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景德镇朱溪浅部铜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兴俭 张达 +4 位作者 霍海龙 贺晓龙 狄永军 欧阳永鹏 陈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5-698,共14页
江西景德镇朱溪浅部铜矿床位于萍乐凹陷带北缘,属塔前-赋春有色金属成矿带北部,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钨铜多金属矿床浅部的铜矿床。矿体分布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黄铁矿和少... 江西景德镇朱溪浅部铜矿床位于萍乐凹陷带北缘,属塔前-赋春有色金属成矿带北部,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钨铜多金属矿床浅部的铜矿床。矿体分布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黄铁矿和少量白钨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矿床脉石矿物的氢、氧、碳同位素和矿石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金属硫化物δ^(34)S_(CDT)集中为1.1‰~2.5‰,平均为1.63‰(n=6),极差为1.4‰;石英和方解石δ^(18)O_(water)值的变化范围较大(-0.2‰^+6.65‰,n=10),均值为2.19‰;石英δD_(V-SMOW)值的变化范围比较集中(-81.1‰^-106.4‰,n=5);方解石δ^(13)C_(PDB)变化范围为-5.1‰^-7.7‰,平均为-6.28‰(n=5);7件硫化物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38.417~38.500、^(207)Pb/^(204)Pb=15.605~15.652和^(208)Pb/^(204)Pb=18.206~18.553,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基本为正常的放射成因铅。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及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均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并受到低温蚀变作用;石英和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加入了大量加热补给的大气降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中Pb主要来源于陆内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壳源重熔花岗岩。该矿床可能主要受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多阶段伸展-减薄而形成的一系列地壳重熔型花岗质岩石控制,成因类型属于热液脉状充填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铜矿床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朱溪 江西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南部第三纪夕卡岩型Cu-Au±Mo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光明 秦克章 +7 位作者 丁奎首 李金祥 王少怀 江善元 林金灯 江化寨 方树元 张兴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07-1421,T0003,T0004,共17页
在冈底斯Cu—Au成矿带东南部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克鲁、劣布、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Au±Mo矿床。与含铜夕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浅成岩,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岩体外... 在冈底斯Cu—Au成矿带东南部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克鲁、劣布、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Au±Mo矿床。与含铜夕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浅成岩,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下白垩统比马组的碳酸盐岩和其他钙质岩石内。主要矿化类型为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和斑岩型,构成完整的斑岩-夕卡岩、热液脉状铜-金(钼)多金属成矿体系,矿化组合主要为Cu—Mo、Cu—Au和Cu。外接触带的蚀变以夕卡岩化、角岩化为主,而内接触带上主要为岩体的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内夕卡岩不发育。夕卡岩化可分为早期夕卡岩和晚期含水硅酸盐阶段。早期夕卡岩主要为钙铁、钙铝石榴石夕卡岩,含少量透辉石、磁铁矿等,晚期的含水硅酸盐阶段主要是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交代石榴石夕卡岩,并伴随含铜硫化物的沉淀,为本区夕卡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阶段。含铜硫化物以富含斑铜矿为特征,Au、Ag主要赋存于斑铜矿、硫铋铜矿及黄铜矿等矿物中。山南地区的夕卡岩型铜-金矿床均为浅部夕卡岩,在某些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显示了斑岩型矿化的存在,可能暗示该区的夕卡岩型矿化与北带相似,具有统一的斑岩型-夕卡岩型成矿系统。因此本区具有在深部寻找斑岩型金矿的可能性,而且找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浅部夕卡岩 矿物组合 深部斑岩铜矿找矿 冈底斯山南地区
下载PDF
江西东乡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实践 被引量:15
3
作者 付守会 陈广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2-286,共5页
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在赣东北地区的找矿实践,对东乡铜矿成矿条件、成矿特征等进行剖析,认为该矿为斑岩型铜矿,是赣东北斑岩铜矿带的一部分;矿区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斑岩小岩体与深部隐伏斑岩体断续连接,是成矿物质和热能的主要... 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在赣东北地区的找矿实践,对东乡铜矿成矿条件、成矿特征等进行剖析,认为该矿为斑岩型铜矿,是赣东北斑岩铜矿带的一部分;矿区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斑岩小岩体与深部隐伏斑岩体断续连接,是成矿物质和热能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浅层地震找矿应用研究,为资源危机型矿山的地勘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 斑岩型铜矿 花岗闪长斑岩 浅层地震勘探
下载PDF
斑岩铜矿浅部富矿岩浆房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万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主流的斑岩铜矿模型中,矿床下方都有一个浅部富矿岩浆房,为矿床的最终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国外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即位于地表以下约5km,其大小直接决定着最终矿床的规模,其形态为平卧状,相对封闭,生命周期较短(一般约2... 在主流的斑岩铜矿模型中,矿床下方都有一个浅部富矿岩浆房,为矿床的最终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国外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即位于地表以下约5km,其大小直接决定着最终矿床的规模,其形态为平卧状,相对封闭,生命周期较短(一般约2Ma)。岛弧或陆缘弧环境有利于浅部富矿岩浆房形成的条件是中等挤压应力状态或挤压后应力松驰,岩浆来源于深部MASH带(有镁铁质熔体混入),通常形成于长期演化的构造-岩浆旋回的晚期。其成矿作用一般有AFC模式、对流循环模式等。关于大陆内部斑岩铜矿的浅部富矿岩浆房的形成条件尚未见专门研究。今后对不同构造环境下浅部富矿岩浆房如何最终成矿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浅部富矿岩浆房 进展
下载PDF
新疆哈密黄山铜镍矿床中浅富矿体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0
5
作者 慕纪录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8-67,共10页
岩浆型铜镍矿床是铜镍之重要来源,新疆哈密黄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特大型矿床,但因多为深而贫的矿体,至今仍未开发,只有在本区加速寻找一定数量浅富矿体,方可带动本矿的开发利用.浅富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岩浆岩类型和地质构造条... 岩浆型铜镍矿床是铜镍之重要来源,新疆哈密黄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特大型矿床,但因多为深而贫的矿体,至今仍未开发,只有在本区加速寻找一定数量浅富矿体,方可带动本矿的开发利用.浅富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岩浆岩类型和地质构造条件,与辉长苏长岩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在有利的构造活动合下,则可形成浅富矿体.浅富矿形成机制是与晚期侵位的辉长苏长岩有关,它经过岩浆熔离作用形成富含铜镍的合矿熔体,在相应构造活动配合下,驱动含矿熔体贯入到相应构造空间定位成矿;后期热液作用对早期形成的矿体文代和充填则形成特富矿体,本区10#,134#矿体可作为浅富矿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镍矿床 矿体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广东玉水铜矿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懋弘 柯昌辉 +5 位作者 田永飞 陈港 马克忠 马收先 彭永新 张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4-1791,共18页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火山岩 流体通道 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 浅海VMS型矿床 广东玉水铜矿
下载PDF
吉林小西南岔铜金矿床成矿分带性研究
7
作者 王为玲 姜建军 孙超 《黄金》 CAS 2013年第12期24-27,共4页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在成因上与燕山早期的火山—深成杂岩关系密切,具有多期、多类型成矿作用叠加的特点,通过对其矿物组构、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及Ag/Au比值、硫、氢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标高成矿地...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在成因上与燕山早期的火山—深成杂岩关系密切,具有多期、多类型成矿作用叠加的特点,通过对其矿物组构、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及Ag/Au比值、硫、氢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标高成矿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有一定规律的变化,形成浅部、中部、深部3个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分带 浅部带 中部带 深部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