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nterferometric Migration for Shallow Seismic High Precision Data Processing: A Case Study in the Shenhu Area 被引量:3
1
作者 WEI Jia LIU Huaishan +1 位作者 XING Lei DU D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The stability of submarine geological structures has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shore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seabed resources. Marine geologists should possess a detailed under... The stability of submarine geological structures has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shore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seabed resources. Marine geologists should possess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submarine geological hazards. Current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most effectiv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Therefor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resolution and precision of shallow stratum structure detection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the feasibility of shallow seismic structure imaging is assessed by building a complex model,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ismic interferometry imaging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imaging method are discussed. The imaging effect of the model is better for shallow layers than for deep layers because coherent noise produced by this method can result in an unsatisfactory imaging effect for deep layers. The seismic interference method has certain advantages for geological structural imaging of shallow submarine strata, which indicates continuous horizontal events, a high resolution, a clear fault, and an obvious structure boundary. The effects of the actual data applied to the Shenhu area can fully illu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Thus, this method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shallow submarine strata imaging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RFEROMETRIC MIGRATION shallow STRATA Shenhu area MIGRATION IMAGING
下载PDF
CO emission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of the working face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被引量:1
2
作者 Botao Qin Yi Lu Yuwei J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5期617-623,共7页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abnormal CO emission and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re great threats to safety production at a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ai...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abnormal CO emission and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re great threats to safety production at a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from exceeding the critical limit, the paper studied the CO emission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CO emission were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n the goaf and the exhaust emissions coming from underground motorised vehicles. The effect factors of CO emiss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such as seasonal climate changes, the advancing distance and advancing speed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number of underground motorised vehicles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se basic analys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ach influence factor was also summarised theoretically. Finally,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law of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two aspects: controlling the change of monitoring points and time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CO concentration from exceeding the critical limit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and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als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protecting miners' health in modern mines featuring high produ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 CO Emission regularity Air return corner
下载PDF
The Peculiarities of Acoustical Monitoring of Moving Objects in Shallow Water Areas
3
作者 Manel Monteiro Victor Svet Donald Sandilands 《Open Journal of Acoustics》 2014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The article considers peculiarities of underwater monitoring of moving objects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s, particularly seaports. These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ultitude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d... The article considers peculiarities of underwater monitoring of moving objects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s, particularly seaports. These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ultitude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detection. Nonstationarity conditions of sound propagation and specific interference caused by shipping are the major factors. The various algorithms for the space-time signal processing have been tested and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use of clipped mod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orrelation processing of wideband signals and subsequent speckle tracking allow realizing high efficiency of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al UNDERWATER MONITORING shallow Water areas Multi-Ray PROPAGATION Correlation Processing Speckle-Tracking
