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id Transfer in Low Flow Sewers, the Distance Travelled So Far Is Not Enough 被引量:1
1
作者 Rodney McDermott Alan Strong Philip Griffith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9年第2期164-207,共44页
Sewer blockages are on the increase whilst water closet (WC) flush volumes are on the decrease. Furthermore, Water UK reported figures show that the actual number of properties affected by sewer flooding is on the ris... Sewer blockages are on the increase whilst water closet (WC) flush volumes are on the decrease. Furthermore, Water UK reported figures show that the actual number of properties affected by sewer flooding is on the rise. Sewer blockages can lead to sewer flooding of homes and collapse of sewers which impact negatively o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not sustainable. Water conservation is required due to water stress but reduced water use results in less water to waste, which in turn reduces solids’ transfer in sewers. When considering reducing water usage through water conservation, these savings could be cancelled out by an increased population and the situation exacerbated by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issues in relation to varying design methods, a reliance on engineering judgement in sewer design, uncertainty relating to future water stress, and a lack of cross disciplinary design decision-making. Public health engineering solutions are neede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sewer blockag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ewer flood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that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solid transfer in sewers” resulting from “less water to wast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Contrary to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at, now more than ever, this type of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ed need for water conservation. To judge that solid transfer research is complete can be compared to supporting a statement that “water conservation is compl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wer Blockages Water CONSERVATION Low flowS in sewerS
下载PDF
Multi-Level Approach of the Ecotoxicological Impact of a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on a Peri-Urban Stream
2
作者 Céline Becouze-Lareure Christine Bazin +2 位作者 Philippe Namour Pascal Breil Yves Perrodi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2年第11期984-992,共9页
In periurban zones, urban wet weather discharg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vector of pollu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The discharge of this water without treatment in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cou... In periurban zones, urban wet weather discharg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vector of pollu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The discharge of this water without treatment in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could present an ecotoxicological risk for biocenosis. The aim of the INVASION project i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cotoxicological impact of a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CSO) on a peri-urban stream.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CSO allowed observing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is overflow on the river. We studied three layers of stream: surface water, benthic layer and hyporheic layer. To characterize the potential ecotoxicological risk of water and sediments, we used a battery of 4 bioassays: Daphnia magna, Vibrio fischeri,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and Heterocypris incongruens. In parallel, we measured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mmonium (NH4+), chromium (Cr), copper (Cu) and lead (Pb). An ecological risk is greatest for the hyporheic zone in downstream river, particularly for the solid phase. These results corroborated with the physico-chemical data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ECOTOXICITY Pollutants STORMWATER STREAM Urban Wet-Weather flow
下载PDF
一维管网与二维地表双向耦合的城市暴雨内涝模拟
