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and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of Shale Oil Sweet Spots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ngliao Basin
1
作者 Tiantian Wu Xin Bai +9 位作者 Fei Shang Haiyan Zhou Lan Wang Xuexian Zhou Zhi Zhong Zhi Yang Jinyou Zhang Xinyang Cheng Peiyu Zhang Ruiqian Che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5期290-315,共26页
The mud shale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ngliao Basin is the main rock source and contains rich shale oil resource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depends on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sweet spots”.... The mud shale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ngliao Basin is the main rock source and contains rich shale oil resource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depends on evalu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sweet spot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optimize the favorable sweet spots of shale oil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ngliao Basin, the original logging data were preprocess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thin mud shale interlay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was identified effectively by using the processed logging data.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the mineral content of mud shale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was predicted. The lithofacie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ineral and TOC content. Finally, a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mineral content, and rock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ngliao Basin was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the favorable sweet spots of shale oil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calcareous and siliceous thin interlayers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and TOC content is generally between 2% and 3%. Ro is the highest in Gulong sag, followed by Sanzhao sag. The lithofacies mainly consists of felsic shale and mixed shale, mainly in the first member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shale oil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enormou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anzhao Sag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Gulong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ale Oil Sweet spo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页岩油产能分析及甜点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覃建华 李映艳 +4 位作者 杜戈峰 周阳 邓远 彭寿昌 肖佃师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水平井产能差异大,各井产水率区别明显,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现有甜点分类标准无法满足该区页岩油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截止值的含油性及可动性解释难以精细识别页岩油甜点。以核磁共振测井和实验室核磁共振测试为基础,基于分频处理、分流体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表征、弹性能排油模拟等技术,精细表征页岩油层中不同类型流体分布;分别刻画油水赋存孔径,建立可动油量评价模型,对流体赋存、孔径分布、可动油量等进行定量表征;结合单井试油和生产数据,明确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大孔轻质组分占比、可动油孔隙度与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油孔隙度;水影响指数则反映地层水对页岩油流动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小,相同可动油孔隙度下水平井产能越高、含水率越低。以大孔轻质组分占比、水影响指数和可动油孔隙度为指标,将页岩油油层划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油层,日产油量快速减小,含水率明显升高,可作为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精细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核磁共振 产能 甜点评价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李卉 +3 位作者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3、0.0111~0.2823和小于0.011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页岩油 地质甜点 高压压汞
下载PDF
陆相湖盆夹层型页岩油甜点分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吴起地区延长组长7段为例
4
