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of attractiveness and mating disruption efficacy of sex pheromone microcapsules for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被引量:5
1
作者 CHEN ZengLiang FANG YuLing ZHANG ZhongN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365-1371,共7页
Microcapsules of sex pheromon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DBM),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complex coacervation using gelatin and gum arabic as wall-forming materials. The en... Microcapsules of sex pheromon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DBM),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complex coacervation using gelatin and gum arabic as wall-forming materials. The encapsulated pheromone released from these microcapsules into the air was monitored over six weeks in the field. Results of a field trial show that the attractiveness of microcapsule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rubber septa loaded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pheromone. The mating disruption efficiency of the pheromone treatment was estimated through comparing numbers of moths captured in pheromone-baited traps placed in pheromone treatment fields and pesticide treatment fields. The estimated mating disruption efficiency of the pheromone treatments ranged from 76.94% to 98.67% during the seas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pheromone microcapsules might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P. xylostella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激素微胶囊 合成 小菜蛾 吸引力 交配中断效率
原文传递
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草地贪夜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黄丽丽 刘振东 +3 位作者 赵小英 杨志刚 郭前爽 杜永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171,共9页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形成高浓度性信息素Z7-12:Ac、Z9-14:Ac和Z11-16:Ac环境,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为进一步开发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下,草地贪夜蛾雄蛾的暗期活动时间延后,而雌蛾的活动节律则没有变化,雌雄蛾之间产生了活动节律的时间差。同时,雌雄交配率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下降,交配日龄则显著延迟2 d。由于交配日龄延迟,产卵量及其孵化率也相应降低。性信息素喷射时间间隔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释放滴度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为5、10、20 min时,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滴度显著下降,以5 min为最低。因此,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不仅影响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对雌雄蛾间化学通讯和交配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求偶 交配
下载PDF
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3
作者 张东 刘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7-545,共9页
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 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化。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分为距离性外激素和接触性外激素两种,前者为水溶性的化合物;后者不溶于水,存在于甲壳动物体表。近年来,尿苷-5’-三磷酸,尿苷-5’-二磷酸和N-乙酰基-氨基-1,5-葡糖胺被认为是十足目甲壳动物距离性外激素的主要组分,而接触性外激素则由亲脂性碳氢化合物组成。近年来关于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文章梳理了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性外激素 交配 繁殖行为
下载PDF
大螟成虫在高剂量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环境中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桂嘉唯 王未英 +6 位作者 姚晓明 伍绍龙 刘天波 林宇丰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中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分析比较性信息素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 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 11-16∶Ac)抑制大螟成虫求偶和交配的差异,为田间大螟有效的交配干扰技术提供技术参数。【方法】在风洞生物测定仪中模拟性信息素高剂量环境,采用2-D行为记录和分析、行为观测、卵巢解剖、性信息素提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求偶和交配率以及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采用主动释放器试验评价了合成的性信息素的田间交配干扰效果。【结果】大螟雄成虫在暗期第1个小时的移动距离大于其他时间段的,在Z 11-16∶Ac环境中大螟雄成虫移动距离占整个暗期移动距离的51.8%±9.3%,远高于对照(无性信息素释放)和Z 11-16∶Ald环境中的,而暗期不同时间雌成虫移动距离则没有显著差异。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环境中的。在对照环境中,1日龄雌成虫产卵器伸出比例为76.7%±14.6%,显著高于Z 11-16∶Ald环境中的(29.2%±13.1%)和Z 11-16∶Ac环境中的(26.7%±11.7%)。而各交配干扰环境中不同日龄大螟雌成虫产卵器开始伸出时间和伸出后的持续时间则无显著差异。对照环境中,雌雄成虫的交配率高达72.2%±5.6%,Z 11-16∶Ac和Z 11-16∶Ald环境中交配率分别为40.5%±3.4%和45.2%±3.1%,说明对照组交配率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在不同的交配干扰环境中,雌成虫性信息素Z 11-16∶Ald和16∶Ac的滴度无显著差异,Z 11-16∶Ac处理后顺11-十六碳烯醇(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显著降低,对照环境中的雌成虫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分别为(3.79±2.56)和(7.29±4.49)ng,但Z 11-16∶Ac环境中仅分别为(0.80±0.59)和(1.99±0.45)ng。Z 11-16∶Ald环境中Z 11-16∶OH和Z 11-16∶Ac的滴度则与对照环境中的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验证了交配干扰的效果,Z 11-16∶Ac交配干扰效果比Z 11-16∶Ald要稳定和高效,Z 11-16∶Ald的交配干扰效果则与地理种群有关。【结论】大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化合物需要加入Z 11-16∶Ac才能使交配干扰效果稳定和高效,仅仅只有Z 11-16∶Ald时干扰效果可能会受地理种群的影响,Z 11-16∶Ac不仅干扰雄成虫求偶,也同时影响了雌成虫性信息素的滴度以及雌雄成虫的交配,因此,在多个方面提高了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螟 求偶行为 交配行为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sex pheromones 被引量:5
