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Neog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shallow water delta in Huanghekou area, Bohai offshore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Li-Xin Tian Hao Liu +4 位作者 Cheng-Min Niu Xiao-Feng Du Bo Yang Xiao-Dong Lan Dan-Lei Che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251-269,共19页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ging and core data,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scribing the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the Neog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shallow water delta in Hu...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ging and core data,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scribing the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the Neog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shallow water delta in Huanghekou area(HHKA), Bohai offshore basin and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low water delta sandbody. An obvious meandering fluvial delta system developed in sequence 1(SQ1) of the Neogene in HHKA with thinner sandbody of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poor development of mouth bar. The sequence texture obviously influences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and stacking pattern of sandbodies and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bodies in plain view as well. In shallow water lacustrine basins, relative topographic height difference leads to change of distribution of accommodation space, and sandbodie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s usually develop well in local low-lying areas where accommodation space increases. The delta is dominated by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base level rising. Sandbodies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lateral stacking patter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a fan shape in plain view. Distributary channels gradually narrow and tend to shift during the mid-late-period of base level rising, while the sandbod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net shape in plain view. During the period of base level slow falling, the multistory/multilateral channel sandbodies dominated the inner front of shallow-water delta and the delta sand dispersal distributes as a lobe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EOG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Huanghekou area bohai ofFSHORE BASIN shallow water delta Micro-palaeogeomorphology Base level Sandbody STACKING pattern
原文传递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the Neogene shallow water delta in the Laibei area,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Jian-Ping Li Hao Liu +1 位作者 Cheng-Min Niu Rui-Bo Guo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ique vertic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well logging respons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a shallow water delta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unique vertic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well logging respons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a shallow water delta wa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of the Laibei area, Bohai Bay Basin of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seismic minimum amplitude slices, well logging data, test analytical data and so forth,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llow water delta of the Neogene Lower Member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base level controls sandbody types. During a period of low base level, a distribu- tary channel sandbody of shallow water deltaic plain was developed. With base level rising, the sandbody type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y and a sheet sand can be found as well. The fourth-order sequence base level controls mediumshort term evolution of the sandbody. Within a sequence, due to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base level, the sandbody assemblages are identified as an upward-coarsening type, an upwardfining and a compound type respectively. Regionally, from the Laibei Low Uplift to the Huang- hekou Sag, the shallow water delta evoluted from a dendritic shape, to a cuspate shape and finally to a sheet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water delta EVOLUTION Lower Member of the Minghuazhen Formation NEOGENE Laibei area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凸起区、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米立军 徐建永 +2 位作者 刘志峰 朱文奇 吴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渤海 浅层油气藏 凸起区 斜坡—洼陷区 成藏模式 “倒漏斗”型
