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asters of gas-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goaf of steeply inclined extra-thick coal seams 被引量:1
1
作者 Qiming Zhang Enyuan Wang +2 位作者 Xiaojun Feng Shuxin Liu Dong Che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4141-4153,共13页
In light of the escalating global energy imperatives,mining of challenging-to-access resources,such as steeply inclined extra-thick coal seams(SIEC),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future trends within the domain of energy ... In light of the escalating global energy imperatives,mining of challenging-to-access resources,such as steeply inclined extra-thick coal seams(SIEC),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future trends within the domain of energy advancement.However,there is a risk of gas an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upling disasters(GCC)within the goaf of SIEC due to the complex goaf structure engendered by the unique mining methodologies of SIEC.To ensure that SIEC is mined safely and efficiently,this study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GCC within the goaf of SIEC using field observation,theoretical analysis,and numerical modeling.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dip angle,the structural dimensions in terms of width-to-length ratio,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overlying rock are th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goaf instability of SIEC.The gangue was asymmetrically filled,primarily accumulating within the central and lower portions of the goaf,and the filling height increased proportionally with the advancing caving height,the expansion coefficient,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formation.The GCC occurs in the goaf of SIEC,with an air-return side range of 41 m and an air-intake side range of 14 m,at the intersection area of the“<”-shaped oxyge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and the“>”-shaped ga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gas explosion).The optimal nitrogen flow rate is 1000 m3/h with an injection port situated 25 m away from the working face for the highest nitrogen diffusion efficacy and lowest risk of gas explosion,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and GCC.It has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for ensuring the safe mining of SIEC threatened by the G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ply inclined extra-thick coal seams Gas explosi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upling disas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Study on parti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anger zone and prediction of self-ignition in coalmine based on numeric simulation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辛亥 席光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6年第1期56-59,共4页
By solving steady model of air flow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 in loose coal, distribu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flow velocity magnitude were obtained. Compared the simulating results with critic value as w... By solving steady model of air flow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 in loose coal, distribu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flow velocity magnitude were obtained. Compared the simulating results with critic value as well as dura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rom large-scal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experiment, 'three zone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were partitioned and mining conditions to avoi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were obtained. The abov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partition 'three zones' in gob of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long wall face and got fairly good result. Calculation of the above method is much smaller than simul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but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can satisfy the demand of predicting and extinguish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eam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EDICTION numeric simulation flow field