5
作者 Ally R. HARARI Hadass STEINITZ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69-578,共10页
The role of female sex pheromones in natural selection, particularly as a means for species recognition to avoid the generation of hybrid offspring with low fitness,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and is generally accepted ... The role of female sex pheromones in natural selection, particularly as a means for species recognition to avoid the generation of hybrid offspring with low fitness,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and is generally accepted by scholars.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of sex pheromones in shaping mate choice (sexual selection) and in competition over breeding resources (social se- lection)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The effect of sexual selection on sex pheromones as a sexually dimorphic signaling trait has been discounted because the amount of pheromone released by females is typically minute, while the role of sex pheromones in competition over breeding resources (other than mates) has not yet been considered. As a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variation in sex pheromones among females is expected to be low, and males are not expected to choose their mates among phero- mone-releasing conspecific females. Sexual sel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drive the increase in pheromone variance among females, and males are expected to choose females based on this variation. Moreover, social selection resulting from more general social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competition among females for breeding sites and food, should also promote variance among female sex pheromones. Here, we review the cttrrent evidence for each of the three selection processes acting on sex pheromones of female moths as an advertising trait. We suggest that the three selection type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rather act together to promote different fimess components in diverse ecological si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x pheromone Natural selection sexual selection Social selection COMPETITION Mate choice
原文传递
我国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俊文 张燕如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54-58,共5页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分布广泛的一种重要果树害虫,以蛀果为害,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给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性信息素的鉴定与合成、监测诱捕与干扰交配应用技术方面进行了综述...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分布广泛的一种重要果树害虫,以蛀果为害,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给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性信息素的鉴定与合成、监测诱捕与干扰交配应用技术方面进行了综述。桃小食心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1 a发生1~2代,幼虫主要在树冠上部为害;其性信息素成分主要为顺-7-廿烯-11-酮和顺-7-十九烯-11-酮,人工合成产率从10%提高到60%;监测诱捕中建议使用150个·hm^(-2)的白色粘虫板配套船形诱捕器悬挂于树冠上部;干扰交配应用中建议使用迷向剂450~600个·hm^(-2)。并提出目前性信息素生产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了解桃小食心虫的研究进展和创新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昆虫性信息素 发生规律 监测诱捕 干扰交配
下载PDF
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研究
7
作者 徐翔 杨德斌 +2 位作者 刘银忠 熊孝勇 冯波 《植物医学》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为探讨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设置智能迷婚剂,利用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蛾量调查,并调查了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发现迷向防治区性诱剂引诱的二化螟总量明显低于药剂防治区,同时,迷向防治改变了性诱剂的诱蛾动态.当田间蛾... 为探讨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设置智能迷婚剂,利用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蛾量调查,并调查了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发现迷向防治区性诱剂引诱的二化螟总量明显低于药剂防治区,同时,迷向防治改变了性诱剂的诱蛾动态.当田间蛾量较大时,药剂防治区的诱蛾量明显高于迷向防治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迷向法防治后,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株率明显降低,防效为92.3%±1.8%,防效明显高于药剂防治区.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是水稻二化螟的一种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能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交配干扰 性信息素 智能迷婚剂
