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carbonate-rich shale and shale oil mo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shale in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1
作者 LIU Huimin BAO Youshu +9 位作者 ZHANG Shouchun LI Zheng LI Junliang WANG Xuejun WU Lianbo WANG Yong WANG Weiqing ZHU Rifang ZHANG Shun WANG 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320-1332,共13页
Based on rock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and thin laminae separation test,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aminae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 Based on rock miner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and thin laminae separation test,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aminae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carbonate-rich shal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oil-bearing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aminae were compared. Typical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s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mobility of oil in different types of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eated superposition of mud laminae and calcite laminae are the main layer structure of carbonate-rich shales. The calcite laminae are divided into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sparry calcite laminae and fibrous calcite vein. The mud-rich laminae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porosity of shale, with the bes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reservoir capacity, and oil-bearing property. The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also have relatively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reservoir capacity and oil-bearing property. The sparry calcite laminae and fibrous calcite vein have good permeability and conductivity. Four types of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re developed in the carbonate-rich shale, and the mobility of oil in each type of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is in descending order: sparry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mixed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fibrous calcite vein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nd micritic calcite laminae enriched shale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of carbonate-rich shal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Shahejie Formation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at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arbonate-rich shale shale fabric storage-seepage structure shale oil movability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岩石组构、地应力与流体黏度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3陆相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
2
作者 郭鹏 李晓 +3 位作者 李守定 赫建明 毛天桥 郑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46-1658,共13页
页岩油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储层结构致密、超低渗透,页岩油工业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与海相页岩储层相比,鄂尔多斯盆地长7_(3)陆相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力学非均质性较强。陆相页岩油靶层选... 页岩油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储层结构致密、超低渗透,页岩油工业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与海相页岩储层相比,鄂尔多斯盆地长7_(3)陆相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力学非均质性较强。陆相页岩油靶层选取和高效压裂改造需要明确页岩力学行为和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对长7_(3)陆相页岩进行了原位X-ray CT力学试验和三轴水力压裂试验。分析了岩石组构、地应力差和流体黏度对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组构对陆相页岩的力学行为和破坏过程有显著影响。陆相页岩水力裂缝的垂向扩展受垂向应力差和流体黏度的共同控制。当垂向应力差较小时,黑色页岩中原生弱面显著抑制了水力裂缝的垂向扩展。随着垂向应力差的增大,黑色页岩裂缝体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纹层型页岩裂缝体积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增大压裂液黏度可减弱层面的阻碍作用,促进水力裂缝垂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力学行为 水力裂缝 岩石组构 地应力 流体黏度
