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向磁通永磁电机气隙磁场端部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挺 徐昕 +1 位作者 孙明灿 兰玉华 《微电机》 2016年第3期14-17,共4页
轴向磁通电机永磁体尺寸沿径向变化较大,且定子绕组有效长度较短,因此气隙磁场径向端部磁密值的削弱不可忽略。以一台7 k W、4000 r/min表贴式双转子轴向磁通永磁电机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气隙磁场端部效应,并得出结论:气隙长度δ... 轴向磁通电机永磁体尺寸沿径向变化较大,且定子绕组有效长度较短,因此气隙磁场径向端部磁密值的削弱不可忽略。以一台7 k W、4000 r/min表贴式双转子轴向磁通永磁电机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气隙磁场端部效应,并得出结论:气隙长度δ增大至2 mm时对内、外端部磁场影响程度相同;极弧系数αp增大,内端部气隙磁密变化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外端部恰相反,αp=0.75时分别达到速度最小值与最大值;外端部气隙磁场随斜极角度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气隙圆环外径至平均半径之间气隙磁密周期变化范围为[θz,2θ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磁通结构 气隙磁密 有限元法 径向端部效应
下载PDF
六重冷轧机上的水平稳定化(HS)系统 被引量:1
2
作者 高作文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04年第10期17-19,21,共4页
介绍六重冷轧机上HS系统的原理、结构及工作方式,阐述其在冷轧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HS系统 轧辊 水平合力 偏移量 预设定 优化 辊缝形状
下载PDF
主驱动电机轴向游隙的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东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6年第4期134-135,共2页
通过分析轧机主驱动电机轴向游隙选择时应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对电机轴向游隙选择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主驱动电机 轴向游隙 对中性
下载PDF
H型钢轧机水平辊轴向移动装置结构形式
4
作者 扈珺 《一重技术》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水平辊轴向移动是H型钢轧机进行辊缝调整、控制产品尺寸精度的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在H型钢轧机中,研究其结构及控制原理对于自主开发H型钢轧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H型钢 H型钢轧机 轴向移动 辊缝调整 控制原理
下载PDF
表面包覆的ZnFe_2O_4纳米粒子的光吸收边红移 被引量:3
5
作者 袁志好 张明艳 +1 位作者 段月琴 王达健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5,共4页
采用表面包覆的方法对共沉淀法制备的ZnFe2O4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能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ZnFe2O4纳米微粒有机溶胶,并以该有机溶胶为前驱体通过提拉成膜技术制备了ZnFe2O4纳米粒子薄膜。光吸收测量显示,表面包覆改性可导致ZnFe2O... 采用表面包覆的方法对共沉淀法制备的ZnFe2O4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能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ZnFe2O4纳米微粒有机溶胶,并以该有机溶胶为前驱体通过提拉成膜技术制备了ZnFe2O4纳米粒子薄膜。光吸收测量显示,表面包覆改性可导致ZnFe2O4纳米粒子的光吸收边出现较大幅度的红移,且红移的幅度随着ZnFe2O4纳米粒子的尺寸减小而增大;光吸收带边特性分析表明,ZnFe2O4纳米材料是间接带隙半导体。根据吸收带边与光吸收系数间的关系,计算了ZnFe2O4纳米粒子的间接和直接光学带隙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FE2O4 纳米粒子 表面包覆 吸收边红移 间接和直接光学带隙能
原文传递
热轧带钢板凸度纵向分布三重调控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王小巩 李红斌 +3 位作者 孔超 田亚强 鲁剑龙 陈连生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101,共10页
由于带钢头尾存在温差,并且薄规格带钢轧制时间较长,承德钒钛1780 mm热轧生产线薄规格带钢板凸度产生明显纵向衰减现象,影响带钢质量。针对这一现象,对现场包括CVC原始辊型、工作辊横移量设置以及各机架弯辊力设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 由于带钢头尾存在温差,并且薄规格带钢轧制时间较长,承德钒钛1780 mm热轧生产线薄规格带钢板凸度产生明显纵向衰减现象,影响带钢质量。针对这一现象,对现场包括CVC原始辊型、工作辊横移量设置以及各机架弯辊力设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改变现有冷却设备、轧制节奏的前提下,现有工艺参数已达到板凸度控制极限。基于此分析,提出了CVC原始辊型优化+工作辊横移控制+弯辊力动态调整的三重组合调控方法,为改善现场带钢板凸度衰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基于金属三维变形模型和辊系弹性变形模型,考虑现场工况和工艺特点,构建了适用于该钢厂热轧薄规格带钢的板凸度控制模型。提出了分别以F1、F1和F2、F1~F3和F1~F4为目标的4种辊型优化方案,并将4种辊型优化方案结合工作辊横移、弯辊力动态调整后对板凸度纵向分布的影响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45±15)μm为目标板凸度时,4种优化方案可使带钢分别获得34~45、37~45、40~47、41.2~49.4μm的板凸度纵向分布,对应的凸度衰减量分别为11、8、7、8.2μm,同时可将F1、F2、F3、F4机架弯辊力调控窗口分别提高500、550、740、680 kN。除此之外,将该方法应用于板凸度衰减最为明显的1.5 mm×1250 mm规格带钢现场生产,板凸度衰减量可减小至8~1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板凸度纵向衰减 CVC 工作辊横移 弯辊力在线调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