3
作者 郑茂辉 姚帅 +1 位作者 周念清 刘俊兵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例,采用两次短历时降雨过程对耦合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比较分析了单向、双向耦合的淹没范围与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双向耦合模拟精度较高,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于占比80%以上的轻度(<0.2m)积水区,单向、双向耦合的模拟积水面积比为1.21;对于中等(0.2~0.3 m)和重度(>0.3 m)积水区,单向耦合模拟结果趋于严重,该比值分别增至1.88和2.1。所构建的双向耦合模型能够揭示城区内涝积水、扩散及消退的全过程,可用于城市暴雨内涝推演,为内涝治理和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内涝 排水管网 双向耦合 流量交互 时间同步
下载PDF
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耦合的城市暴雨洪涝动力学模型
4
作者 董柏良 夏军强 +1 位作者 王小杰 李启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3,172,共10页
为准确模拟城市暴雨洪涝过程,建立了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耦合的城市暴雨洪涝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二维地表径流模块、一维地下管流模块、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互模块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受淹模块。二维地表径流模块采用二维浅水方程和H... 为准确模拟城市暴雨洪涝过程,建立了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耦合的城市暴雨洪涝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二维地表径流模块、一维地下管流模块、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交互模块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受淹模块。二维地表径流模块采用二维浅水方程和Horton下渗公式模拟地表产汇流过程,地下管流模块采用TPA法与Godunov格式有限体积法求解一维管流方程模拟城市排水管网内复杂流态的水流运动,两模块采用基于雨水口泄流及溢流能力的交互模块进行耦合。将模型应用于武汉市青山区港西排水片区,利用港西排水片区5年一遇降雨渍水风险图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同时模拟了10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的城市暴雨洪涝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精度良好,超过88.8%的渍水点模拟水深与官方发布成果一致;10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港西排水片区中度积水和重度积水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2.52%和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洪涝 地表径流 地下管流 水动力模型 武汉市
下载PDF
一起典型的雨污分流改造诱发的排污事故研究
5
作者 李杨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4-321,共8页
某地突发一起雨水干管排污事故,调查后,发现事故雨污管道在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并因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诱发本次事故.对雨污互渗管段的日常状态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从设计、施工和运维角度提出雨污互渗防范措施.同时,... 某地突发一起雨水干管排污事故,调查后,发现事故雨污管道在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并因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诱发本次事故.对雨污互渗管段的日常状态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从设计、施工和运维角度提出雨污互渗防范措施.同时,对本次事故管段采取雨水干管改道迁建与污水干管非开挖修复等措施,彻底阻断渗漏通道.经过2年运行,修复后的雨污管网工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污分流改造 关阀限流 同槽敷设 雨污互渗 改造修复
下载PDF
马斯京根法在雨水管道流量演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岑国平 沈晋 范荣生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275-279,共5页
将马斯京根法用于雨水管道的流量演算中,提出了参数K、θ的计算方法。经试验资料检验,效果较好。并与精度较高的动力模型作了比较,两者比较接近,证明此法可用于雨水管道的流量演算。
关键词 管道 雨水管道 流量演算 马斯京根法
下载PDF
地下排水管道流量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冯沧 李田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5-118,共4页
排水管道属于资金密集型市政基础工程。准确掌握管道内水流状况,是改善排水系统管理、科学制定管道系统改扩建方案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管道系统模型、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基础。系统总结了排水管道流量测试的常规技术... 排水管道属于资金密集型市政基础工程。准确掌握管道内水流状况,是改善排水系统管理、科学制定管道系统改扩建方案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管道系统模型、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基础。系统总结了排水管道流量测试的常规技术,提出了适用性评估方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实用的排水管道流量检测设备及其在上海的应用,以期推动国内排水管道的流量检测与排水系统的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流量检测 面积速度型流量计
下载PDF
水泵强制排水系统合流制溢流的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田 戴梅红 +1 位作者 张伟 钱立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13-1518,1525,共7页
在对上海市某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服务范围内的地表径流、生活污水、雨天截流、溢流的水质与水量进行同步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排水管网水力模型确定系统储存的生活污水量,采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法初步分析了该系统雨天总出流(溢流加截流)与... 在对上海市某截流式合流制系统服务范围内的地表径流、生活污水、雨天截流、溢流的水质与水量进行同步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排水管网水力模型确定系统储存的生活污水量,采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法初步分析了该系统雨天总出流(溢流加截流)与溢流过程的SS,NH4+-N来源,结合降雨特性比较分析了雨天总出流、溢流的污染源解析结果的差异,与雨天总出流的污染负荷构成相比,2012年6场降雨溢流事件的溢流SS,NH4+-N负荷中,地表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10.2%~25.1%,4.5%~11.0%,生活污水贡献率分别降低了0.3%~1.5%,6.0%~30.7%,管道沉积物贡献率则分别增长了11.2%~25.4%,6.8%~37.2%.研究成果直接确定了对水体造成危害的溢流污染的来源,为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城市水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制溢流 雨天出流 输入输出质量平衡法 管道储存水量 源解析