作者 李潮流 王长胜 +3 位作者 张文静 王敏 李高仁 徐红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5,共10页
针对夹层型页岩油甜点测井评价难题,提出了从烃源岩品质参数、储层品质参数和二者的空间距离等多角度定量评价其耦合关系,实现了基于试油井资料刻度的夹层型页岩油产能分级和具有工业产能的“甜点”下限标准的确立,其可靠性得到多口井... 针对夹层型页岩油甜点测井评价难题,提出了从烃源岩品质参数、储层品质参数和二者的空间距离等多角度定量评价其耦合关系,实现了基于试油井资料刻度的夹层型页岩油产能分级和具有工业产能的“甜点”下限标准的确立,其可靠性得到多口井的验证。根据岩心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数据建立基于测井资料定量计算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区域模型,并参考相关标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吴起地区延长组长7段有效烃源岩发育段。基于研究区砂岩储层的孔渗曲线计算储层品质因子,在此基础上确定待试油储层段与有效烃源岩的纵向最短距离,最终综合储层品质因子、平均TOC及有效烃源岩厚度等,构建能够反映试油层段与邻近主力烃源岩段耦合关系的源储耦合系数计算公式,根据已知井测试结果标定,在一个油田或一个井区确定能够获得工业油流的甜点段源储耦合系数下限,据此可以对新井待试油层段进行评估,避免无效试油,从而为提高非常规油气试油成功率、优化产能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甜点 产能分级 测井解释 产能预测
下载PDF
中国断陷和坳陷湖盆高可容纳空间层序细粒重力流沉积及其页岩油意义
5
作者 冯有良 邹才能 +5 位作者 杨智 蒋文琦 张天舒 张洪 刘畅 王小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961,共21页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 重力流包括粗粒和细粒重力流,是深湖环境最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其中,细粒重力流能成为非常规页岩油的“甜点段”。研究该沉积在陆相湖盆层序格架中的分布规律,对页岩油“甜点段”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湖盆重力流发育与层序格架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高可容纳空间沉积层序中。断陷湖盆的低位域(LST)湖底扇近端发育粗粒重力流沉积,远端发育薄层细粒重力流沉积,其分布受沟谷和同沉积构造坡折的控制。水进体系域(TST)发育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高位体系域(HST)发育非限定水道湖底扇,细粒重力流沉积分布在扇的远端。坳陷湖盆的水进体系域(TST)主要发育受洪泛影响的大型细粒水道—堤—朵叶体系,而在湖盆挠曲坡折的较陡斜坡发育细粒湖底扇体系。高位域(HST)及低位域(LST)既可形成细粒湖底扇体系,也可发育细粒的水道—堤—朵叶体系。分布在湖底扇远端和水道—堤—朵叶体系的细粒重力流沉积能形成页岩油的“甜点段”。泥流沉积形成页理型“甜点段”,细粒碎屑流、细粒浊流、细粒异重流和细粒过渡流沉积形成纹层型、层理型“甜点段”,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只形成层理型“甜点段”。细粒重力流沉积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可容纳空间层序 细粒重力流沉积 陆相盆地 页岩油 “甜点段”
下载PDF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的几点思考
6
作者 李阳 曹小朋 +3 位作者 赵清民 刘祖鹏 薛兆杰 蒋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济阳坳陷是典型陆相断陷盆地,其效益开发对中国页岩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储层构造复杂、岩相类型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效益开发难度大。济阳坳陷经过研究评价、试验开发和规模建产3个阶段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济阳坳陷是典型陆相断陷盆地,其效益开发对中国页岩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储层构造复杂、岩相类型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效益开发难度大。济阳坳陷经过研究评价、试验开发和规模建产3个阶段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此,系统性总结了页岩油优质甜点评价、立体开发优化、高效储层改造、储层补能提高采收率等页岩油开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工程地质双甜点评价、井网层系组合优化、CO_(2)前置极限射流密切割压裂、注气补能和化学提高采收率等技术措施和效益开发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体系,对其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为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效益开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陆相断陷盆地 效益开发 甜点评价 体积压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页岩油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屈雪峰 何右安 +3 位作者 尤源 薛婷 李桢 吴阿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80,共11页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页岩油规模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将矿场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技术方法探索及认识创新。针对甜点定量预测难题,创建甜点指数(I_(SI)),构建地质品质指数(G_(GQ)),形成多学科三维甜点定量优选技术;针对提...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页岩油规模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将矿场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技术方法探索及认识创新。针对甜点定量预测难题,创建甜点指数(I_(SI)),构建地质品质指数(G_(GQ)),形成多学科三维甜点定量优选技术;针对提高油层钻遇率难题,构建了“四个迭代”的水平井轨迹实时调整技术;针对多油层叠合储量动用难题,建立4种差异化布井模式,形成页岩油水平井一次动用立体布井技术;针对页岩油单井产量递减快,含水下降慢的问题,形成页岩油水平井差异化闷、排、采技术。通过应用以上技术,庆城油田实现年均增长产油量50×10^(4)t,2023年产油量超过200×10^(4)t。庆城油田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坚定了国内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的信心,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同类页岩油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开发技术 甜点评价 油层钻遇率 庆城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集空间特征及甜点段评价——以溱潼凹陷QY1井为例