下载PDF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40
8
作者 翟小伟 刘万学 +3 位作者 张桂芬 万方浩 徐洪富 蒲崇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07-916,共10页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以西局部地区,但一直保持向我国东部扩张的趋势。在国际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并广泛应用的害虫管理技术。本文综述了...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以西局部地区,但一直保持向我国东部扩张的趋势。在国际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并广泛应用的害虫管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成分鉴定、人工合成和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苹果蠹蛾的防控策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检疫害虫 性信息素 成分鉴定 合成 种群监测 诱杀 迷向
下载PDF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被引量:41
9
作者 罗礼智 曹卫菊 +1 位作者 钱坤 胡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在 (2 7± 1)℃ ,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 ,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 (>82 % ) ,但从第 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 在 (2 7± 1)℃ ,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 ,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 (>82 % ) ,但从第 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 2 3:30~ 0 5 :30之间 ,交配高峰出现在 0 1:30~ 0 2 :30和 0 3:0 0~ 0 4 :0 0之间 ,其中以第 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 2 2~ 191min不等 ,但以 30~ 6 0min的为多 (4 0 8% ,n =97) ,6 0~ 90min的次之 (19 4 % ) ,超过180min的较少 (10 2 % )。另外 ,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 ,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 ,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 1~ 11次不等 ,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 :在性比为 1∶1的条件下 ,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 3 0次 ,而在 2♀∶1♂至 5♀∶1♂时 ,则增加到 5 1~ 6 0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 :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 1∶1时的 8 3%增加到 5♀∶1♂时的 32 % ,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 16 7%增加到 38 7% ,而交配≥ 5次的比例则从 2 5 %下降到 0。最后 ,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交配行为 交配能力 性比 交配持续时间 性信息素
下载PDF
梨园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中芳 庾琴 +3 位作者 高越 史高川 王冰霞 范仁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合理使用密度,本研究于2012、2013和2014年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每根含270 m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散发器进行了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对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合理使用密度,本研究于2012、2013和2014年在山西省运城市采用每根含270 m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散发器进行了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和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以600、900和1200根/hm^2处理,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逐年提高,且高密度处理迷向效果更好;连续使用3年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显著低于对照园,单植梨园内防治效果分别为80.00%、90.00%和90.00%,毗邻苹果园的梨园则分别为69.23%、84.62%和84.62%,单植梨园效果好于毗邻苹果园的梨园。综合防治成本和效果,建议单植梨园可使用900根/hm^2密度处理,毗邻苹果园的梨园使用1200根/hm^2以上密度处理,并建议大面积连片使用3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 单植梨园 毗邻苹果园的梨园
下载PDF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陆鹏飞 乔海莉 +3 位作者 王小平 周兴苗 汪细桥 雷朝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5-342,共8页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h差异达到显著(t〉4;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min,最长约为90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h和第9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羽化 交尾 性信息素 节律 触角电位反应 诱蛾效果
下载PDF
榆木蠹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美红 张金桐 +5 位作者 刘金龙 荆小院 骆有庆 宗世祥 曹川健 李月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3-1280,共8页
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Walker)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行为,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旨在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榆木蠹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主要集中... 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Walker)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行为,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旨在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榆木蠹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主要集中在15:00-19:00。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21:30-0:30进行婚飞和交尾,交尾高峰出现在晚23:00左右,光期未见交尾。随着日龄的增加,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2~3日龄处女雌蛾召唤时间早于1日龄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雌蛾在羽化1d后达到性成熟,2日龄雌蛾交尾百分率最高,达41.8%。雌蛾将产卵器伸出寻找缝隙处产卵,分多处产卵,雌虫最高产卵量达720粒,最低产卵量为105粒,卵期为12~22d不等,孵化率为72%~88%。羽化当晚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第2天最高,以后逐日下降;2日龄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晚17:00起逐渐增加,21:30-22:00时最高,22:00后逐渐减小。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在22:30最强。21:30-23: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榆木蠹蛾的羽化、交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通过处女雌蛾的野外诱集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木蠹蛾 生殖行为 羽化 交尾 性信息素 时辰节律
