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er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via Marine Food Chains:A Simulated Experiment 被引量:5
1
作者 ZHI-JUN TAN TIAN YAN +1 位作者 REN-CHENG YU MING-JIANG ZHOU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5-241,共7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ansfer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 using four simulated marine food chains: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Artemia Artemia salina→Mysid shrimp Neomysis awatschensis; A. tam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ansfer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 using four simulated marine food chains: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Artemia Artemia salina→Mysid shrimp Neomysis awatschensis; A. tamarense→N. awatschensis; A. tamarense→A, salina→Perch Lateolabrax japonicus; and A. tamarense→L, japonicus. Methods The ingestion of A. tamarense, a producer of PST, by L. japonicus, N. awatschensis, and A. salina was first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A. tamarense cells in the intestine sample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organisms, and by the analysis of Chl.a levels in the samples. Toxin accumulation in L. japonicus and N. awatschensis directly from the feeding on A. tamarense 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vector of A. salina was then studied, The toxicity of samples was measured using the AOAC mouse bioassay method, and the toxin content and profile of A. tamarense were analyzed by the HPLC method. Results Both A. salina and N. awatschensis could ingest A. tamarense cells. However, the ingestion capability of A. salina exceeded that of N. awatschensis. After the exposure to the culture of A. tamarense (2 000 cells·mL^-1) for 70 minutes, the content of Chl.a in A. salina and N. awatschensis reached 0.87 and 0.024 μg.mg^-1, respectively. Besides, A. tamarense cells existed in the intestines of L. japonicus, N. awatschensis and A. salina by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Therefore, the three organisms could ingest A. tamarense cells directly. A. salina could accumulate high content of PST, and the toxicity of A. salina in samples collected on days 1, 4, and 5 of the experiment was 2.18, 2.6, and 2.1 MU.g^-1, respectively. All extracts from the samples could lead to death of tested mice within 7 minutes, and the toxin content in anemia sample collected on the 1st day was estimated to be 1.65×10 ^5 μg STX equal/individual. Toxin accumulation in L japonicus and N. awatschensis directly from the feeding on A. tamarense or indirectly from the vector ofA. salina was also studied. The mice injected with extracts from L japonicus and N. awatschensis samples that accumulated PST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showed PST intoxication symptoms, indicating that low levels of PST existed in these samples. Conclusion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can be transferred to L. japonicus, N. awatschensis, and A. salina from A. tamarens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via the food ch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A.tamarense L.japonicus N.awatschensis A.salina Marine food chains Is: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A. tamarense L. japonicus N. awatschensis A. salina Marine food chains
下载PDF
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诺如病毒、甲肝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污染状况调查
2
作者 宋旭岩 叶兵 +1 位作者 林滢 赵慧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肠道病毒污染情况,对贝类病毒污染进行初步风险排查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采集山东省滨州、东营、威海、日照、烟台、潍坊共6个地市市场销售的贝类,包括牡蛎、贻贝、扇贝等7种,进行诺如病毒、甲肝...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肠道病毒污染情况,对贝类病毒污染进行初步风险排查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采集山东省滨州、东营、威海、日照、烟台、潍坊共6个地市市场销售的贝类,包括牡蛎、贻贝、扇贝等7种,进行诺如病毒、甲肝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并针对阳性样品的区域分布、种类分布、病毒分型和混合感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GI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GII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20%,其中东营、烟台和潍坊阳性率较高,烟台1份样品为GI/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甲肝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3%、3%,其中日照有2份合并感染样品,分别为甲肝/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轮状/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结论:山东沿海地市市场销售贝类存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情况,尤以诺如病毒阳性率较高,且存在病毒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肠道病毒 诺如病毒 食源性疾病