8
作者 高玉巧 蔡潇 +2 位作者 夏威 吴艳艳 陈云燕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926,共11页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是常规油重点产层,同时也是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优选层位。对溱潼凹陷QY1井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表明,该套页岩具有低有机质丰度、较低镜质体反射率(R_(o))、矿物组分均衡及孔隙网络复杂的特点;运用...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是常规油重点产层,同时也是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优选层位。对溱潼凹陷QY1井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表明,该套页岩具有低有机质丰度、较低镜质体反射率(R_(o))、矿物组分均衡及孔隙网络复杂的特点;运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方法等对该页岩油储层的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含油性与可动性、脆性指数与可压性特征等进行研究,指明了生产甜点段。阜二段是一套混积页岩纹层型储层,矿物组成以黏土、长英质和碳酸盐矿物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32%,R_(o)为0.9%~1.1%;平均孔隙度中下部为4%,上部为2.2%。根据“有机质丰度+构造特征+岩性”将阜二段页岩划分为6种岩相,其储集性具有明显差异,纹层发育特征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岩相具有不同储集空间特征的重要原因。除低有机质纹层/层状灰云质页岩外,其他岩相都具有较好的含油性;高有机质层状灰质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最高。纹层数量与油气可动性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从中有机质纹层状含灰云页岩到高有机质块状泥岩,平均含油饱和度指数从202.62 mg/g降至77.83 mg/g。高有机质块状泥岩由于存在大量塑性矿物,造缝效果是6种岩相中最差的。中有机质纹层状含灰云页岩是最优岩相,中有机质层状含灰云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层状灰云质页岩略差,但也可以作为优势岩相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根据优势岩相在纵向上的分布,优选阜二段Ⅰ亚段③—⑤小层和Ⅱ亚段②—④小层为该区地质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甜点段评价 页岩油 阜宁组 古近系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测井评价研究
9
作者 王欣 韩建强 +2 位作者 昝灵 李小龙 彭兴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如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含油性、储集性及可压性进行有效评价,是苏北页岩油规模化开发亟需解决的生产难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实验资料,采用最优化、拟合、正反演数值模拟等数学手段,建立起总有机碳含量、有效孔隙度、层理缝... 如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含油性、储集性及可压性进行有效评价,是苏北页岩油规模化开发亟需解决的生产难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与岩心实验资料,采用最优化、拟合、正反演数值模拟等数学手段,建立起总有机碳含量、有效孔隙度、层理缝密度、矿物组分含量等参数的计算模型,对页岩沉积构造和岩相进行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以下简称阜二段)泥页岩以富有机质层状或纹层状泥岩、富有机质块状泥岩为主,有利岩相为富有机质层状或纹层状泥岩,有利岩相纵向上与非有利岩相交互出现。采用文中所导出的模型识别的“甜点”层段与采用特殊测井分析的层段位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方法和技术已应用于苏北盆地页岩油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段的选定工作,对苏北页岩油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页岩油 常规测井 岩相 地质工程“甜点”段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与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10
作者 谭伏霖 孙晓梦 +2 位作者 曹健志 郭莉 王亚林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6期67-74,共8页
为提高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准确性,针对页岩油产量影响因素众多,且构建页岩油储层“甜点”变化的综合指数困难等问题,开展了页岩油影响因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所构建的主因子进行了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利用... 为提高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准确性,针对页岩油产量影响因素众多,且构建页岩油储层“甜点”变化的综合指数困难等问题,开展了页岩油影响因素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所构建的主因子进行了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页岩油储层主控地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短周期统计的产量与孔隙度×饱和度、泥质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等地质“甜点”参数相关性较好,能反应页岩油储层“甜点”的变化;2)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的2个主因子与页岩油储层“甜点”指数的相关性较好,能反应研究区页岩油储层“甜点”的变化,降低了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复杂度;3)页岩油储层“甜点”的第1主控地质因素为地层压力异常值,它代表了页岩油生产的地层能量;第2主控地质因素为储层中页岩油的丰度,它代表了页岩油含量;而黏土含量对页岩油产量有着负面的影响。以上成果认识,对页岩油储层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甜点”预测 因子分析 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理论认识与技术实践——以济阳页岩油为例