下载PDF
Innovation on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China Beach and Shallow Water Areas
4
作者 He Shenghou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29)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3年第2期90-95,共6页
Chinas offshore areas abound in oil & gas resources, but both the intensity of prospecting and the produced outputs are low, as a result, there exists a lot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Our pursuit to develop offsh... Chinas offshore areas abound in oil & gas resources, but both the intensity of prospecting and the produced outputs are low, as a result, there exists a lot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Our pursuit to develop offshore marginal oilfields relies on up to d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well as moder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China has developed domestically the designed technologies for beach and shallow water areas oil field operations. These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have been adapted to meet Chinas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al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Despite of our ongoing efforts, it has not yet met the top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with regard to the demand for special oil gas bearings and project developments in the middle deep sea areas.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technical shortcomings of beach and shallow water are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attempt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offshore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production safeguards etc. A prognosis for the direction and innovate approach used in futur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project designs will b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EACH and shallow water areas RETROSPECT status quo INNOVATION
下载PDF
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葛勤 邵政 +6 位作者 梁杏 李翔 王健 吴平 陈雨洁 李骏 张仪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8-1620,共13页
查明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岩溶水资源和水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正向演替模型-端元混合模型等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 查明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岩溶水资源和水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正向演替模型-端元混合模型等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整体上呈弱碱性,TDS分布范围为27.61—360.75 mg·L^(−1),平均值为179.13 mg·L^(−1),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指示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蒸发作用不明显;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控因素是岩石风化和人类活动,其中Ca^(2+)、Mg^(2+)以及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硅酸盐和蒸发盐的溶解,Na^(+)、K^(+)主要源于硅酸盐溶解,Cl^(−)、SO_(4)^(2−)及NO_(3)^(−)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正向演替-端元混合模型可知,岩石风化平均贡献为78.74%,大气输入和人类活动分别占12.50%和8.76%,而岩石风化中碳酸盐岩对地下水成分的贡献最大(67.64%),硅酸盐岩(7.33%)和蒸发盐岩(3.77%)的贡献较小.碳酸盐岩风化以灰岩贡献为主,平均贡献率达60.33%,其次为白云岩,平均贡献率达2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 氢氧同位素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6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双复杂区表层结构调查方法研究
7
作者 刘远志 刘胜 +4 位作者 黄秀举 梁勇 陈兵 王聪 张志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06-314,共9页
龙门山山前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表层调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进行的地震勘探攻关能够获取准确的静校正量数据,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研究适合该... 龙门山山前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浅表层速度及厚度差异大,给激发、接收和静校正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表层调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地下介质成像效果。为使该地区进行的地震勘探攻关能够获取准确的静校正量数据,给井深设计提供依据,研究适合该区域的表层调查方法,结合地质剖面、浅震、小层析、地面微测井、钻井取心、高密度电法、三分量共振表层调查方法的工作原理,分别应用不同方法做比对,分析了不同调查方法的应用效果。通过不同表层调查的比对,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该区选择合适的表层调查方法及方法参数选取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表复杂区域进行表层调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复杂区 表层结构 地质调查 浅震 小层析 微测井 钻井取心 高密度电法 三分量共振
下载PDF
南川地区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机理与开发实践
8