下载PDF
渤海海域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与连通性分析
4
作者 于海波 许鹏 +3 位作者 李龙 王启明 孙希家 郭景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3,共12页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大小及其油气分布。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开展精细解剖,建立复杂沉积体系砂体构型模式,开展储层构型控制的砂体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单砂体内部连通性。结果表明:曲流河砂体之间垂向叠置关系包括独立型、叠加型与切叠型,平面叠置关系主要以侧接型为主,以条带状展布为典型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要素主要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组成,垂向上以对接型、切叠型为主,平面上呈现枝状、朵状和片状展布。在砂体构型样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和手段,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通过砂体叠置模式对比、原油运移充注分析和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等方法,有效判识了明下段砂体的连通性,为浅层岩性圈闭落实和大面积岩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构型 砂体连通性 曲流河 浅水三角洲 浅层岩性油藏勘探 渤海海域明下段
下载PDF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深反演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燕茹 张利勇 +2 位作者 刘文 张凯 王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6,共11页
卫星遥感反演水深(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SDB)是获取浅海水深信息的有效手段。然而,其有效范围只限于光学浅水区域,在深水区域呈现“伪浅海”的失真现象。因此,如何准确识别SDB数据的有效范围对其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 卫星遥感反演水深(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SDB)是获取浅海水深信息的有效手段。然而,其有效范围只限于光学浅水区域,在深水区域呈现“伪浅海”的失真现象。因此,如何准确识别SDB数据的有效范围对其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在深入分析深/浅水辐射亮度统计分布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水深反演有效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卫星影像辐亮度信息的局域标准差作为特征,基于K-S检验方法对光学深水区域统计特征进行模型优选,并使用假设检验方法对深水无效区域对应的SDB进行识别。甘泉岛水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统计分布划分光学浅水与深水区域边界,可以有效识别光学深水区域产生的无效水深反演数据。在剔除无效区域数据后,光学浅水有效区域内水深反演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1,均方根误差(RMSE)为1.52。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准确识别SDB结果的有效区域,进而为浅海地形解译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反演 数据有效性 伪浅海 光学浅水区域
下载PDF
水下沉箱冲淤特性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书兆 沈晓鹏 +3 位作者 李伟 段明印 唐国强 杨帆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水下沉箱是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防护装置,但海流冲刷作用可能导致沉箱暴露,使其面临被渔业活动、船舶抛锚等破坏的风险。为支撑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方案设计,以某实际工程闭口型水下沉箱为例,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水下沉箱是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防护装置,但海流冲刷作用可能导致沉箱暴露,使其面临被渔业活动、船舶抛锚等破坏的风险。为支撑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方案设计,以某实际工程闭口型水下沉箱为例,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沉箱凸出高度、回填砂与原场砂等对沉箱冲淤特性的影响。实验中考虑海床面与沉箱顶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设置了凸出式、齐平式(沉箱顶面与海床表面齐平)与掩埋式3种水下沉箱模型实验,研究沉箱在不同掩埋情况下其周边海床土层的冲淤特性。结果表明,闭口型沉箱顶部高于海床面或与海床面齐平时,沉箱来流方向上游发生了局部冲刷,下游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淤积,且淤积高度随沉箱凸出高度增大而增大;对于掩埋式沉箱,回填沙在极限流速下会被完全冲走,但原场砂会重新回填、淤积并覆盖沉箱;但如果上游泥砂量供给不足,随着时间发展,沉箱周围的泥砂将被冲刷并导致沉箱暴露。综合模型实验结果,建议该工程使用齐平式或者掩埋式闭口沉箱形式。本研究为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 水下沉箱 模型实验 局部冲刷 泥砂输运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及沉积模式:以渤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建平 刘子玉 +1 位作者 陈莹 韩雅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0-1353,共14页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是渤海重要的勘探开发储层类型,沉积于湖盆浪基面以上的滨浅湖中,以分流河道砂岩和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骨架砂体,前缘席状砂分布广泛,前三角洲沉积以浅湖相为主,垂向沉积层序不连续,不具有典型的吉尔伯特型三层...