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vival after Sexual Violence and Genocide: Trauma and Healing for Yazidi Women in Northern Iraq
1
作者 Annekathryn Goodman Hannah Bergbower +1 位作者 Violette Perrotte Arun Chaudhary 《Health》 2020年第6期612-628,共17页
Introductio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g... Introductio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August 2014, the Yazidi community of Sinjar, in the Nineveh Governorate of Northern Iraq, was brutally targeted by the so-called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ISIS) for annihilation through murder, torture, and the systematic and premeditated use of rape and sexual slavery of Yazidi women. In 2016,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concluded that ISIS was committing genocide,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war crimes against Yazidis. Methods</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Using current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reviews, qualitative interviews of survivors, and reports from medical and humanitarian act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hort and potentially long-ter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 extreme physical and sexual violence and atrocities perpetrated against Yazidi wome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Yazidi women survivors of kidnapping, sex slavery, and rap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evels of physical ailments, chronic pain,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ll women reported feelings of guilt, stress, insomnia, and severe flashbacks. The incid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ranged from 42% to 90%. Sixty-seven percent suffered from a somatoform disorder, 53% had depression, 39% experienced anxiety, and 28% suffered from dissociatio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exual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s a common tool systematically employed during wars and genocide. In recent ISIS attacks, intentional perpetration of mass rapes of women and execution of men was a strategy to destroy an entire population. PTSD and depression are common after traumatic stress. For disaster responders and humanitarian worker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o understand, try to prevent, and plan for interventions when gender-based violence and sexual exploitation occurs must become a mandatory part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E Rape as a Weapon of war sexual Violence sexual Slavery KIDNAPPING ISIS ISIL DAESH Yazidi Genocide
下载PDF
战争性别与创伤:解析诺拉·凯勒的《慰安妇》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 李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64-68,共5页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慰安妇 战争 错位 创伤
下载PDF
国际法、女权保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德宣传战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文武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6,共6页
宣称战争因某种道德理想而展开是一次大战的显著特征,国际法、平民权益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就成了区分和衡量战争正义合法与否的标尺。英德关于非人道作战方式的合法性争执凸显出国际法存在的严重缺失及其在宣传战中作用的有限性,而... 宣称战争因某种道德理想而展开是一次大战的显著特征,国际法、平民权益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就成了区分和衡量战争正义合法与否的标尺。英德关于非人道作战方式的合法性争执凸显出国际法存在的严重缺失及其在宣传战中作用的有限性,而侵害最易成为战争受难者的妇女儿童权利便成了宣传战中最能调动舆论情绪、最易产生宣传效果的主题,这也是英国适时将宣传战主题从德国违反国际法切换到德军大规模强暴妇女儿童上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人道主义 妇女权益 性侵犯 宣传战
下载PDF
文学描写中的“性别战争”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慈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9-43,95,共5页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比较和梳理、诠释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性别战争 文学描写 女权意识
下载PDF
明末清初战争中女性遭受性暴力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正刚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6,共5页
明清之际,战争频仍,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残酷的战争中遭受了肉体与心灵的双重蹂躏。战争期间,女性遭受的性暴力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浩劫,性暴力具有施暴者残忍、受害女性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等特点。性暴力事件揭示... 明清之际,战争频仍,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残酷的战争中遭受了肉体与心灵的双重蹂躏。战争期间,女性遭受的性暴力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浩劫,性暴力具有施暴者残忍、受害女性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等特点。性暴力事件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极端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战争 女性 性暴力
下载PDF
现代战争叙事中的性暴力与话语禁忌 被引量:1
6
作者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9-92,共4页
战争与性暴力紧密相连,但在传统文化中,只有当女性将之转化为贞节话语的一部分时,性暴力才会被讲述,它成为一种文化禁忌,这种禁忌在现代战争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再次体现出来。虽然女作家源于性别立场,有着对传统性暴力叙事的变现... 战争与性暴力紧密相连,但在传统文化中,只有当女性将之转化为贞节话语的一部分时,性暴力才会被讲述,它成为一种文化禁忌,这种禁忌在现代战争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再次体现出来。虽然女作家源于性别立场,有着对传统性暴力叙事的变现,但由于将这种变现寄托于民族主义,变现终未彻底。这表明,传统贞节话语因为男性和女性的共谋,使得对暴力主体的道德反省缺乏,性暴力对女性的戕害本质被忽视,这是性暴力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绵延不绝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战争叙事 性暴力 话语禁忌
