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1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 in Jiaozi coal mine: a case study
1
作者 ZHU Heng-zh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3101-3120,共20页
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Jiaozi coal mi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ground fissures in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shedding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type,geogr... A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at Jiaozi coal mi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ground fissures in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mining with Karst landform,shedding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typ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se ground fissures by employing field monitoring,numerical simul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has an obvious feature of subregion,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opography.Tensile type,open type,and stepped type are thre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round fissure.Ground fissures emerge dynamically as the panel advances,and they typically develop with a distance of less than periodic weighting step distance in advance of panel advancing position.Ground fissures present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feature,temporary fissure has the ability of self-healing.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ound fissure with closed-distance coal seam repeated mining is expounded,and the development scale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stage of“closure→expansion→stabilized”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evelopment sca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soil deformation,the computation model considering two points movement vectors towards two directions of the gob and the ground surface is established,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considering the critical deformation value of topsoil is obtained.The mechanical model of hinged structure of inclined body is proposed to clarify the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lope activity and ground fissure development is expounded.These research results fulfill the gap of ground fissures about development regular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and can contribute to ground fissu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with Karst land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landform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Development regularity Formation mechanism Ground fissure Repeated mining
下载PDF
Analysis of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big pipe roof for shallow buried large-span tunnel
2
作者 Li Jian Tan Zhongsheng +1 位作者 Yu Yu Guo Xiaohong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3年第6期32-37,共6页
A series of researches on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big pipe roof for shallow large-span loess tunnel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Wenxiang tunnel in Zhengzhou—Xi'an Special Passenger Railway. The longitudinal def... A series of researches on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big pipe roof for shallow large-span loess tunnel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Wenxiang tunnel in Zhengzhou—Xi'an Special Passenger Railway. 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s of the pipe roof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the pipe roofs were analyzed at the test section. A new double-parameter elastic foundation beam model for pipe roof in shallow tunnels was put forward in Wenxiang tunnel. The measured values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each other,revealing the force-deformation law of big pipe roof in loess tunnel:At about 15 m in front of the excavating face,the pipe roof starts to bear the load;at about 15 m behind the excavating face,the force of the pipe roof tends to be stabilized;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of the whole pipe roofs is groove-shaped distribution,and the largest force of pipe roofs is at the excavating face. Simultaneously,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pipe roof closely relat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excavation face,the footage of the tunnelling cycle and the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pipe roof and rock. The conclusions can b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selection of pipe roofs,and have been verified by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analysis software FLAC3Dand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burying mining underpass construction loess tunnel pipe ro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echanical behavior