下载PDF
蜀柏毒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坤胜 杨伟 +6 位作者 卓志航 邓忠彬 杨春平 杨桦 周建华 肖银波 贾玉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4,共9页
为了探索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规律,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蜀柏毒蛾奠定基础,本研究在野外及室内温度22±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研究了蜀柏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尾... 为了探索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规律,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蜀柏毒蛾奠定基础,本研究在野外及室内温度22±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研究了蜀柏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尾、产卵行为,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蜀柏毒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主要集中在1:00-5:00,占总羽化量的44.94%,7:30-11:00进行婚飞和交尾,交尾高峰期出现在8:30左右,交配时间少则2h,多则8h,求偶、交配均发生在光期。随着日龄的增加,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雌蛾羽化当天就可交尾,2日龄雌蛾交尾率最高,达36.67%。雌蛾分多处产卵,雌蛾一生最高产卵量达402粒,最低产卵量为78粒。羽化当天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第2天最高,以后逐日下降;2日龄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7:00起逐渐增加,8:30-9:30时最高,9:30后逐渐减小。雄蛾对处女雌蛾腺体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在8:30-9:00最强,说明8:30-9: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蜀柏毒蛾的羽化、求偶、交尾及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野外处女雌蛾诱蛾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柏毒蛾 生殖行为 羽化 交尾 性信息素 时辰节律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 被引量:45
14
作者 陆鹏飞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0-1403,共14页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信息化学物质的害虫管理策略为果园食心虫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包括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对雄、雌两性的引诱,雄蛾释放的信息素,利用性信息素的迷向研究,寄主植物挥发性引诱物质的鉴定和筛选,以及梨小食心虫寄主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雌蛾的性信息素包括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1-醇和十二碳-1-醇,各个组分的比例在地理种群间存在变异。在室内,通过行为试验证实两种醋酸酯对雄蛾的引诱是必不可少的,微量的顺-8-十二碳烯-1-醇对二元组分起到增效作用。在田间,上述3种物质组成的诱芯具有较强的活性;由此开发的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人工迷向丝、可喷施的微胶囊和蜡滴)被用于梨小食心虫交配干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梨小食心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桃梢挥发物包括22种化合物,其中绿叶挥发物占到50%,行为生测证实6~8个碳原子的物质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顺-3-己烯丁酸酯、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苯甲腈的五组分混合物,其引诱力与天然桃梢挥发物相当。通过钙成像试验证实,尽管苯甲腈在桃梢天然挥发物中仅占0.14%,但雌蛾对含有该物质的混合物有显著趋性,该物质对梨小食心虫成功识别寄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梨小食心虫信息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化学信息物质 性信息素 寄主植物挥发物 迷向 害虫防治
下载PDF
膏体迷向剂对苹果园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效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晓龙 何建川 +7 位作者 夏国宁 顾红燕 陈汉杰 贾永华 李锋 许泽华 刘晓丽 王春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8-211,共4页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可有效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为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下降76.68%;交叉涂抹时,下降70.8%;交叉涂抹空白区域下降36.8%。3个处理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4.88%、91.39%、24.1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小,试验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性诱剂 迷向干扰 涂抹方式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下载PDF
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晓龙 夏国宁 +6 位作者 何建川 贾永华 陈汉杰 李锋 许泽华 刘晓丽 王春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52,共6页
2012年在宁夏苹果园试验研究了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2m与3.5m以及常规药剂防治),1次重复,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来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 2012年在宁夏苹果园试验研究了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2m与3.5m以及常规药剂防治),1次重复,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来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有效控制了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数下降94.8%,涂抹高度2m时,下降84.6%,两处理区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6.5%和63.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较小,本次试验尚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式性诱剂 迷向干扰 膏剂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下载PDF