下载PDF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3
作者 Haitao Wang Yongli Liu +2 位作者 Bin Shen Mengxuan Ren Qiyuan Shan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2年第5期2031-2047,共17页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ly to occur.To that end,coal samples of various particle sizes were obtained from five coal seams(Nos.6,8,9,12 and 20)in the Shuangyashan City Xin’an Coal Mine.The samples were then respectively heated using a temperature programming system to observe and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response to rising temperatur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that in all five coal seams,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increas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rity as a function of rising temperature.However,of these three gasses,only CO and C_(2)H_(4)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s to predict coal mi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for samples from all five coal seams ranged from 50–85℃,while the dry cracking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8 and 12(80–100℃)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6,9,and 20(100–120℃).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rate of CO,C_(2)H_(4),and C_(2)H_(6) is related to both coal particle size and temperature.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the faster the production rate;and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the more gas that gets produced.All five coal seem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ong flame coal.However,they differ in that the No.12 coal seam contains weak cohesive coal;the No.8 coal seam contains lean and gas coal;and the Nos.6,9,and 20 coal seams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anthracite.During the programmed coal heating,the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 trend for the coal seams was No.12>No.8>Nos.6,9,and 20.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weak cohesive coal and anthracite highly influ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d dur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quality analysi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seam index gas
下载PDF
Experiment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of FMCCT in Complex-Condition Coal Seams
4
作者 王家臣 吴健 +1 位作者 梁俊芳 刘士琦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8年第1期55-60,共6页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FMCCT) is a great technique progress of mining method in thick coal seams in China, and it has succeeded in some suitable condition m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echnic...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FMCCT) is a great technique progress of mining method in thick coal seams in China, and it has succeeded in some suitable condition min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technical measures and achieved outcomes in gas and fire precaution and support selection for the use of the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in the complex-condition coal seam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Weijiadi Coal Mine, in which the technique is used in the gently inclined extremelythick soft coal seam with the danger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mechanized CAVING coal technique THICK coal seam gas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下载PDF
易自燃厚煤层综采工作面CO溯源数值分析
5
作者 刘涛 张延太 +4 位作者 杨宝伟 冯雄 常虎强 夏同强 张高亮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42-146,共5页
甘肃某矿厚煤层2804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上隅角CO浓度长期保持150×10^(-6)左右,严重威胁井下人员安全。实验揭示了不同温度和O_(2)浓度下CO生成规律,建立了采空区CO生成运移的热-固-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地温、工作面风... 甘肃某矿厚煤层2804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上隅角CO浓度长期保持150×10^(-6)左右,严重威胁井下人员安全。实验揭示了不同温度和O_(2)浓度下CO生成规律,建立了采空区CO生成运移的热-固-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地温、工作面风量及回采速度对采空区CO生成-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0℃时,煤的氧化反应速率开始增加,且随O_(2)浓度增大,煤的氧化反应越剧烈,生成的CO越多;回采过程中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呈现递增趋势,生成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地温、风量增大而增大;综合分析认为2804工作面上隅角CO主要来源于采空区内部浮煤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厚煤层 CO溯源 多场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上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才 赵婧雯 +1 位作者 李建伟 张海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922,共9页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空区的氧气分布情况,得到了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基于裂隙动态发育的氧气场和风流场的分布规律。