下载PDF
The Method for Inferring a Buried Fault from Resistivity Tomograms and Its Typical Electrical Features
3
作者 Zhu Tao Feng Rui +3 位作者 Zhou Jianguo Hao Jinqi Wang Hualin Wang Shuoq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410-419,共10页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has been used to experimentally detect shallow buried faults in urban areas in the past a few years, with some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Ol...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has been used to experimentally detect shallow buried faults in urban areas in the past a few years, with some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Olympic Park, Beijing, Shandong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Shanxi Province, we have generalized the method and procedure for inferring the discontinuity of electrical structures (DES) indicating a buried fault in urban areas from resistivity tomograms and its typical electrical features. In general, the layered feature of 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is first analyzed to preliminarily define whether or not a DES exists in the target area. Resistivity contours in resistivity tomograms are then analyzed from the deep to the shallow. If they extend upward from the deep to the shallow and shape into an integral dislocation, sharp flexure (convergence) or gradient zon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DES exists, indicating a buried fault. Finally, horizontal tracing is be carried out to define the trend of the DES. The D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ype AB, ABA and AC.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Zhangdian-Renhe fault system in Zibo cit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to use the method to infer the location and spatial extension of a target fault. Geologic drilling holes are placed based on our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drilling logs testify that our results are correct. However, 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is not exclusive and inflexibl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assistance for inferring the shallow buried faults in urban areas from resistivity tomogram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stivity tomography shallow buried fault in urban area Discontinuity ofelectrical structure Typical feature Inferring method
下载PDF
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4
作者 崔凌岳 王福文 孙铁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过程的力学行为展开研究,并从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及地层内部位移变化规律两方面分析了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对于交叉相贯位置处的隧道结构,已有隧道结构将改变后续施工隧道衬砌结构应变最大值及其出现位置;位于交叉相贯隧道结构附近不同象限内的围岩分别处于水平变形累加区和往复区;地表竖向变形最大点位于后续施工的车站上方且与交叉相贯位置存在一定距离,而在交叉相贯位置处的地表竖向变形值稍小;模型试验明确了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及衬砌结构的变形特征,给出了隧道结构地表最大变形与施工步序间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交叉相贯隧道结构的施工及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交叉相贯隧道 模型试验 浅埋暗挖 地表沉降
下载PDF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浅埋人工储气洞库设计基本理念和方法
5
作者 赵全胜 朱玲 +2 位作者 刘尧伍 郝军刚 武明鑫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75-2784,共10页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作为介质来储存能量和发电的技术,是目前除抽水蓄能以外规模最大...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作为介质来储存能量和发电的技术,是目前除抽水蓄能以外规模最大的物理储能方式,而硬岩浅埋型人工储气洞库选址灵活,具有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潜力。面对我国大中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发建设形势和要求,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硬岩条件下浅埋人工储气洞库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循环稳定和密封层稳定的工程设计基本理念,总结提炼了洞库选址及地质勘探要求、埋深设计、储气库布置、结构设计、密封系统设计等方法,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浅埋人工储气洞库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浅埋人工储气洞库 稳定性 设计理念 基本方法
下载PDF
降雨入渗对防军隧道浅埋小净距段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徐红玉 焦治豪 +1 位作者 毕志刚 李文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6,87,共9页