11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7 位作者 吕琦 孙志刚 蒋龙 孙红霞 刘祖鹏 吕晶 邢祥东 倪良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页岩油开发甜点立体评价、立体开发优化设计、立体均衡压裂等济阳页岩油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孔隙和多尺度、多类型发育的微缝组成“双储”系统,控制着储集空间及油气富集规律,是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支撑缝与激活缝耦合形成跨纳米-厘米尺度的“双缝”系统,具有梯级启动特征,是高产稳产的渗流路径;地层保压性好的前提下,压裂增能可有效提高孔缝的渗流能力、增加渗吸置换效率,同时精细控压实现能场协同耦合,可进一步释放页岩油藏产能,保压增压“双压”协同是高产稳产的能量保障;以三元储渗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为多洼陷多层系产能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促进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济阳页岩油 三元储渗理论 甜点评价 开发优化 均衡压裂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
12
作者 白玉彬 李梦瑶 +4 位作者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通过岩石薄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R_o)等多种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以典型井为例系统刻画了研究... 通过岩石薄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R_o)等多种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以典型井为例系统刻画了研究区“甜点”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长石和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和黏土矿物,岩石类型包括灰质泥岩、砂质泥岩、云质泥岩与泥岩。②不同岩性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TOC平均为0.75%;有机质类型以生油Ⅱ型为主,其次为Ⅰ型和少量的Ⅲ型;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以中等—极好烃源岩为主。③优选TOC、氯仿沥青“A”、游离烃S_(1)和R_o作为页岩油“甜点”评价参数,将其划分为富集、中等富集、低效与无效共4种资源类型。④典型井玛页1井的页岩油“甜点”评价结果显示,高TOC、高氯仿沥青“A”和S_(1)、高油饱指数(OSI)的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最好;相对贫有机质、S_(1)较高的层段,页岩油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 页岩油 “甜点”评价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进展、难点及技术需求
13
作者 王大兴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34,共18页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 针对黄土塬地震勘探这一世界级难题,回顾了黄土塬地震勘探历程,介绍了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总结了长庆油田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成效和取得的主要油气勘探成果,梳理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探区、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黄土塬地震勘探的技术需求。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结果表明,经过几代人50年攻关形成的黄土塬特色的“两宽一高一单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大规模增储和高效建产。下一步将以油气需求驱动为目标,瞄准三维地震“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发展方向,持续攻关完善黄土塬地震技术系列,坚持原创技术引领与适用成熟技术推广结合,更有效支撑长庆油田分公司6600×10^(4) t上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高精度三维地震 页岩油和致密气藏 甜点
下载PDF
基于双甜点的页岩储层可压性评价方法
14
作者 史璨 林伯韬 +2 位作者 谢勃勃 潘玉婷 张家豪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1,共9页
页岩储层的甜点和可压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评价指标,现场往往对储层甜点和可压性分别进行评价,而页岩储层甜点和可压性的评价参数和数学方法存在相似性,易造成二者概念混淆、相互关系不清和重复评价等问题.为明确二者的联系... 页岩储层的甜点和可压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评价指标,现场往往对储层甜点和可压性分别进行评价,而页岩储层甜点和可压性的评价参数和数学方法存在相似性,易造成二者概念混淆、相互关系不清和重复评价等问题.为明确二者的联系性,建立一致性评价方法,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常用的甜点和可压性评价方法,从概念和评价方法出发,厘清了地质甜点、工程甜点及可压性的关联性,并基于甜点综合分析提出可压性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现场地质、工程参数计算地质和工程甜度指数,构建储层的可压性指数和区域可压性评价图版,可快捷、定量地评价单井及区块的可压性优劣.通过选用四川盆地威远区块10口页岩气井的地质和工程参数,应用所建方法计算了甜度及可压性,发现可压性指数等比例地正向反映了实际测试产气量.该方法能为优化井眼轨迹、提高优质储层钻遇率和优化储层压裂施工方案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与天然气 页岩储层 地质甜点 工程甜点 可压性 综合权重
下载PDF
泥纹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开发潜力研究
15
作者 胥中义 刘彦哲 +5 位作者 贺彤彤 袁方 刘雄伟 李金帅 王文刚 张栋梁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9期85-88,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沉积盆地,面对后续资源开发瓶颈,在陕北油区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深化成藏机理研究,开展甜点优选,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钻井、压裂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油藏的勘探精度和开发效...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沉积盆地,面对后续资源开发瓶颈,在陕北油区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深化成藏机理研究,开展甜点优选,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钻井、压裂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油藏的勘探精度和开发效率,长73泥纹型页岩油在陕北姬塬、吴起油田实现了突破,开发效果好,对后续资源接替以及其他类似非常规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意义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纹型页岩油 甜点优选 精细压裂
