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片段的核磁共振筛选方法识别NSD1 SET结构域的全新苗头化合物(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汤衡 Gilbert NSHOGOZA +4 位作者 刘明清 刘亚茜 阮科 马荣声 高佳 《波谱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包含SET结构域的核受体结合蛋白1(NSD1)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它能够特异性的甲基化组蛋白H3赖氨酸第36位(H3K36).异常表达的NSD1主要发现于Sotos综合症患者体内,但它同样也能导致其他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靶向组蛋白甲基转移... 包含SET结构域的核受体结合蛋白1(NSD1)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它能够特异性的甲基化组蛋白H3赖氨酸第36位(H3K36).异常表达的NSD1主要发现于Sotos综合症患者体内,但它同样也能导致其他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靶向组蛋白甲基转移酶DOT1L和EZH2的小分子抑制剂报道,然而,靶向NSD1的化学探针分子尚未被发现.本文使用基于片段的核磁共振(NMR)筛选方法寻找到3个以NSD1蛋白作为靶点的苗头化合物,利用化学位移扰动分析技术测定了这些化合物与NSD1的结合亲和力.另外,利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获得苗头化合物与NSD1蛋白的最可能的结合模型.结果显示苗头化合物1结合于NSD1天然底物S-腺苷酸甲硫氨酸(SAM)的结合口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以结构为指导的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的衍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1 SET结构域 基于片段的核磁共振筛选 化学位移扰动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船舶起浮、出坞及半船移位新工艺 被引量:2
2
作者 翟毅 赵任张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21年第3期78-82,共5页
通过实际建造的船舶案例,根据船厂的现场条件和生产状况,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对船坞整船及半船起浮建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新工艺将2条整船及2条半船同时在1个船坞内建造,然后下水进行整船、半船起浮及移位作业。此工艺在国内还不多见,... 通过实际建造的船舶案例,根据船厂的现场条件和生产状况,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对船坞整船及半船起浮建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新工艺将2条整船及2条半船同时在1个船坞内建造,然后下水进行整船、半船起浮及移位作业。此工艺在国内还不多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船舶起浮、出坞及移位的顺利实施有效验证此工艺方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优化船坞生产流程及船坞场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坞建造 船舶出坞 起浮 半船移位
下载PDF
船舶建造一次浮移落墩精度控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彭茂清 严海马 《广东造船》 2017年第3期66-68,65,共4页
本文重点介绍中小型船舶在船坞内串联建造后,靠坞口的船出坞时,后面的半船或整船一次性浮船移位落墩的精度控制方法及要求。
关键词 造船 一次浮移 落墩 精度控制 效益
下载PDF
修船厂移泊作业优化方法研究
4
作者 唐伟炜 杨坤荣 艾志兴 《港工技术》 2016年第4期56-59,共4页
船舶泊位调度是修船厂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动态规划和图论的相关理论,对修船厂码头移泊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移泊系统的马尔科夫特性,并将船厂码头移泊问题就转化为求解其所对应的赋权网络最优路问题,通过对问题网络结构... 船舶泊位调度是修船厂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动态规划和图论的相关理论,对修船厂码头移泊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移泊系统的马尔科夫特性,并将船厂码头移泊问题就转化为求解其所对应的赋权网络最优路问题,通过对问题网络结构图的逆向推进,把一个最优路径问题转化为多段决策问题,最终获得该问题的最优路径。最后用算例证明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对于处理修船码头移泊问题,有着非常好的寻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船厂移泊调度 马尔科夫链 图与网络模型 最优路径
下载PDF
逍遥散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分析及实验
5
作者 卯银辉 王卓 +3 位作者 孙军涛 魏志涛 王明星 杨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2-130,共9页
目的:探讨逍遥散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作用机制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的测量及马松染色对逍遥散进行疗效评价。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和... 目的:探讨逍遥散治疗大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的作用机制及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的测量及马松染色对逍遥散进行疗效评价。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逍遥散治疗DMED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潜在的信号通路。最后,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体内外实验验证。结果:ICP/MAP和马松染色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勃起功能显著降低(P<0.01),平滑肌/胶原纤维显著降低(P<0.01);经过逍遥散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的ICP/MAP显著升高(P<0.01),平滑肌/胶原纤维显著升高(P<0.01)。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参与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和膦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逍遥散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其中β-谷甾醇与ALB的结合能力最强。体内实验表明,逍遥散能够显著提高ALB和Akt1在血清中及mRNA的表达,抑制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提高磷酸化(p)-PI3K和p-Akt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RAGE的表达。细胞热迁移实验(CETSA)结果表明,β-谷甾醇可以显著抑制ALB蛋白的降解。结论: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ALB、Akt1、IL-6、TNF等靶点及RAGE/PI3K/Akt信号通路恢复糖尿病大鼠的勃起功能,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可能是β-谷甾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热迁移
原文传递
共享单车的用户特征及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葛丽娟 葛艳波 李枫 《综合运输》 2018年第4期30-36,共7页
借“互联网+”的东风,共享单车在近两年对慢行交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本文首次以交通行为分析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共享单车的用户结构及偏好,共享单车的交通特性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借“互联网+”的东风,共享单车在近两年对慢行交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本文首次以交通行为分析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共享单车的用户结构及偏好,共享单车的交通特性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群体是共享单车最主要的用户,而家庭拥有超过一辆小汽车的个体更有可能不是共享单车的受众;(2)通勤出行中,共享单车主要作为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或公交车)的一种接驳工具,解决首末两端的短距离出行,但起不到减少小汽车出行的作用;(3)非通勤出行中,除了步行和公交车外,共享单车还替代了一定数量的出租车和私家车;(4)共享单车用户对于寻车时间的容忍限度一般都在五分钟以内,这反映了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对其服务水平至关重要。本文最后对投放共享单车的城市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单车 交通调查 用户偏好 出行特性 接驳工具