为控制降雨入渗对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义东高速公路防军隧道为依托,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水土特征曲线,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浅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对雨季施工时的土体孔隙水压力、围岩变形特征和边仰坡安全系... 为控制降雨入渗对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义东高速公路防军隧道为依托,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水土特征曲线,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浅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对雨季施工时的土体孔隙水压力、围岩变形特征和边仰坡安全系数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入渗的持续,围岩及边仰坡土体基质吸力逐渐减小,其土体抗剪强度也随之降低,稳定性变差。经过7 d累积降雨,孔隙水压力增大趋势逐渐放缓,围岩变形达到最大值,工况1的拱顶沉降增大了21.48%,且边仰坡安全系数小于1,处于失稳状态。洞口段采取加固和排水措施来控制围岩的稳定性,边仰坡的安全系数较加固前提升了17.27%,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隧道后期的安全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小净距隧道 降雨入渗 流固耦合 基质吸力 围岩变形
下载PDF
城市浅埋隧道自然排烟竖井临界间距研究
7
作者 王洁 王璐 姜学鹏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竖井间距会改变竖井内外压差,当竖井内外压差为0时,隧道火灾烟气将无法排出,此时竖井对应位置为竖井临界间距。由竖井内外口压差理论分析,给出竖井临界间距理论模型,再采用FDS模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设置竖井可明显降低隧道温度,... 竖井间距会改变竖井内外压差,当竖井内外压差为0时,隧道火灾烟气将无法排出,此时竖井对应位置为竖井临界间距。由竖井内外口压差理论分析,给出竖井临界间距理论模型,再采用FDS模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设置竖井可明显降低隧道温度,竖井间距为临界间距时,温度下降幅度接近150℃,人员疏散路径温度低于60℃,竖井排烟效率在55%~80%,可有效进行竖井排烟;当竖井间距大于竖井临界间距时,隧道内烟气压强小于竖井出口处风压,竖井排烟效率低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浅埋隧道 竖井排烟 竖井临界间距模型 自然排烟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浅埋隧道无限元法数值研究
8
作者 王安东 宋佳宁 姜留涛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8期75-78,共4页
近年来,BIM技术在交通运输基础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地铁、高铁、公路、隧道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有BIM技术的参与。本研究通过BIM软件–Revit建立浅埋隧道的信息模型,基于BIM信息模型,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越秀公园站... 近年来,BIM技术在交通运输基础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地铁、高铁、公路、隧道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有BIM技术的参与。本研究通过BIM软件–Revit建立浅埋隧道的信息模型,基于BIM信息模型,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越秀公园站浅埋暗挖多孔隧道进行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模拟,验证了无限元在隧道数值模拟中的可行性。其次通过设置不同的工况,验证了无限元与有限元耦合模拟的准确性,并且研究了隧道的开挖对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和衬砌内力的影响,得出最优的开挖工序,为后续浅埋隧道的力学行为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多孔隧道 有限元–无限元法 衬砌应力 地表沉降
下载PDF
非线性破坏准则下浅埋隧道的稳定性分析
9
作者 傅鹤林 常小兵 胡凯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8,共12页
隧道围岩压力值是浅埋隧道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为进一步提高围岩压力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以传统浅埋隧道坍塌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圆弧滑移面破坏模式,同时基于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运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地震力作用下浅埋隧道围... 隧道围岩压力值是浅埋隧道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为进一步提高围岩压力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以传统浅埋隧道坍塌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圆弧滑移面破坏模式,同时基于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运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地震力作用下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公式,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实际工程和已有成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公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研究还发现:围岩压力受非线性系数和初始粘聚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非线性系数越大、初始粘聚力越小,围岩压力越大;随着待定参数K(水平围岩压力与竖向围岩压力的比值)的减小,水平围岩压力减小,竖向围岩压力增大;地震力对围岩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竖向地震力单独作用对围岩压力的影响最大,水平和竖向地震力共同作用的影响次之,而仅有水平地震力作用的影响最小。随着水平与竖向地震力系数的增大,围岩压力也在增大。分析结果对于大部分的隧道,尤其是易受地震影响的浅埋隧道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围岩压力 非线性破坏准则 上限定理 拟静力法 圆弧滑移面
下载PDF
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10
作者 胡滨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速度、确保设备回撤空间,采用理论计算、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工作面残余煤柱承载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知残余煤柱宽度对煤柱承载性能的时空演... 为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速度、确保设备回撤空间,采用理论计算、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工作面残余煤柱承载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知残余煤柱宽度对煤柱承载性能的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影响,末采期间残余窄煤柱出现区域性脆性破坏失稳状态是导致超前采动应力、顶板岩层断裂线前移的主要原因。现场试验末采段残余煤柱宽度约5 m时,整条窄煤柱在多重载荷作用下发生屈服,进而呈现大面积失稳破碎状态,巷内支护体承载受力急剧增加,锚索最大受力约为225 kN,最大顶底板移近量出现在通道中部靠工作面侧,约为100 mm,结果表明,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索)联合支护结构配合垛式支架外部支撑,可有效控制末采期间预掘回撤通道顶底板之间的闭合位移,为类似条件下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提供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预掘回撤通道 残余煤柱 断裂线 应力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浅埋8 m超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规律现场监测研究