依据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对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连通地表与采空区的裂隙数量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上覆采空区氧化升温区域主要集中在滞后工作面0~20 m范围内,采空区深部的氧化带分布在新、老裂隙附近,在进风侧靠近地表且在回风侧靠近裂隙底端;当工作面推进120 m,即产生3条贯通型裂缝时,采空区自燃危险性最大,结合风流场云图确定上煤层底板自燃危险区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为97.5 m,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点防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近距离煤层群 采空区自燃 数值模拟 危险区预测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火区“三位一体”治理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6,共7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数与煤温呈二次函数关系,可用于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煤自燃氧化进程,氧气体积分数为7%时最为明显,因此将其设为3号煤层自然发火的临界氧气体积分数。通过自燃隐患分析结合钻孔探查划定了3110轨道巷以西长80 m、宽10 m的F9断层区域为自然发火隐患区域,并提出以注浆降温为先导,以注胶堵漏为核心,以注氮阻爆为手段的液-胶-气“三位一体”的火区治理思路,累计向隐患区域注浆180 t、注胶504 m^(3),2110工作面采空区注氮流量保持在810 m^(3)/h,实现了火区的有效治理,保障了2个工作面的顺利启封与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自然发火 火区精准探查 火区治理 液-胶-气“三位一体” 无机复合胶体
下载PDF
季节对浅埋深厚煤层采空区垂直漏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毕建乙 《煤》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针对浅埋煤层综放面回采后引起地表漏风这一难题,在生辉煤业20100工作面利用示踪气体法研究季节变换时地表的漏风规律,分析不同季节时,采空区和对应地表的温度、压强及漏风速率情况。现场实测结果发现:夏天时,工作面对应地表的温度与采... 针对浅埋煤层综放面回采后引起地表漏风这一难题,在生辉煤业20100工作面利用示踪气体法研究季节变换时地表的漏风规律,分析不同季节时,采空区和对应地表的温度、压强及漏风速率情况。现场实测结果发现:夏天时,工作面对应地表的温度与采空区温度差值最小,仅为1.0℃;冬天时,工作面对应地表的温度与采空区的温度差值最大,采空区温度都超过20℃,而地表处于0℃以下,二者温度的最大差值达到38.1℃;夏天和冬天释放SF6气体6个区域中采空区和对应地表气压的最大压差分别为21.95 hPa和41.68 hPa;春秋两季的采空区和对应地表气压的差值几乎相同,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春、秋两季时的漏风速率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差异性不明显;夏天时地表具有较小的漏风速率,最大平均值为6.923 m/min;冬天的漏风速率最大,最大平均值为8.294 m/min.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特点采取防治漏风措施,确保20100工作面正常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地表漏风 自燃 SF6气体示踪法 漏风速率
下载PDF
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作用下采空区自燃“三带”位移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德 李鹏 +4 位作者 王建腾 张明 黄一珂 任帅京 曹明 《陕西煤炭》 2024年第6期11-16,43,共7页
为探究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分布特征,基于束管监测系统,在铜川下石节煤矿222工作面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其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借助Fluent软件分别模拟重复采动及单一采动时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动态分布规律,发... 为探究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分布特征,基于束管监测系统,在铜川下石节煤矿222工作面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其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借助Fluent软件分别模拟重复采动及单一采动时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动态分布规律,发现重复采动采空区内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与单一采动模拟结果对比,重复采动导致采空区内部的散热带和氧化带出现缩短趋势;在进风侧散热带前移6.8%,氧化带前移7.0%;回风侧散热带前移14.3%,氧化带前移11.3%。研究成果能够为重复采动作用下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重复采动 采空区 自燃“三带” 防灭火技术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上部工作面煤柱破坏及氧化特性研究
10
作者 付文刚 关洪峰 +1 位作者 石勇 杨佳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开采对上部工作面煤柱破坏及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白芦煤矿742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手段分析近距离煤层下部工作面开采对上部煤层煤柱塑性区域分布及氧化特性的影响。FLAC^(3D)模拟结果表明,随4^(...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开采对上部工作面煤柱破坏及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白芦煤矿742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手段分析近距离煤层下部工作面开采对上部煤层煤柱塑性区域分布及氧化特性的影响。FLAC^(3D)模拟结果表明,随4^(-2)煤层推进,上部煤层煤柱破坏变形特征近似分为三个阶段:煤柱完整;煤柱变形破损,但保持基本连续性;煤柱大范围剪切破坏,煤柱破碎。程序升温实验表明,已发生一定破碎的煤柱,其二次氧化过程中CO及C_(2)H_(4)临界温度点均提前10~20℃,耗氧速率最高增大2573.1×10^(-11)mol/(cm^(-3)·s);完好煤柱未检测到C_(2)H_(2),4^(-1)碎裂煤柱及4^(-1)破碎煤柱分别在250℃和240℃检测到C_(2)H_(2)气体,分析得出煤柱破碎过程对煤二次氧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破碎煤柱相对于完好煤柱更易发生自燃反应。本研究得出了上部煤层破碎失稳煤柱自然发火危险性随着下部煤层回采进行不断增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近距离煤层 煤柱破碎 二次氧化
下载PDF
新疆地区烧变岩分布特征与资源化利用对策
11
作者 单成方 吴来伟 +4 位作者 李亚锋 韩创业 龙岩 李俊孟 齐文跃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67,共6页