下载PDF
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及其分子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锦莉 何欣蓉 +6 位作者 李发杰 林慧霞 黄彦鑫 赵晏 张叶豪 刘光明 杨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2-92,共11页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敏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分子结构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展开论述,并基于此提出了致敏原脱敏策略。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大部分属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磷酸原激酶和EF手型钙离子结合蛋白3个家族。针对不同蛋白质家族致敏原的结构特点,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消减致敏性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低致敏性衍生物都是防控食物过敏的重要途径。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信息有待完善,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也仍是未来致敏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结构特性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以期为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系统研究和食品脱敏方法的建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水产品 食物过敏 致敏原 分子结构 致敏性 构效关系 脱敏
下载PDF
贝类水产品星状病毒高效Nano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4
作者 林鹏 李倩楠 +3 位作者 宋姗姗 李学鹏 吴清平 励建荣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导致全球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存在于贝类水产品中.消费者通过加工、烹饪贝类水产品等过程感染HAstV,并伴有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因此,为及时发现贝类水产品中的HAstV和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导致全球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存在于贝类水产品中.消费者通过加工、烹饪贝类水产品等过程感染HAstV,并伴有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因此,为及时发现贝类水产品中的HAstV和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本研究将纳米材料融入到PCR检测方法中,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HAstV检测方法.针对具有保守HAstVORF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纳米金颗粒含量、引物浓度及退火温度,建立HAstV纳米PCR(Nanomaterial-assisted PCR,NanoPCR)检测方法.研究发现HAstVNano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最低病毒检测限为2.0×10^(0)copies/μL,灵敏度是传统PCR的1000倍,与贝类水产品中其他常见的病毒无交叉反应;HAstV NanoPCR方法检测贝类水产品HAstV检出率为7.5%,而传统PCR检出率为5.35%.研究表明建立的HAstV NanoPCR检测方法适用于筛选贝类水产品中的HAstV,后续可应用于检测水产品中HAstV流行情况,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CR HAstV 贝类水产品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中国贝类进口特征、挑战及建议
5
作者 赵琳涛 李雪 +2 位作者 高翔 袁媛 刘子飞 《中国渔业经济》 2024年第5期87-96,共10页
作为中国重要贸易水产品之一,贝类的适度进口对满足居民优质动物蛋白需求和丰富膳食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应用2015—2022年中国海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贝类进口总体情况、产品结构和国别特征基础上,明晰未来贝类产品进口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 作为中国重要贸易水产品之一,贝类的适度进口对满足居民优质动物蛋白需求和丰富膳食结构具有现实意义。应用2015—2022年中国海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贝类进口总体情况、产品结构和国别特征基础上,明晰未来贝类产品进口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贝类进口规模虽呈明显增长态势,但出口规模仍远大于进口规模;进口产品以扇贝为主(达80%)、来源以日本为主(超75%);国内高端贝类产品供给不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有利于贝类进口;同时,贝类进口贸易存在冲击国内贝类产业、质量安全不达标、关税壁垒和检验检疫机制需畅通等一系列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应保持贝类适度进口、增加高端贝类进口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同时拓宽进口渠道、加强进口产品的品质监控、提升进口便利化,以分散进口风险和提升贸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进口 水产品贸易 适度进口 贸易战略 食品安全
下载PDF
上海市售海产贝类食用安全质量评价及分级 被引量:18
6
作者 纪焕红 徐韧 +4 位作者 程祥圣 杨颖 刘富平 蒋晓山 叶属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7,共5页
依据无公害食用安全标准,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对15种上海市售海产贝类中的4项重金属指标进行了质量评价及食用分级。结果表明,市售海产贝类食用安全质量总体良好,所测样品的总Hg、多数样品的As、Pb和Cd含量均符合食用... 依据无公害食用安全标准,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和综合质量指数法,对15种上海市售海产贝类中的4项重金属指标进行了质量评价及食用分级。结果表明,市售海产贝类食用安全质量总体良好,所测样品的总Hg、多数样品的As、Pb和Cd含量均符合食用安全标准;15种市售海产贝类中,2种处于危险食用水平,1种处于谨慎食用水平,处于基本安全食用和放心食用安全水平的分别有4种和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海产贝类 重金属 食用安全分级
下载PDF
大连地区12种常见海产贝类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燕小梅 尹计秋 牛奔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118,共3页
测定大连地区海产贝类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对大连市面所售的12种常见海产贝类中的锌、铁、铜、锰等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并用加标回收法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海产贝类中富含锰、... 测定大连地区海产贝类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对大连市面所售的12种常见海产贝类中的锌、铁、铜、锰等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并用加标回收法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海产贝类中富含锰、铁、锌、铜。2)同种贝类不同组织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方法简便、快速,易于操作,准确度高,并为人们通过食用贝类补充微量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海产贝类 测定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大连常江澳浮筏养殖贝类的饵料结构与浮游植物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郭皓 闫启仑 曹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2-118,共7页