下载PDF
陆相富碳酸盐页岩结构特征与页岩油可动性——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惠民 包友书 +9 位作者 张守春 李政 李军亮 王学军 吴连波 王勇 王伟庆 朱日房 张顺 王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0-1161,共12页
基于岩矿及地球化学分析、物性测定、镜下观测及不同薄层剥离测试等手段,剖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富碳酸盐页岩的结构特征,对比了不同类型页岩薄层的有机质丰度、储集性及含油性,划分出典型的页岩储-渗结构类型,并分析... 基于岩矿及地球化学分析、物性测定、镜下观测及不同薄层剥离测试等手段,剖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富碳酸盐页岩的结构特征,对比了不同类型页岩薄层的有机质丰度、储集性及含油性,划分出典型的页岩储-渗结构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页岩储-渗结构中油的可动性。取得以下认识:①泥质层与方解石层重复叠置是富碳酸盐页岩的主要结构类型,其中方解石层分为泥晶方解石层、粉晶方解石层和纤维状方解石脉。②泥质层是页岩有机质丰度及孔隙度的主要贡献者,具有最好的生烃能力、储集性能和含油性;而泥晶方解石层也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储集性和含油性;粉晶方解石层和纤维状方解石脉具有较好的渗流输导性能。③济阳坳陷富碳酸盐页岩主要发育4种类型储-渗结构,各类储-渗结构中油的可动性强弱依次为:富粉晶方解石层页岩储-渗结构、富复合方解石层页岩储-渗结构、富纤维状方解石脉页岩储-渗结构、富泥晶方解石层页岩储-渗结构。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在不同热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储-渗结构类型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碳酸盐页岩 页岩结构 储-渗结构 页岩油可动性 古近系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薄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研究
4
作者 马振乾 周浪 +3 位作者 左宇军 张吉民 邹义怀 曹云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113,共10页
为研究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采用DSTD-1000型电液伺服刚性压力机对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进行单轴力学实验,对碎屑进行SEM电镜扫描和XRD衍射实验,获取其力学参数、破坏特征、微观结构及成分相对含量。基于此,利用离散元PFC3D构建不同层... 为研究层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性,采用DSTD-1000型电液伺服刚性压力机对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进行单轴力学实验,对碎屑进行SEM电镜扫描和XRD衍射实验,获取其力学参数、破坏特征、微观结构及成分相对含量。基于此,利用离散元PFC3D构建不同层理倾角红页岩数值模型,并进行单轴压缩实验来研究红页岩细观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层理倾角θ=30°、45°、60°、75°时,试样沿层理方向破坏产生滑移面。(2)不同层理倾角试样的裂纹演化过程都呈缓慢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趋于稳定阶段的变化情况,当θ=45°、60°、75°时,裂纹演化过程中单位应变产生裂纹数较多,导致试样迅速沿层理弱面滑移破坏。(3)细观裂纹赤平极射投影和岩石组构图表明,θ=0°、75°、90°时,微观裂纹倾向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平行于或次平行于加载方向,加载破坏后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15°≤θ≤60°时,微裂纹倾向逐渐向层理方向平行。(4)考虑裂纹演化特征的弹性模量法求解的裂纹萌生应力阈值为各层理峰值强度的36.6%~60.3%,裂纹损伤应力阈值为各层理峰值强度的75.1%~90.4%,与大量物理实验所求阈值范围吻合,表明此法对于求解裂纹应力阈值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页岩 细观破坏 赤平极射投影 岩石组构 裂纹萌生应力 裂纹损伤应力
下载PDF
储层精细评价潜在关键关联指标:页岩沉积构造及其量化问题研究评述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迪斐 张家明 +9 位作者 郭英海 顾东清 夏自强 陈振宏 汪生秀 焦伟伟 张跃磊 刘丹丹 谢小敏 张帏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1期11-20,共10页
页岩储层粒度细小,其物质组分与物性特征在多个尺度上受到沉积构造的控制影响。为总结储层精细评价潜在关键关联指标,对页岩沉积构造及其量化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式,提炼出页岩储层沉积构造研... 页岩储层粒度细小,其物质组分与物性特征在多个尺度上受到沉积构造的控制影响。为总结储层精细评价潜在关键关联指标,对页岩沉积构造及其量化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式,提炼出页岩储层沉积构造研究的部分代表性问题及趋势。结果表明:沉积构造是页岩储层联系物质组分及其分异特征、储层纳米孔隙系统、物性与含气性、储层力学性质与改造潜力的关键指标,其在储层演化中对岩石结构、孔渗物性以及油气赋存的影响构成优质储层成藏机理的一部分。逐步开展了沉积构造成因、分类、物质组分、非均质性、物性、力学结构、孔隙载体、工程性质和改造技术等特征及影响机理的研究,但在量化研究、机理深化以及指导应用实践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页岩储层沉积构造研究的潜在研究方向包括量化沉积构造及其跨尺度影响物性与含气性的机理、结合深层页岩地质条件、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结合储层演化及成藏机理的沉积构造研究等方面,为页岩气地质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沉积构造 微观组构 储层评价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泥页岩综合分类方法探索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怡 刘修善 +1 位作者 曾义金 光新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5,101-102,共4页
