个自动站1 h降雨量资料和25个地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典型强降雨过程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开始前水汽累积时间与天气系统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尺度越大,水汽积累时间越长,低槽冷锋强降雨前大气可降水量的积累时长可达约26 h,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积累时间仅5~6 h;(2)水汽增速与天气系统尺度密切相关。天气系统尺度越小增速越快,低槽冷锋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小于2.0 mm·h^(-1),副高边缘强降雨发生前水汽增速可达3.1 mm·h^(-1);(3)短时强降雨发生前,水汽累积时间与积累速度呈反相关,即水汽增速越快,强降雨发生越快,当水汽增速大于2.0 mm·h^(-1),可降水量经历5~6 h积累即可产生短时强降雨;(4)一般强降雨时段多数在可降水量峰区时段,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雨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均发生在可降水量增长时段。降雨过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降水量锐减,而副高边缘型和冷式切变线第1阶段强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继续增长。冷式切变线第2阶段降雨结束后可降水量出现持续小幅减小,数小时后,可降水量再次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强降雨 大气可降水量 演变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8
15
作者 刘明丽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6-681,共6页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 梅雨期 极端降水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多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对比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芬 曹杰 +1 位作者 李腹广 唐浩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2-483,共12页
利用1979—2006年云南及周边地区148个测站月降水资料(简称为STN)与APHRO(日本APHRODITE高分辨率逐日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的月降水合成数据)、CRU(英国East Anglia大学提供的月降水要素数据集)、CMAP(雨量资料... 利用1979—2006年云南及周边地区148个测站月降水资料(简称为STN)与APHRO(日本APHRODITE高分辨率逐日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GPCC(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的月降水合成数据)、CRU(英国East Anglia大学提供的月降水要素数据集)、CMAP(雨量资料与卫星估计及NCEP/NCAR再分析降水场合并分析月数据)、GPCP(全球降水气候中心研制的全球陆地雨量计观测分析月数据)5套格点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及周边地区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套格点降水资料空间分布与STN基本一致。EOF第1模态空间场分布也表明:这5套格点降水资料与ST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5套格点降水资料在滇南、滇西北、滇川黔交界的3个区域的分布与STN有较大不同,各套资料的EOF第1模态时间序列、与STN的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均随时间不同呈较为一致的波动性;在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3个方面,APHRO适用性最好,GPCC次之,CMAP与GPCP无明显差别,CRU最差,其中APHRO,GPCC在对降水估计偏低,CRU对降水估计总体略高,CMAP略低,GPCP对降水估计则明显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资料 云南及周边地区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大同市降雨侵蚀力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青霞 陈焕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5期25-29,共5页
为适时地采取侵蚀的预防措施,采用基于日降雨量的半月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气候趋势系数法、降雨集聚指数法等,对大同市年降雨侵蚀力的变化特征、年内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同市年降雨侵蚀力具有周期波动特征,趋... 为适时地采取侵蚀的预防措施,采用基于日降雨量的半月降雨侵蚀力计算方法、气候趋势系数法、降雨集聚指数法等,对大同市年降雨侵蚀力的变化特征、年内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同市年降雨侵蚀力具有周期波动特征,趋势系数显示大同市区每10年降雨侵蚀力上升21.8MJ·mm·hm^-2·h^-1,其他县区每10年降雨侵蚀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内分析结果显示,大同市降雨侵蚀力主要分布在6—9月,集聚指数介于20.85~23.67之间,均大于均匀分布时8.3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间特征 气候趋势系数 降雨集聚指数
下载PDF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降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晓娟 李铁 +1 位作者 余勇利 廖克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3,共4页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降水是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暴雨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认为泥石流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日降雨量直接激发泥石流,另一种是泥石流发生在有一定前期降雨的积累,并利用...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降水是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暴雨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认为泥石流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日降雨量直接激发泥石流,另一种是泥石流发生在有一定前期降雨的积累,并利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对这两种类型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泥石流 降雨特征 前期有效降雨量 浙西南山区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祁连山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曹玲 李国昌 +2 位作者 郭建华 陈和平 窦永祥 《干旱气象》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1日发生在河西中部及祁连山中段人工增雨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及其产品的表现特征,认为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加之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强度场、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速度图上的辐合流场、风廓线产品特征及雷达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对进行强降水落区、降水系统移动、地面降水估计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反射率因子图上的零度层亮带和速度图上的汇合流场特征是把握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重要依据。祁连山中段沿山不同海拔高度地面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检验增雨效果提供了研究依据。另外,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祁连山区 层状云降水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背景下珠三角地区降雨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国如 陈易偲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考虑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财富的高度集中使得承灾体的易损性日益凸显,以城镇化发展快、经济要素集中度高的珠三...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考虑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财富的高度集中使得承灾体的易损性日益凸显,以城镇化发展快、经济要素集中度高的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梳理了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特点,分析了降雨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降雨历时角度来看,降雨事件主要以6 h以内的短历时降雨为主,但降水量的贡献主体是6 h以上的长历时降雨,降雨结构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从降雨等级角度来看,降雨事件主要以弱降雨为主,但降水量的主要贡献则取决于发生次数较少的强降雨事件,降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大雨发生率显著增加,小雨发生率显著减少;高度城镇化地区的降雨结构变化最为明显,中、大、暴雨发生率显著增加,小雨发生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城镇化 极端气候 洪涝灾害 降雨结构 时空演变特征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