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是渤海重要的勘探开发储层类型,沉积于湖盆浪基面以上的滨浅湖中,以分流河道砂岩和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骨架砂体,前缘席状砂分布广泛,前三角洲沉积以浅湖相为主,垂向沉积层序不连续,不具有典型的吉尔伯特型三层式沉积结构为显著特征。浅水三角洲形成于稳定的坳陷湖盆环境,沉积物供给相对平衡的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下。依据河口分流作用演化的不同,水体极浅时,三角洲进积易形成分流河道向湖泊的长驱直入,形成枝状的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天然堤极为发育;水体相对较深时,分流河道会在河道分支处堆积河口坝或分流沙坝,并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连接形成朵状前缘砂体,分流砂坝极为发育,河口坝外缘的席状化沉积物,包括天然堤、决口扇、溢岸不连续砂等都可成为连通储层。在连片的分流砂坝型三角洲,砂体连通性好、分布面积较大,多形成构造油气藏,包括断层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分流河道型三角洲由于砂体多孤立状,分布面积小、连通性差,易于发育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渤海海域 新近系 分流砂坝型砂岩 分支河道型砂岩
下载PDF
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及国产化装备研制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米立军 安维峥 +3 位作者 陈宏举 韩云峰 孙钦 侯广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中国渤海海域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部分处于受限区,传统导管架平台开发模式无法适用。基于此,创新性提出了采用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盘活受限区油气储量。针对渤海特殊环境条件,分析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较深水的差异及技术难点;基于... 中国渤海海域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部分处于受限区,传统导管架平台开发模式无法适用。基于此,创新性提出了采用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盘活受限区油气储量。针对渤海特殊环境条件,分析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较深水的差异及技术难点;基于渤海军事受限区和通航受限区的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泥面以上水下生产系统+保护装置+警示浮标”及“泥面以下钢圆筒水下生产系统”两种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详细阐述了其所涉及的紧凑型设计与集成、水下异地控制、水下冗余通信、水下全防护设计以及基于潜水员模式的水下安装等关键技术;总结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装备国产化研制现状及其技术特征;从促进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发展的角度,对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总体布局及国产化装备研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受限区 浅水水下生产系统 开发模式 钢圆筒 紧凑型设计 国产化装备 研制现状
下载PDF
浅水水下控制系统集约化设计
9
作者 孙钦 安维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8-173,共6页
针对水下控制系统在渤海海域浅水区应用所面临的水深较浅空间受限、外部干扰因素多、可靠性差及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集约化、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的浅水水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以水下管汇为控制中心,采用... 针对水下控制系统在渤海海域浅水区应用所面临的水深较浅空间受限、外部干扰因素多、可靠性差及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集约化、高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的浅水水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以水下管汇为控制中心,采用1套水下控制模块(SCM)控制2棵水下采油树的1控2模式,简化了水下结构物的尺寸和数量,实现了集约化设计并降低了成本;开展了水下控制模块对接盘和通信组网设计,保障了1控2模式的可行性;基于SCM冗余技术,提出了水下电子模块(SEM)交叉冗余及光纤通信叠加电力载波的双网通信设计方案,开发了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和预警模块,提高了浅水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研究成果已在锦州31-1气田开发中成功投运,对中国海域浅水受限区油气田开发中水下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浅水水下控制系统 水下控制模块 浅水水下通信 水下双网通信 故障诊断和预测
下载PDF
渤海通航区海床下防护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
10
作者 尹汉军 沈晓鹏 +3 位作者 李书兆 陈邦敏 李伟 朱春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7-153,共7页
考虑通航和水下设备安全,海床下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是通航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海床下防护系统是该类水下生产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以渤海通航区某油田水下开发方案为例,针对湿式和干式、基槽开挖和钢圆筒支护、... 考虑通航和水下设备安全,海床下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模式是通航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海床下防护系统是该类水下生产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以渤海通航区某油田水下开发方案为例,针对湿式和干式、基槽开挖和钢圆筒支护、多井口和单井口等多种防护系统方案开展研究,综合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提出了一体化钢圆筒湿式防护系统方案,并对方案所涉的岩土设计、钢圆筒结构设计、槽口密封、安全预警、设备安装等核心技术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钢圆筒结构可振沉至设计深度且具备一定安全储备,基坑稳定性亦满足规范要求;考虑钻井船插桩产生的挤土力和抛锚荷载,所设计的钢圆筒筒体和顶盖结构均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钢性补板结构+橡胶密封的槽口密封方案,可有效避免钢圆筒外部海床土体进入钢圆筒内部,满足工程密封需求;所研发的安全预警系统,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及整理。此外,提出了一体化钢圆筒水下防护系统安装方案,解决了钢圆筒振沉和水下生产系统电液飞线的连接等难题。海床下水下防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的提出与形成,为渤海通航区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通航区 浅水水下生产系统 海床下 水下防护系统 大直径钢圆筒
下载PDF
东非大陆边缘穆伦达瓦盆地成藏模式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1