不同类型的泥页岩具有不同的工程特征,其失稳机理特征、技术对策不尽相同,泥页岩的科学分类对层系的钻井液设计、井壁稳定技术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总结已有泥页岩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考虑泥页岩物理及力学特性的综合分类方法,... 不同类型的泥页岩具有不同的工程特征,其失稳机理特征、技术对策不尽相同,泥页岩的科学分类对层系的钻井液设计、井壁稳定技术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总结已有泥页岩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考虑泥页岩物理及力学特性的综合分类方法,弥补以往的泥页岩分类方法多为钻井液技术服务的局限性。研究表明:利用泥页岩综合分类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不同类型泥页岩的物理、化学、力学特性及技术对策,更有效地满足泥页岩层系的勘探开发的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组构特征 岩石力学 分类方法
下载PDF
中国与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岩石组构差异性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司马立强 李清 +1 位作者 闫建平 王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9期29-33,58,共6页
选取我国页岩油气最具勘探前景的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S1l)和寒武系筇竹寺组(∈1q)海相页岩、渤海湾盆地始新统沙河街组(E2s)湖相页岩与北美已商业开发的页岩气地层进行地质类比,分析其在发育层位、岩石组构、有机质演化程度... 选取我国页岩油气最具勘探前景的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S1l)和寒武系筇竹寺组(∈1q)海相页岩、渤海湾盆地始新统沙河街组(E2s)湖相页岩与北美已商业开发的页岩气地层进行地质类比,分析其在发育层位、岩石组构、有机质演化程度、孔隙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北美地区Barnett页岩热演化程度适中,镜质体反射率Ro为1%~1.3%,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为1%~13%,有机质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埋藏深度较浅,有机质粒内孔发育;S1l烃源岩w(TOC)为0.5%~4%,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Ro为2.5%~3.6%,主要发育晶间孔、粒内孔;∈1q烃源岩w(TOC)为0.35%~22.15%,有机质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Ro为1.28%~5.2%,主要发育晶间孔、粒间孔和溶蚀孔;E2s烃源岩w(TOC)为0.6%~8.0%,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Ro为0.5%~1.2%,主要发育粒内孔、粒间孔。E2s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以页岩油为主,开发难度大;S1l烃源岩与北美页岩气层相似点较多,可借鉴其成功的勘探开发方法,但应充分注意在地质、开发条件方面的细微差别。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岩石组构 孔隙结构 有机碳 成熟度 北美地区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与泥岩的成藏差异及其在页岩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79
8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泥岩 总有机碳含量下限 岩石组构 成藏差异 陆相页岩油 甜点选区
下载PDF
井壁稳定性分析研究进展
9
作者 尹东阳 徐矿辉 张群正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4年第24期128-131,共4页
泥页岩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世界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延长钻井周期,而且还会提高钻井成本,因此对井壁坍塌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可以从化学和力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化学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岩石... 泥页岩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世界难题,井壁失稳不仅会延长钻井周期,而且还会提高钻井成本,因此对井壁坍塌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可以从化学和力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化学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岩石的组构和理化性能,为防塌钻井液的抑制性设计提供依据;而力学方面通过测井资料计算岩石的力学性能,例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抗拉强度等,进而确定钻井液的安全密度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组构分析 安全密度窗口 井壁稳定
下载PDF
用于页岩气压裂液的可折叠软体储液罐研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健 侯治明 +5 位作者 潘敏 崔警宇 滕汶江 赵伟 张勇 高宝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95,共5页