1995年6月29日至10月22日对大连市金州区常江澳(大李家湾)浮筏贝类养殖水域及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养殖贝类的胃含物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个体大小与数量分布情况,并对两者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养殖贝类胃含... 1995年6月29日至10月22日对大连市金州区常江澳(大李家湾)浮筏贝类养殖水域及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养殖贝类的胃含物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个体大小与数量分布情况,并对两者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养殖贝类胃含物及肠道食物残余主要为硅藻和有机碎屑;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个体大小适宜贝类摄食;饵料生物的种类丰富、数量充足,适于贝类生长及养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筏养殖贝类 饵料结构 浮游植物
下载PDF
3种海洋贝类重金属污染及食用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蔡艳 周亦君 +6 位作者 吴晓艺 吴哲铭 梁兴维 郑安然 钟莺莺 俞雪钧 杨震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为全面了解常见海产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3个不同养殖区域内水煮加工后的牡蛎、缢蛏和血蚶体内的Cd、Cr、Cu、Pb、甲基Hg和无机As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体外生物可利用度分析贝类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解和转化情况,并采用... 为全面了解常见海产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3个不同养殖区域内水煮加工后的牡蛎、缢蛏和血蚶体内的Cd、Cr、Cu、Pb、甲基Hg和无机As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体外生物可利用度分析贝类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解和转化情况,并采用生物质量指数(Pi)和靶标危害系数(THQs)对贝类食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牡蛎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较高,且Cu、Cd是牡蛎的主要污染因子。Pb和Cd的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达到4.6675和1.0601,综合污染指数最大值达7.6552,说明部分贝类达到重度污染。体外生物利用度模型表明,贝类中的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下不能完全溶解,其生物利用度在1.1975%~69.5775%之间。采用THQs值评价贝类中金属元素总量和体外消化模型后的含量,以金属总量进行评价时,77.78%贝类样品的THQs值大于1.0;以体外消化模型后的金属元素含量评价时,3个养殖区的牡蛎和象山缢蛏的THQs值大于1.0,表明长期食用牡蛎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并且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依次为Cd〉无机As〉Cu〉Pb〉甲基Hg〉Cr。本研究结果为评价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重金属污染 生物利用度 食用风险评价
下载PDF
海洋贝类(牡蛎、扇贝、文蛤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47
10
作者 曾庆祝 曾庆孝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主要阐述牡蛎提取物的抗癌、防老化等功能以及贝类多肽的生理活性 。
关键词 海洋贝类 牡蛎 扇贝 文蛤 功能性食品 开发利用
下载PDF
贝类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前进 勾维民 +1 位作者 赵前程 孙培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年第10期179-182,共4页
为提高贝类食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分析贝类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的组成,运用贝类电子标签技术和计算机组件技术设计了基于.NET的海水贝类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了贝类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形成了完整的贝类从... 为提高贝类食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分析贝类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的组成,运用贝类电子标签技术和计算机组件技术设计了基于.NET的海水贝类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了贝类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形成了完整的贝类从海区到市场的追溯信息数据链条,构建了贝类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保障了贝类食品的消费安全。通过模拟测试,效果良好。系统既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查询平台,又为管理部门对贝类质量安全监控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贝类食品质量安全 可追溯系统 电子标签
下载PDF
甲壳类过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燕 王涛 +2 位作者 崔瑜 高顺强 朱敬先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1期2007-2009,共3页
甲壳类过敏无论在成人还是儿童发病率均较高。其临床表现可由单纯的口腔症状至过敏性休克不等,甚至在同一个体也可出现不同反应。由于过敏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存在,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目前研究发现,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有... 甲壳类过敏无论在成人还是儿童发病率均较高。其临床表现可由单纯的口腔症状至过敏性休克不等,甚至在同一个体也可出现不同反应。由于过敏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存在,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目前研究发现,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有时并不相符,并且有学者提出,脱敏治疗可能会导致其他物质的过敏反应。另一方面,水产品加工所导致的职业性过敏也日益受到重视。该文就近期有关甲壳类过敏相关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过敏 食物过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贝类食源性传染病病原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斌 陈碧鹃 +3 位作者 方建光 张继红 蒋增杰 贾永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8-603,共6页
关键词 贝类 食源性病原 种类 消除方法
下载PDF
海洋贝类饮品对游泳运动员有氧运动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兴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9-172,共4页