下载PDF
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条件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6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刘伟 卞从胜 王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_(1)型为主,R_(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_(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一保”条件的页岩层系控制页岩油垂向富集分布;(3)页岩组构与岩性组合对富集区/段分布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初步评价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地质资源量(131~163)×10^(8) t,其中经济偏好的地质资源量(67~84)×10^(8) 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1+2)、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一、二段、渤海湾盆地沧东、岐口凹陷和济阳坳陷孔店组、沙河街组与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等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甜点区/段” 富集条件 分布特征 评价标准 中国陆上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rock system and shale oil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in a lacustrine basin:A case study from the Paleogene 1st sub-member of Kong 2 Member in Cangdong sag,Bohai Bay Basin,China 被引量:11
17
作者 ZHAO Xianzheng ZHOU Lihong +7 位作者 PU Xiugang JIN Fengming HAN Wenzhong XIAO Dunqing CHEN Shiyue SHI Zhannan ZHANG Wei YANG 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e-grained shale layers in the Paleogene 1 st sub-member of Kong 2 Member(Ek_2~1) in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is achieved through observation 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e-grained shale layers in the Paleogene 1 st sub-member of Kong 2 Member(Ek_2~1) in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is achiev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140 m continuous cores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over 1 000 core samples from two wells.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oil accumulation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unconventional geological theory of oil and gas. The shale rock system mainly developed interbedded formation of felsic shale, calcareous and dolomitic shale and carbonates;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ormed in the stable and closed environment is the material base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 intergranular pores in analcite,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dolomite and interlayer micro-fractures make tight carbonate, calcareous and dolomitic shale and felsic shale effective reservoirs, with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of more than 70%; high abundance laminated shale rock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Ek_2~1 is rich in shale oil,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70 m, burial depth between 2 800 to 4 200 m, an average oil saturation of 50%, a sweet spot area of 260 km^2 and predicted resources of over 5×10~8 t. Therefore, this area is a key replacement domain for oil exploration in the Kongdian Formation of the Cangdong sag. At present, the KN9 vertical well has a daily oil production of 29.6 t after fracturing with a 2 mm choke. A breakthrough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exploration in a lacustrine basin is expected to be achieved by volume fracturing in horizont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fine grained deposits horizontal well volume FRACTURING shale reservoir sweet spot PALEOGENE Kongdian Formation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井震结合分析页岩油“甜点”沉积特征及分布——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下甜点”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映艳 陈轩 +6 位作者 高阳 邓远 彭寿昌 张方 雷祥辉 尹太举 陶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 页岩油“甜点”储层多与暗色泥岩薄互层产出,对其沉积形态认识及分布刻画难度大。