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 and Highlight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1
作者 Xiaohua WU Anran LI Qingqing YA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160-176,共17页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s necessary to foster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state.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ts practice,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narratives,build a new era cultural symbol system led by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and creatively transform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ster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传递
A new service model of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mong consortium member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NSLC and PASs
2
作者 Ping JIA Yue YOU +4 位作者 Zhuang LI Wenjiao GUO Huifang XU Wanyu ZHAO Lu DONG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5年第4期2-17,共16页
Purpose: This paper documents an exploration of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sharing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lliance of Academies of Sciences (NAA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 Purpose: This paper documents an exploration of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sharing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lliance of Academies of Sciences (NAA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e initia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SLC).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rough interviews and user surveys, we analyze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demands of users from provinci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PASs) and problems of their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teams.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designed targeted services to help Alliance members support their document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decisions, and their knowledge transfer achievements. Furthermore, we offered training courses for provincial service teams, resear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skills. These activities represent a new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professional library consortia.Findings: To date, our service has been extended to all Alliance members, covering 19 provinces in China, and the NSLC service covers all aspects of knowledge services of Alliance members, from basic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to subject information analyses.Research limitations: Different PAS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role of the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se differences limit information service sharing of the NSLC with the PASs, and affect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 the origi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only three provinces, which may not fully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users in each Alliance institution. In additi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have been limited by the coverage of the sample.Practical implications: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has not only taken advantage of the NSLC knowledge service system and cooperation model, it has also enhanced the range of services of the NAAS in China.Originality/value: Based on knowledge service enhancements, the NAAS in China has formed a new kind of library consortium, which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library alliance model that was based mainly on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rary consortiu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service sharing Knowledge servic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NSL)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CAS) national Alliance of Academies of Sciences (NAAS)
下载PDF
陆地边境口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黎丽 马晓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岸所在边境九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和降低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其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所在省区和所有民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力量;与东部省区水运口岸相比,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14个国家相邻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通过99个边境口岸向外传播,体现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价值观念。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从战略层面来说,实施提升管控与开放相结合的边境管理模式;在持续推进边境现代化过程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模式和效能;从实践层面来说,加快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保持口岸所在边境省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牧业发展;促进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贸易现代化建设;加强以国门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建设;深化中国边境口岸与对应国口岸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边境口岸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Four Pillars Underpinn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4
作者 Xiangjun CHEN Xiuying GO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it is important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our history.Politically,we must reinforce the mem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the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and China's territory is indivisible.Economically,it is crucial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and to deepe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present era.This will strengthen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within China and promote unity.Socially,it is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dfferent regions,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to promote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Encouraging ethnic groups to live amo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two-way population flow can further enhance social cohesion.Culturally,we must maintain our tradition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socialist value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This will strengthen the bo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These four pillars-political,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memory economic ties population flow culture sharing
原文传递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5
作者 阳宁东 鲍黎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140,共12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增强国民精神动力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本文从“家”的概念、认同基础、时代内涵和文化共同体四个方面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现实路径,包括遴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非遗旅游情境中的多重文化叙事体系,凸显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及宣传非遗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强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家园意义等,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新的动能和现实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6
作者 贾丽 宋维亮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22-28,38,154,共9页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民族分裂思想渗透的关键之举。推进西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处理好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挑战、应对复杂外部干扰的挑战以及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矛盾的挑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西藏实践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西藏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
7
作者 龙金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9,共13页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 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出了形象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形象的生成过程及其多层级转化机制,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亦是多层级不断发生互动与意义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形象研究的理论谱系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生成机制、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设与叙事中,应依据历史记忆符号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源、依靠政治文化符号具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体、依托语言文字符号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意。有必要在整体性视角中兼顾历史性与现代性、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融通共同性与差异性、贯通民族性与世界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多维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 文化符号
下载PDF