11
作者 任建喜 张犇 +1 位作者 胡俭 毛小娃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以陕北矿区某矿2203浅埋超大采高综采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对浅埋超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日微震事件数达到峰值后,综采面继续回采8.25~11 m内,能量大于103J的事件增多,微震事件能量及支架压力达到峰值... 以陕北矿区某矿2203浅埋超大采高综采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对浅埋超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日微震事件数达到峰值后,综采面继续回采8.25~11 m内,能量大于103J的事件增多,微震事件能量及支架压力达到峰值,随后顶板出现垮落现象。综采面初次来压前,微震总能量为6.40×10^(3)J,矿压显现期间为1.07×10^(4)J,总能量增长67%;由于综采面矿压显现与微震最大能量峰值出现一致,通过2次最大能量峰值时综采面位置可以确定综采面周期来压步距。2203综采面初次来压步距为24.75 m,周期来压步距为27~35.25 m,由此确定,顺槽超前支护距离为36 m,实践表明,2203综采面采用ZCZY10300/31/55D型超前液压支架满足巷道超前支护的要求。微震监测是矿压显现规律分析的有效手段,采用液压支架压力变化与微震能量协同分析的方法研究超大采高综采面的矿压规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综采面 8 m超大采高 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 微震监测
下载PDF
播种量对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春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何增国 李树旺 +1 位作者 杨珍 赵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64-568,共5页
为研究筛选甘肃河西地区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最佳播种量,以宁春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栽培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春小麦的株高也随之逐渐提... 为研究筛选甘肃河西地区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最佳播种量,以宁春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栽培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春小麦的株高也随之逐渐提高,穗长和穗粒数随播种量增加均呈先增后降趋势。春小麦播种量为675万粒/hm^(2)时,穗长最长,为8.02 cm;穗粒数最多,为38.05粒;千粒重也较高,为39.4 g;折合产量最高,为8175.0 kg/hm^(2),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建议在甘肃河西地区春小麦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栽培中播种量以675万粒/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播种量 春小麦 宽幅匀播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下载PDF
浅埋河谷段TBM施工应用与适宜性评价
13
作者 康家亮 程宪龙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5期85-89,共5页
TBM施工技术应用于隧洞开挖,技术上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深埋长大隧洞施工中。影响隧洞TBM施工的因素基本清楚,一般认为穿越浅埋河谷段隧洞采用TBM施工容易发生围岩塌方、涌水事故,不适宜采用TBM施工。为了研究浅埋河谷段TBM施工适宜性... TBM施工技术应用于隧洞开挖,技术上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深埋长大隧洞施工中。影响隧洞TBM施工的因素基本清楚,一般认为穿越浅埋河谷段隧洞采用TBM施工容易发生围岩塌方、涌水事故,不适宜采用TBM施工。为了研究浅埋河谷段TBM施工适宜性,通过两个典型的穿越浅埋河谷段隧洞TBM施工的工程实例,对比详细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塌方的原因,进行TBM施工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隧洞上覆弱风化岩体大于1倍洞径段进行适当的工程处理后,采用TBM施工是适宜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施工 适宜性评价 浅埋隧洞 围岩塌方
下载PDF
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徐运明 欧阳文利 陈维超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为准确评价浅埋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稳定性,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沈阳地铁10号线区间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浅埋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特性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开挖中上导洞后,围岩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 为准确评价浅埋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稳定性,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沈阳地铁10号线区间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浅埋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特性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开挖中上导洞后,围岩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内力显著增大,占整个导洞开挖的50%,且最大位移、应力和支护结构弯矩集中在拱顶、初期支护连接的薄弱处;地表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增长趋缓,开挖90 d后趋于稳定,且离开挖面越近,沉降量越大,最大沉降点出现在最先开挖的中上导洞位置;隧道开挖10 d内拱顶下沉较快,随开挖掌子面远离监测点,拱顶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开挖顺序对拱顶沉降影响较大,往往先开挖的位置拱顶沉降最大。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对浅埋隧道的安全、经济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双侧壁导坑法 力学特性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沈阳地铁
下载PDF
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刚 张震 刘前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针对榆神矿区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条件下,“大周期”来压支架立柱下缩量大、煤柱应力集中系数高、稳定性差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微震和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覆岩破断运动及工作面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 针对榆神矿区近浅埋多层厚硬顶板条件下,“大周期”来压支架立柱下缩量大、煤柱应力集中系数高、稳定性差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微震和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覆岩破断运动及工作面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断运动上,多层厚硬顶板较大的“垂向离层空间”和“自下而上”的顺次交替垮落孕育了顶板“高+低层位组合破断”的时空基础;“高低层位顶板组合破断”是“大周期”来压增强的关键诱因;同时,煤柱应力的时空演化受控于多层厚硬顶板的破断垮落。矿压显现上,工作面“大周期”立柱下缩量平均可达945 mm,持续距离12.10 m,并可由2~5次连续强来压组成;巷道煤柱应力集中系数达到1.80~2.30,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126 m至后方471.3 m,具有明显的“高强度、大范围、长上升期”特点。针对该条件下的强矿压防治,分别提出了“弱化低位顶板、优化破断结构”和“弱化高位顶板、改变破断次序”的技术思路,并取得的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矿区 近浅埋煤层 厚硬顶板 强矿压防治 微震监测