下载PDF
出版语境下的日军“慰安妇”问题与民族记忆塑型
7
作者 黄文凯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日本作家千田夏光于1973年出版《从军慰安妇》,撕开了日军"慰安妇"历史的伤疤。1990年代之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开始在中日韩等国和地区成为小众的研究"热点",在我国的出版经历了访谈调查、档案编辑、学... 日本作家千田夏光于1973年出版《从军慰安妇》,撕开了日军"慰安妇"历史的伤疤。1990年代之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开始在中日韩等国和地区成为小众的研究"热点",在我国的出版经历了访谈调查、档案编辑、学术研究、非虚构/虚构写作的轨迹,并在新世纪以来在认知和学术范式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民族记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群体单一,版权引进和输出均处于起步阶段,"慰安妇"题材的出版仍需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从而将"慰安妇"的个体创伤记忆上升为民族的共同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慰安妇” 战争性暴力 民族记忆 出版语境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两性和谐建设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金龙 张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一系列社会和谐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婚姻等诸多方面提高妇女地位,推进了男女之...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一系列社会和谐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婚姻等诸多方面提高妇女地位,推进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发展。这些措施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两性和谐
下载PDF
论国际刑法中战争罪项下的性犯罪
9
作者 盛红生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1年第2期9-12,共4页
在迄今为止的历次战争中,与交战各方之间的交战行为相伴,战争中存在大量的性犯罪行为,因此女性又成为战争最大的受难者。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其中性犯罪在各类战争犯罪中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仅在侵华日军实... 在迄今为止的历次战争中,与交战各方之间的交战行为相伴,战争中存在大量的性犯罪行为,因此女性又成为战争最大的受难者。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其中性犯罪在各类战争犯罪中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仅在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就犯下了2万多起强奸案。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与普通刑事犯罪不同,战争中的性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作战手段,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构成了战争罪项下的一个分罪名,必须通过国际刑法严加防止和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罪 性犯罪 国际刑法 国际刑事司法
下载PDF
《第五和平书》的和声:性别、种族与共同体意义的多维时空流变
10
作者 李丽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1期210-223,共14页
《第五和平书》是汤亭亭晚年与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展开新一轮对话的成熟之作。汤亭亭将重塑华裔美国人阿新的男性气质、族裔认同、情色之事与夏威夷卡哈陆吾离散共同体社群的多元审美意识、种族和性别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系... 《第五和平书》是汤亭亭晚年与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展开新一轮对话的成熟之作。汤亭亭将重塑华裔美国人阿新的男性气质、族裔认同、情色之事与夏威夷卡哈陆吾离散共同体社群的多元审美意识、种族和性别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系列不同族裔和平反战的逃兵形象。《第五和平书》在彰显这些主题和概念生成具有多维时空流变特征的同时,也为国内学界和官方广泛热议的"多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双向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和平书》 战争 性与性别 种族 反战逃兵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权力关系的性别隐喻——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哥特意象的后现代解读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斌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6-104,共9页
本文将麦卡勒斯的哥特小说代表作《金色眼睛的映像》置于后现代的语境之中加以考察,尝试对其哥特意象做出一种后现代解读,以期揭示麦卡勒斯所构建的"怪诞"镜城的"恐怖感"之源。
关键词 后现代 哥特 战争 权力关系 性别气质
原文传递
迈向战争与性暴力的比较史 被引量:4
12
作者 上野千鹤子 兰信三 +1 位作者 平井和子(著) 陆薇薇(译)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125,共7页
战争与性暴力研究需要"比较史"的视野。是什么让受害者保持沉默?具备怎样的条件她们方能开口诉说?在比较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思考日军慰安妇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哪里?将可以言说的性暴力遭遇与不能言说的性暴力遭遇区别对待... 战争与性暴力研究需要"比较史"的视野。是什么让受害者保持沉默?具备怎样的条件她们方能开口诉说?在比较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思考日军慰安妇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哪里?将可以言说的性暴力遭遇与不能言说的性暴力遭遇区别对待、加以分割的分割线在哪里?为何如此划分?历史上被创伤化、污名化的经历,我们该如何诉说?比较史能做什么?能比较些什么,又不能比较些什么?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希望能将战争与性暴力的研究向着比较史的方法论推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与性暴力 比较史 慰安妇 上野千鹤子
原文传递
希区柯克与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反凝视诗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国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9,共9页
电影艺术一直是西尔维娅·普拉斯文学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其中,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特别是他对电影凝视机制的创造性运用,对普拉斯的文学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希区柯克的部分影片一样,普拉斯作品中的凝视话题不仅反映出20世纪... 电影艺术一直是西尔维娅·普拉斯文学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其中,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特别是他对电影凝视机制的创造性运用,对普拉斯的文学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希区柯克的部分影片一样,普拉斯作品中的凝视话题不仅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性别政治状况,也揭露了冷战政治背景下麦卡锡主义政治监视的阴暗内幕。在普拉斯的部分诗歌作品中,存在着一种以"反凝视"诗学对抗男性凝视与政治监视双重暴力的话语特征,这种诗学尝试不仅折射出普拉斯强烈的性别意识,也表达了她对他者命运的认同与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维亚·普拉斯 阿尔弗雷德·希区朽克 凝视 两性政治 冷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