页岩气藏开发需进行大规模分段压裂改造,动用的液罐数目庞大,传统钢制储液罐只能"一车一罐"运输,井场占地面积大、施工成本高。为了降低液罐综合使用费用、减少液罐占地面积,自主研制了一种可折叠软体储液罐。基于有限元模拟... 页岩气藏开发需进行大规模分段压裂改造,动用的液罐数目庞大,传统钢制储液罐只能"一车一罐"运输,井场占地面积大、施工成本高。为了降低液罐综合使用费用、减少液罐占地面积,自主研制了一种可折叠软体储液罐。基于有限元模拟,首先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参数的优化和材料及加工工艺优选等,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便于作业的技术参数。试制及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储液罐有限元模拟结果和罐体可靠性试验数据一致性好,软体内罐、吊网的强度设计能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可靠性、安全性高;加入防旋流设计、快速排液和排空等设计理念,使其进一步具备应用于页岩气压裂液的技术优势。目前该储液罐已成功用于JS10、XY1-HF、XY2-HF等井的现场施工,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完全满足页岩气压裂改造的大液量储液需要,大幅度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施工费用,减小了井场占地面积,为保障页岩气藏安全高效开发、降低施工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分段压裂改造 可折叠 软体储液罐 防旋流 有限元 先导试验 可靠性 强度
下载PDF
基于构造差异的页岩孔隙结构与吸附能力表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雯汀 吴亚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0,共6页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N_(2)/CO_(2)等温吸附方法,文中对黔北地区不同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特征进行表征,并且基于构造差异深入分析了其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能力。研究表明:相比于高陡构造区,低缓构造区孔径以双峰分...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N_(2)/CO_(2)等温吸附方法,文中对黔北地区不同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特征进行表征,并且基于构造差异深入分析了其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能力。研究表明:相比于高陡构造区,低缓构造区孔径以双峰分布为主,并且发育较多的微裂隙有机质孔隙、与黏土矿物紧密结合的有机质孔隙以及粒间孔隙,而刚性矿物格架内的有机质微孔几乎不受构造条件影响,其发育特征仅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改变。低缓构造区微孔、中孔、大孔的体积均大于高陡构造区,表明低缓构造区具有更大的孔隙空间和游离气储存能力。另外,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表明,构造差异对甲烷吸附能力无显著影响,有机质丰度和保存条件是储层高产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矿物组构 甲烷吸附 黔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威远及云南昭通区块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组构差异性与矿物纳米力学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恒林 张俊杰 +3 位作者 王高成 付利 孙清华 田中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1期16-22,共7页
四川威远及云南邵通区块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目的层,评价其可压裂性即可知其储层的可改造性。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压入技术分别获取了龙一~1亚段矿物组分含量、胶结结构以... 四川威远及云南邵通区块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目的层,评价其可压裂性即可知其储层的可改造性。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纳米压入技术分别获取了龙一~1亚段矿物组分含量、胶结结构以及不同矿物弹性模量,揭示其脆性特征差异性,并分析了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以及胶结类型对页岩裂缝非稳态扩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龙一~1亚段黏土矿物含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脆性逐渐增强;(2)胶结类型由黏土矿物基底胶结结构逐渐演变为硅质等颗粒支撑结构;(3)页岩中硅质和有机质弹性模量分别为78.4~91.8 GPa和6.1~9.3 GPa。结论认为:(1)页岩基质脆性可以视为压裂过程中页岩裂缝具有发生非稳态扩展的能力,龙一_1~1和龙一_2~1层页岩黏土矿物含量质量分数低于30%,胶结类型为颗粒支撑结构,压裂过程中裂缝发生非稳态扩展,易产生网状裂缝;(2)页岩的黏土矿物含量和石英等矿物颗粒支撑结构控制裂缝稳态—非稳态扩展,龙一_4~1层黏土矿物含量质量分数高于40%,大排量压裂过程中裂缝易沿着层理面稳态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志留世 优质页岩 组构差异性 矿物组分 胶结结构 弹性模量
下载PDF
页岩储层压裂液渗吸期间微观孔隙原油动用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庆豪 王文东 +3 位作者 苏玉亮 徐纪龙 郭新成 李冠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11-3322,共12页