下载PDF
浅埋综采工作面运输巷主动式超前支护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文 黄庆享 +6 位作者 范东林 陈苏社 杜君武 王生彪 王庆雄 王巍 郭强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7,共13页
针对浅埋综采工作面运输巷采用单体支柱超前加强支护工作面推采速度与支护速度不协调、工人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大、难以实现超前区域少人化等问题,以榆家梁煤矿523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 针对浅埋综采工作面运输巷采用单体支柱超前加强支护工作面推采速度与支护速度不协调、工人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大、难以实现超前区域少人化等问题,以榆家梁煤矿523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测了单体超前加强支护条件下的运输巷矿压显现规律,对比分析了单体加强支护和锚杆(索)主动式加强支护两种情况下的巷道围岩安全稳定性,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了运输巷支护参数,校验了现场支护的适应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52305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属于较稳定型,现场单体超前加强支护条件下,锚杆(索)承载均在额定载荷的85%以内,两帮应力分布基本对称,围岩移近量和松动圈很小,围岩稳定性较好,现场超前支护段支护强度偏富余。采动支承压力影响段,单体支柱主要对顶板0.6 m范围内的局部岩层具有加强支撑作用,远小于锚杆和锚索支护作用范围和强度。取消单体支护后,运输巷围岩依然能够保持安全稳定。在榆家梁煤矿52305工作面运输巷超前加强支护段进行了取消单体支护工程试验,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综采工作面 运输巷 支护参数 主动式超前支护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浅埋双孔隧道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佳宁 曾庆伟 +1 位作者 王安东 宋席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2期74-76,共3页
通过BIM软件Revit建立浅埋双孔隧道的信息模型,基于BIM信息模型,导入ABAQUS结构分析软件,基于无限元-有限元方法应用于浅埋双孔隧道进行力学行为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隧道衬砌的刚度和设置减震层对浅埋双孔隧道在典型地震波作用下... 通过BIM软件Revit建立浅埋双孔隧道的信息模型,基于BIM信息模型,导入ABAQUS结构分析软件,基于无限元-有限元方法应用于浅埋双孔隧道进行力学行为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隧道衬砌的刚度和设置减震层对浅埋双孔隧道在典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规律,找到适合该浅埋双孔隧道的减震层材料和厚度,为后续浅埋隧道地震响应规律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浅埋双孔隧道 无限元-有限元法 地震响应
下载PDF
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
18
作者 田一鸣 姬计法 +8 位作者 袁洪克 酆少英 朱国军 张扬 张贵军 杨新友 何银娟 秦晶晶 安泰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4,330,共5页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断裂上盘发育一个次级断裂,与主断层成反“Y”字形态。研究结果可为许昌市及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城镇规划及国土利用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颍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层 构造特征
下载PDF
TNT和温压炸药浅埋爆炸效应差异性研究
19
作者 杨峰 翟红波 +3 位作者 苏健军 李尚青 肖洋 刘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6,共7页
为研究TNT和温压炸药浅埋爆炸效应的差异性,文章开展了浅埋爆炸试验,系统分析了TNT和温压炸药在爆坑形貌和地表空气冲击波波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工况的浅埋爆炸,温压炸药产生的爆坑直径、深度以及体积都大于TNT,装药埋深为0.... 为研究TNT和温压炸药浅埋爆炸效应的差异性,文章开展了浅埋爆炸试验,系统分析了TNT和温压炸药在爆坑形貌和地表空气冲击波波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工况的浅埋爆炸,温压炸药产生的爆坑直径、深度以及体积都大于TNT,装药埋深为0.1 m和0.3 m时,温压炸药产生的爆坑体积分别是TNT的1.2倍和2.3倍。通过对测得的冲击波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当埋深为0.1 m和0.3 m时,比例距离为1的测点处温压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峰值压力分别是TNT的2.16倍和1.41倍;在研究范围内,比例距离和埋深变化对不同类型装药的冲击波冲量衰减量影响很小,但对衰减率有较大影响,当埋深从0.1 m增加为0.3 m时,2种类型装药的冲量衰减率都增加了近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爆炸 爆坑 空气冲击波 峰值压力 冲量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强矿压显现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永兵 黄庆享 +4 位作者 贺雁鹏 范东林 陈苏社 韦业豪 王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容易发生强矿压压架事故,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榆家梁煤矿43207工作面和石圪台煤矿2^(-2上)102及2^(-2上)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间隔岩层厚...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容易发生强矿压压架事故,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榆家梁煤矿43207工作面和石圪台煤矿2^(-2上)102及2^(-2上)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间隔岩层厚度和煤柱应力传递影响角,提出了过煤柱阶段划分判据,重点分析了不同间采比G、水力压裂程度条件下,过平行煤柱不同阶段的矿压显现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上覆遗留煤柱及倒梯形覆岩结构的作用,导致煤柱影响阶段来压时支架平均载荷最大,进煤柱阶段次之,出煤柱阶段最小,强矿压位置主要集中在出煤柱影响阶段范围;间采比越小,工作面过煤柱采动期间来压时支架平均载荷越大,间采比G=5.5较G=10在进煤柱阶段、煤柱影响阶段和出煤柱阶段分别增大14.6%、14.2%和23.5%,动载效应越明显;间采比对周期来压步距影响不大,总体上煤柱影响阶段的周期来压步距是进出煤柱阶段的1.6~2倍,周期来压步距越大造成顶板悬伸长度增大,导致工作面来压时支架载荷明显。根据过煤柱阶段不同水力压裂范围的矿压规律分析,压裂后的支架平均载荷较未压裂减小11.2%~15%,来压步距减小7.8%~20.3%,水力压裂效果较明显,可有效地降低工作面过煤柱采动的强矿压风险,为类似开采条件的强矿压控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过平行煤柱 强矿压显现 间采比 弱化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