作者 姚红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中国浅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实施的多口浅层页岩气井钻遇含气层显示良好,初步揭示了浅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浅层常压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勘探开发面临吸附解吸... 中国浅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实施的多口浅层页岩气井钻遇含气层显示良好,初步揭示了浅层页岩气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浅层常压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勘探开发面临吸附解吸规律不清、针对性排采工艺尚待建立等问题。为此,以重庆市南川地区武隆区块常压页岩气田为对象,选取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岩心样品,开展了页岩储层评价与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基于等温吸附曲线,建立了浅层页岩气吸附解吸模型并划分了吸附气3个解吸阶段,明确了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浅层常压页岩气等温吸附曲线呈“厂”字形特征,随着储层压力下降,解吸速率从缓慢解吸突变至快速解吸;(2)通过对解吸效率曲线的曲率进行求解,可得到解吸速率突变拐点对应的“敏感解吸压力”,盆外浅层常压页岩气敏感解吸压力一般介于1.8~2.5 MPa;(3) PD1HF井开展降流压解吸试验,通过人工举升将井底流压降至2.5 MPa以下时吸附气快速解吸释放,气井产能达到原来的5倍以上,实现了浅层常压页岩气井产能的重大突破。结论认为,南川地区武隆区块浅层常压页岩气吸附解吸特征的明确及其开发实践的成功,对推动南川地区浅层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及国内同类型浅层常压页岩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常压页岩气 南川地区 武隆区块 吸附机理 解吸规律 含气量 敏感解吸压力
下载PDF
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刚 张震 刘前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针对榆神矿区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条件下,“大周期”来压支架立柱下缩量大、煤柱应力集中系数高、稳定性差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微震和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覆岩破断运动及工作面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 针对榆神矿区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条件下,“大周期”来压支架立柱下缩量大、煤柱应力集中系数高、稳定性差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微震和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覆岩破断运动及工作面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断运动上,多层厚硬顶板较大的“垂向离层空间”和“自下而上”的顺次交替垮落孕育了顶板“高+低层位组合破断”的时空基础;“高低层位顶板组合破断”是“大周期”来压增强的关键诱因;同时,煤柱应力的时空演化受控于多层厚硬顶板的破断垮落。矿压显现上,工作面“大周期”立柱下缩量平均可达945 mm,持续距离12.10 m,并可由2~5次连续强来压组成;巷道煤柱应力集中系数达到1.80~2.30,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126 m至后方471.3 m,具有明显的“高强度、大范围、长上升期”特点。针对该条件下的强矿压防治,分别提出了“弱化低位顶板、优化破断结构”和“弱化高位顶板、改变破断次序”的技术思路,并取得的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矿区 近浅埋煤层 厚硬顶板 强矿压防治 微震监测
下载PDF
荒漠浅覆盖区萤石矿定位预测技术研究
10
作者 刘诚 唐卫东 +4 位作者 杨凯 李含 贺景龙 姚川 李新斌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6,共13页
北山地区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萤石成矿带,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地处戈壁荒漠,受浅覆盖层影响,地表仅可观察到极少量露头,需开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为区域成矿潜力及覆盖区下方矿脉赋存空间进行定位预测研究。以北山成矿带东段花石头山... 北山地区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萤石成矿带,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地处戈壁荒漠,受浅覆盖层影响,地表仅可观察到极少量露头,需开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为区域成矿潜力及覆盖区下方矿脉赋存空间进行定位预测研究。以北山成矿带东段花石头山地区为示范,采用高精度磁法、激电中梯、地面伽马能谱测量、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及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探测,其中面积性激电和磁法工作可有效识别隐伏赋矿空间分布,地面伽马能谱测量、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约束赋矿空间的矿化异常,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构建了隐伏萤石矿赋存位置深部结构模型,并通过工程验证方法组合的有效性。本研究建立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定位预测技术方法组合,可为北山成矿带及戈壁荒漠浅覆盖区萤石矿定位预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萤石矿 综合物探方法 戈壁荒漠 浅覆盖区 北山成矿带
下载PDF
面向“23·7”特大暴雨的北京市门头沟、房山、昌平流域单元划分
11
作者 徐宗霞 梁汉媚 +4 位作者 张奎 陶迎春 万意 曾艳艳 曹筱敏 《北京测绘》 2024年第4期574-579,共6页
2023年7月末至8月初,北京市受台风影响,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引发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影响。特大暴雨落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其中门头沟、房山、昌平区受灾严重,为快速响应灾后重建规划需求,本文提出基于2m分辨... 2023年7月末至8月初,北京市受台风影响,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引发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影响。特大暴雨落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其中门头沟、房山、昌平区受灾严重,为快速响应灾后重建规划需求,本文提出基于2m分辨率的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沟渠、道路、2010年第一次水务普查成果等多源数据,面向深山区、浅山区的流域提取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受灾区域,划定了房山、门头沟、昌平区的山区流域单元,并基于流域单元数据进行了村庄及特大暴雨时期的人口分析等应用研究。经过试验证明,本文与传统水文模型提取算法相比,提取结果更符合实际地形,也和第一次水务普查成果进行比对,证明了本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数字高程模型(DEM) 深山区 浅山区 水务普查
下载PDF
豫北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
12
作者 陈昊 李艳利 +2 位作者 高振朋 张琮 张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3-953,共11页