海洋贝类营养丰富,但相关功能性食品研发缓慢。为改善现状,采用提取活性营养成分的方法,避免贝类食品易腐败变质的问题,并结合新鲜果汁开发出一种功能性饮品。通过感官评价和营养成分分析,证实这种饮品感官评价优秀,并且营养成分丰富。... 海洋贝类营养丰富,但相关功能性食品研发缓慢。为改善现状,采用提取活性营养成分的方法,避免贝类食品易腐败变质的问题,并结合新鲜果汁开发出一种功能性饮品。通过感官评价和营养成分分析,证实这种饮品感官评价优秀,并且营养成分丰富。通过有氧运动相关指标分析,发现试验组测试人员在连续饮用该饮品100 d后,试验组测试人员的耐力游泳最大时间,最大距离,最大摄氧量和最大通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测试人员(P<0.05),而试验组测试人员的血乳酸和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测试人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功能性食品 营养评价 游泳
下载PDF
溴氰菊酯在水产品中残留量的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捷 蔡友琼 +1 位作者 黄冬梅 钱蓓蕾 《现代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53-54,共2页
在2006年2月~2007年7月期间,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6类水产品,480份样品进行了溴氰菊酯残留量的调查分析,共检出阳性样品9件,检出率为1.88%。结果表明,水产品中溴氰菊酯的残留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在淡水贝类中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溴氰菊酯 水产品 淡水贝类 残留
下载PDF
冷冻贝肉食品的HACCP管理分析
16
作者 关志强 李敏 +2 位作者 宋小勇 蒋小强 洪鹏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9-150,137,共3页
根据HACCP的设计原理,对冷冻贝肉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了冷冻贝肉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监测手段,为冷冻贝肉的生产提供了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 冷冻 贝肉 HACCP 质量保证体系
下载PDF
长江口以南沿岸海域主要经济贝类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长春 许昆灿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根据1990~1992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水产食品中Hg、Cu、Cd、Cr、As、666和DDT的卫生标准,对我国长江口以南沿岸海域16种主要经济贝类的食品卫生质量作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绝大多数主要经济贝类中的Hg、Cu、Cd、Cr、As、666... 根据1990~1992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水产食品中Hg、Cu、Cd、Cr、As、666和DDT的卫生标准,对我国长江口以南沿岸海域16种主要经济贝类的食品卫生质量作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绝大多数主要经济贝类中的Hg、Cu、Cd、Cr、As、666和DDT的含量未超标,其食品卫生质量基本上是良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食品 卫生质量 重金属
下载PDF
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玉柳 黄国秋 +4 位作者 叶欣宇 黎小正 吴祥庆 杨姝丽 吴明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1期93-94,共2页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限和灵敏度均满足要求。ELISA法有望作为理想的DSP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酶联免疫法 食品检验
下载PDF
山东沿海贝类中除草剂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乔丹 刘小静 +4 位作者 张华威 罗晶晶 韩典峰 宫向红 张秀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年第3期22-29,共8页
为研究山东沿海贝类中除草剂的残留状况,在山东沿海13个县区的贝类养殖区各选取1个站位采集贝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法检测分析了贝类中17种除草剂的残留水平,并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价了其潜... 为研究山东沿海贝类中除草剂的残留状况,在山东沿海13个县区的贝类养殖区各选取1个站位采集贝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法检测分析了贝类中17种除草剂的残留水平,并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价了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采集的33个贝类样品中共检出5种除草剂残留,包括莠灭净、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扑草净和阿特拉津,检出率69.7%。从种类上来看,文蛤、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中除草剂检出率较高;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农业工业发达地区贝类中除草剂污染状况相对较重;从时间上来看,大多除草剂5、6月检出值较高。通过计算其风险系数,认为贝类中除草剂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小。本研究通过山东沿海贝类除草剂残留状况的检测,以期为贝类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除草剂 健康风险 食品安全指数法 污染特征 残留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杰 朱峰 +3 位作者 王强 张春玲 和佳鸳 徐虹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建立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蛤毒素PTX2、虾夷扇贝毒素YTX和HYTX、鳍藻毒素DTX1和DTX2、大田软海绵酸OA)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并监测2019年江苏省市售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残留。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采... 目的建立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蛤毒素PTX2、虾夷扇贝毒素YTX和HYTX、鳍藻毒素DTX1和DTX2、大田软海绵酸OA)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并监测2019年江苏省市售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残留。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采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分离,以乙腈-0.01%氨水体系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根据2019年江苏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5个城市采集104份贝类产品进行检测。结果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PTX2、YTX、HYTX、OA、DTX1和DTX2在质量浓度范围为2.0~40.0n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方法检出限范围为10~20μg/kg,在贝类样品基质(扇贝)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低、中、高浓度水平平均回收率为60.1%~12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8.6%。2019年采集的104份贝类样品中,HYTX、OA、DTX1和DTX2均未检出,PTX2和YTX各检出1份,检出值均未超出欧盟制订的最大残留限量。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稳定,适用于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脂溶性贝类毒素 贝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