基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甜点”沉积相类型,井震结合对比分析“甜点”空间形态及分布。研究表明:1)页岩油“甜点”为湖泊深水扇相成因。其中:中扇亚相主要为细—粉砂岩,发育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及爬升波纹层理等;单层厚度在1.30~3.80 m,平均为2.20 m;核磁孔隙度为6.0%~12.3%,平均为9.0%。外扇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发育爬升波纹层理及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单层厚度在0.50~1.40 m,平均为0.92 m;核磁孔隙度为3.5%~7.8%,平均为5.2%。2)在平行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见低角度前积地震反射,前积体被沉积坡折带分隔,分别解释为中扇与外扇亚相;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中扇为弱振幅充填地震相,外扇为中振幅亚平行披覆地震相。3)朵叶体从南部J40井区向北推进,发生侧向迁移,在沉积坡折带之下形成多个外扇分支朵叶体,中扇与外扇朵叶体长宽相近,其沉积规模可以超过10 km。研究认为,井震结合分析能够有效指导页岩油“甜点”刻画,提出的“甜点”储层沉积形态及分布对芦草沟组页岩油高效开发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甜点” 深水扇 沉积形态 地震相 芦草沟组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甜点”段评价关键参数界限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志明 刘雅慧 +10 位作者 何晋译 孙中良 冷筠滢 李楚雄 贾梦瑶 徐二社 刘鹏 黎茂稳 曹婷婷 钱门辉 朱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3-1467,共15页
合理确定陆相页岩油“甜点”段评价关键参数的界限,是实现经济效益开发的关键。根据陆相页岩油探井现场观测与室内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勘探开发实践成效,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页岩油“甜点”段TOC(总有机碳含量)、Ro(镜质体反射率)、... 合理确定陆相页岩油“甜点”段评价关键参数的界限,是实现经济效益开发的关键。根据陆相页岩油探井现场观测与室内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勘探开发实践成效,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页岩油“甜点”段TOC(总有机碳含量)、Ro(镜质体反射率)、S1(游离烃含量)、孔隙度、渗透率、OSI(含油饱和度指数)以及脆性矿物含量等关键参数的界限。研究表明:①源-储一体的混积型和页岩型页岩油“甜点”段TOC最低门限应大于1.0%或2.0%,最高门限值不宜超过6.0%。②盐水-咸水、咸化-半咸水和微咸水-淡水湖盆地烃源层系页岩油“甜点”段Ro最低门限分别为0.50%,0.60%和0.80%。③S1受分析样品处置方式等因素影响,建议“甜点”层段TOC下限取1.0%时,“甜点”段常规热解S1和密闭冷冻碎样热解S1下限分别取1.0 mg/g和2.0 mg/g。当“甜点”层段TOC下限取2.0%时,“甜点”段常规热解S1和密闭冷冻碎样热解S1下限分别取2.0 mg/g和4.0 mg/g。④夹层型页岩油“甜点”段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最低门限分别为5.0%和0.01×10^(-3)μm^(2)。纹层状、层状构造及裂缝发育的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甜点”段孔隙度和水平渗透率最低门限分别为4.0%和0.01×10^(-3)μm^(2)。⑤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甜点”段,OSI取值下限为100 mg/g或200 mg/g。夹层型页岩油“甜点”段,OSI取值下限为300 mg/g或400 mg/g。⑥页岩油“甜点”段脆性矿物含量下限为65.0%。研究结果可为低油价时期页岩油勘探开发聚焦到真正的页岩油“甜点”段并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值 关键参数 “甜点”段 烃源层系 页岩油 陆相
下载PDF
济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富集高产规律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杨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共20页
济阳坳陷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2019年以来,陆续有YYP1,FYP1,BYP5等多口井获得峰值日产油量超100t/d的高产工业油流,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总结济阳页岩油地质特征,分析其富集高产规律,对于实现页岩油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济阳坳陷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2019年以来,陆续有YYP1,FYP1,BYP5等多口井获得峰值日产油量超100t/d的高产工业油流,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总结济阳页岩油地质特征,分析其富集高产规律,对于实现页岩油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对济阳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页岩油岩相特征、储集空间、含油性、可压性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济阳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济阳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是分布零散,油藏埋藏深,温度及压力系数高,具有构造复杂、岩相复杂、地应力复杂、流体性质复杂等“四复杂”的特点。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咸化湖盆富碳酸盐岩相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主要因素,无机孔-缝网络发育、地层压力系数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好,CO_(2)扩孔增能、多尺度缝网组合压裂是济阳页岩油高产的主要因素。济阳页岩油的突破,展现了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对中外同类型油藏具有较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岩相组合 甜点评价 富集规律 高产因素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