作者 臧晓琳 逄建东 +2 位作者 王震 朱泽栋 孔为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0期37-44,共8页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油气勘探的经验,建立穆伦达瓦盆地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穆伦达瓦盆地东部Sakamena次盆Karoo裂谷期烃源岩较为证实,且发育优质砂岩储层,已经发现的断裂背斜、断裂鼻状构造、断块等构造圈闭是盆地以往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以Bemolanga油砂、Tsimiroro重油为代表。其次盆地中部浅海陆架区上白垩统砂岩也发现两个常规油气田,但是产量低,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而海域除了发育构造圈闭外,最重要的圈闭类型就是重力流相关的深切谷复合体、深水扇叶状复合体岩性圈闭,这将是今后盆地商业性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伦达瓦盆地 成藏模式 Karoo裂谷 浅海陆架区 重力流 深水扇
下载PDF
渤海与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宁 刘珍 顾卫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2-1030,共9页
本文以渤海海域及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为研究区域,利用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92个气象站点自1971年至2000年30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泰森多边形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年降水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如下:环渤海地... 本文以渤海海域及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为研究区域,利用环渤海地区分水岭内92个气象站点自1971年至2000年30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泰森多边形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年降水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如下:环渤海地区分水岭以内区域的平均年降水量占整个环渤海地区2000年降水量的63.88%;渤海海域海水直接利用量占该海域平均年降水量的8.82%,其中辽东湾的海水利用量占该湾平均年降水量的3.09%,渤海湾为15.86%,莱州湾为17.38%;辽东湾2002年的海冰资源量占该湾平均年降水量的6.08%。在渤海海域水量平衡的关系研究中,本研究是初步的,基础的。划出分水岭内的研究区域进行平均年降水量的统计较对整个环渤海地区进行统计更具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渤海 平均年降水量 海水 海冰资源量
下载PDF
表面多次波衰减技术在渤海海峡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运宝 赵铁虎 +3 位作者 潘军 梅赛 冯京 秦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浅水地震勘探对于了解近海底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油气开发、近岸工程等领域。表面多次波的存在干扰了有效波信息,影响了资料品质,造成解释假象,如何有效地压制多次波,已成为浅水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表面多次波衰... 浅水地震勘探对于了解近海底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油气开发、近岸工程等领域。表面多次波的存在干扰了有效波信息,影响了资料品质,造成解释假象,如何有效地压制多次波,已成为浅水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表面多次波衰减方法(SRME)是一种去除海面相关多次波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法,但是,一般认为SRME技术并不适合于浅水区域。分析了SRME去除多次波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浅水区域多次波的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使用SRME技术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多次波去除效果明显,剖面基底清楚,断面清晰。通过对SRME技术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探讨,证实了SRME技术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浅水区域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区 多次波 多道地震 渤海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海水养殖池塘冰期环境因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伟 丁君 +1 位作者 李润玲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于2012年1—2月从结冰期到盛冰期,监测了渤海湾沿岸的盘锦大洼(1#池塘)、瓦房店北海(2#池塘)、瓦房店沙山(3#池塘)和黄海北部的丹东东港(4#池塘)4处养殖池塘的冰层厚度及冰下不同深度水体的水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饱和度。结果表明... 于2012年1—2月从结冰期到盛冰期,监测了渤海湾沿岸的盘锦大洼(1#池塘)、瓦房店北海(2#池塘)、瓦房店沙山(3#池塘)和黄海北部的丹东东港(4#池塘)4处养殖池塘的冰层厚度及冰下不同深度水体的水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饱和度。结果表明: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的冰层均较厚,分别为33.6、53.0 cm,3#池塘的冰层均较薄,分别为12.8、17.6 cm;结冰期,1#、2#、4#池塘的水温变化较小,分别为-1.6^-1.8、-1.6^-1.7、-0.8^-1.2℃,3#池塘底层的水温变化较大,为-0.8^-1.4℃,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均出现温跃层,但温跃层出现的位置和幅度不同;4#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结冰期和盛冰期均较低,为26.4~30.0,而1#池塘水体的盐度在盛冰期较高,为33.5~34.9,从结冰期到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为29.7~34.9,平均变幅达4.5;各养殖池塘水体的pH变化相差较大,结冰期和盛冰期,1#池塘水体的pH均较高(8.6、8.5),4#池塘水体的pH均较低(7.2、7.5);结冰期和盛冰期,各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都出现了近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不存在养殖动物缺氧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刺参的生理和存活产生一定影响,盐度变化可能对池塘中的菲律宾蛤仔产生影响,冬季如有大面积海冰发生时,可降低水体交换的频率,养殖池塘的深度以350~40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沿岸区 养殖池塘 冰层厚度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pH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海冰水资源农业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化 张峰 +2 位作者 岳耀杰 张国明 王静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21-324,394,共5页