下载PDF
流态变化对污水管网沉积污染物分布及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石烜 田嘉盟 +4 位作者 任博 高歌 金鑫 王晓昌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75-3282,共8页
为探明城市污水汇流管网流速变化对沉积层污染物及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中干管、支管流速,模拟了不同汇流条件下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状态,探究了不同汇流条件下沉积层碳、氮、硫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 为探明城市污水汇流管网流速变化对沉积层污染物及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中干管、支管流速,模拟了不同汇流条件下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运行状态,探究了不同汇流条件下沉积层碳、氮、硫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汇流条件下,COD、TN、NH_(3)-N、NO_(3)-N、硫酸盐含量沿沉积层深度方向均逐渐减小,而硫化物含量逐渐升高.当干管、支管流速均增加时,促进了汇流区域不同深度污染物的沉积富集,但由于DO、ORP环境因子的改变,以及流速的增大,将沉积层中原有的碳源基质剥离到污水中,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同时造成沉积层内部溶解氧含量的上升,沉积层中产甲烷菌(MA)中优势菌属Methanosaeta、硫酸盐还原菌(SRB)中优势菌属Desulfomicrobium、水解发酵菌(FB)中优势菌属Caldisericum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硫氧化细菌(SOB)中优势菌属Thio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显著影响了沉积污染物的转化特性.污水管网汇流区域流态是改变污水水质及管道微生物系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汇流流态 沉积层污染物 冲刷沉积 生化作用
下载PDF
分流制雨水系统雨污混接水量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田 周永潮 +1 位作者 冯仓 李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6-1231,共6页
在监测管道流量、对系统所属泵站SCADA(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数据和受纳水体苏州河水位在线监测值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当量连接管的水力模型分析方法.基于当量管道和水量平衡原理,通过系统水力模型分析,准确地确定了上海市... 在监测管道流量、对系统所属泵站SCADA(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数据和受纳水体苏州河水位在线监测值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当量连接管的水力模型分析方法.基于当量管道和水量平衡原理,通过系统水力模型分析,准确地确定了上海市某雨水系统的雨污混接水量,同时确定了该水泵强制排水系统存在的严重的地表水流入情况及流入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系统 雨污混接 水量 流量测量 模型分析
下载PDF
城市雨水径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52
11
作者 周玉文 赵洪宾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共3页
根据城市雨水径流的特点,把径流分为地表径流和管内汇流两个阶段。介绍了降雨、扣损、净雨过程线、雨水口流量过程线和管网汇流的计算方法,为雨水管网的设计。
关键词 径流 城市 模型 雨水管网 排水管网
下载PDF
污水管网模拟模型节点平均流量的估算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兴坡 周玉文 甘一萍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建立排水管网模拟模型是城市排水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污水管网建模的基础部分,研究了污水管网节点平均流量估算的间接求解方法,即根据用水量推求污水量。该法包括污水排放系数的确定和节点服务区域属性值的计算两部分。... 建立排水管网模拟模型是城市排水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污水管网建模的基础部分,研究了污水管网节点平均流量估算的间接求解方法,即根据用水量推求污水量。该法包括污水排放系数的确定和节点服务区域属性值的计算两部分。污水排放系数根据生活用水量结构确定;在城市排水管网GIS平台上可以估算节点服务区域属性,如人口、面积(平面面积和建筑面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 污水管网 生活用水量 城市排水管网 建筑面积 排水管网 基础 污水排放 平均流量 污水量
下载PDF
流速对雨水管道中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及其释放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海燕 李明怡 崔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进水流速对雨水管道中沉积物-水界面间磷释放规律的影响,得出不同流速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平衡时间,拟合出上覆水磷的平均浓度和沉积物中磷最大累积释放量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并采用连续函数计算方法通过现...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进水流速对雨水管道中沉积物-水界面间磷释放规律的影响,得出不同流速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平衡时间,拟合出上覆水磷的平均浓度和沉积物中磷最大累积释放量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并采用连续函数计算方法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分析进行不同流速下雨水管道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速率的研究,最后根据实验得出的交换速率值,以一条雨水管线为例估算了不同进水流速下沉积物中磷释放总量.结果表明,流速的增大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且上覆水总磷平均浓度及磷释放最大量随流速的增大而呈指数式增长,对应的指数方程分别为y=1.2194e0.5983x和y=0.436e0.7928x.在实验工况下,流速为0.3、0.5、0.7、0.9和1.1 m.s-1对应的磷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62、1.04、2.51、2.85和4.09 mg.m-.2min-1;对应的磷释放总量的估算值分别为3410.00、5720.00、27610.00、31350.00和61861.25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道 沉积物-水界面 流速 释放速率
下载PDF
大比降高速水流排水管水力计算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三祥 李杰 王亚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9-71,共3页
大比降排水管水流通常为高速水流,其水力设计已经超过排水设计规范范畴。以实际工程为例,指出该类管道不宜按照有压管路或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应按照掺气水流计算,这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排水管 高速水流 掺气水流