我国北方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人畜粪肥,引起区内浅层地下水硝酸盐(NO_(3)^(-))浓度急剧升高,但高浓度NO_(3)^(-)来源及在浅层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过程尚缺乏同位素证据,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对其影响尚不清楚。化学肥料中铵盐(N... 我国北方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人畜粪肥,引起区内浅层地下水硝酸盐(NO_(3)^(-))浓度急剧升高,但高浓度NO_(3)^(-)来源及在浅层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过程尚缺乏同位素证据,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对其影响尚不清楚。化学肥料中铵盐(NH_(4)^(+))转化为NO_(3)^(-)是造成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NO_(3)^(-)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强降雨事件导致浅层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和包气带中剩余NH 4+氧化为NO_(3)^(-)造成地下水NO_(3)^(-)浓度升高。为验证上述假设,选择豫北某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枯水期(2021年4月)和丰水期(2021年10月)浅层地下水NO_(3)^(-)浓度及同位素组成(δ^(15)N-NO_(3)^(-)和δ^(18)O-NO_(3)^(-)),结合水化学以及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H_(2)O和δ^(18)O-H_(2)O),辨识浅层地下水高浓度NO_(3)^(-)来源及其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ρ(NO_(3)^(-))范围较枯水期更大,中间值更高,分别为177.47和114.68 mg·L^(-1);(2)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δ^(15)N-NO_(3)^(-)和δ^(18)O-NO_(3)^(-)范围较枯水期更宽泛,δ^(15)N-NO_(3)^(-)中间值升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7.8‰和7.3‰,但δ^(18)O-NO_(3)^(-)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5.1‰和6.4‰;(3)丰水期浅层地下水δ^(18)O-H_(2)O范围较枯水期变窄,中间值升高,分别为-8.8‰和-9.2‰。氘盈余值(d_(e)=δD-8×δ^(18)O)范围变小,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6.9‰和9.5‰;(4)强降雨洗脱包气带中富集15 N的NH_(4)^(+)转化为NO_(3)^(-),导致浅层地下水ρ(NO_(3)^(-))升高,δ^(15)N-NO_(3)^(-)值升高,但δ^(18)O-NO_(3)^(-)值降低;(5)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NO_(3)^(-)来自于粪肥贡献率较枯水期增加,来自于土壤有机氮贡献率降低,化肥中铵态氮贡献率变化不大,但硝态氮肥贡献率增加,同时大气降水硝酸盐贡献率降低。研究结果证实,持续强降雨导致包气带中剩余的NH_(4)^(+)发生硝化作用,产生更多NO_(3)^(-)进入浅层地下水;同时降雨将地表粪肥NH_(4)^(+)转化来的NO_(3)^(-)携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因此,需要加强蔬菜种植区肥料田间管理,做到有效使用肥料,避免过度施用肥料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区 浅层地下水 硝酸盐来源 同位素混合模型 强降雨事件
下载PDF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13
作者 阮明明 刘巧霞 +3 位作者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6-1122,共17页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沉积厚度较薄,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沉积层厚度较厚,范围为160~210m;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容西断裂、容东断裂、牛西断裂、牛东断裂、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如沉积层共振频率、场地放大系数,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地区 HVSR法 浅层沉积层结构 场地特征
下载PDF
基于SHAW模型的祁连山浅山区荒漠草地土壤水热动态模拟研究
14
作者 李乃玉 吴丽丽 +4 位作者 杨林山 冯起 卢调雪 温小虎 尹振良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93-1005,共13页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浅山区是连接高寒山区与绿洲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壤水热变化显著影响该区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本文利用祁连山浅山区荒漠草地的观测资料,基于SHAW模型对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利用控...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浅山区是连接高寒山区与绿洲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壤水热变化显著影响该区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本文利用祁连山浅山区荒漠草地的观测资料,基于SHAW模型对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量化了不同冻融阶段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各层土壤温度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大于0.95,且土层越深模拟效果越好,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总体上能反映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浅层土壤中降水的入渗过程。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水热分布的剖面特征差异明显,总体而言,土壤温度波动随深度逐渐变小,而土壤水分随深度逐渐升高,浅层土壤水热过程对气象要素变化更敏感。情景分析表明,气温每升高1.0℃,土壤冻结发展期、完全冻结期和融化发展期分别缩短1.4 d、0.8 d和2.2 d,表层和深层土壤温度分别升高0.6℃和0.1℃,土壤温度升高的幅度随深度减小。降水的变化对完全融化期0.20~1.20 m的土壤水分影响最显著,对融化发展期和冻结发展期的影响体现在0.20~0.60 m的浅层土壤,而对完全冻结期的土壤未冻水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浅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浅山区 SHAW模型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民采煤窑浅层采空区覆岩应力研究
15
作者 郝森 关雨男 +2 位作者 王强 胡维哲 田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4-226,共3页
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区下部民采煤窑浅层采空区覆岩应力状态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带来的问题,结合采空区物探调查,应用北京网格天地公司深探软件,建立采空区数学模型,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对采空区在自重力、不同含水条件下进行分... 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区下部民采煤窑浅层采空区覆岩应力状态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带来的问题,结合采空区物探调查,应用北京网格天地公司深探软件,建立采空区数学模型,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对采空区在自重力、不同含水条件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采空区覆岩质地越坚硬,沉降量越小,应力分布越均匀,但当外力超过坚硬岩形变临界值时,坚硬覆岩更易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浅层采空区 覆岩应力
下载PDF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浅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
16
作者 何永彬 赫建明 谢庆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9-1233,共25页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是典型的浅层、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对于浅层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昭通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将浅层页...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是典型的浅层、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对于浅层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昭通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将浅层页岩气储层与川南典型深层页岩气储层进行对比,归纳浅层特征,分析可开发性。结果表明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属于过成熟阶段;具有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主要发育细粒混积岩以及长英质页岩。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4种类型;孔隙形态以板状孔和柱状孔为主,比表面积与孔容均较大,发育孔径介于1~2 nm之间的微孔,以及2~4 nm之间、8~9 nm之间的介孔;其中有机质孔含量高,连通性较好。页岩气储层可开发性是指页岩气储层具有优越的有机质特征、矿物含量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含气性特征、脆性特征和地应力特征,能够通过储层改造进行开发的性质。本文通过将不同深度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深度龙马溪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有机质孔发育形状基本一致,但昭通地区埋藏较浅,较小的地层压力与含量较高的长英质矿物导致其小于0.1μm的孔隙得到更大程度的保存;昭通地区龙马溪组主要含气类型为吸附气,储层脆性和所处地应力条件与深层相似。昭通浅层龙马溪组可开发性较好,是有利的页岩气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地区 龙马溪组 浅层页岩气储层 可开发性