为揭示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渗吸期间微观孔隙内原油的动用规律,并研究页岩组构相、渗吸方式等因素对渗吸效果的影响,针对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页岩油储层,利用纹层状组构相及块状组构相页岩,开展页岩压裂液自发渗吸及带压渗吸实验。首先,... 为揭示页岩油储层压后闷井渗吸期间微观孔隙内原油的动用规律,并研究页岩组构相、渗吸方式等因素对渗吸效果的影响,针对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页岩油储层,利用纹层状组构相及块状组构相页岩,开展页岩压裂液自发渗吸及带压渗吸实验。首先,利用扫描电镜(SEM)及低温氮气吸附(LTNA)分析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其次,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对孔隙直径(孔径)与横向弛豫时间(T_(2))之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揭示页岩孔径分布特征;最后,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压裂液渗吸实验,分析渗吸过程中核磁共振T_(2)谱变化特性,研究不同孔径微观孔隙内的原油动用特征,并定量评价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原油采出程度及其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渗吸过程分为快速渗吸段、过渡段以及平稳段3个阶段;页岩油采出程度主要取决于介孔,介孔对总孔原油采出程度贡献度可达50%以上;块状组构相页岩微孔及介孔中原油动用难度较大;相比于自发渗吸,带压渗吸时,大孔原油采出程度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自发渗吸 带压渗吸 微观孔隙结构 组构相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页岩岩相测井表征方法——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益粼 王贵文 +5 位作者 宋连腾 包萌 黄玉越 赖锦 王松 黄立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3-408,共16页
页岩油气藏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富含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且常形成于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页岩中复杂的矿物成分以及沉积组构类型对于页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和可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矿物成分+沉积组构”的岩相划分与识别是页岩... 页岩油气藏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富含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且常形成于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页岩中复杂的矿物成分以及沉积组构类型对于页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和可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矿物成分+沉积组构”的岩相划分与识别是页岩储层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目前常规测井纵向分辨率有限导致无法实现页岩中毫米尺度的沉积组构精细描述,在页岩“矿物成分+沉积组构”岩相的识别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方法理论体系.本文由此将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通过岩性扫描测井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对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层段的矿物成分和沉积组构类型进行连续识别,实现单井页岩段“矿物成分+沉积组构”岩相类型划分.通过岩相划分结果与现场试油试采资料相对照,发现薄层状与厚层状长石-石英质泥页岩相叠置发育的岩相组合产能最佳,因此可作为风城组页岩层段的优势岩相组合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沉积组构 岩相 岩性扫描测井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
原文传递
断陷湖盆湖相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及富集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107
15
作者 赵贤正 周立宏 +7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时战楠 肖敦清 韩文中 姜文亚 张伟 汪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3-1029,共17页
有别于北美海相页岩油气,中国湖相页岩油地质特征十分复杂,湖相页岩油是否具备形成的条件、如何寻找富集层段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探究湖相页岩油形成的有利条件与富集特征,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综合利用G108-8... 有别于北美海相页岩油气,中国湖相页岩油地质特征十分复杂,湖相页岩油是否具备形成的条件、如何寻找富集层段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探究湖相页岩油形成的有利条件与富集特征,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综合利用G108-8井、GD12井和GD14井3口取心井的635.8 m取心资料、12 000余块次分析化验资料及20口井的试油、试采资料,从页岩油形成的烃源岩、沉积组构及热演化等方面,对湖相页岩油成藏机理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广泛分布多类型高丰度有机质、高脆性矿物组成、高密度纹层结构及中等热演化阶段是页岩油形成富集的主要条件;湖相页岩层系可划分为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混积质页岩、薄层状含灰白云质页岩及厚层状含灰白云质页岩4类组构相,处于中等热演化成熟阶段的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混积质页岩组构相为最优组构相类型;S1*/TOC值(以单位有机碳的含油量表示)平均大于135 mg/g、滞留烃含量大于阈值100mg/g的超越效应明显,揭示了'优势组构相-滞留烃超越效应'的页岩油富集特征。采用这一新认识有效指导了页岩油勘探,研究区GD1702H井最高产油量达61 m^3/d,自喷生产已超416d,产量基本稳定在17 m^3/d,GD1701H井、GD1702H井两口水平井累积产油量超1.4×10~4t,证实了中国东部湖相页岩油具备工业性开发的良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页岩油 组构相 超越效应 富集特征 孔店组二段 沧东凹陷
原文传递
沾化凹陷低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姜振学 李廷微 +5 位作者 宫厚健 姜涛 常佳琦 宁传祥 苏思远 陈委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7-1600,共14页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矿物组构 页岩油富集 可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