下载PDF
论城市雨水道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培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从理论与实际应用上分析了城市雨水道设计流量的五种计算方法(最大径流量法、空隙容积利用法、滞流式法、芝加哥水文过程线法、容量平衡法),并对七个地区进行了对比计算,推荐采用容量平衡法。
关键词 城市雨水道 设计流量 容量平衡法
下载PDF
流速对污水管道中甲烷与硫化物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伟 石烜 +2 位作者 徐栋伟 金鑫 金鹏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8-2947,共10页
为探明城市污水管道中流速变化对甲烷和硫化物生成的影响特性,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的污水流速,探究了不同流速下产甲烷菌(MA)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菌群与功能基因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污水管道中甲烷和硫化物主要分布于固相沉积物... 为探明城市污水管道中流速变化对甲烷和硫化物生成的影响特性,通过控制污水管道中试系统的污水流速,探究了不同流速下产甲烷菌(MA)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菌群与功能基因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污水管道中甲烷和硫化物主要分布于固相沉积物间隙水和液相污水中,当流速从0.1m/s升高至0.7m/s时,固相中10%的甲烷和硫化物会转移到液相和气相中.同时对管道中微生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MA菌群相对丰度升高1.24%,SRB菌群相对丰度降低0.4%.通过对甲烷代谢和硫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和基因的检测,发现0.7m/s流速下甲烷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基因相对丰度更高,0.1m/s流速下硫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基因相对丰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道 不同流速 产甲烷菌(MA) 硫酸盐还原菌(SRB) 宏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污水流量序列关联维数的计算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玉文 刘兴坡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为了获得污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精度要求的节点流量过程线,应用分形理论对污水流量序列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分形特征.首先,应用延迟时间法(G-P法)重构污水流量序列的相空间,计算关联维数;然后对北京市2个污水处理... 为了获得污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精度要求的节点流量过程线,应用分形理论对污水流量序列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分形特征.首先,应用延迟时间法(G-P法)重构污水流量序列的相空间,计算关联维数;然后对北京市2个污水处理厂日进厂流量记录进行了研究.为了得到可靠的关联维数,分别研究了时间滞时τ=△t和τ=4△t 2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水流量序列中存在分形特性;②τ=△t时,lnC(r,M)~ln r曲线存在明显的直线段,能够估计到饱和时的关联维数:0.49(污水厂A)和0.53(污水厂B);③τ=4△t时,lnC(r,m)~ln r曲线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直线段,关联维数为0.75(污水厂A)和0.44(污水厂B);④2个污水流量序列的关联维数定量地说明污水厂流量来源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节点流量 污水流量序列 时间尺度 分形维数 关联维数
下载PDF
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识别污水流量变化模式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兴坡 刘遂庆 周玉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70-1074,1097,共6页
为了获得污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所需的节点流量变化模式曲线,根据非平稳时序分析方法识别原始流量序列的主值分量和周期分量,二者之和即为节点流量变化模式.其中,主值分量分别应用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参数模型法进行识别;周期分量采用... 为了获得污水管网非恒定流模拟所需的节点流量变化模式曲线,根据非平稳时序分析方法识别原始流量序列的主值分量和周期分量,二者之和即为节点流量变化模式.其中,主值分量分别应用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参数模型法进行识别;周期分量采用累积周期图法识别.最后,以识别结果序列和原始序列的相关系数以及残差均方差作为评价标准,对北京某污水厂一组日流量变化序列和时流量变化序列的识别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①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主值分量的识别结果优于参数模型法;②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联合累积周期图法对节点流量变化模式的识别结果优于参数模型法联合累积周期图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节点流量变化模式 识别 滑动加权最小二乘法 参数模型
下载PDF
基于穷举法的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得潜 王瑞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找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常用计算方法——面积叠加法和流量叠加法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方法]从下游管段暴雨强度的计算入手,对流量叠加法进行改进,同时提出基于穷举法的最大流量法。... [目的]找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常用计算方法——面积叠加法和流量叠加法中存在的问题,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方法]从下游管段暴雨强度的计算入手,对流量叠加法进行改进,同时提出基于穷举法的最大流量法。[结果]实例计算表明,除起始管段外,改进后的流量叠加法的各管段设计流量均小于面积叠加法,最大流量法各管段设计流量较面积叠加法平均增长7.0%,最大增长13.0%。[结论]运用最大流量法对雨水管渠进行设计,计算结果更合理,更安全,对缓解城市内涝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渠 设计流量 流量叠加法 穷举法 最大流量法
下载PDF
真空排污系统管网压力损失的估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明 郑慧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CAS 2005年第B05期95-97,共3页
在分析多用户使用时,管网内气液多相流的流动型式的基础上,采用均相流模型建立了真空排污管网中的压力损失计算公式,为真空排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 真空 排污 气液流动 压力损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