为研究新疆地区烧变岩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分析了新疆烧变岩地理分布特征及产生的地质背景,提出了烧变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布局模式,阐述了烧变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对策,并进一步对烧变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进行展望。研究表明:新疆烧... 为研究新疆地区烧变岩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分析了新疆烧变岩地理分布特征及产生的地质背景,提出了烧变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布局模式,阐述了烧变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对策,并进一步对烧变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进行展望。研究表明:新疆烧变岩资源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一般为大面积连片分布或沿山脉边缘走向线状分布;烧变岩孔隙发育、地貌独特,具有储水和旅游资源潜力;烧变岩固体废物中富集有大量的矿物元素,可作为建筑材料、高性能材料、矿物添加剂,实现综合资源化利用;有价元素提取、化工产品制备,以及作为寻矿标志是未来新疆烧变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烧变岩 分布特征 资源化利用 煤层自燃 火烧区
下载PDF
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演化特征
12
作者 张美长 祁云 +3 位作者 汪伟 梁然 刘蓉蒸 白晨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4,共8页
为有效且准确地判断特厚煤层开采中采空区内气体浓度场、温度场以及流场分布特征,进而确定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以灵泉矿172307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以采空区多场耦合机制为基础,构建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采空区... 为有效且准确地判断特厚煤层开采中采空区内气体浓度场、温度场以及流场分布特征,进而确定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以灵泉矿172307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以采空区多场耦合机制为基础,构建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采空区煤自燃数学模型,并结合煤体耗氧速率、放热强度、自燃临界氧气体积分数以及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分布模型,通过联立求解,得到稳定状态下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上分层采空区,高氧气体积分数区域和高温区域均主要位于终采线附近以及进、回风巷上部位置,主要漏风区域位于终采线处。在复合采空区内,高氧气体积分数区域主要位于进风侧和回风侧,随着不断往采空区深部移动,氧气体积分数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在距离采煤工作面的一定距离出现类似“椭圆”的局部高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分层开采 自燃危险区域 数值模拟 氧气体积分数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上覆采空区火灾及气体下泄防治研究
13
作者 任仲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针对沙坪煤矿13103工作面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煤层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综合利用地面红外探测和同位素测氡等多种方法探测13103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在此基础上用SF6气体进行漏风通道测定,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CO气体... 针对沙坪煤矿13103工作面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煤层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综合利用地面红外探测和同位素测氡等多种方法探测13103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在此基础上用SF6气体进行漏风通道测定,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CO气体的下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自燃倾向性、复杂埋藏条件和老窑火区是发生煤层自燃的主要原因,在标定12个火区中心点和39 077 m2隐患区域基础上,发现地面、采空区火区和工作面三者裂隙相互连接是导致CO气体在工作面后半部分涌入工作面并在回风隅角处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发现,采用井上下联防联控手段可消除上覆采空区内高温点,使得CO气体浓度稳定在0.05%以下,有效控制了采空区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保障了13103工作面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采空区 煤层自燃 气体下泄 数值模拟 井上下联防联控
下载PDF
平煤六矿戊_(9-10)煤层自燃特性与采空区“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孙家锐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66-172,共7页
为研究综采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问题,以平煤股份六矿戊_(9-10)-22290回采工作面为例,通过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自燃标志性气体和自燃特性以及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情况。结合煤层赋存情况以及程序升温实验结果,煤自燃潜伏期... 为研究综采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问题,以平煤股份六矿戊_(9-10)-22290回采工作面为例,通过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自燃标志性气体和自燃特性以及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情况。结合煤层赋存情况以及程序升温实验结果,煤自燃潜伏期,选取CO作为预测预报标志气体;加速氧化阶段可选取CO和C_(2)H_(4)作为标志气体;计算判定戊_(9-10)煤层为自燃煤层;构建了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的数值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对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类似条件工作面采空区自燃火灾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自燃 标志气体 自燃“三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沟壑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研究
15
作者 秦志华 刘尚明 +2 位作者 魏高明 张雅婷 刘磊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70-174,共5页