光强度对棉铃虫交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闫硕 李慧婷 +3 位作者 朱威龙 朱家林 张青文 刘小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为阐明光强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交配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4个光照强度(0,0.5,5.0和50.0 lx),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分别通过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和解剖雌虫受精囊... 【目的】为阐明光强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交配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4个光照强度(0,0.5,5.0和50.0 lx),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分别通过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和解剖雌虫受精囊的方式,检测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的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结果】在强光(50.0lx)下,棉铃虫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长,求偶持续时间最短,求偶次数最少,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交配率也属于最低。在微光(0.5 lx)下,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短,求偶持续时间最长,求偶次数最多;雌蛾性信息素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暗期后段求偶率高达40%。【结论】强光(50.0 lx)可以抑制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性信息素的合成及交配;微光(0.5 lx)可以促进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相对黑暗环境(0 lx),微光(0.5 lx)还可以促进棉铃虫快速(1 h)完成交配,微光(0.5 lx)对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求偶和性信息素的合成没有必然联系。本研究可为探讨光对夜蛾交配行为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可为利用物理、化学通讯信息调控夜蛾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光强度 求偶行为 交配行为 性信息素
下载PDF
应用性信息素缓释剂迷向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涂洪涛 张金勇 +1 位作者 陈汉杰 郭小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6-290,共5页
为明确性信息素缓释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持效期及合理使用密度,我们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对每根应用0.24 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丝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活动前以350、500、650根·h... 为明确性信息素缓释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持效期及合理使用密度,我们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对每根应用0.24 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丝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活动前以350、500、650根·hm-2处理,处理后5个月内均保持了较好的防治效果;350根·hm-2处理在8月份以后防效迅速降低,密度较高处理则保持相对较好防效。结合防治成本,建议中早熟品种可使用350根·hm-2密度进行处理,晚熟品种使用500根·hm-2以上密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法
下载PDF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娜娜 李成功 +4 位作者 郑园园 巫秀美 杨自忠 张敬新 赵昱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25-328,353,共5页
药用昆虫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医药研发日益获得重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应用也因此受到关注。目前,昆虫性信息素主要用于农林业害虫防治。本文在简述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释放及应用的同时,对昆虫性信息素在昆虫大量诱捕... 药用昆虫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医药研发日益获得重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应用也因此受到关注。目前,昆虫性信息素主要用于农林业害虫防治。本文在简述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释放及应用的同时,对昆虫性信息素在昆虫大量诱捕、干扰交配、配合治虫等在药用昆虫资源的开发中的应用也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性信息素 昆虫生物医药研发 干扰交配 大量诱捕
下载PDF
性信息素微胶囊迷向防治梨小食心虫田间试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兴翠 马涛 +4 位作者 易思雨 温秀军 李奕震 曹庸 蔡卫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0-415,共6页
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麦芽糊精、环糊精等材料为壁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作为芯材,制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并以制备的微胶囊乳液于2013年4月底在新疆库尔勒梨园做野外迷向试验,研究该乳液对梨小食心虫... 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麦芽糊精、环糊精等材料为壁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作为芯材,制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并以制备的微胶囊乳液于2013年4月底在新疆库尔勒梨园做野外迷向试验,研究该乳液对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迷向处理后,药用量(性信息素量)45、75、120及75 g/hm2(冷藏一年)4个不同处理的平均迷向率分别为89.00%、95.84%、90.70%、93.56%,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及空白对照的蛀果率分别为1.48%、1.85%、2.22%、1.85%、6.67%;4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2.26%、77.81%、66.71%、72.26%。微胶囊的梨小食心虫性信素迷向防治效果可持续约7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 田间迷向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