环渤海地区盐碱滩涂地面积广阔,淡水资源紧缺现状制约着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利用。新型海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实验结果表明:海冰水灌溉下台田土壤耕作层平均盐分含量为2.45 g/kg,可以保障土壤耕层安全;3 g/... 环渤海地区盐碱滩涂地面积广阔,淡水资源紧缺现状制约着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利用。新型海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实验结果表明:海冰水灌溉下台田土壤耕作层平均盐分含量为2.45 g/kg,可以保障土壤耕层安全;3 g/L海冰水灌溉与无灌溉处理相比,油葵增产31.3%、甜高粱总糖量增产21.2%、紫花苜蓿增产27.0%。可见以海冰水为水源的"台田-浅池"综合利用模式对环渤海地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水 盐碱地 “台田-浅池”模式 环渤海地区 农业利用 可再生资源
下载PDF
塘沽海区海底地形的SAR影像仿真与反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长水 袁业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7-445,共9页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1997)SAR成像机理的正确性和在中国近海利用SAR影像进行浅海水深探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影像仿真 浅海地形反演 塘沽海区
下载PDF
胜利浅海地区低渗透油层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喜龙 武群虎 +2 位作者 余卫卫 刘少斌 杨启浩 《海洋石油》 CAS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针对胜利浅海地区埕岛东部斜坡带东营组低渗透油层,从储层及流体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实验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内储层敏感性,总结了低渗透储层在钻井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在此基础上优化了钻井完井液体系,研制了优质无污染海水钻井液体系。结... 针对胜利浅海地区埕岛东部斜坡带东营组低渗透油层,从储层及流体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实验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内储层敏感性,总结了低渗透储层在钻井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在此基础上优化了钻井完井液体系,研制了优质无污染海水钻井液体系。结合该钻井液体系与目前使用的其它钻井液体系进行基本性能对比情况、抗污染性能评价以及动态滤失效果分析,该钻井液体系油层保护效果较好,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超过90%。现场推广应用19口井,有6口井进行过测试,其中表皮系数均小于零的完善井5口,轻微损害井1口,测试井的完善率达83.3%,表明应用该钻井液体系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油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地区 低渗透 油层保护 海水钻井液体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与沿海经济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云吉 金秉福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9年第3期29-30,共2页
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尖锐.制约了本区的经济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应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淡水.利用海水.提高用水效益.增强水资源的承载力。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沿海经济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问题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沃耘 《行政与法》 2008年第6期65-68,共4页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成为桎梏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水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水权法律制度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立法过程。因此,通过原有的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初始分配制的转换,实现水资源国家所...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成为桎梏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水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水权法律制度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立法过程。因此,通过原有的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初始分配制的转换,实现水资源国家所有权分离,从"转化式"向"授予式"过渡是水权法律制度建构的重要途径。同时,《反垄断法》与《环境保护法》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也是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制度综合建构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水权 取水许可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垦东12浅海区域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路堤施工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则才 《石油工程建设》 2008年第2期31-35,共5页
胜利油田为了加大浅海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提出了在浅海区域修筑进海路连接海油陆采平台的方案,以确保海上采油施工的安全和稳定高产。文章介绍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路堤的设计方案、结构及施工技术措施。该进海路采用管桩作为路堤框... 胜利油田为了加大浅海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提出了在浅海区域修筑进海路连接海油陆采平台的方案,以确保海上采油施工的安全和稳定高产。文章介绍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路堤的设计方案、结构及施工技术措施。该进海路采用管桩作为路堤框架结构,预制挡板作为辅助承重措施,在预制板内抛石回填,用振动锤夯实基础,在路面下干砌片石,最后现浇混凝土路面,边坡采用大块抛石护底,一层三排扭工体护体,保证了管桩路堤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区域 路堤施工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