沟壑地区浅埋煤层上覆岩层厚度不均匀,采动影响造成地表开裂形成台阶式下沉趋势,造成地表裂隙漏风,长时间漏风供氧致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条件良好,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以典型的某矿沟壑地貌浅埋煤层中11B6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现场观测地... 沟壑地区浅埋煤层上覆岩层厚度不均匀,采动影响造成地表开裂形成台阶式下沉趋势,造成地表裂隙漏风,长时间漏风供氧致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条件良好,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以典型的某矿沟壑地貌浅埋煤层中11B6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现场观测地表裂缝发育几何形貌及大尺度漏风裂缝分布特征,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漏风规律,划分煤自燃危险区域。研究表明:工作面对应地表存在拉伸型和开裂型等裂缝,且风流由地表漏向采空区;受地表漏风影响,采空区内整体O_(2)浓度升高,两巷位置O_(2)浓度大于8%,采空区内由地表向两道漏风引起的煤自燃危险区域为进风侧100~151 m、回风侧14~85 m。通过采取井上下综合防治的措施,有效控制了地表漏风和采空区遗煤自燃,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浅埋煤层 地表漏风 氧浓度场 自燃危险区域
下载PDF
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地表裂隙漏风研究
16
作者 叶正亮 尚博 +2 位作者 胡冕 郭曦蔓 汪海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的粘土层地表区域,容易发育形成长期稳定的张开型和塌陷型裂隙;不同区域地表裂隙漏风风速呈现回风侧塌陷型裂隙>中部张开型裂隙>进风侧塌陷型裂隙,且分别距离工作面584、539、487 m后漏风风速基本为零;通过对地表裂隙回填压实和井下回风侧采空区注浆堵漏,在降低上隅角CO浓度的同时增加了O_(2)浓度,有效抑制了采空区的遗煤自燃,减少了采空区惰性气体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地表裂隙 SF_(6)示踪气体 遗煤自燃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煤柱自燃发火防治技术研究
17
作者 邓宁宁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91-193,共3页
11302综采工作面回采的11#煤层为自燃发火煤层,采面回风巷护巷煤柱在邻近采面回采扰动、地质构造等多因素影响下内部裂隙发育,导致煤柱局部出现温度升高等自燃发火迹象。为确保11302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并解决回风巷煤柱自燃发火问题,提... 11302综采工作面回采的11#煤层为自燃发火煤层,采面回风巷护巷煤柱在邻近采面回采扰动、地质构造等多因素影响下内部裂隙发育,导致煤柱局部出现温度升高等自燃发火迹象。为确保11302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并解决回风巷煤柱自燃发火问题,提出综合采用煤柱注浆+煤壁喷浆方式进行防灭火,通过煤柱注浆封堵内部漏风裂隙、煤壁喷浆隔绝煤柱与空气接触并封堵表面裂隙,并对注浆及喷浆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工程应用后,11302回风巷煤柱局部高温点温度降至正常温度,且采面后续回采期间煤柱内温度均未再出现升温情况,表明现场采用的煤柱自燃发火防治技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巷煤柱 自燃煤层 自燃发火 注浆 喷浆
下载PDF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切顶卸压留巷工作面开采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李强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71-172,206,共3页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时监测,实现遗煤自燃发火预警;喷洒阻化剂及注氮等均可减少遗煤与氧气接触,从而减缓甚至抑制遗煤自燃氧化进程;留巷段采空区帮喷射聚氨酯封堵可减少采空区内漏风量;当采面或采空区出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时,通过向采空区灌注凝胶覆盖潜在的自燃氧化区域,及时阻化氧化进程。现场应用后,62711综采工作面得以安全高效回采,采面各位置、采空区等均未监测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现场取得较好防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自燃煤层 切顶卸压 采空区漏风 遗煤自燃
下载PDF
冲击性煤层综放面采空区漏风区域识别及控制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文福 马小辉 +5 位作者 刘咸富 王向阳 何伟 王岩 白晓敏 刘万成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33-137,共5页
矿井煤层发生冲击失稳易诱发矿压灾害,且工作面间煤柱破碎形成漏风通道,采空区自燃危险性增强。以孟村煤矿401103深埋冲击倾向性超长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工作面开采时漏风及煤自燃诱因,测定工作面及相邻采空区的漏风规律并数值模... 矿井煤层发生冲击失稳易诱发矿压灾害,且工作面间煤柱破碎形成漏风通道,采空区自燃危险性增强。以孟村煤矿401103深埋冲击倾向性超长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工作面开采时漏风及煤自燃诱因,测定工作面及相邻采空区的漏风规律并数值模拟验证煤自燃危险区域,从而制定漏风控制及煤自燃防控措施。结果表明:401103工作面受冲击矿压影响较大,漏风供氧增加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风险;漏风观测数据表明面间煤柱存在漏风通道,使得两工作面采空区形成了复合漏风采空区;在40110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自燃危险区域主要集中于工作面后部采空区,工作面进风隅角与其临近的401102采空区产生明显的漏风涡流区。采用束管监测、漏风封堵、材料阻化与调节风量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工作面及相邻采空区的遗煤自燃,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性煤层 综放开采 漏风供氧 自燃危险区域 综合防控
下载PDF
高河矿E1302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温度变化分析
20
作者 王凯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7期259-263,共5页
为确保膏体充填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以高河矿E1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模拟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对采面生产期间采空区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下部煤层自然发火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1302工作面在膏体凝固期间会释放... 为确保膏体充填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以高河矿E1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模拟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对采面生产期间采空区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下部煤层自然发火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1302工作面在膏体凝固期间会释放热量,从而导致了采空区下部煤层及采面内温度增长,而温度增长会增加下部煤层自然发火的危险性,但是膏体充填采空区的遗煤缺乏持续自燃氧化条件,从而降低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性。E1302工作面膏体充填开采期间,采面内及回风口位置CO体积分数均在安全范围内,表明现场采用的膏体充填材料可满足采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开采 采空区 厚煤层 自然发火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