原文传递
非化学修饰的药物靶点发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家乐 韩晓露 +1 位作者 杨珍 张艳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513-5522,共10页
中医药是我国的科学与文化瑰宝,具有数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中医药在复杂疾病及慢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当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治中也彰显了其优势,但由于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 中医药是我国的科学与文化瑰宝,具有数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中医药在复杂疾病及慢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当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防治中也彰显了其优势,但由于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化学药治疗疾病作用机制明确,具有成熟的药物靶点发现技术,主要包括化学修饰技术和非化学修饰技术。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应用化学修饰技术进行作用靶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主要介绍细胞热位移分析、分子对接技术、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非化学修饰的药物靶点发现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应用,并对其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潜在优势与不足进行讨论,以期探索出一种中药作用靶点发现模式,为中药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与借鉴,助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化学修饰的药物靶点发现技术 细胞热位移分析 分子对接技术 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原文传递
Algorithmic challenges in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and NMR structural biology
8
作者 Lincong WANG Shuxue ZOU Yao WANG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SCD 2012年第1期69-84,共16页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 biomolecule rather than its one-dimensionM sequence determines its biological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most accurate structures are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measured mainly ...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 biomolecule rather than its one-dimensionM sequence determines its biological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most accurate structures are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measured mainly by two techniques: X-ray crystallog- raph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 troscopy. Because neither X-ray crystallography nor NMR spectroscopy could directly measure the positions of atoms in a biomolecule, algorithms must be designed to compute atom coordinates from the data. One salient feature of most NMR structure computation algorithms is their reliance on stochastic search to find the lowest energy conformations that satisfy the experimentally- derived geometric restraints. However, neither the cor- rectness of the stochastic search has been established nor the errors in the output structures could be quantified. Though there exist exact algorithms to compute struc- tures from angular restraints, similar algorithms that use distance restraints remain to be developed.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structures is rational drug design where protein-ligand docking plays a crit- ical role. In fact, various docking programs that place a compound into the binding site of a target protein have been used routinely by medicinal chemists for both lead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Unfortunately, de- spite ongoing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and some success stories, the performance of current docking algorithms is still data-dependent. These algorithms formulate the docking problem as a match of two sets of feature points. Both the selection of feature point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best poses with the minimum scores are accomplished through some stochastic search methods. Both the un- certainty in the scoring function and the limited sam- pling space attained by the stochastic search contribute to their failures. Recently, we have developed two novel docking algorithms: a data-driven docking algorithm and a general docking algorithm that does not rely on experimental data. Our algorithms search the pose space exhaustively with the pose space itself being limited to a set of hierarchical manifolds that represent, respectively, surfaces, curves and points with unique geometric and energetic properties. These algorithms promise to be es- pecially valuable for the docking of fragments and small compounds as well as for virtual scre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SBDD) vir- tual screening (VC) protein-ligand docking scoring function molecular dynamics (MD) Monte Carlo (MC) simulated annealing (SA)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NOE) 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s (RDCs) chemical shift (CS) inference structure deter- mination (ISD) Bayesian Gibbs sampling probabil- 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PDFs) degrees of freedom (DOF) van der Waals (VDW) root mean square devi- ation (RMSD) manifold Poisson-Boltzmann equation (PB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