下载PDF
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17
作者 杨冉 侯文星 +4 位作者 王丽丽 张鐥文 吴舒祺 刘爽 赵文吉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北京浅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承载着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研究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结构,可为推动浅山区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以改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北京浅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北京浅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承载着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研究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结构,可为推动浅山区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以改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以北京浅山区为研究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北京浅山区2015—2021年的绿色空间,分析其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绿色空间变化对水土流失的改善效果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浅山区2015—2021年绿色空间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面积增加了8.00%,共增加了30867.39 hm^(2);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水土流失状况改善明显,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对水土流失的改善具有较大贡献;2015—2021年北京浅山区绿色空间面积的增加使得2021年的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较好状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好的地区面积增加63877.19 hm^(2),2021年北京浅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远远高于201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面向对象分类 变化特征 水土流失 浅山区
下载PDF
自然电场法在冀北围场县浅覆盖区某萤石矿勘查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杨磊 付荣钦 +2 位作者 王晓东 付东阳 张立剑 《物探装备》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围场北部地区萤石矿床发育,多为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萤石矿的产出与断层密切相关。研究区被黄土和冲洪积砂砾层覆盖,通过常规地质手段很难到达寻找矿体的目的。而自然电场法相对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具有施工便捷、成本低、速度快的特征,对... 围场北部地区萤石矿床发育,多为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萤石矿的产出与断层密切相关。研究区被黄土和冲洪积砂砾层覆盖,通过常规地质手段很难到达寻找矿体的目的。而自然电场法相对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具有施工便捷、成本低、速度快的特征,对于寻找浅覆盖区的含水断层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次工作经过综合研究研究区的地质和矿体特征,首次通过自然电场圈出了含水构造的范围。在重点剖面布设钻孔进行验证,见到了厚度较大的萤石矿体,通过寻找含水断层间接达到了寻找萤石矿的目的。这为冀北其他此类型矿山找矿提供启示和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场法 浅覆盖区 萤石矿 含水断层 钻孔验证
下载PDF
覆盖区矿产调查钻探查证技术方法研究
19
作者 冉灵杰 渠洪杰 +1 位作者 谭春亮 刘文武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4期606-611,共6页
覆盖区矿产勘查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更加绿色和有效的钻探技术,快速获取隐伏基岩信息与样品,是覆盖区找矿亟待总结和推广的工作.本研究基于绿色勘查理念,采用便携式浅层钻探装备与技术,以及空气反循环钻进工艺... 覆盖区矿产勘查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更加绿色和有效的钻探技术,快速获取隐伏基岩信息与样品,是覆盖区找矿亟待总结和推广的工作.本研究基于绿色勘查理念,采用便携式浅层钻探装备与技术,以及空气反循环钻进工艺,在大兴安岭东南缘宝山浅覆盖区铜多金属矿勘查中开展钻探试验,实现了快速穿透覆盖层获取隐伏基岩信息、查证物探异常并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的效果,同步结合孔内成像等技术,为填制覆盖区隐伏岩石地层单元分布范围和界线等提供了基础资料.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浅层绿色钻探技术,结合孔内成像,并为野外地球化学快速分析提供测试样品的多方法组合,可以有效解决浅覆盖区找矿难题,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 矿产调查 浅层钻探 隐伏基岩 绿色勘查
下载PDF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地下浅层富水区应用——以新余市下村镇为例
20
作者 朱小伟 丁辰 +4 位作者 薛凯喜 陈骏 韩凯敏 罗强 易光胜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5期1424-1436,共13页
岩溶、软弱土及富水区等不良地质体在我国分布较广,强降雨作用下地质不良区域容易产生塌陷等地质灾害。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靠近沪昆高速铁路的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地质塌陷,塌陷基坑周围空间受限且地下管线等干扰源较多,传统瞬变电磁法早... 岩溶、软弱土及富水区等不良地质体在我国分布较广,强降雨作用下地质不良区域容易产生塌陷等地质灾害。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靠近沪昆高速铁路的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地质塌陷,塌陷基坑周围空间受限且地下管线等干扰源较多,传统瞬变电磁法早期信号受收发线圈互感效应影响,存在探测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并且还有明显的浅层盲区。为了查明该区域不良地质体的发育位置,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治理建议,本研究应用了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opposing coils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OCTEM),并且辅以钻探验证,结果表明:OCTEM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研究区地球物理成果与钻探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区低电阻带分布范围较广,经实地钻孔验证,低电阻异常均为地下水引起;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软可塑粉质黏土—硬可塑粉质黏土—软塑粉质黏土—中风化灰岩;塌陷区域地下微承压水上涌,逐步侵蚀区域周边软可塑粉质黏土层,塌陷基坑内静水位面标高为55.60 m,位于地表下约1.4 m处;塌陷区域下方存在地下水通道,灰岩层在水流长时间冲刷侵蚀作用下形成土洞;长期抽取地下水可能会引起地下渗流区扩张发育,主体责任单位必须及时封堵塌陷区地下水,防止其进一步侵蚀周边松散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反磁通 瞬变电磁法 浅层富水区 钻孔验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