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8
作者 解乒乒 何飞虎 苑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凝聚文化思想;提升武德规范教育,践行中华美德;深化爱国尚武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9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下载PDF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10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153,154,共13页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千 民间游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记述浅论
11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正史中的海外民族,对于丰富中外交流史和世界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加强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治理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性探析
12
作者 彭新武 郭相茹 《社会治理》 2024年第4期4-14,共11页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二者同出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经过华夷之辨、华夷一体,内藩地区逐渐服膺于大一统王权之下。在朝贡体系和羁糜之治中确立起... 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二者同出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经过华夷之辨、华夷一体,内藩地区逐渐服膺于大一统王权之下。在朝贡体系和羁糜之治中确立起内外统一的政治关系。近代以来,基于国家主权的平等外交意识逐渐被国人接受,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有了明确区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内在要求,在内政和外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二者分属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两大场域,都具有“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在生成基础、理论渊源和价值理念上具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二者在结构、性质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治理实践中应当将二者有机统一、协调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筑牢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联 治理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重意蕴
13
作者 葛丽君 张迎雪 林小靖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关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关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节庆机制探析——以楚雄火把节为例
14
作者 单江秀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5,21,共6页
民族节庆符号是一个文化复合体,以其多元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多重资源性功能而成为一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育资源。火把节是楚雄的传统民族节日,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赋予其新... 民族节庆符号是一个文化复合体,以其多元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多重资源性功能而成为一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德育资源。火把节是楚雄的传统民族节日,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建设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节庆活动中强调参与者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努力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因此楚雄火把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楚雄火把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基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高等中医学科可重复混合式教学探讨
15
作者 姚红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1期22-25,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界大流行已逾3年,各行各业均受到明显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已逐渐放开,各行业也迅速恢复生产,进入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高度专科化、实践化,尤其是中医学科。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界大流行已逾3年,各行各业均受到明显影响,高等医学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已逐渐放开,各行业也迅速恢复生产,进入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高度专科化、实践化,尤其是中医学科。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有效提高中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中医学学科教学质量,是医学高等院校面临的困难。这一时期,互联网的发展更加迅猛,“互联网+”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文章对“互联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联合线下小规模中医实践课程的教与学新型关系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医学高等院校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育 中医学 互联网+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共享与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以宁夏农村文化大院为中心的讨论
16
作者 梁莉莉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3-2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承继,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新进程,其研究应包括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梳理,对社会实践的田野深描与阐释,以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民间实践与机制的行动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承继,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新进程,其研究应包括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梳理,对社会实践的田野深描与阐释,以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民间实践与机制的行动逻辑。文章基于宁夏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对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实践活动进行个案书写。研究认为,以文化大院为中心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实践,有力地增强了族际交往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通过参与共同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共享的文化生活;多民族群体又通过这种文化共享更好地凝聚了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由民众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及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乐的社会氛围、推进以“三交”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无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思路和现实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农村公共文化实践 宁夏 文化大院 共享与交融
下载PDF
智媒时代北疆文化的传播创新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晶 刘波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生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在对内对外传播中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北疆文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内传播充分利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生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在对内对外传播中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北疆文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内传播充分利用技术赋能,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与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对外传播构建国际传播范式,突破文化壁垒,避免文化误读。在智媒时代,这一传播创新路径不仅为北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人工智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丹 闫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等维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实现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方向,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辅相成,共同体意识在精神家园中孕育滋养,精神家园在共同体意识指引下建设发展,聚力凝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族际共享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互构——基于湘西“白帝天王”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19
作者 柴冰 江涛 瞿州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8,共9页
“白帝天王”文化作为湘西苗族地区族际共享符号之一,承载着湘西各民族的共性记忆,具有强大的文化意象与情感互通功能,展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意蕴。从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入手,对共享“白帝天王”符号的建构、逻辑及功能进... “白帝天王”文化作为湘西苗族地区族际共享符号之一,承载着湘西各民族的共性记忆,具有强大的文化意象与情感互通功能,展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意蕴。从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入手,对共享“白帝天王”符号的建构、逻辑及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发现,“白帝天王”符号建构过程在多方叙事和记忆建构下,呈现出从“族群标识”到“族际共享”的演变,并通过“神圣时空的地缘格局”“情感互通的情感基石”“记忆共享的内在核心”一体整合,诠释族际共享“白帝天王”符号的生成理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从“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最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能想象。研究“白帝天王”符号,探讨族际共享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互构,既能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又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帝天王” 族际共享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轶军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民族是人的身份认同,人是构成民族的主体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的是人心,最终要落脚到人身上。对于中华民族是什么共同体的理解,直接决定为什么要铸牢、铸牢对象是谁、如何铸牢以及铸成什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复合体,既是... 民族是人的身份认同,人是构成民族的主体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的是人心,最终要落脚到人身上。对于中华民族是什么共同体的理解,直接决定为什么要铸牢、铸牢对象是谁、如何铸牢以及铸成什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复合体,既是历史共同体也是现实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赖个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认同。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联结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纽带,其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而且可以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应对内外部文化侵蚀,保障文化安全;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海外侨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民族复兴;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爱国力量“反独促统”。基于对中华民族是文化共同体的分析,提出文化符号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以通用语言文字符号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交往交流交融;以地理符号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以历史符号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集体记忆;以传统节日符号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